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眾多創作才華于一身的莎翁在歐洲文藝復興文學浪潮中脫穎而出,他的代表作有以《麥克白》為代表的四大悲劇,也有以《仲夏夜之夢》等為代表的喜劇,還有短小凝練的十四行詩,莎翁的豐富作品給后世留下了豐富的研究資料,而其創作中別具一格的語言手法、豐富廣泛的取材、超凡脫俗的戲劇結構以及貼近實際的人物刻畫,也一直膾炙人口,即便是過了這么久,人們依舊熱忱于對其作品的各方面研究。在其作品的眾多特點中,其別具匠心的語言特色是最受人們關注的。
一、莎士比亞作品語言的浪漫詩意化
英國文學歷來講求語言文字的詩意化,而這一點在莎士比亞對語言文字的詩意化運用方面更是獨具造詣,其作品語言精煉而優美,語言如詩一般充滿韻律感和節奏感。舉《奧賽羅》為例,《奧賽羅》為莎士比亞創作的四大悲劇之一,其臺詞創作大量用到了無韻詩式的語言手法。尤其是在奧賽羅聽信伊阿古的讒言后,準備將妻子殺死前,使用無韻體詩形式的臺詞進行心理活動的描寫,貼切的塑造出了奧賽羅內心的糾結和不安,讓讀者身臨其境。同時在語法上又采用了對仗加對比的方法,使得臺詞充分刻畫出了人物的內心糾結。
又以《羅密歐與朱麗葉》這一作品中,羅密歐向朱麗葉示愛橋段為例。羅密歐在對朱麗葉表達愛意時向著月亮發誓,得到朱麗葉的回應:“Oh, don't swear by themoon, that inconstant moon, that changes every month in herorbit, in case you love should prove equally unreliable(不要對著月亮起誓,因為每個月月亮都有陰晴圓缺,你若是對著他起誓,你的愛也會跟它一樣變化無常)?!边@一段中,將對著月亮起誓和月亮的陰晴圓缺多變性進行對比,充滿趣味又頗具深意。
二、莎士比亞作品中獨特的語言修辭運用
(一)諷刺和反諷形式的巧妙結合
巧妙的運用諷刺和反諷,能夠結合故事、人物性格充分挖掘文學作品的主題內涵。反諷給讀者帶來的啟發和思考相比直接諷刺更為深刻,也更有韻味。以莎士比亞代表作《威尼斯商人》為例,在法庭辯論情節當中,夏洛克最終敗訴,請求放棄原有協議,不再要安東尼奧割肉還債,公爵做出了最后的審判決定。為了讓夏洛克“看看”“基督徒的精神”,免去夏洛克的死罪,將其財產的一半分給安東尼奧,剩下的收歸公有。
而安東尼奧的要求,則是暫時保管夏洛克的一半財產,等到其去世后再轉交給夏洛克的女婿(與其女兒私奔了),并且將信基督教作為附加條件。但不管哪一種處罰決定,對于夏洛克來說,由于剝削了其財產,都是致命的。無論從哪方面來講,這種處理手段和基督精神中的原諒是相悖的,正是這種明顯的反差,反而突出了夏洛克愛錢如命的丑陋特點。
在另一部作品《仲夏夜之夢》中,反諷也同樣頻繁出現。在作品中,莎士比亞多次對笑聲和眼淚進行了詳細描寫,但結合語境,這些笑聲和眼淚并非真實情感的表達,而是為了襯托人物的無奈和悲哀。這種“說反話”的方式,既提升了作品的整體涵義,又容易被讀者接納,對作品有更為豐富的興趣。
(二)形象生動的雙關語
從莎士比亞的主觀因素來講,在作品中莎翁經常極力追求一語雙關給文章帶來的美感和給讀者帶來的輕松愉悅的感受,并且在雙關語修辭手法的運用上,能夠恰到好處的把握使用度,使得其作品充滿趣味又不失深度。
一語雙關的運用,一方面是指莎士比亞原作品中,屢屢運用讀音相同卻拼寫不同的單詞或者發音和拼寫均相似卻意義不同的單詞。
以莎士比亞的作品《凱撒大帝》為例,馬克·安東尼的某句對羅馬時政狀態的描述,將“不安全的羅馬”用“no Rome of safety”表述出來,這里,Rome 和 room的發音是完全相同的,從而又有“沒有安全余地”意思,在發音和詞義上都是一語雙關的明顯使用。
