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論文目錄導航:
【題目】秦腔演唱的藝術特點探究
【第一章】秦腔獨特的演唱風格研究緒論
【第二章】秦腔角色演唱風格類型
【第三章】秦腔演唱的運氣方法與技巧
【第四章】秦腔演唱的吐字特點
【第五章】秦腔的不同發聲演唱特點
【第六章】秦腔演唱的傳承與發展
【結語/參考文獻】秦腔演唱獨特魅力研究結語與參考文獻
4 秦腔演唱的"字"
字即吐字,是秦腔每個角色在演唱時怎樣去處理出聲、歸韻、收聲的步驟,是任意一種演唱風格中所包括的角色在演唱時,上呈接氣息,下帶出發聲的關鍵環節。我國的戲曲藝術瑰寶博大精深,在不斷向前發展和傳承過程中,留下了大量寶貴的吐字技巧。"若夫調中有句,句中有字,字中有音",秦腔作為陜甘兩省最受民眾喜愛的地方戲,其語音是秦腔唱腔特色韻味的重要組成部分。秦腔演唱在與時俱進的今天同樣提倡不同的唱腔流派與演唱風格百花齊放,但本章所論述的是其演唱時所遵循的最基本的咬字規律,是其各放異彩的本源。秦腔演員李增厚曾提出,關中話的語音是秦腔藝術的根,"我們切不可數典忘祖,把秦腔語言異化或同化,那還有什么秦腔特色?那還有什么地方戲特色?"4.1 秦腔演唱的吐字特點。
元代燕南芝庵的《唱論》中"字真,句,依腔,貼調"的演唱理念,無不透出依字行腔、字正腔圓的重要性。唱腔飽滿、悠長,發聲流暢、舒展,歌唱語言清晰,這是我國戲曲聲樂中強調的依字行腔、字正腔圓的基礎,也體現了我國戲曲聲樂中獨特的行腔風格與吐字特點。
秦腔演員演唱秦腔時運用陜西關中方言,吐字主要遵循字正腔圓,四聲陰陽,五音四呼,十三轍,平仄韻轍,這五大規律,再結合關中語的語音特點,形成了演唱秦腔獨特的語言韻味。
四聲陰陽,指平聲、上聲、去聲、入聲四種不同的音調,平聲字當中的陰平、陽平兩聲,根據每個地方劇種語言特點的不同其使用情況也不同。在秦腔的演唱中,如下圖所示,根據關中語的字音標準,分為陰平、陽平、上聲、去聲四聲。
演唱時最忌諱演員違反四聲陰陽,誤唱字的聲調,即倒字。
如在譜例 4 秦腔《趕坡》中二六板唱段"見一位軍爺站面前","一"字屬于陰平低降字調,有些演員卻唱成陽聲上揚,讓聽眾誤以為是"梨";再如"前"字,關中語中屬"陽聲高揚"字調,有些演員唱成"陰平低降"字調,讓聽眾會誤以為"天"字。出現這些倒字現象不僅會影響到演唱者準確的傳詞達意,可能還會造成許多誤會。
下表中所示,關中話陰平調值 21,普通話調值 55;關中話陽平調值 24,普通話為 35;關中話上聲調值為 42,普通話為 214;關中話去聲調值為 55,普通話調值為 51.由此可見,關中話與普通話還是有很大的區別的,運用原汁原味的關中話進行演唱是保持秦腔魅力的重中之重。秦腔演員李增厚所說:"我們從事的是神圣的秦腔藝術工作,它的語音是一種戲劇的藝術語音,不可和生活等同看待。要有敬畏之心,不可盲目地、膽大地敢想敢改。切不可在我們或我們之后把秦腔語音變味了、丟失了。"從我國戲曲演員演唱的習慣出發,演員在對每一句唱詞中單個字的吐放過程可以歸結為出聲、歸韻、收聲三個階段。出聲即為吐放字頭。
在吐放字頭階段,秦腔演員都離不開五音四呼的規律,自古以來就有審五音、正四呼的要訣。宋代沈括所著《夢溪筆談》中"古之擅歌者有語,謂當使聲中無字,字中有聲。
凡曲,止是一聲清濁高下如縈縷耳,字則有喉唇齒舌等音不同。"我國戲曲演員為使字頭傳播響亮清楚,剛勁有力,為了鍛煉唇齒舌等器官的勁頭,戲曲演員在每個字的開頭都會使用噴口,使每個字清晰有力的一噴而出。五音實則是對字頭聲母的咬字器官進行分類,分為唇、舌、牙、齒、喉。唇音包括 b、p、m、f 四種;舌音為 d、t、n、l;牙音有 j、q、x 三種;齒音是 z、c、s、zh、ch、sh、r;喉音是 g、k、h.
