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論文題目: 昆劇《湯顯祖與臨川四夢》編、導藝術創作闡述
摘要:為紀念湯顯祖逝世400周年, 北方昆曲劇院于2016年12月30日、31日在北京天橋劇場傾情奉演昆劇《湯顯祖與臨川四夢》, 筆者有幸在該劇中擔任副導演.本文以筆者參與的編劇、導演工作對該劇藝術創作過程進行闡述, 并指出, 戲曲藝術的創新與發展必須建立在對于傳統程式、格律與美學的繼承基礎之上.
關鍵詞:《湯顯祖與臨川四夢》; 編劇; 導演創作;
北方昆曲劇院 \\(以下簡稱"北昆"\\) 于2016年12月30日、31日在北京天橋劇場傾情奉演昆劇《湯顯祖與臨川四夢》 \\(以下簡稱《湯》劇\\) .該劇由北昆楊鳳一院長出品;國家一級導演、上海戲劇學院教授、研究生導師宋捷擔任編劇、導演;著名昆曲老生表演藝術家計鎮華老師、北昆著名表演藝術家張毓文老師擔任藝術指導.筆者因在就讀上海戲劇學院時曾深入研究湯顯祖《南柯記》, 并最終將《南柯記》全本改編、導演并搬上舞臺, 因此有幸在該劇中擔任副導演.本文以筆者參與的編劇、導演工作對該劇藝術創作過程進行闡述.
一、關于劇本創作
\\(一\\) 《湯》劇創作之源起
2016年是湯顯祖逝世400周年, 北昆的楊鳳一院長與宋捷老師溝通, 想創排一部關于湯顯祖與《臨川四夢》的新作, 之后宋捷導演便著手于該劇的創作.在創作初期, 宋捷導演原構想將湯顯祖作為全劇的敘述者, 穿插于"四夢"之中, 以此來完成"四夢"的演出.針對劇本的創作構想, 筆者與宋捷導演進行了深入的溝通與交流.筆者認為, 湯顯祖這位戲劇偉人如果只是單純地作為串連"四夢"的敘述者, 無法體現其戲劇精神及人生追求和政治抱負;其次, 以湯顯祖作為全劇敘事者的情節結構方式, 在敘事上略顯單調, 該劇的演出充其量只是湯顯祖"四夢"的折子戲專場, 而湯顯祖也只是充當著"主持人"的銜接與串聯任務, 無法體現其人其事.筆者建議該劇的創作應該緊緊圍繞湯顯祖的人生轉折點及在什么境遇之下創作"四夢"來寫戲.宋捷導演廣泛聽取意見與建議, 并再一次對"湯學"著作進行深入研究以及與"湯學"專家不斷溝通, 越發清晰地覺得湯顯祖這位戲劇偉人的作品與其人生境遇有著緊密聯系.通過對湯顯祖人生經歷、宦海沉浮、戲劇觀念等各方面的深入了解, 宋捷導演開始改變劇本大綱與創作方向.在導演組多次的討論后, 最終確定《湯》劇以書寫湯顯祖人生中重大事件為主, 通過展現湯顯祖的政治理想、戲劇觀念和在人生境遇的跌宕起伏來講述他創作出《紫釵記》《牡丹亭》《南柯記》與《邯鄲記》四部傳世經典作品的緣由.
