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戲曲藝術是中國文化瑰寶中的重要組成部分,近年來利用高科技展示傳統文化藝術的例子屢見不鮮。以贛南采茶戲為例,贛南采茶戲屬于中國地方戲曲的一種,具有明顯的地方特色。贛南采茶戲表演形式的數字化設計,能夠很好地虛擬演員動態造型流暢的動作,展示傳統藝術的文化內涵和特色。它既是嚴謹的虛擬和模仿,又是對傳統藝術的再創造。
一、民間戲曲藝術的地域性藝術特點
戲曲是中國傳統的戲劇形式,包含文學、音樂、舞蹈、美術、武術、雜技以及表演等多種元素。戲曲擁有悠久的歷史,經過幾百年不斷的豐富和發展,才逐漸形成比較完整的戲曲藝術體系。戲曲的藝術形式有歌舞、說唱、滑稽戲三種,其不同的音樂唱腔是區別劇種的主要特征。其表演上著重運用以生活為基礎提煉而成的程式性動作和虛擬性的空間處理。我國各民族地區的戲曲劇種,有三百六十多種,傳統劇目數以萬計。國內各個行業(包括服裝、航天、體育、醫學等領域)已大量應用數字技術,對于傳統藝術的新媒體形式的展示也已經很常見。以贛南采茶戲為例,基于虛擬技術對于贛南采茶戲進行數字化研究,有利于促進我國傳統民間藝術的發展和推廣,也有利于體現新時期數字技術實踐的豐富性和延伸性。
在我國古代,江西便是戲曲文化藝術發展比較完善和發達的地區,出現了被譽為"東方莎士比亞"的戲劇大師湯顯祖。在明代聲腔劇種的發展中,江西有著令人矚目的成就,出現了弋陽腔和采茶調。江西省地處長江中下游,有著天然的屏障。氣候溫暖濕潤,雨量充足,農業較為發達,盛產稻米、棉、麻、瓷器、糖、茶、油等。地下礦產極為豐富。江西省贛江橫貫全省,故簡稱為"贛".江西自古以來多出賢才,藝文儒術發達繁盛。早在遠古時代,江西境內就有人類生活的足跡,創造了繁榮的古代文明。
就江西樂舞藝術而言,受商周文化影響,是有著歷史根據的。漢代是我國古代樂舞發展的昌盛時期,隋唐、宋代的民間樂舞藝術仍較為繁榮,到了清代,戲曲藝術的發展從宏觀上對民間樂舞藝術的發展有所影響。
明清兩代的江西民間樂舞藝術根植于民間土壤,與民俗民風、心理活動關系密切,同時也從戲曲藝術中汲取營養,使戲曲藝術的發展成為民間舞蹈產生與發展的催化劑。贛南采茶戲也經歷了唱茶歌、舞茶燈的演變過程,成為江西兩大劇種之一。作為原來獨具一格的儺舞、贛南采茶舞蹈,不僅沒有因為戲曲藝術的發展而衰落,反而成為儺戲、采茶戲中不可或缺的部分,這在明清兩代的戲曲藝術發展高峰期是較為特殊的。
20世紀初期,出現了蘇區歌舞。蘇區歌舞泛指以江西贛南中央革命根據地為中心,聯系湘鄂贛、閩浙贛等革命根據地所誕生的文藝形態。跳舞隊、新劇團、歌舞團在當時的大環境下很快地發展起來。
綜上,江西的民間戲曲樂舞藝術形式歸納起來,可以大致分為四個類別:以儺舞為代表的宗教祭祀舞;以贛南采茶戲為代表的表現生活的舞蹈;以模擬動植物為特征的江西燈彩;以革命政治內容為特征的江西蘇區歌舞。
二、贛南采茶戲的藝術風格特點
贛南采茶戲至今已有數百年的歷史,是江西采茶戲中最有代表性的一種,被田漢譽為"中國戲曲百花園中的一朵奇葩".
