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論文目錄導航:
【題目】社會進程下遼寧鼓樂發展探究
【前言 1.1】鼓吹樂文化的歷時性與共時性體現
【1.2】遼寧鼓樂的歷史與現狀
【第二章】遼寧鼓樂的社會維系
【第三章】遼寧鼓樂的個人體驗
【結論/參考文獻】遼寧鼓樂的變化變遷研究結論與參考文獻
第三部分 個人體驗
遼寧鼓樂作為一種社會意識形態和不斷發展著的傳統文化,變遷也是它的特征之一。在音樂的傳承與傳播過程中,它的內容乃至形式也會發生一定的變化。當前,音樂處于一個開放、文化互相影響、動態的社會之中,它會隨著時代和文化變遷做出相應的調適,而音樂的體驗也會發生相應的變化。由于社會背景和文化的變遷,藝人對“遼寧鼓樂”的演出內容、形式的調適,既有個人藝術體驗的一面,同時又暗含一種文化的自我維護。一種藝術的延續和發展,無不依賴于其深厚的社會文化環境,作為個體體驗和適應從中也起著決定性的作用。
一、鼓樂藝人體驗
隨著時代的快速發展,遼寧鼓樂的形式與內容也隨之發生變化。作為“掌控”此樂種的主體--民間藝人及其班社來說,挑戰與機遇、生存與發展成為他們面臨的重要問題和難點。20世紀面臨著來勢洶涌的流行音樂,藝人們身處主流文化之邊緣,他們所思、所想所言、所為的一切既要秉承傳統,又要面對現實,困惑與希望并存。
(一)樂隊的改變
盤錦鼓吹藝人曲廣豐說:“改革開放后,政策寬松了,還沒等我們這些老藝人展開拳腳大干一番的時候,就被西洋樂器和流行音樂給沖擊了。不管我們怎么強調傳統的重要,可年輕的一代是按經濟規律辦事,也無可奈何,只好聽之任之?!迸Gf藝人曲忠祥說:“上世紀80年代的時候,西方樂器像一窩蜂似的涌入到鼓樂里,這嗩吶樂隊里加入了小號、薩克斯,總讓人感受到像一根刺扎到了耳朵里,聽起來很不習慣,費用還很高,可老百姓喜歡,百姓認為這東西時髦。后來經過一段實踐覺得不行,各班子像商量好了一樣,西洋樂器退出了這舞臺,唯獨留下了這電子琴?!彪娮忧龠@件樂器現在是鼓樂班必不少的樂器,也是因為有了它,藝人們的音準有了很大的提高。在市場經濟的作用下,一件樂器或是一種樂隊組合是否能受到觀眾的歡迎和喪主的認可,能否給藝人們帶來經濟效益是最重要的。
但是,老祖宗給留下的傳統--以嗩吶為主奏樂器沒有丟,在樂隊中仍占主導地位。在一次采訪中,我調侃藝人說,既然你們都認為電子琴好,音色豐富,干脆你們就都改彈電子琴,來個電子琴合奏得了。李東亮一本正經的回答到:“那可不行,那還能叫鼓樂了嗎沒了嗩吶、笙、管還叫鼓樂嗎老祖宗留的那點東西就都沒了。再說喪主家辦事情也需要鼓樂的存在呀!”聽了這個回答我甚是欣慰,我只是一句玩笑話,沒想到他們如此認真,這說明嗩吶的意義深深地印在腦子里,也說明鼓樂對村民們還是有存在的必要。艾倫·梅里亞姆描述平頭印第安人音樂的新穎的民族志,開始處有這樣一段話:
“所有人,無論處于何種文化,都一定能將他們的音樂扎根于自己的信念、經歷以及活動這一整體語境下,因為沒有這類聯系,音樂就無法存在?!雹?。遼寧鼓樂在現代化和信息化的今天,一方面,傳統的兩桿嗩吶、一鑼鼓的演奏場面已不能滿足雇主和觀眾的需要,他們對鼓樂形式的要求成為他們對樂班討價和評論的籌碼。另一方面,藝人自身的思想意識隨著時代的發展也發生了變化,他們調適主流文化與鼓樂文化的碰撞以謀求自身的發展。
