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中村”現象從狹義上說,是指農村村落在城市化進程中,由于全部或大部分耕地被征用,農民轉為居民后仍在原村落居住而演變成的居民區,亦稱為“都市里的村莊”。從廣義上說,是指在城市高速發展的進程中,滯后于時代發展步伐、游離于現代城市管理之外、生活水平低下的居民區。筆者借用“城中村”一詞,比擬城市中傳統音樂的生存狀態之一種。以上海的評彈這一曲種的生存現狀為個案,探討傳統音樂在城市化進程中所遭遇的困境。
評彈,是流行于長江三角洲說吳語方言之地的曲藝品種,“評”乃“評話”,“彈”為“彈詞”,為與其他地區的評話、彈詞相區別,故冠以發源地蘇州之名又稱“蘇州評彈”。雖然評彈發源于蘇州但是興盛卻在上海,曾一度成為上海最受市民歡迎的曲藝品種。然而隨著城市化的推進,傳統與當代的矛盾也日益突出,從評彈自身而言,評彈藝人從“個體藝人”到“團體職工”的身份轉變; 由于普通話的推廣以及大批移民的涌入造成觀眾規模的萎縮和老齡化; 藝人傳承方式從“跟師制”到“學校制”的轉變等等都與城市化的推進密切相關; 從評彈生存的外部環境來看,曾經一度紅遍大江南北的評彈《蝶戀花·答李淑一》勾起了江青的醋意,說評彈是“靡靡之音”甚至說“評彈聽了要死人”。十年浩劫讓評彈損失慘重,雖然在 20 世紀 80 年代有過一段時期的復興,但是元氣大傷的評彈在恢復的過程中又要面對新的社會變遷。曾經運作良好的評彈市場逐漸失衡,國家的扶持成為必要的保障,新的傳媒形式正在影響著評彈藝術的發展。
一、舉步維艱的市場運營
2010 年上海市書場工作者協會對上海市書場進行了調查,截至 2009 年底,上海市各類書場有 60 余家,與 20 世紀四五十年代的500 家書場相比減少了88%,比1985 年的224 家減少了73. 3%,比2000 年的86 家減少了 30. 1%。近三年又有美琪書苑、靜安玉蘭書苑相繼停業。黃浦、普陀、金山已無一家經營性書場存在。
①從筆者走訪的情況來看,目前的書場經營狀況大致有三種: 其一是歸屬于社區中心的免費書場; 其二是盈利性質的普通書場; 其三是盈利性質的高端書場。第一類書場的情況將在后一節“國家扶持”中詳細介紹,第二類普通書場通常需要聽客買票入場,但是票價低廉,通常 3 ~5 元,還提供茶水。如筆者走訪的武定書場,該書場位于靜安區康樂東路 85 號近泰興路口的石門二路社區文化活動中心內,票價單買 5 元一張,套票每張 4 元,還提供茶水一杯。該書場共有座位約 180 個,筆者當天去時,上座率不錯,空位所剩不多,后來證實當天有 154 人,幾乎全是老年人。當天上演的是蘇州評彈團周夢白和吳靜檔的《王府情仇》,從 11 月 16號開始,半個月的書已經說到中回。后來在對周夢白、吳靜的采訪中了解到,他們在武定書場的收入是兩人固定收入 300 元,根據上座率,超過 100 人每多一位加 2 元,當日因為有 154 人,超過 54 人,另外收入 108元,當日當場演員收入 408 元,而就算全部 154 位聽客都是買的 5 元單價票,書場總收入僅為 770 元,除去演員收入 408 元,再減去茶水、場地、電費、保潔、演員住宿等費用,收入所剩無幾。這還是在上座率達到 86%的情況下,試想如果上座率不能超過 3 成,書票收入恐怕連演員的演出費都不夠。而據了解,武定書場的上座率算是較好的,許多上座率不高、票價更低的書場常常是入不敷出,眾多書場紛紛關門就是這個原因。筆者初進書場時,5 元的票價著實讓人大感意外,實在想不到在高消費的上海一杯咖啡動輒二三十元還沒地方坐,而聽上近兩個小時的書,還奉香茗一杯卻只要 5 元錢! 但就是這實屬便宜的票價在許多老聽客中仍然有爭議,因為評彈面對的都是老年人,消費能力有限,即便是有錢也不愿意過多地消費在娛樂項目上,加上他們都是天天捧場的老聽客,每天 5 元一個月下來也是 150 元,這也是書場 4 元套票形式存在的原因。
