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篇】論文題目: 一樣的生活,不一樣的態度 觀昆劇《傷逝》、梨園戲《朱買臣》有感
摘要:<正>托第二屆上海小劇場戲曲節的福,看了兩部意蘊深長的戲--昆劇《傷逝》與梨園戲《朱買臣》\\(殘本\\),將這兩部戲放在一起對比著看,真有意想不到的收獲.它們有著極似之處.其一,都是中國傳統戲曲中堪稱古老的劇種.一個是從明清而來的"百戲之祖"--六百年的昆曲;一個是從托第二屆上海小劇場戲曲節的福,看了兩部意蘊深長的戲--昆劇《傷逝》與梨園戲《朱買臣》\\(殘本\\),將這兩部戲放在一起對比著看,真有意想不到的收獲.
它們有著極似之處.其一,都是中國傳統戲曲中堪稱古老的劇種.一個是從明清而來的"百戲之祖"--六百年的昆曲;一個是從宋元走出的"古南戲活化石"--八百年的梨園戲.其二,講述了古今同一種人生的遭際--被現實打垮的愛情.《傷逝》改編自魯迅同名小說,講了涓生與子君原本真摯相愛,卻因窘困的現實而走向破裂.《朱買臣》亦是戲曲中常演不衰的題材,講述趙小娘\\(朱買臣之妻\\)因不甘貧困與買臣相離,買臣高中后"覆水"將其奚落的故事.其三,同樣煥發出與當下審美毫無隔離的相通感,甚至堪稱時尚.爆熱的票房與觀眾的熱情已經直接說明了當今青年對它們瘋狂的喜愛.
然而,面對同一種類型的故事,兩部戲卻用了兩種截然不同的方式來講述,呈現出反差極大的生活態度,折射出不同的價值觀念,從而在"古老劇種在當代"這條道上走出了兩條并行不悖的路,頗具意味,可堪琢磨.
與小說一樣,昆劇《傷逝》所呈現的,是知識分子在保衛愛情、爭取婚姻自由之后,被殘酷的現實逼向了毀滅的深淵.它將生活的無奈、乏味裸露給人看,將理想的脆弱、無力撕碎給人看,將人性的自私、膽怯剝開給人看……它是帶著"反思"的精神去重新審視像涓生這樣的知識分子,以及他所生活的現實世界.
這種精神實質是源自西方的思維方式,它從新文化運動開始傳入中國并逐漸扎根.這是一次前所未有的文化革命,數千年的中華傳統文化首次受到了強烈的沖擊.它不僅從內容上顛覆了中國的舊文化,更從思維方式上逐漸被西方價值觀念滲透--此謂之"新文化".從此,這樣一種文藝理念逐漸盛行,并深入我們的思想、浸入我們的生活:反思生活,反思歷史,反思人性.它把人世各方面的丑陋剝離出來,讓人去看見它的本質.它讓我們深刻,啟迪我們從自我麻痹中清醒過來.同時,它也讓我們壓抑,使我們面對現世毫無逃遁之處.現如今,它已成為當下普遍的、浸透全世界的價值觀.昆劇《傷逝》便以這樣的方式接通了當代.
■昆劇《傷逝》
與此同時,它又在文本與表演形式上發揮了昆曲的特性.生旦曲詞是文雅的,這保證了它盡管是一部近代戲,也依舊擁有昆曲的典雅;房東太太的白口是插科打諢的,這讓一部壓抑的作品有了些透氣的"窗口",何嘗不是昆曲的特長?沒有水袖,圍巾也可以成為糾纏男女主角的表演手段;而那簡陋家具,不正是一桌二椅么?
■梨園戲《朱買臣》
據此,昆劇《傷逝》完成了古老與現代的接軌.它以現代精神再一次激發了傳統戲曲的活力,使傳統藝術在表現當下情感、近代題材上表現出了十足的自信.
與昆劇《傷逝》截然不同的是,梨園戲《朱買臣》則表現出對現實飽滿的熱情,展現出一幅豐富諧趣的世俗生活畫卷.由曾靜萍飾演的趙小娘活脫脫一個尖牙利嘴、嫌貧愛富、滑稽可笑的市井婦人,她能因為著急改嫁而逼朱買臣寫休書,也能在朱買臣高中后厚著臉皮請求重圓,更能在面見夫君時強撐些兒尊嚴……然而她真實,她的勢利是真實的,她的羞愧也是真實的.她還有她的口舌功夫、她的風趣、她的好面子.朱買臣問她分離后會不會想他,她竟不知怎么回答要問妗婆;隨口說請張公喝酒又沒錢,支支吾吾磨唧半天;想與丈夫重圓又要不失面子,于是變著法兒要討一個正位……如此趙小娘,可恨也可愛.張公雖被小娘罵過,卻也幫她說合;連朱買臣最后也"寬宥"了小娘的過錯,竟納為第二夫人,既充斥著嘲諷也滿懷著憐惜.這樣的結局在朱買臣題材中絕對是少見的.
梨園戲《朱買臣》用大量的細節與人物關系充分展示了生活的質感,它也呈現了現實的殘酷,然而它依舊對生活保持著極大的熱愛.貧窮沒有折損趙小娘樂觀通達的性格,人性的怯懦也在調笑中成為生活不可缺少的一抹色彩.對過錯不較真、對傷害不哭天搶地,對生活不絕望,這是梨園戲《朱買臣》的態度.
這也正是我們"本土"的價值觀.中國的傳統戲曲從來對毀滅和反思不感興趣,它樂意呈現生活的原貌,將崇高與低賤、污濁與清奇、劣性與希望揉在一起,最終融合在寬容、諒解,甚至團圓里,這正與中國百姓的整體性格有關.在漫長的歷史中,底層百姓所經歷的苦難數不勝數.為了生活,他們已經習慣了承受苦難;為了更好地生活,他們必須學會尋找希望.長久以來,我們一貫地以西方思維作為評判標準,這類傳統便遭到了鄙夷--有說低俗的,有說不深刻的,狠了還有說麻木的.
然而,這何嘗不是一種堅韌挺拔的生活觀?當你看透了生活的無奈、悲涼,這種"死皮賴臉"的精神倒不失為一種光明的生活方式.觀梨園戲《朱買臣》,會讓人對生活開始肅然起敬.它有酸甜苦辣,五味醇厚;它那樣可親可近,惹人愛憐……在被生活的重負壓得喘不過氣的時候,突然遇見這樣一種生活態度,讓人不覺心頭一熱,使我們得以面帶微笑地迎接生活.
是時候了.我們當還中華傳統戲曲及其價值理念一個真實、平等的位置.在"反思"中透視生活的同時,亦不妨"厚點面皮"擁抱生活.劇場的反應已經說明,它早已收獲了人們瘋狂的追逐,并毫無預兆地成為了一種時尚.
梨園戲《朱買臣》以其本真的面貌完成了從古典到現代的轉換,使得原汁原味的古典本身就成為了時尚.它在那里,從始至終保持著自身的生態環境,只等著你來發現.
一個《傷逝》,一個《朱買臣》,它們以兩種不同的形態展現了古老藝術在當下生存的不同方式,卻都漂亮地噴出了從古典到時尚的鮮活的生命力.
一個是當代視角,一個是原始生態;一個透視生活,一個擁抱生活;一個將傳統轉化為現代,一個古典就等同于時尚.它們各自擁有各自的位置,互不干擾,并行不悖,殊途同歸.
點擊查看更多:昆劇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