它由民間歌舞發展而來,內容貼近生活,語言詼諧幽默,表演時,演員在伴奏音樂中靈巧地運用獨特的矮子步、扇子花、單長水袖及模仿動物形象的一些表演動作,載歌載舞,顯示出濃郁的鄉土氣息和鮮明的客家特色。由于贛南的地域性特點,在采茶戲的發展及其普及上還不夠完善。贛南采茶戲作為極具藝術價值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在演員儲備和數字化包裝推廣上尚存在一定的問題。
贛南采茶戲的風格特點可以概括為"三奇三絕".一奇:通常意義上的贛南采茶舞蹈所展示的大部分都是勞動群眾的愛情與日常生活片段,沒有華麗的貴族舞蹈或佳偶天成;二奇:大部分的舞蹈動作形態都是模仿動物的動作,甚至是以動物的動作特征命名;三奇:歌戲相隨相伴,以至于甚至有人認為是地方歌舞劇。采茶的角色行當主要是丑、旦。從明末清初三腳班的形成到20世紀40年代末,一直保持著兩旦一丑的局面。從采茶戲獨一無二的劇目《九龍山摘茶》中,也可以看出還是丑、旦占據主要地位,雖然生、旦、凈、末、丑樣樣不缺,但是除了丑、旦,其他行當僅僅是一個初始狀態,風格特征并不成熟。采茶戲表演藝術經歷了數百年的實踐和鍛煉,不斷改進和完善,通過贛南藝人的長期創新和豐富,形成了河東、河西兩個不同的流派,表演上各具特色:河西派舞蹈動作種類繁多,以矮樁為特點,中國傳統武術影響了許多動作形式,因此表演中跳躍動作多、幅度大;河東派表演特點則體現為高樁和中樁的優美身段和舞蹈,表演講究平穩緩和。在唱腔上河西派開朗奔放,旋律感強;河東派則較為雅致抒情,并具有一定的說唱性。贛南采茶戲中的小旦主要表現農村少婦和少女,淳樸簡單、勤勞聰明,在表演風格上優美大方。丑角則分為正丑和反丑。正丑扮相俊朗,反丑則表現為"反丑扮相".正丑基本是表現勞動群眾中的青壯年男子,性格特征表現為樸實勤勞、大方爽朗,幽默而樂觀勇敢。反丑則多表現一些反面人物形象,如公子少爺和地痞賭棍等,在很多傳統表演劇目中都有這一類角色,表現特征多為一些詼諧搞笑的動作,這也在一定程度上表現了正丑與反丑鮮明的對比。
贛南采茶戲在現代得到了發展,然而由于贛南的區域性特征,采茶戲的推廣還不是很完善,贛南采茶戲自身的藝術價值在一定程度上受限于演員的數字化庫儲備和整體包裝。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區域價值分布非常重要,包括地方的形象推廣與對民間藝術的保護和推廣。贛州雖然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但是對地方傳統藝術的推介和包裝還不夠完整,導致贛南采茶戲的數字化應用還不夠完善。2006年,贛南采茶戲被列入國家級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當地政府對于地方民間傳統藝術的發展也有著進一步的認識和發展規劃,對于贛南采茶戲的保護和推廣更是時不我待?,F在新媒體的發展勢頭非常迅速,贛南采茶戲表現藝術的數字化設計和展示顯得非常重要。民間藝術形式的數字化設計應用是對于民間藝術的保護,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加強人們對于它的關注度和興趣,數字化應用具有可永久保存的優勢,在現今保護、發展民間藝術的大環境下,贛南采茶戲的數字化應用任重道遠。
三、數字化虛擬技術在推介民間戲曲藝術文化中的應用