\\(二\\) 《湯》劇對湯顯祖與《臨川四夢》創作的定位
該劇的創排以紀念戲劇偉人湯顯祖為主, 所以決定了該劇要有真實刻畫湯顯祖的歷史感, 在文本創作上, 應嚴格地按照歷史上真實的湯顯祖來進行書寫.我們經過對湯顯祖人生經歷中重大事件及與"四夢"相關事實的梳理, 確立了在劇中著重凸顯湯顯祖為官、寫戲的情節骨干的幾個方面:第一, 湯顯祖因不滿當時官僚腐敗, 憤怒上《論輔臣科臣疏》, 不料觸怒皇帝因而被貶為徐聞典史的一段經歷.這是對湯顯祖政治理想的第一次打擊, 因而也觸發了湯顯祖寫《紫釵記》的動因.因為"《紫釵》俠也"中的"俠"說的就是18年來為湯顯祖仗義執言的御史們, 湯顯祖將這些人的特質描繪在了黃衫客的身上.第二, 用湯顯祖《宜黃縣戲神清源師廟記》中關于"虛擬""用真情演戲"的"至情論"等方面, 來充分體現湯顯祖的戲劇觀與戲劇理論.第三, 湯顯祖在任遂昌縣令時, 在其治理下, 遂昌縣成為明朝的"世外桃花源", 湯顯祖以"情"治理遂昌, 則是將他的政治抱負貫徹到實際行動之中.第四, 湯顯祖因對明朝宦官霸掌朝綱、不斷搜刮民脂民膏之厭惡, 決心掛冠回鄉.在途徑大庾嶺游南安府后花園時, 偶遇村民砍伐梅樹, 問其因, 傳說是女子與秀才梅下幽會, 遭父母棒打鴛鴦, 女子自描丹青后撞死梅樹前, 并化作女魂每晚梅樹下哀泣, 而這一奇事則堅定了湯顯祖要為天下女子張目之心, 同時也成就了傳世經典名作《牡丹亭》.第五, 為了貫穿湯顯祖的情感, 我們在歷史事實中挖掘出湯顯祖兒子湯士蘧去世的年代與湯顯祖創作《邯鄲記》《南柯記》的時間是相吻合的.這兩個作品被評論為歷史上藝術成就最高的官場現形記, 既有湯顯祖對明朝政治黑暗不滿的發泄, 又有湯顯祖在兒子病逝以后看透一切、四大皆空的佛學思想.
\\(三\\) 《湯》劇在劇本創作中的形式與內容
該劇經過宋捷導演的反復思考, 以及導演組的討論與研究后, 最終以"一序、一尾、四章節"的情節結構構成, 著力突出湯顯祖怎樣在宦海沉浮中掙扎著寫出劃時代作品這一核心內容.
序幕:勾畫出湯顯祖作為臨川才子, 其年輕時代的政治抱負和風流倜儻的品格.第一章:癡情《紫釵記》.從戲中戲《紫釵記》的演出, 引出湯顯祖對戲曲表演的真知灼見和他在《紫釵記》中追求"有情人終成眷屬"的愛情, 并呼喚正義的"俠情"理想;同時又交待了湯顯祖在現實中官場的不得志, 因為其堅持直言忠諫和剛正不阿的品格, 以致被神宗皇帝貶職為徐聞典史.第二章:春情《牡丹亭》.劇情單刀直入地進入湯顯祖與欽差礦監稅使的矛盾沖突, 該矛盾激化了他掛冠回鄉的決心.又通過湯顯祖和達觀禪師關于"情"與"理"的隔空對話, 引發湯顯祖久郁心中的"人情至真至上"心結.掛冠之后, 湯顯祖在臨川一氣呵成寫出《牡丹亭》, 又通過湯顯祖與達觀禪師對《牡丹亭》不同看法引渡下一章節.第三章:情愕《邯鄲夢》.遂昌百姓趕往臨川欲請湯顯祖回任, 恰逢此時, 傳來湯士蘧 \\(湯顯祖兒子\\) 拒絕考場行賄而猝然病逝的噩耗及湯顯祖被奪職削官的消息, 激起湯顯祖排演《邯鄲記》揭露官場黑暗的決心.第四章:佛性《南柯記》.主要講述湯顯祖進入對佛性的思考與人生的感悟.尾聲:用湯顯祖創作之作品, 映照他千年的藝術成就, 并與序幕呼應.
在劇本內容的結構上, 全劇主要圍繞湯顯祖寫"四夢"的歷史背景為貫穿線, 雖然其中有虛構的人物和情節, 但是湯顯祖這個人物的行為, 基本上是遵照歷史真實記載而取舍.全劇四個章節, 宋捷導演選取了"四夢"精彩的折子作為支撐, 即《紫釵記·劍合釵圓》《牡丹亭·游園》《邯鄲記·死竄》《南柯記·系帥·召還·情盡》.這些精彩折子的選取, 不僅是《湯》劇的支撐, 更是觀眾真正認識湯顯祖的支撐.