而對于演員來說,如果上座率高倒還能有賬可算,如果遇到上座率不高無賬可“拆”②時,實在有些“不劃算”。尤其對于外地來滬的演員而言,吃飯費用得自己承擔,書場提供的住宿條件實在有限,這些生活上的問題還得克服。
第三類所謂的高端書場,筆者在此主要指鄉音書苑又稱“鄉音 860”,該書場建于 1985 年,票價分兩種,25 元的普通座和 35 元的雅座。鄉音書苑隸屬于上海評彈團,坐落于南京西路 860 弄上海評彈團內,書場兩層近 200 個座位,之所以將其稱為高端書場,一方面是演員陣容上比較有檔次,除了上海評彈團的演員,還會有蘇州、無錫、常熟、杭州等地知名演員前往; 其二是在書場環境較之普通書場更舒適,場內有 LED 字幕提醒,一樓、二樓左右各有兩臺電視機現場直播,有多組音響,舒適的座椅等等; 其三則是在演出形式上,普通書場通常都是上、下午的日場,通常一部書 15 天,每天下午兩個小時左右連續半個月; 但是鄉音書苑除了下午的日場長篇外,還有每周四晚的夜場,通常是彈詞流派演唱或選回。這是吸引年輕觀眾擴大聽眾規模的一種形式,因為日場演出對于上班族的中青年觀眾而言是無法觀看的,而夜場形式則為這些潛在聽客提供了聽書的可能,同時巧妙的節目設計也會吸引一部分評彈愛好者,這批聽眾雖然不像每天進書場聽書的書迷,但是會以周為單位到鄉音“解解饞”。筆者多次前往鄉音書苑,夜場上座率普遍都較好。為了保證下午場演出的上座率,書場也有套票,一次性購買半年的書票可以半價優惠。而近期評彈與相聲聯姻,連續多期的京腔吳韻則是場場爆滿。據評彈團負責演出的周振華副團長介紹,鄉音書苑的收支僅僅是基本持平,最近半年鄉音書苑略有盈利,但是這些收入中還包括外面的包場演出以及出租給“田耘社”相聲專場的租金,“他們相聲有一批觀眾,都是中、青年人有一定消費能力,相聲專場時書場里小賣部的生意都好很多……”
除了以上常規演出,演員們還有兩類演出與此有區別,一類是在“鄉音 860”或逸夫舞臺、蘭心大戲院、上海大劇院等劇場舉行的演員專場演出或流派演唱會,這類演出票價通常是 30、50、80、120 元的等級票,但是由于場地加大、各項費用開支增加,上座率能夠讓收支平衡已經不錯,但是堅持辦這樣的大型劇場性演出主要出于影響力、宣傳等方面的考慮; 還有一類則是演員的“私活”,如主辦單位內的職工內部娛樂活動、公司年會、婚慶等等,這類演出費用要高出許多,但是并不多且通常是小有名氣的演員這類演出機會較多。2011年11 月25 日,筆者走訪了盧灣區圖書館的“會心雅韻———評彈藝術欣賞會”\\( 見圖1\\) ,欣賞會主要針對圖書館內部人員開放,開場前三位外面的人員被工作人員請了出去,而我因為和演員相熟得以留下來。該欣賞會每月 1 場,所請演員有上海評彈團的,也有浙江、江蘇等評彈團的演員。演出規模不大,到場聽客約 20 多人,且絕大多數都是老年人。據了解,該欣賞會是圖書館為館內退休老職工及家屬提供的娛樂活動。
從以上評彈演出市場的情況來看,早年作為上海市民主要娛樂消費項目的評彈如今已經失去了原有的活力,許多書場場東坦言如果不是國家一定的扶持,早就關門大吉了。評彈團負責演出的周振華副團長也直言,鄉音書苑和劇場演出能夠收支平衡已經不易,而上海市某些項目的扶持演出目前也占到團里演出總量的一定份額。
二、利弊兼具的國家扶持
如果說 20 世紀 50 年代在評彈擁有一個較為良好運轉的市場氛圍時,國家對于評彈的影響主要是政治上的引導,那么此時期在評彈市場日漸衰落之下,可以說評彈的發展離不開國家的扶持。筆者認為目前國家的扶持體現在如下幾個方面: 其一,上海市東方宣傳教育服務中心的社區公益評彈; 其二,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相關扶持政策; 其三,對于國家級曲藝團體———上海評彈團的扶持。