(二)曲目的流行化
隨著改革開放的實施,中國步入了一個新的歷史時期。流行音樂源源不斷通過各種渠道涌入大陸,一時間無論是對大陸的流行音樂還是傳統音樂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和沖擊,同時在民間的傳播的速度也是驚人的。政府部門和相關媒體也開始有選擇性將港臺歌曲及歌星介紹給大家,其中影響力最大當屬央視春晚。由于社會文化環境對流行音樂的傳播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并使其逐漸穩固于大眾文藝生活中的地位。面對強勢的主流文化藝術,遼寧鼓樂并沒有完全排斥,不以一事一物的變化而終止,而是利用自身的自我調適功能不斷完善,使自己存活下來。正如魯迅先生所言:“人必活著,愛才有所附麗”.那么遼寧鼓樂想要發展,就必須先存活下來。也就是從這一時期開始,遼寧鼓樂的傳統曲目逐漸讓出自己的地盤,直到今天已所剩無幾,屈指可數。在幾次采訪和鼓樂培訓會上,藝人們也紛紛表示對傳統曲目及技藝的支持,但是現實中需要有市場和受眾。海城鼓樂藝人王洪閣說:“老曲子不好學,難度大,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去學,就算你學會了還沒人聽、沒有市場賺不到錢,別人吹小白楊,既好學又能賺到錢?!边|陽鼓樂藝人張連悌說:“吹老曲子就不是一個人的活,原來是藝不輕傳,現在是有藝難傳,沒人學所以也沒法吹了?!?014年8月,筆者在牛莊做田野時就看見了這樣的一幕,藝人們在臺上演奏,下面的觀眾就點了時下最流行的《小蘋果》讓藝人演奏,一上午就被點播了4次。演奏的藝人高峰就說:“這種情況時常發生,眼下最流行最火的你必須得會,有人點你不吹,觀眾就認為你不行沒水平。沒辦法,我們也想吹老曲子,可沒人買你帳!”藝人們說的都實現,在市場經濟的操控下,經濟利益是第一位的。
(三)鼓樂形式
隨著民俗信仰、喪葬觀念的轉變以及多元文化的影響,在民間喪葬儀式用樂可謂是“喪事潮辦”.前文已闡述,現在的鼓樂多用于喪葬儀式。喪葬儀式音樂隨著社會的進程前行,總是在變異中發展,在穩定中傳承,海納百川、為我所用。在歷史的變遷中,喪葬禮俗與時代逐漸融合,具有了時代內容。
20世紀60年代以前,喪葬儀式用樂主要以我們今天所言的鼓吹樂間插悲歌為主;20世紀80年以來,諸多新音樂元素相繼出現,使樂隊結構和演奏的曲目逐漸發生變化。今時今日,雖然民間藝人、喪主、待賓師也仍稱喪葬儀式中使用的音樂為鼓樂,但其本質應發生巨大的變化。說其為喪事潮辦是因為喪葬儀式用樂包括了時下最流行的元素及表演形式。主要形式有:鼓樂、二人轉、流行歌曲演唱、魔術、現代舞等等五花八門,每種形式都會融入當下的流行元素。近十年在某些表演形式中,甚至還出現了一些不雅的段子和舞蹈動作,這令鼓樂藝人很氣憤和不滿,也大大影響了鼓樂藝人在民間的聲望。盤錦藝人聶野說:“15年前找對象,一聽是吹喇叭的,對方都很愿意把女兒嫁給你,現在一聽是吹喇叭,誰家的姑娘也不愿意給。我身邊就有2個大齡剩男?!彼嚾死顤|亮說:“現在表演的形式只有你想不到,沒有你看不到,你在臺上吹得滿頭大汗沒有一個掌聲,人家幾個女孩兒把長發散開,甩甩頭就掌聲不斷?!保ㄒ妶D3)我問藝人:“現在面對眾多的表演形式,你們有沒有想過如何吸引觀眾,使鼓樂能夠發展下去?!彼卮鸬溃骸拔覀冎荒芫毿┙^活,來吸些引觀眾?!边|寧各地的喪葬儀式相繼出現這種“文化適應”,似乎與傳統漸行漸遠,雖然他們恪守祖訓,延續傳統的程式和音樂,但這種循規蹈矩,耐人尋味。