四呼即吐放字頭時嘴巴的四種口形變化,即開口呼 a、o、e ,在發音時口腔開度較大,共鳴音響較強;齊齒呼ī或以ī為開頭的韻母,發音時口腔開度較小,用力在齒;撮口呼ü或以ü為開頭的韻母,發音時嘴撮出呈更小的圓形,用力在唇;合口呼 u 或以 u 為開頭的韻母,發音時唇呈圓形,用力適中。
吐字歸韻階段需要完成延長字腹和字尾歸韻部分。字腹是在演唱這個字時唯一可做拉長音腔的部分。字尾的歸韻是我國戲曲演唱中吐字技巧的精華所在。秦腔演員在唱每一個字時,都需要根據每個字的韻母進行歸韻,這是我國漢字的特點,因為只有完整的歸韻才能交代清楚所唱的這個字。前人歸納出了戲曲中通用的十三轍歸韻,如發花轍的韻母為 a、ia、ua;梭波轍的韻母為 o、uo、e;乜斜轍的韻母為 ie、üe;衣七轍的韻母為 i、ü;姑蘇轍的韻母為 u;懷來轍的韻母為 ai、uai;灰堆轍的韻母為 ui;遙條轍的韻母為 ao、iao;由求轍的韻母為 ou、iu;言前轍的韻母為 an、ian、uan;人辰轍的韻母為 en、in、uen、un;江陽轍的韻母為 ang、iang、uang ;中東轍的韻母為 eng、ing、ueng、ong、iong .值得注意的是,根據秦腔所用關中語的實際發音,秦腔演唱中有幾個獨特的小轍口,如把衣七轍中的ü韻母分出,另立為須遇轍;因為北方人語音中多用兒化音,又加了兒化韻;同時還改姑蘇轍為姑夫轍。在收聲時,除了衣期轍 i 和須遇轍中ü,這類字無需收聲之外,其他的字都需要收聲。
譜例 7 秦腔《賣畫劈門》歡音慢板唱段《白茂林家貧苦度生涯》中,"清早間""間"字,托腔部分演唱的字腹是 an,即后歸韻到了言前轍 an;"奔大街""街"字,拖腔部分演唱字腹為 ie,歸韻到了乜斜轍 ie."清早間""早"字雖然韻母為 ao,但其收聲卻要以 u 收尾。根據王正強老師的講解得知,秦腔演員演唱對于收聲不是特別講究。秦腔風格激昂慷慨,由于"an"韻口形為左右張開的口形,更加直通,也符合我國傳統戲曲聲樂的發音口形,所以演員一般在托腔收聲演唱時都借韻行腔歸入"an"韻,當然也有少數情況,如袁克勤的一口三腔。
兒化韻在秦腔中除了本身"兒"字的發音 er 外,關中語一般把普通話中的日 ri 字讀er.在譜例《庵堂認母》苦音二六板唱段中,"今日我若把兒認",聽秦腔演員演唱時,"日"和"兒"字就是相同的發音。
秦腔所演唱的關中語中,將陰平、陽平、上聲、去聲又歸為兩大類。陰平、陽平為平聲,上聲、去聲為仄聲,和起來稱之為平仄。秦腔唱詞以平仄關系區分上下句,上句落仄,下句落平。如譜例 9《探窯》苦音二六板唱段中,"我的父在朝官一品"中的"品"字為上聲,品屬于仄,此句為上句;"膝下他無子斷了根。"中的"根"字為陰平,屬平,此為下句。
平仄轍中的韻轍是指將同一韻轍反復安排在上下句詞的末尾,如秦腔《白逼宮》中上句唱詞"欺寡人每日里心驚膽跳",下句唱詞"欺寡人好似一只貓追鼠逃".上下句最后一個字"跳"和"逃"都是遙條轍口 ao,這就是秦腔唱詞上下句的平仄轍韻。
4.2 陜西關中方言的四聲與演唱時裝飾音運用的關系自古以來,戲曲的唱腔都運用不同的吐字方式和演唱方法對唱腔進行潤飾,這是我國民族音樂中特有的潤腔。潤腔主要運用一些裝飾音,在唱腔基音旋律的基礎上加入裝飾音進行潤腔。所謂"無音不飾,無腔不潤",這也是我國戲曲獨特的韻味所在。