上海東方宣傳教育服務中心直屬于中共上海市委宣傳部,是面向上海市各級黨政組織及廣大群眾的社會化宣傳教育服務機構。
③截至 2011 年底,該中心已經輻射上海市 31 個區縣、240 個街道社區、中小學等基層組織。該中心與上海評彈團、上海書場工作者協會以及上海雅韻藝術團三個評彈機構合作,面向全市網點社區配送評彈演出。以下是 2012 年 3 月的評彈配送表。從表 1 中我們可以了解到,3 月份的社區評彈公益演出涉及長寧、虹口、黃浦、嘉定、靜安、盧灣、浦東、徐匯、楊浦 9 個區的 16 個街道社區,由上海評彈團、上海書場工作者協會、上海雅韻藝術團三個單位演出 31場,其中上海評彈團 13 場,上海市書場工作者協會 12 場,上海雅韻藝術團 6 場。宣教中心采取投標的形式與文藝院團合作,2011 年 1 ~9 月,宣教中心主要與上海評彈團合作提供社區評彈公益演出,9 個月計劃中的演出數量為251 場,具體完成情況筆者不詳。從2011 年10 月開始,三家單位開始提供評彈演出,10 ~12 月,上海評彈團演出計劃為 80 場,上海市書場工作者協會 50 場,上海雅韻藝術團 20 場。據上海評彈團負責演出的周振華副團長介紹,目前團里的社區書場演出占據重要演出份額,演出所產生費用由宣教中心負責,雙檔演員每場 500 元。雖然演員收入與其他書場演出并無多少差別,甚至略高一點,但是周振華副團長卻對此有些憂慮,因為從上海評彈團近年來與東方宣教社區書場的合作情況來看,許多原本需要花錢進書場的老聽客,逐漸走進社區書場聽免費書,不愿意再花錢光顧附近的營業性書場,影響了一些營業書場的效益。上海市以社區文化建設的方式為市民提供福利毫無疑問是好事,但是從評彈市場本身的運轉來看,似乎多少會影響到供求關系,用周振華的話來說,“除非國家的這種扶持長期不變,一直做下去……”
2008 年 6 月 7 日,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公布了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和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擴展項目名錄的通知,上海市書場工作者協會成功將上海的蘇州評彈申報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擴展項目名錄,序號 237,編號 V -1。
⑤并確定了陳希安、江文蘭、劉韻若、秦建國、孫淑英、沈偉辰、沈世華、薛惠君、余紅仙、楊德麟、趙開生、張如君、張振華、莊鳳珠14 位評彈藝人為代表性傳承人⑥,其中陳希安、余紅仙為國家級傳承人,其余 12 位為市一級傳承人。這不僅確立了傳承人身份還確立了傳承流派和書目,如陳希安負責傳承沈鑒安、薛筱卿的彈詞《玉蜻蜓》,秦建國是蔣月泉的弟子負責傳承蔣調,而楊德麟老師作為評彈音樂的理論研究專家曾經培養出一批杰出的評彈演員也在傳承人之列。除了確立傳承人,上海市書場工作者協會于 2010 年 6 月對本市市區與市郊的武定書場、魯藝書場、雅廬書場、長藝書場、梅文書苑、奉賢老年活動中心書場、青浦文化書場、松江工人文化宮書場、龍珠書苑、七寶書場 10 家書場頒發了《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評彈藝術展演基地》銘牌,由于書場依靠商業經營盈利微薄,展演基地的建立為評彈提供了場地上的保證。
