改革與創新是當今粵劇發展的大主流,隨著改革與創新的口號響起,粵劇的表演程式、唱腔、伴奏、舞臺背景、燈光等方方面面都有了巨大的發展和變化。如今新式粵劇興起,傳統粵劇卻被日漸削弱。傳統的東西在繼承的基礎上進行創新這是好事,但如果一味地只求新而不保其內涵的東西,那就過火了,那等同于扼殺。傳統的東西有其特有的其他藝術所無法比擬和替代的東西。只有傳承和保持這些特有的東西,粵劇才能真正的區別于其他藝術?;泟∫獎撔?,這是無可厚非的,是大勢所趨,但其創新方向和方式對了嗎?以下借著廣州粵劇院最近由年輕演員擔綱主演的新編粵劇《胡貴妃》進行一些淺析。
縱觀《胡貴妃》一戲,幾乎感覺不到粵劇所特有的程式表演?,F在興起的粵劇,都喜歡摻雜一些舞蹈。
其實舞蹈用對了便能給整個戲增色不少,用錯的話則會大煞風景。如此戲一開始便用舞蹈的形式表達“情”的概念,并配以白紗式的背景,以達到給人以詩情畫意的目的。然而個人感覺詩情畫意倒沒幾分,雜亂無章卻有的是。傳統戲劇十分講究“唱念做打”,其中“做打”即是戲劇通常所說的程式表演。程式表演是戲劇所特有的,它在戲劇表演中占據了相當重要的位置,也是區別于其他藝術的一個重要的特質。然而現今的新式粵劇表演已逐漸弱化程式表演,年輕演員的做打功架更是一代不如一代。他們不但沒有重視程式的進一步發展,反而反其道而行地不斷興起歌舞式的新式表演。時常在一個演出中穿插過多的群體舞蹈表演,這不禁讓人猜疑,這是否主角的做打已無力撐起整個演出,而必須借助其他人的助舞來掩蓋其短呢?
粵劇的唱詞從來是非常講究上下句、平仄、押韻等要素的,然而《胡貴妃》這戲在這些方面卻存在著許多問題。很多唱詞完全沒講究上下句、平仄這些問題,著實有種生搬硬套的感覺,這樣的唱詞讓演員唱著吃力,觀眾聽著也不好接受。從唱詞可見,編劇似乎很追求曲詞的優美華麗,然而可惜的是其經驗尚淺,功底不足。
從曲詞中似乎便能窺見其為追求詞美而寫得相當吃力。此劇雖有許多不足,但唯一讓我們慶幸的是這個戲的唱腔還是保持了很多傳統的梆黃,而沒有跟其他新式粵劇一樣大肆使用新曲。不過有個問題我們不得不正視,如今粵劇行業的編劇奇缺,即使有那么幾個,但水平亦是有限,而且是一代不如一代,所以重視編劇人才的培養實乃刻不容緩的要事。
《胡貴妃》一劇后半部分的情節中講訴胡貴妃被捉,村民感念當初胡貴妃教她們農耕和紡織的等等善恩,為報答她全村村民不顧生命安全,舍命保護貴妃。如此說來,貴妃對村民的恩情描述應該是相當重要的,因為只有真正感受到貴妃恩深情重的施善布恩,下面村民義憤填膺地舍命報恩才會顯得順理成章。然而此劇在表現胡貴妃施善布恩時,只是簡單地用了幾個模糊的場景去表現,如此一筆帶過就顯得異常蒼白淺薄而毫無說服力。胡貴妃的善良形象也因此而不能立起來,她整體的人物形象就顯得不夠豐富飽滿。
對于劇中劉二這個男二號人物,他既是一個好色之徒,又是一個貪財之人。此劇一開始就通過劉二為黃貯萬做媒一事,把劉二的貪婪性格表露無遺。接下來劉二在胡貴妃面前想方設法中傷黃貯萬,只因其垂涎胡貴妃的美貌罷了。劉二的既貪財又好色的本性并不矛盾,然而矛盾的是劇情的安排。劇情前面表現的是劉二貪圖胡貴妃的美色故而想占為己有,但在沒有任何承接暗示之下,后半部分的情節卻直接轉變成劉二為財要出賣胡貴妃。這樣在沒有任何承上啟下的銜接之下,劉二從這一刻貪色直接變成了下一刻貪財,如此處理是非常突兀的,不明所以的觀眾更會有一頭霧水的感覺。所以中間做些承接的處理是非常必要的,那如何承接呢?