秦腔演員潤腔時運用的裝飾音與其演唱語言之間到底有怎樣的關系呢?"歌唱以字音較準,然后始能言句,句成始能有腔,蓋腔由字出,所謂字正腔圓,未聞先有腔而后有字也,行腔有用字本音者,有用變音者,亦有不變音而以中腔行之者。"如關中話聲調和普通話聲調對照表中顯示,關中話的聲調為四個,陰平一聲,發音低降;陽平二聲發音為高揚;上聲三聲發音為高降;去聲四聲發音為高平。裝飾音中所對應的單個的字都保持關中話的原四聲聲調。如譜例 10 秦腔《轅門斬子》中,"兒"的裝飾音的旋律走向完全就是其聲調走向。因"兒"是陽平二聲高揚,所以演員在演唱時根據其二聲高揚音調加了由低而高的高揚倚音。
在譜例《探窯》苦音二六板的唱段中,"我""子"兩字,秦腔演員在演唱時根據其關中語音是上聲高降,所以吐字時加入同向的下滑倚音進行裝飾音處理。
如秦腔須生演員溫警學在《打鎮臺》中扮演王鎮,演唱苦音雙錘帶板"陳世美秦香蓮結為絲羅"(譜例 11)這一句時,"陳""結"二字的關中語音為陽平二聲高揚,其演唱時根據二聲高揚音調加了由低而高的高揚倚音。"美"字關中語音是上聲高降,所以吐字時加入同向的下滑倚音進行裝飾音處理。溫警學通過這或下滑或上挑的裝飾音處理細節,不僅將平淡的唱腔唱的不再單調平乏,更使得溫警學將王鎮剛正不阿的人物性格通過這些巧妙的潤腔方式,更加深入的刻畫在觀眾心中,贏得了觀眾高度肯定。
由此我們不難看出,陜西關中方言的四聲是構成秦腔唱腔旋律的基本骨架,是其特色旋律形成的基礎。其中秦腔演員在演唱時所運用的裝飾音走向與運用的陜西關中話的四聲語調走向相同,也可以說,秦腔演員在演唱時所運用的潤腔裝飾音是以陜西關中話的四聲語調為根據,來對唱腔進行具體的潤飾處理,這種潤腔方式正是秦腔語言聲調四聲與演員演唱裝飾音旋律的完美結合。
秦腔扎根在大西北這片寬闊的土地上,以陜西關中語為基礎語音語調。其唱腔依字行腔,吐字講究棱角分明。都說語言是人類文明的開始,是陜西關中方言的語言語調之美造就了秦腔的獨有韻味。加之秦腔演唱家是從一字一句中去反復琢磨,通過對語言語調的玩味,再加入自己的見解,后展示出原汁原味高質量的秦腔韻味??梢?,"聽戲曲的吐字藝術,對"戲曲的音樂之耳"來說,吐字藝術的本身,就是"味"的本身,在美感享受里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是決定戲曲"味"的一個極其重要的因素。"正如秦腔演員雷通霞所講,"只有重視了語言的抑揚頓挫,將每一個字的字頭字腹字尾交代清楚,重視歸韻,這才能把每一個字唱正,把每一聲腔唱圓"."所以秦腔語音是一門重要的學問,秦腔演員要做秦腔語音忠實的學習者、實踐者、研究者、保護者。"小結。
秦腔根據關中語的實際發音,在演唱中有幾個不同于其他戲曲的小轍口,把衣七轍中的ü韻母分出,另立為須遇轍;因為北方人語音中多用兒化音,又加了兒化韻;同時還改姑蘇轍為姑夫轍。陜西關中方言的四聲是構成秦腔唱腔旋律的基本骨架,當秦腔演員在演唱秦腔時,所運用的潤飾裝飾音與其運用的陜西關中話四聲的語調走向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