2011 年,評彈作為上海市的 33 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由上海市文化廣播影視管理局組織編寫了《上海市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叢書》\\( 評彈卷\\) ,并由上海文化出版社出版。參與編寫的除了上海評彈團的演員及上海評彈界資深演員外,上海師范大學歷史系唐力行教授也是編委之一,上海師范大學學報編輯部編輯、以評彈為博士論文研究課題的在讀博士研究生申浩也是主要撰稿人之一。該書不僅涵蓋評彈的發展歷史、藝術魅力及文化價值,還就上海團的名家名檔及流派唱腔、創腔人進行了較為詳細的介紹。
國家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政策,為評彈的發展提供了一定的幫助,但是筆者認為從目前的情況來看,“國家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這頂帽子所帶來的效應,恐怕比實際作用力更大,之所以這樣說是因為相對于評彈目前的生存現狀,國家的扶持是重要的助力,然而作為眾多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國家對于這一個項目的扶持只能說是杯水車薪,換句話說評彈的發展需要更多的政府項目資助,但是這樣的資助是否是保護評彈的良策則是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所普遍關注的另一個重要話題,另當別論。而上海評彈團作為國家級事業單位,一直得到國家的財政資助,2011 年上海市在全國率先開展文藝院團改制,上海戲曲藝術中心成立,原上海評彈團與上海京劇院、上海昆劇院、上?;磩≡?、上海越劇院、上海滬劇院歸屬該中心,并更名為上海評彈傳習所,由之前的國家財政差額撥款改為全額撥款。
從以上情況我們可以看到,在評彈市場無法正常良好運作情況之下,國家的扶持由當年的政治性引導轉為更為直接的保護和推動,如果說社區書場是社區文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上海市城市文化建設為市民尤其是老年人提供的福利,如果說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相關舉措將評彈提到傳統文化保護的議程,如果說上海市對上海評彈團的改制和全額撥款的投入是國家對這一曲藝形式資金上的全力支持,那么我們在看到國家扶持政策的同時也能嗅到評彈生存現狀之艱難。如果在生存條件都不容樂觀的情形之下,何談發展?
三、新媒介的影響———電視書場
評彈流派機制的維持因素之三是演出空間,評彈興盛時期的書場、茶樓是最為主要的演出空間,廣播中的空中書場也曾是評彈的重要陣地,數量之巨前文已有論述。到了 20 世紀 80 年代之后,書場、茶樓逐漸減少,由 20 世紀四五十年代的 500 多家衰減到 2009 年所調查的 60 多家,而廣播書場也從鼎盛時期的打開電臺即評彈的多家電臺連續播送衰減到如今一家電臺的兩個欄目: 上海戲劇曲藝廣播\\( AM1197,FM97. 2\\) 每晚7 點到 8 點的《廣播書場》和每周一次的《星期書會》。但是,1980 年代以后評彈的書場又多了一個新的陣地———電視書場。
2009 年,上海東方電視臺戲劇頻道《評彈天地》欄目做了一組 5 集的系列片《評彈電視節目三十年回顧之光陰》。據介紹,從 1979 ~2009 年,30 年來上海東方電視臺制作的評彈節目有 5000 多小時。1985 年,上海電視臺開始推出一檔評彈電視欄目《電視書場》,據莊云飛導演介紹,“所有的曲種當中,唯有評彈成立了專門的固定的欄目”?!峨娨晻鴪觥酚涗浟嗽S多評彈名家的身影,有許多甚至是留下的唯一的影像記錄。但是進入 20 世紀 90 年代,隨著各種類型電視節目的出現,評彈的電視節目逐漸被邊緣化,直到 1995 年上海電視臺成立戲劇頻道,并推出《電視書苑》這一欄目。