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歌劇《江姐》作為我國歌劇領域里具有里程碑意義的藝術精品,深受我國廣大觀眾的喜愛?!督恪肥且徊砍錆M了革命的現實主義和革命的浪漫主義的經典之作,在我國歌劇史上有著特別重要的地位。
《江姐》40 多段音樂(主要是唱段),在準確地表達內容的同時,還最大限度地兼顧了語言的詩意化。如第六場,江姐被捕后在渣滓洞集中營審訊室與沈養齋對話后的一段唱《我為共產主義把青春貢獻》這樣寫道:春蠶到死絲不斷,留贈他人御風寒。
蜂兒釀就百花蜜,只愿香甜滿人間。寥寥數字,不但寓意深遠,而且語調錯落有致,唱來柔美親切,讀來詩意盎然,詞與曲的結合巧妙合理,乃至無法再改一字一音。這頗富詩意的唱詞,本身就帶有一定的節奏和韻律,無疑為作曲家創造了良好的先決條件。因而,一首膾灸人口的《繡紅旗》誕生了,并且四十余年經演不衰,其藝術魅力是不言而喻的。
任何一部歌劇都主要是由詞和曲組成的。詞達意,曲傳情。那么,詞和曲是什么關系呢?我認為,歌劇,歌劇,應該是先歌后劇,曲乃一劇之命脈,自然所占比重極大。無論是歌劇誕生的初期(十六世紀的意大利)還是日臻完善的今天,無一不是帶有戲劇的音樂,而不是帶有音樂的戲劇。因此,一部歌劇音樂的優劣決定了該作品的生命的長短。
我們現在一提到莫扎特、格林卡、比才、威爾第、瓦格納、普契尼的名字,立刻就會想到他們的代表作——《費加羅婚禮》、《伊凡·蘇薩寧》、《卡門》、《塞維利亞理發師》、《茶花女》、《紐倫堡的名歌手》、《蝴蝶夫人》等歌劇精品。這些久演不衰的歌劇精品所述說的內容人們似乎不太在意,甚至有些淡忘了,但是,每當人們提起這些歌劇的名字,首先想到的就是它們動聽的旋律。
《江姐》作為我國具有里程碑意義的歌劇,作為我國為數不多的經典作品,作為我國起步很晚的藝術品種,它為什么能歷經四十多年而魅力不減呢?秘訣就在于它那優美的旋律。旋律,是任何一部音樂作品的命脈,古今的作曲家無一例外地把它視為音樂的生命。雖然構成音樂的因素很多(和聲、節奏、節拍、速度、力度等等),但是旋律才是音樂的生命之源,只有旋律這朵紅花開得嬌艷,其余的綠葉(其它藝術手段)才能顯示出自身的價值?!督恪吩谖覈鱾鲿r間之長、流傳面之廣,其原因就在于它的旋律優美動聽,并且極具民族風格。如《紅梅贊》、《青松林內紅旗揚》、《繡紅旗》、《我為共產主義把青春貢獻》、《五洲人民齊歡笑》等,這些唱段之所以傳誦至今,就是因為它們的旋律極其優美,能給人帶來聽覺上的審美滿足。盡管這些唱段在劇中所處的環境、背景各異,但是它們都能緊扣主題,盡情地抒發主人公的內心情感。
歌劇《江姐》敘述的故事發生在四川,因而它的音樂勢必要有濃郁的四川特色。
在樂器的使用上,除了通常所采用的管弦樂器外,還采用了大量的能夠充分體現四川音樂的特色樂器。如:
喉管、川鑼、川馬鑼、川鈸、川镲、蘇鑼、風鑼、馬鑼等,僅打擊樂器就達 30 余種。此外,為了加強某些音樂的特殊效果,還采用了京胡、柳琴、三弦、中胡、竹笛、琵琶等民族樂器,進一步加強了音樂的表現力。在沈養齋出場的音樂中,作曲家采取了以喉管、三弦、中胡為主奏樂器,輔以小提琴碎弓的寫作手法,另外再加上一些滑音,準確、形象地刻劃了沈養齋的陰險、狡詐與冷漠。
總的說來,《江姐》的音樂是以四川民歌音調素材為主要基調,同時吸取川劇、婺劇、越劇、杭灘、洋琴、四川清音、京劇等地方音樂并加以創造性的融合和戲劇性的發展,才有了今天極具地方特色的歌劇《江姐》。從中國音樂的發展歷史來看,歌劇是一個新生兒,還不成熟,還有諸多問題待于解決。但是,無論怎樣,誕生于四十多年前的《江姐》,必定會作為我國歌劇的經典之作而永載史冊。
因此,不管是從宏觀的把握,還是微觀的切入,歌劇的藝術語言作為音樂語言的有聲形態,是在咬字行腔中塑造聲樂藝術形象的。因此,“依字行腔”、“字正腔圓”、“聲情并茂”形成歌劇藝術美的語言創造特征。
而如何發揮它的語言美化作用,達到“觸景生情”、“依情達意、以情感人”的藝術魅力,則需要我們在“歌劇語言”的學習和實踐中積極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