劉二既然是一個好色貪財之徒,當要他要在色與財之間作出抉擇,那一定要經過一番矛盾思想掙扎。所以在劇情處理時,可以在他為財要出賣胡貴妃的這一情節前面穿插一小段劉二的矛盾內心掙扎的獨白。劉二可通過獨白演唱口訴自己心中的矛盾,自己一方面既喜歡胡貴妃的美貌,想獨占為妻,一方面卻又希望得到朝廷的豐厚獎賞,通過一番思想斗爭,最后決定舍色取財。有了這樣的承接,那么之后再轉入劉二出賣胡貴妃這一情節,那就顯得更為通順妥當了。而且這樣也能個給飾演劉二這個角色的演員多一些表演、鍛煉的機會,畢竟演好內心矛盾戲并非易事。
過去的戲行在人物衣著方面是有著一套嚴謹的規矩的,無論是從角色的區分,還是從年齡的區分都有嚴格的界定?!皩幋┢?,莫穿錯”,估計這話在戲行中沒有誰是不知道的了。
戲劇最講究穿著,穿錯的話便會貽笑大方。然而如今戲行對這個問題已經大不如從前那樣認真嚴謹對待了。
如《胡貴妃》一戲中有個場景是農夫們扛著鋤頭農耕的,農夫應該就得有農夫的樣子的,然而偏有個演員穿一身華麗的員外服裝的演扛鋤農耕,個人感覺這是大不合適且非常不嚴謹的。還有,劇本中顯示男一號是農夫,但是穿得就像個華麗的公子哥兒,哪有半點農夫的樣子呢?美是很重要,但樸實也能突顯人物個性和美感的?,F如今戲劇在服裝方面的創新也是如火如荼,但令人惋惜的是我們只顧創新卻不注重傳承,故而導致如今舞臺上時常出現的新式服裝失去了戲劇服飾原有的特色,也失去了原來那套嚴謹的規矩,甚至有時候新式的服裝連最基本的水袖都給設計沒了,如此服飾又跟影視服飾有什么區別呢?為什么戲劇改革偏要把這些最有特色的東西也給改掉呢?
粵劇作為舞臺表演形式的一種,舞臺布景對于粵劇表演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它不僅能夠為劇目創造適當的劇情環境,更為重要的是,它可以拓展演出空間,形象地加強時間和空間的對比。好的舞臺布景設計不僅能把空洞抽象變成直觀可視,而且能夠增添整部戲的藝術性和直觀性。
《胡貴妃》一戲摒棄傳統的布景設計,為特顯其創新特點,故運用簡約的舞臺背景設計,僅簡單使用三張白幕為背景,通過布景的升降拉合和燈光的透視,以完成整個戲的時間和空間的轉移。個人認為這種嘗試是好,但達到的舞臺效果卻很一般。用白幕為背景,舞臺顯得太單調而著實無美感可言,加上燈光顏色調配得不合適,整體效果完全達不到美觀的視覺沖擊和藝術享受,反而讓人疑惑是否未掛布景。最覺得難明的是每當中間的那三塊白幕上拉,后面小平臺邊的那突出的4盞射燈,跟整個舞臺十分不協調。那突出的4盞射燈在戲中的作用并不多,但是在戲的最后一場突然亮起猛烈的大光,待觀眾還沒適應之下又突然轉成暗光。燈光忽猛忽暗,觀眾的眼睛根本受不住,會產生一陣黑眩而帶漆黑的感覺,需要經過一段時間才能慢慢適應過來。
沒錯,燈光要為劇情服務,但是從觀眾的角度是否有礙觀賞呢?粵劇表演就應該多注重演員本身的表演,燈光的運用只是一個服務性的外在條件,如果過多運用花哨的燈光設計,這不僅沒能很好的服務整個演出,反而得到的是本末倒置的反效果。
綜上可見,粵劇要發展,就必須走改革創新之路。但改革和創新必須在傳承的基礎上進行。如果粵劇的改革僅一味的追求新,而不注重傳承,那就等于改掉粵劇之根,革粵劇之本,長此以往粵劇終將會發展成一種失去其本身特色的藝術。筆者堅信:只有在傳承的基礎上進行改革和創新,粵劇的發展才能走得更穩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