到 2009 年,該欄目播出了近 15 年,5000 多天,播出了 80多部長篇,錄制了 3000 多小時的節目。筆者在 2011 年 9 月的兩次問卷調查中發現,在接受調查的 96 位聽客中,有 71 位選擇了通過電視聽評彈,這一數據甚至超過了到書場聽評彈的人數。仔細一想也是,如果之前的廣播書場因為只聞其聲不見其人會讓聽客忍不住去書場一睹風采,那么電視書場則聲形并茂,打開電視就能聽、能看,對于老年聽客來講是更為便利的聽賞形式,電視書場成為當今評彈的重要聽賞空間。
而“評彈金榜———江浙滬優秀青年演員電視大賽”則借助電視為評彈人才的選撥、評彈藝術的傳播提供了更為寬廣的平臺,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該電視大賽是 2008 年 4 月文化部藝術司及江、浙、滬三地文化廳局聯合在上海舉辦的一場評彈大賽,面向江浙滬 35 歲以下的評彈專業院團演員。經過 3 個月初賽、復賽、決賽的激烈角逐,最終決出了 21 位評彈新秀,其中 10 人榮獲“評彈金榜”稱號,黃海華、張建珍、陸錦花等一批新秀脫穎而出。大賽結束后,2009 年舉行了“評彈金榜”江浙滬優秀青年演員巡演。巡演匯集了評彈金榜大賽 20 強選手中的 18 位選手,演出的劇目有評彈經典流派演唱會、傳統經典書目選段等,在江浙地區產生較大影響。由于經過比賽的層層篩選,這些上榜演員在業界和聽客中都有較高的認可度,且電視的影響力幾乎讓他們一夜成名,在“碼頭”上逐漸成為了具有票房號召力的優秀青年演員。這樣的影響恐怕比當年的“會書”來得更大、更快。然而從本次電視大賽我們也看到了評彈目前所呈現出的評話、彈詞發展不平衡的狀況,此次大賽的十大金榜演員全是彈詞演員,評話演員無一上榜,而實際上參賽的評話演員僅 3 人,為此,大賽還專門設立了優秀評話演員獎,鼓勵近年來十分不景氣的評話。
電視這一媒介的介入不僅影響了許多聽客聽評彈的聽賞行為和聽賞方式,而且電視人與評彈藝人還做了一些新的嘗試: 1989 年,范明德導演的三集評彈電視劇《秋思》即為一例?!肚锼肌吩臼侵茉迫鹣壬?960 年代初創作的一首“祁調”作品,有人將此作品譽為“一首作品救活了一個流派”。1980 年末,程志達先生將其豐富成了中篇評彈《秋思》,在此基礎上最終產生了評彈電視劇《秋思》。而諸如評彈與二胡、評彈與芭蕾、評彈綜藝劇等等形式,則是評彈和電視這一媒介碰撞出的火花,對于這些形式,業界和聽客們有褒貶不一的看法。筆者認為這些新穎的演出形式雖然是評彈傳統表演形式的有益補充,是順應電視這種傳播媒介的特點產生的評彈新變體,但是這些形式恐怕很難取代評彈的傳統演出形式。
電視評彈的出現是隨著傳媒的不斷發展產生于時代大背景之下,電視書場客觀上已經是繼書場、茶樓、廣播等評彈聽賞方式之后的又一重要形式,但是評彈演員不再是到書場面對有血有肉、有情有欲的聽客,而是面對毫無感情的攝像機,聽客不再是到書場手握香茗,面對或成熟或青澀的演員,而是對著冰冷的電視機,不會對演員的演出好壞做出直接反饋。這種聽賞行為的改變實際上已經改變了評彈原有的藝人與聽客在書場中建立起的微妙關系,看似打開電視就能看到評彈的便利,實際上拉開了藝人與聽客的距離。筆者認為,在這種情形中聽客作為評彈流派機制審核性因素的功能受到一定程度的影響。
四、從行會到評彈團再到傳習所
張振濤言: “按照社會學家言簡意賅的概括,人類的基本需要可分為三大層次: 第一類,食物、生殖。所謂‘食色,性也’。但人類不能個別地獲取食物,違倫地繁衍后代,需要采用日益先進的工具知識并結成日漸復雜的合作關系。于是,出現了第二類需要: 技術知識和社會組織。技術知識需要教育、傳播,社會組織需要維持、鞏固。于是出現了第三類需要: 道德、法律、宗教、文化以及一切形而上范疇的意識形態。于是乎,一系列維持社會秩序和約束行為規范的社會組織,應運而生,在各個領域發揮著使社會機能有效運轉的功能?!?/p>