二、關于導演二度創作
\\(一\\) 總體要求
二度創作是在導演的統領下, 全劇組同仁攜手努力的過程.在該劇創排初期, 宋捷導演對于全劇組所有成員提出了如下總體要求.一是挖掘昆曲優雅之傳統神韻.在《湯》劇的排演過程中, 導演組始終以繼承昆曲傳統為基礎, 在傳統的基礎之上進行符合昆曲格律、戲曲規律的創新.全劇的創排始終在對傳統的繼承中去挖掘、提煉、加工、創新, 真正做到"守成法, 又不拘泥于成法".二是重現"四夢"戲劇的自由精神.通過《湯》劇的排練, 全劇組真正走進湯顯祖的跌宕人生.在湯顯祖為官、教戲、寫戲的人生歷程中體會湯顯祖創作的"四夢"超越傳統、崇尚自由的精神.三是弘揚古典藝術之時尚品格.《湯》劇在創排過程中, 導演組力圖在二度創作中賦予該劇時代美的品格.四是滲透中華文化意象的底蘊.在《湯》劇的排演中, 導演始終鞭策、提醒劇組各位同仁, 對全劇每一處的二度處理, 都要始終追求中華民族文化的美.
\\(二\\) 形象種子
宋捷導演說:"每每讀完劇本, 閉上眼睛, 就會為歷史上的湯顯祖一生鳴不平.他無法實現自己政治上的抱負, 僅在44歲 \\(1593年\\) 調任遂昌縣令時, 他可以在這方土地上以情施政、興辦學校、勸農勸學, 實現一個真如桃花源的理想王國, 但只是短短的五年.隨后, 他被黑暗吞噬, 他無法改變自己一生坎坷的命運, 幾千年的封建社會真如漫漫黑夜."宋捷導演在導演組討論會上指出:"湯顯祖的至情論, 關注的就是自由的人性、解放的人性和至真的情感, 鞭撻的是人性中的惡、貪婪和當時官場的黑暗.他筆下的'四夢'就像點燃的蠟燭, 湯顯祖就像站在蠟燭面前頻頻召喚著光明的使者."通過宋捷導演的深入分析和導演組的集體討論, 最終以"漫漫的黑夜中, 那點燃了四支照亮千古的蠟燭的手, 頻頻召喚著光明"作為全劇的形象種子.在該形象種子的指導下, 劇組各主創部門的工作也凝聚為同一個藝術形象.
\\(三\\) 導演創作方面
在《湯》劇的創排過程中, 導演組始終以導演闡述為藍圖, 遵循了如下幾點.
1. 熟悉傳統, "以歌舞演故事".
"歌舞"是傳統積累的歌舞, 是符合昆曲程式的歌舞.我們不一定會唱、會演昆曲, 但可以學習并掌握其中規律, 該劇的演出形式一定是符合昆曲規律的完整劇目.所以, 導演組不僅在《紫釵記·劍合釵圓》《牡丹亭·游園》《邯鄲記·死竄》《南柯記·系帥·召還·情盡》四個戲中戲的排演上注重這一特點, 在以湯顯祖為主線的現實生活戲塊中, 更強化了"以歌舞演故事"這一特質.
2. 追求有個性的古典時尚美的風格.
以靈敏的視聽, 捕捉當今時代的審美和節奏, 并把它們恰如其分地融入到全劇的處理當中, 使《湯》劇追求一種具有個性的古典時尚美的風格.
3. 著力解決戲 \\(以湯顯祖為核心的部分\\) 和戲中戲 \\("四夢"部分\\) 的銜接.