在《威尼斯商人》中,也同樣對雙關語進行了大量運用,在葛萊西安對夏洛克的卑劣行徑進行指責時,是這么說的“Not on thy sole, but on thy soul, harsh Jew, thoumak’st thy knife keen(狠心的猶太人,你不是鞋底上在磨刀,你是在你的心上、魂上磨刀)?!睆恼Z法上來看,soul 和 sole 是同音詞,但意思卻有所差別,通過上下句的對比,既表現出夏洛克的無比殘忍,又凸顯出夏洛克自私自利,不惜出賣靈魂的丑陋性格。另外,在莎士比亞的大部分十四行詩作品中,也大量運用到了一語雙關的語言結構,使得其詩耐人尋味。
(三)對人物語言的生動刻畫
與其他文學作品中依靠物品、旁人或其它事物來傳遞人物情感的模式不同,莎士比亞的作品更注重在人物對話細節上的處理,通過人物語言在表達情感,這種方法更能全面刻畫人物感情,使讀者能夠融入到作品當中,感同身受。大部分情況下,莎士比亞都會對人物的內心感情進行加工,用更加細膩的語言表述出來,促使讀者能夠了解人物內心活動,把握劇情。
以《哈姆雷特》為例,在表達對殺父仇人的痛恨時,哈姆雷特自言自語“一個惡棍害死了我的父親,而我這個獨生子卻把那個惡棍送上了天堂?!辈捎脤Ρ群头凑Z的方式,說明哈姆雷特覺得光是殺死克勞迪亞斯已經無法解恨的內心活動,使得哈姆雷特與叔叔之間的矛盾沖突更加激烈。
在塑造《羅密歐與朱麗葉》中羅密歐得知朱麗葉死訊的情節時,如“Death, that hath sucked the honey of thybreath, Hath had no power yet upon thy beauty.” 和“Thatunsubstantial Death is amorous, Keeps thee here is dark to behis paramour?”兩句就蘊含了豐富的情感,羅密歐將妻子比喻成被死神吸干的花朵,同時將朱麗葉的死比喻成多情的死神搶走她作為情婦,在這一段中,層層遞進的語言設計,生動刻畫出羅密歐失去愛人后內心的悲憤,也為羅密歐后來殉情這一情節埋下了伏筆。
(四)莎士比亞文學創作時對語法的革新
莎士比亞時代的英國,語言結構和語法等方面均未定型,在語法等方面的規范相對較松散。這一環境為莎士比亞的創新奠定了良好的基礎。為了滿足創作需要,加強作品中的情感表達,莎士比亞經常在寫作時采用雙介詞和雙修飾詞的方式加強語氣,甚至為了使對話更切合人物性格,不惜違背語法結構,這種大膽創新的方法,在現在的文學創作中也有所沿用。
文藝復興時期,也正是莎士比亞的高產期,莎翁的作品不僅推動了英國文學的革命,更在世界范圍內造成了廣泛影響。作為世界文學界里的巨擘,其作品無論是在文學界還是在語言界都獨占鰲頭,其文學創作手法給后世文學發展形成了豐厚積淀,其對語言的應用,也為后世語言的進步造成了深遠影響。
參考文獻:
[1] 米曉媛 . 論仲夏夜之夢的語言特色 [J]. 劍南文學 ,2012(11).
[2] 魏菱 . 莎士比亞作品的語言特色探究 [J]. 海外英語 ,2013(02).
[3] 劉繼華 . 歡樂中的深刻:莎士比亞喜劇愛的徒勞 . 仲夏夜之夢 . 第十二夜》. 研究 [D]. 上海外國語大學 ,2012(05).
[4] 肖學農 . 淺析莎士比亞喜劇的語言特色 [J]. 長城 ,2010(12).
[5] 苗琴 . 從《仲夏夜之夢》解讀莎士比亞喜劇的語言特色 [J]. 作家 ,201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