⑦評彈行會組織的產生旨在保護藝人權益,協調藝人關系,規范行業行為,但是由于光裕社、潤余社、普余社等組織機構間為了維護本行會藝人的利益而相互競爭,矛盾不斷升級,加之政府的干涉逐漸加強,20 世紀 40年代逐漸并入上海市評話彈詞研究會。1951 年 11 月在上海成立了上海市人民評彈工作團,該團在 1958 年更名為上海市人民評彈團,1979 年更名為上海評彈團并一直延續使用到 2011 年。作為第一個國家級的評彈團,它是由 18 名藝人在當時提倡集體主義精神的歷史背景下發起組成,這 18 位藝人包括劉天韻、蔣月泉、唐耿良、張鴻聲、張鑒庭、姚蔭梅、周云瑞、朱慧珍、徐雪月、陳希安、張鑒國、程紅葉、韓士良、吳劍秋、謝毓菁、陳紅霞、姚聲江、王柏蔭,劉天韻任團長\\( 見圖 2\\) 。
⑧1952 年陸續吸收嚴雪亭、徐麗仙、吳子安、薛筱卿、楊斌奎、楊振雄、楊振言、朱雪琴、郭彬卿、吳君玉、蘇似蔭、江文蘭、楊仁麟等藝人。這些演員多為當時各傳統書目的代表人物和彈詞流派唱腔的創始人,不少青年演員也是當時數一數二的拔尖人才。評彈團成立之初,在提倡集體主義的大背景之下,在眾多優秀團員集思廣益之下有了許多順應時代潮流的新發展,如中篇評彈、短篇評彈和流派演唱會形式的出現。評彈團成立第三天,18 位藝人就奔赴治淮工地,在勞動第一線與工人同吃同住同勞動,而后返滬集體創作了《一定要把淮河修好》。這一作品打破原有長篇演出形式,把一個故事在一個晚上 2 ~3 個小時內分 3 ~4 回書說完,而且多為演員輪番上場,為區別于以往的長篇評彈,稱之為中篇評彈。由于《一定要把淮河修好》在觀眾中反響強烈,其后又創作了《海上英雄》《王孝和》《羅漢錢》《江南春潮》《蘆葦青青》《青春之歌》《戰地之花》《紅梅贊》《人強馬壯》等中篇評彈; 短篇評彈的篇幅更小,一般約為45 分鐘,以檔為演出單位,這類作品如《劉胡蘭就義》《錯進錯出》《星期天》等。流派唱腔演唱會的形式則跟彈詞開篇的新發展有關,傳統的彈詞開篇主要是在“正書”開始之前演唱,起到“靜場”的作用,而此時彈詞開篇逐漸獨立演出,與選曲一起組成流派演唱會的形式。這一形式無論是剛產生之初還是如今的演出都受到觀眾的歡迎。據記載,1961 年,在上海音樂廳由流派創腔人演出的演唱會,雖然票價高出普通書票數倍,但仍然供不應求,從劇場門口到幾條馬路外都是等待退票的聽客,千余座位無法滿足聽客的要求,于是改至能容納近萬名聽客的文化廣場演出,場場均告滿座,成為評彈單場演出觀眾數之最。
但是在這些輝煌的背后卻有一些隱患逐漸暴露出來。評彈藝人的行會組織只是藝人內部自發組成的社會組織機構,行會組織有相關行規、章程規范藝人的從藝行為,但它并不是一個行政機構,藝人的身份、演出收入和分配等不受干涉。但在 1951 年 11 月,上海成立的上海市人民評彈工作團則改變了組織機構的性質,突出地體現在藝人的收入分配上?!霸u彈市場的運作、評彈技藝的提高,原本是依靠同業競爭,藝人從‘小碼頭’到‘大碼頭’,最后進軍上海成為響檔、名家的個體經營、發展之路,1949 年后,這種個體經營模式消失,取而代之的是評彈團的集體化經營。在收入分配形式上,先后嘗試過‘提成上繳制'’評分拆帳制‘’按總收入分等分配制‘’工資制‘等。后來受到’一大二公‘思想的影響,全面實行了工資制,但彼此之間收入差距很大,影響了演出積極性。到 20 世紀 60 年代初’吃大鍋飯‘’干不干,兩斤半‘思想的影響削弱了演員之間的競爭,也限制了演員的創造性和積極性,阻礙了藝術的更新和提高?!?/p>