二、觀眾體驗
任何一種文化現象的興起與滅亡都是受到受眾文化選擇行為的影響。在市場經濟的影響下,受眾對于鼓樂的發展和傳承起到了重要的影響。眾所周知,音樂是大眾的,音樂得以傳承及傳播是大眾審美實踐與產生的共鳴。傳統鼓樂聽眾的流失,使遼寧鼓樂的傳承與傳播陷入困境,導致傳統鼓樂市場的萎縮。遼寧鼓樂在傳統的農耕社會里具有實用性和娛樂性功能,實用性是指它能夠配合儀式的進行;娛樂性是指它能夠滿足鄉民的音樂欣賞需求。交通的便利、互聯網的便捷,逐漸攻破了傳統文化的自我保護地界。在文化多元的時代,鄉民的音樂審美發生的巨大的變化,傳統的鼓樂形式已經不能滿足他們得需求。傳統的鼓樂表演比較單一,音色、音量比較單調。就鼓樂的娛樂性來講,鄉民容易產生審美疲勞。相對而言,新型的樂隊組合既可以演奏一些傳統曲目,又可以演奏當代的流行音樂;豐富的表演形式,使村民既可以欣賞到鼓樂表演又可以欣賞到娛樂性質的二人轉、熱歌勁舞等音樂是形式。
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卡拉 OK、KTV、網絡音樂等自娛自樂的音樂活動伴隨著便利的交通,便捷的互聯網通向了鄉野村莊,人們開始對音樂的有了自己的表達能力、評判能力、創造能力。20 世紀 90 年代流行音樂的涌入,電影、電視、KTV、雜志等等,成為流行音樂傳播的工具。這樣的音樂環境使七、八十年代出生的人都不知不覺地接受了流行音樂和隨之而來的音樂文化,盡而漸漸地模糊了知之甚少的傳統音樂。文革十年,鼓樂的絕響導致了目前最大的受眾群體--五、六十年代出生的人對鼓樂的懵懂。受眾群體的斷檔是傳統鼓樂市場萎縮的重要原因之一。藝人李東亮今年 33歲,父親今年 55 歲,他在家練習鼓樂的傳統曲目時,他父親說:“你可別吹這個了,誰能聽懂呀又有誰愛聽呢”一次田野中筆者看見了這樣的一幕:一位老大娘隨著臺上的流行歌曲舞動起來(見圖5),她兒子都說:“過年都沒見我媽這么高興?!庇谑枪P者采訪了她:“您今年多大年紀了,剛才看您跳的很開心,喜歡這段音樂,平日里您都喜歡看什么音樂節目”她回答到:“我今年 62 歲,喜歡聽剛才這個歌兒,喜歡看二人轉和流行歌,聽見歡快的歌曲,我就想跳?!惫P者又問:“既然村民都喜歡這二人轉和熱歌勁舞,以后辦喪事就別請這吹嗩吶的了?!彼卮穑骸皢顓饶切┙^活也挺好看的,再說喪事中離不開嗩吶,有些環節必須得用它?!迸c大娘的對話后,讓筆者陷入了深思,倒底是受眾在文化選擇中摒棄了鼓樂,還是鼓樂在發展中遠離了受眾,使如今的鼓樂只能依附于這民俗之中。隨著民俗活動的不斷簡化,以及民政部門的“禁令”,試問鼓樂到底還能走多遠
三、筆者體驗--觀“首屆遼寧鼓樂展演”有感