數字化動作捕捉技術的出現及其應用,已經不僅僅停留在影視廣告等功能上,也被應用于其他領域,通過數字化項目本身的內質,能夠達到推介主題和文化的目的。贛南采茶戲表演形式的數字化設計,能夠很好地虛擬演員動態造型流暢的動作,展示傳統藝術的文化內涵和特色。它既是嚴謹的虛擬和模仿,同時也是對傳統藝術的再創造。
通過數據采集與動作特點的考察,可以從贛南采茶戲藝術表現形式、動作捕捉系統技術特點與數據采集、采茶戲演員分解動作庫數據的捕捉等幾個方面進行研究,客觀地探尋動作捕捉技術的實踐應用與贛南采茶戲動作表現形式的融合,并為贛南采茶戲動作捕捉數據庫的統計與歸類提供相應的實踐經驗和理論構想。
贛南采茶戲的動作特點與其表現風格在很大程度上適合作為數字化對象。動作捕捉技術對于動作的采集很精確,對于人物動態和情緒的表達有很好的控制程序,能夠完整地展示所表現的動作特點,這是手工調試動作軟件不能比擬的。國內目前已經出現了對于國粹京劇的動作捕捉數字化庫的再現。由于贛南采茶戲在國內民間藝術領域的地位,以及部分采茶戲老藝人年齡的增長,對于優秀采茶戲演員的數字化虛擬動作庫的建立已經迫在眉睫,這為動作捕捉技術的應用提供了前提條件。
當前,動作捕捉技術在很多動畫公司已應用多年,其高效的技術和簡便的流程能夠給公司帶來更高的效率。隨著新媒體和體育、醫療業的發展,其在體育、醫療中的應用和推廣逐漸廣泛。動作捕捉系統已經不僅僅停留在影視廣告等功能上,而是通過數字化項目本身推介主題和文化內涵,以達到最終的目的。對民間傳統戲曲藝術的數字化設計和推廣,能夠很好地展現傳統民間戲曲藝術的文化內涵和特色,這種傳統文化的數字化動畫表現,是對民間傳統藝術的再創造,使其獲得升華,將現代技術和先進的設計理念結合,對傳統藝術的一些元素加以再現和提煉,使其既富有當代特征,又具有科技含量。媒體推廣和展示并不是簡單的展示,而是對傳統藝術的再創造。國內應用動作捕捉系統對地方民間藝術形式進行數字化再現的例子并不常見,一方面由于動作捕捉技術的成本較高,以及部分民間藝術(如皮影)屬于平面的表現方式,動作捕捉技術在民間藝術數字化中的應用在國內并沒有完全普及;另一方面由于地方民間藝術推廣和普及的范圍不同,缺少商業資金的介入,導致民間藝術數字化引入高端技術缺少先期動力。贛南采茶戲具有悠久的歷史,丑旦當家是其最大的特色,演員表演風格獨特,藝術感強,動作捕捉技術的介入能夠最大限度地展示丑角表演藝術的精髓。
目前,一些表現國粹京劇藝術的商業動畫中已經引入了動作捕捉技術,而應用高端技術對采茶戲的數字化研究在國內尚屬空白。服務于地方,服務于民間藝術,贛南采茶戲動態造型的數字化研究與設計具有很大的應用價值。
參考文獻:
[1]尚曉明。信息時代背景下視覺傳達設計的新語境。包裝工程,2009(11)。
[2]王寧。從中國傳統審美觀念談"中國風"造型味道。包裝工程,2009(2)。
[3]朱志超。淺析互動動畫與傳統動畫的區別。美與時代(上),2010(5)。
[4]王建群。淺談動畫中娛樂效果的創作。經濟研究導刊,2010(1)。
[5]王海霞。巫術、宗教、原始文化--中外傳統民間藝術探源。太白文藝出版社,2006.
[6]王英文。淺談現代藝術中"中國語言"的重要性。美術大觀,2007(10)。
[7]錢玗。文化在藝術設計中的傳承性。包裝與設計,2003(1)。
[8]陳超。淺談傳統民間藝術的現代化轉型。安徽文學(下半月),2010(6)。
[9]劉耀慶。將傳統民間藝術溶入現代生活。今日科苑,2010(6)。
[10]陳孝余。博白客家采茶戲現狀調查。藝術百家,200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