如何解決戲和戲中戲兩個部分的銜接、穿插使其和諧流暢, 是該劇排演的重要課題, 也是導演組在具體創排過程中必須著力解決的問題, 應達到的標準是觀眾在觀演過程中看著舒服、清晰.為了解決這個銜接問題, 在戲中戲部分我們通過古戲臺的方式區分觀演關系和時空關系.除了將戲臺的圍欄、放大的劇名吊景和人物服裝的區別來強化以湯顯祖為主線的現實生活外, 更是通過這樣的方式, 將湯顯祖等現實生活中的人物置身于"觀眾"這一身份之中, 每每戲中戲到動情、叫好之處, 湯顯祖等人則直面展開感慨或評論.這樣的處理也就很好地解決了以湯顯祖為核心的戲塊與戲中戲部分的有效銜接.
4. 對戲中戲 \\("四夢"部分\\) 和戲 \\(以湯顯祖為核心的部分\\) 的排演要求.
對"四夢"每一折子的排練要求精湛, 對傳統的保留讓人無可挑剔."四夢"的每一折排演內容, 都嚴格地忠實于原著.就《邯鄲記·死竄》一折的排演而言, 導演組根據湯顯祖原著的精神, 將盧生、劊子手和老百姓匯集于舞臺之上進行完整演繹, 使觀眾更為直觀感受到湯顯祖筆下的、未經修改與刪減人物的《邯鄲記·死竄》的真容.對于以湯顯祖為核心的戲中的每一個人物 \\(湯顯祖、達觀、顧憲成、李志清、湯士蘧、吳迎紅、書童以及太監、遂昌村民等等\\) , 要求具備歷史感和真實感, 杜絕草率化處理.在這部分人物、戲塊的排演中, 導演組注重對于歷史史實資料的查閱和對于人物生平的了解, 并不斷與演員溝通、交流, 在排演中不斷地啟發和誘導, 從而幫助演員更好地掌握每一個人物的性格特點以及每一個戲塊的歷史質感與實感.
5. 舞臺節奏和氣氛.
"四夢"每一個折子, 都要形成自己的高潮;全劇的流程中, 必須把握好高潮和沉靜的處理點.排演中, 我們始終抓住湯顯祖的人生境遇、政治理想和戲劇觀念與《紫釵記》《牡丹亭》《邯鄲記》《南柯記》的創作是捆綁在一起的這一歷史事實和劇作特點."四夢"是湯顯祖受到現實生活中的見聞與遭遇的影響, 有感而作, 所以, 在該劇的舞臺節奏和氣氛的高潮及沉靜處理點上, 導演組從湯顯祖這個人物的心理線索和情感線索入手、從湯顯祖當時創作"四夢"的不同歷史背景入手, 來合理處理.
\\(四\\) 表演方面
宋捷導演嚴格要求導演組和全體演員按照"移步不換形"的原則進行表演創作."形"主要是指表演藝術中的唱、念、做、打、舞應做到嚴格繼承下的出新.舞臺程式的運用要達到昆曲的唯美優雅的標準.對于人物形象的塑造杜絕臉譜化、刻板化.對人物內心的體驗要做到準確、精確并融于戲曲的表現形式當中.《湯》劇的劇本創作是深入了解并研究湯顯祖后, 在忠于歷史的基礎上得以創作成劇;《湯》劇的導演創作是深入學習昆劇格律, 在忠于戲曲本體美學原則與戲曲程式規格的基礎上真正踐行繼承與創新的戲曲劇目.該劇的創排可謂秉承著宋捷導演格調清新、手法質樸、節奏鮮明的導演風格以及傳統基礎扎實、文化底蘊豐厚的創作特定.
宋捷導演扎實的傳統戲曲功底、嚴謹的創作態度、對繼承與創新兼收并蓄的創作思維及豐富的程式思維, 在該劇的創作過程中不僅對全劇的創作起到了決定性的因素, 對于青年一代的戲曲工作者, 尤其是從事戲曲編、導工作的筆者而言, 更是一次將理論學習與實踐訓練相結合的、不可多得的學習機會.筆者深切地體會到, 戲曲藝術的創新與發展必須建立在對于傳統程式、格律與美學的繼承基礎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