2014 年 11 月 13-14 日,筆者與楊久盛老師在瓦房店一同觀看了“首屆遼寧鼓樂展演”.這次展演可稱得上是“遼寧鼓樂盛宴”.這次活動是由遼寧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舉辦,來自全省 10個市、縣的 12 支代表隊,攜 20 余個曲目參加此次展演活動。參加此次展演的有:海城鼓樂、遼陽鼓樂、復州鼓樂、岫巖鼓樂、建昌鼓樂、朝陽鼓樂、榆州鼓樂,其中遼陽鼓樂復州鼓樂和丹東鼓樂分別來了兩支隊伍。由于這次展演活動相當于各地區流派的匯演,又由于每個班子對于展示傳統或追求舞臺效果的側重點不同,所以大家所呈現的狀態及形式也有所不同。其中,海城鼓樂、遼陽鼓樂(張連悌鼓樂班)、丹東鼓樂(唐海峰鼓樂班),從演奏曲目和演奏技巧方面比較地道的保留了鼓樂的傳統,地方特色突出,演奏水平也超過了老藝人,同時其音感也隨著時代與時俱進。復州鼓樂(兩個鼓樂班)、和遼陽鼓樂(王長世鼓樂班)從演出效果、演奏技巧及節目的編排體現了創新。
兩個小時的展演結束后,筆者有些意猶未盡,之所以稱此次展演為遼寧鼓樂的盛宴,是因為此次的展演既讓我看到了傳統的根基、嫻熟的技巧,又讓我看到了鼓樂形式和技巧的創新。從舞臺效果和視覺效果來看,必須得承認,傳統的形式有些單調,不如新的形式有視覺沖擊。復州鼓樂演奏的《影調》將當地的皮影戲融入其中,用雙桶管代替了皮影戲中的四弦,不僅體現了濃郁的地方特色,又體現鼓樂的創新。樂手們充分展示了復州鼓樂歷久彌新的傳統民間技藝,將傳統技巧技巧以及吹、咔、打的絕活進行了巧妙整合,并注入了現代元素,整個節目火爆而熱烈。海城鼓樂與遼陽鼓樂(張連悌鼓樂班)相對保有大量的傳統曲目,并掌握了鼓樂的傳統技巧,這在傳統鼓樂市場萎縮的今天是很難得的。此次展演還有另外一支隊伍--建平十王會,他們的演奏水平不高,而且掌握的曲目也很有限,但它卻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所以對于傳統音樂來說,很難用創新和技巧來評判它的價值。我國前文化部長孫家正曾說過:“越是在社會發展快的時期,人們越不應該失去記憶,更不應忘記回家的路。
保護現有歷史遺存,留下祖先記憶,非常重要。只有清楚地知道我們從何處來,才能以更加堅實的步伐和自信的心情向未來走去?!雹偻ㄟ^這次展演,讓筆者體會到“非遺”的力量和“非遺”的保護成果。在實際的田野中是很少能夠聽到傳統曲目,即使能聽到也就是那幾個因為名字而不易被淡漠的曲子如:《哭皇天》、《柳青娘》、《八條龍》,今天筆者在這個舞臺上聽到了漢曲《黃鶯》、《棉搭絮》、《中草令》、《四破》,而且藝人們的演奏很完整,突顯出深厚的功底。臺上的藝人投入的表演,臺下的藝人虛心的學習。當臺上丹東唐海峰鼓樂班演奏漢曲《中草令》時,臺下海城鼓樂藝人王洪閣眉頭緊蹙,喃喃自語到:“這是什么曲子,我怎么沒聽過?!笨此o張的樣子,筆者便告訴他:“此曲叫《中草令》,是流行在遼東一帶的,在你們遼海城一帶沒有此曲?!甭犃斯P者所言,他便放松下來,自信的說:“我說怎么沒聽過呢!”當觀看到編排新穎《影調》、《龍舞豐年》等節目時,筆者不禁問自己:“這種既保留的嗩吶的特色,又不失時代感與民族性的節目,為什么在田野中沒有見到,還是我做的田野區域太狹小”
也許這就是“非遺”的力量!就如田野中所看到的一樣,年輕的藝人在臺上信心滿滿的吹奏著流行歌曲,臺下虛心向老藝人討教傳統曲目和技法。答案就是“非遺”.“非遺”傳承人的身份不僅能給藝人帶來聲望、名譽,還能帶來伴隨聲譽而來的市場效應和國家的資助??磥怼胺沁z”的申報還是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