⑨據上海市書場工作者協會會長王正浩介紹,該會在 2006 年做過一個評彈生存現狀的調查,后以《06 年調研報告集———關于上海評彈演出市場的現狀和思考》為題名成文。該報告發現,20 世紀 80 年代上海有評彈團 8 個,隨著金山、南匯、松江、春江幾個團的歇業“解體”,到 2006 年剩下 4 個評彈團,即: 上海評彈團、新長征評彈團、新藝評彈團、東方評彈團,減少了 50%\\( 另有一個一個人的民營“花廳評彈團”團長、演員一人兼\\) 。在編演員 80 年代有132 人,共83 檔,到 2005 年減少為 46 人,共 33 檔,演員減幅為 65. 16%,檔子減幅為 60. 8% \\( 另有退休后仍在不定期演出的有 14 檔,約 20 人\\) 。面對收入分配矛盾的不斷加深,評彈團體和演員的不斷萎縮,1986 年起上海評彈團在差額撥款之下,進行工資收入改革,采取固定工資加演出提成的分配辦法,即每月發放國家財政工資的60% ,全年完成規定的 150 場演出者則可以拿到剩下的 40% 工資,日常演出收入的 90% 為演員所有。據周振華副團長介紹,大部分職工都能完成150 場的演出,170 ~180 場的大有人在,約1/4 的演員\\( 5 ~6 人\\) 甚至達到 300 場,對于成熟的演員而言自己完全有能力聯系演出,也會有書場等演出方主動來聯系,而對于在“碼頭上”還沒有什么名氣的青年演員而言則需要團里助一臂之力協助聯系,對于這些青年演員來說,一個月的收入大約在 2000 元左右。
目前評彈團的演出主要涉及到社區書場、普通書場、校園、劇場這樣幾種形式。其中,社區書場主要得到前文提到的東方宣教的資助; 上海評彈團還跟楊浦區的平涼、殷行等 5 個街道形成共建社區,目前社區書場的演出量已經占據評彈團所有演出量的重要份額; “評彈進校園”則是得到上海市委宣傳部和市科教黨委成立的高雅藝術進校園辦公室支持,由其承擔一部分約 2/3 的演出費用,學校承擔另一部分約 1/3,如果還有其它費用產生則由評彈團解決。目前評彈進校園的活動已經開展過多次,所到學校包括復旦大學、華東師范大學、上海師范大學、上海商學院、上海音樂學院等。如果說社區書場和評彈進校園主要得到國家的資助和扶持,那么普通書場和劇場的演出則是評彈團商業演出的重要部分,劇場的評彈演出主要是流派演唱會和名家名檔的專場演出。當筆者問及劇場演出的意義時,周振華副團長說,“如果從收益來看,收支平衡已經是不錯的狀況,但是哪怕團里要貼錢也要辦,作為國家級的評彈團,上海市重要的戲曲、曲藝團體之一,到劇場演出是擴大影響的重要途徑,上海的演出市場上要有我們的身影出現?!?/p>
2011 年在上海市文藝院團改制之際,上海評彈團劃歸上海戲曲藝術中心,原上海評彈團更名為上海評彈傳習所,由之前的國家財政差額撥款改為全額撥款,扶持力度的加大無疑對評彈團和團里的演員都帶來更好的保障。但是從行會組織到評彈團再到傳習所,組織的性質發生了根本的改變,有了國家機構的身份保證,生存不再是藝人擔憂的問題,不用再絞盡腦汁通過藝術的創新在評彈市場上去爭得一席之地,藝人間的競爭實際上是被動地逐漸弱化。
回顧評彈發展歷史,在流派黃金期的 20 世紀二三十年代,以廣播為代表的商業因素大大刺激了評彈和評彈流派的發展; 20 世紀 50 年代,“編創二類書”的政治引導激勵了評彈流派的發展,而演出空間和組織機構則是評彈流派生存發展的重要維持性因素。
筆者在田野考察中發現,當今評彈的市場單靠自己難以為繼,評彈市場供求、經營困難,書場數量萎縮,國家從前一時期的政治性引導變成直接扶持。從評彈流派維持因素來看,國家的扶持體現在維持因素的其它各個方面,這樣的狀況是評彈目前生存發展狀態之必需,但是這樣的直接干預似乎是雙刃劍,評彈自身僅有的市場份額在國家相關政策的干預下受到負面影響。城市中被邊緣化的傳統音樂,就像是“都市里的村莊”,如何讓“城中村”在城市生態系統中可持續發展值得我們關注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