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文學經典中,戲劇文學的地位一直比肩著詩詞,在現在看來,其影響甚至浸浸然有超越之勢。原因在于發始于元雜劇的戲曲使得中國古代文學史上敘事文學第一次占據了主導地位。元雜劇是戲劇史上第一次戲曲文藝的大豐收,也是俗文學第一次的大豐收。它擁有最廣大的受眾者,是當時和它產生后最為流行和受歡迎的文學樣式。因為特殊的時代原因,代表著社會良心和責任的知識精英大部分都裹挾了進來,這一方面促使戲曲文藝急速成熟,另一方面也使戲曲的關注點散射到了社會的方方面面,形形色色的人與事都納入了戲劇之中。其中飽含著這些精英們對于社會的觀照、感受、理解與思考。這也形成了戲曲雙重的品質,既富有娛樂功能,又附帶著教化功能。在影視發達的今天,它仍然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和廣大的消費市場,這就需要我們注意它,并挖掘其中所蘊藏的正能量,在繼承傳統文化優秀的基因中為踐行社會主義的核心價值觀做出貢獻。
元雜劇雖然因為微賤的出身保存至今的劇本僅有一百六十余本,遠不及詩詞的數量龐大,然而因為它的體制,它包容的社會信息量是巨大的。誠如元代的胡 所言:“上則朝廷君臣政治之得失,下則閭里市井父子兄弟之厚薄,以致醫藥卜筮釋道商賈之人情物理,殊方異俗,語言不同,無一物不得其情,不窮其態?!?/p>
①在明代朱權的《太和正音譜》中也曾為它分為十二類,后來的學者也進行過大量的分類工作。當今時代,我們倡導的社會主流價值,就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概括起來講,在國家層面就是倡導富強、民主、文明、和諧,在社會層面就是倡導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在個人層面就是倡導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為了挖掘其中的正能量,這里可以按照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三個層面一一進行對照檢查。
富強即國家的富裕強大,這是中華民族得以生存、發展、幸福生活的根基,也是中華民族數千年不變的追求與夢想。元雜劇中馬致遠的名作《漢宮秋》就用漢元帝與昭君的愛情悲劇深刻揭示了這一點。劇中把漢和匈奴的關系寫成衰弱的漢王朝為強大的匈奴所壓迫;把昭君出塞的原因,寫成毛延壽求賄不遂,在畫像時丑化昭君,事敗后逃往匈奴,引兵來攻,強索昭君;把元帝寫成一個軟弱無能、為群臣所挾制而又多愁善感、深愛王昭君的皇帝;把昭君的結局,寫成在漢與匈奴交界處的黑龍江投江自殺。這樣,《漢宮秋》成了一種假借一定的歷史背景而加以大量虛構的宮廷愛情悲劇。馬致遠何以不據史傳為本直接引據而要間接改編呢?
羅錦堂先生認為這正是“元代歷史劇真精神真面目之所在”,并指出它是“作者身處亂世,憤世嫉俗而玩世不恭,故為荒唐謬悠之說,以泄憤寄慨”的產物。解釋曰:“馬致遠,生當元初,睹南宋之見滅于元,皆文治不修,武功不振之故;而又身受蒙古人之壓迫,一腔憤恨,無從發泄,乃借王昭君之事以敘其胸臆。作者自居于漢元帝之地位,以天子之尊,而不能保其所愛,拱手送人,于痛處下針砭,語重心長……所變更者:元帝未嘗前見昭君,而劇文則謂既已見之,復又幸之矣。蓋藉此以強調割離之痛,和番之辱也。昭君嫁單于,生有子女,而劇文則謂其投水自盡;呼韓邪實以郅支既誅而求親于漢,劇中則謂其國力強盛,漢不能敵。蓋不如此,不足以發泄弱國小民之滿腹牢愁也?!辈⒀浴霸獎∽髡?,往往如此,若必執正史以責其謬,迂矣”.②羅先生的提醒,無疑是要我們注意《漢宮秋》真正的意蘊與精神所在:若“文治不修,武功不振”,則弱國小民,備受欺凌。
國家層面的民主實與社會層面的自由、平等互為支撐,沒有了社會層面的自由、平等,就談不到國家層面的民主。就自由與平等的關系而言,則平等實為自由的基石。元雜劇因為產生于蒙古族推行民族不平等的元代,再加上階層的劃分與階級的壓迫,所以于平等、自由有著切膚感受的劇作家,更有著在劇中一吐塊壘的創作欲望和激情。而通過觀劇,自由、平等的價值觀念會深植于深受感染的觀眾心中。元雜劇中有一系列的公案戲,如《魯齋郎》《陳州糶米》《蝴蝶夢》《生金閣》等。
其中塑造了一系列的權豪勢要,魯齋郎、葛皇親、劉衙內、龐衙內就是他們的代表?!渡痖w》中龐衙內上場白就放言:“花花太歲為第一,浪子喪門世無對。聞著名兒腦也疼,只我有權有勢龐衙內。小官姓龐,名 ,官封衙內之職。我是權豪勢要之家,累代簪纓之子。我嫌官小不做,馬瘦不騎;打死人不償命,若打死一個人,如同捏殺個蒼繩相似?!?/p>
③這些權豪勢要可以隨意地霸占別人的財物、妻子,可以隨意地殺人害命,其根源在于他們享有封建特權,他們與無辜的普通百姓在同是人的層面上是不平等的。這樣就不難理解《望江亭》中何以譚記兒失去了跟白士中自由結合的權利,他們要結合就首先要從楊衙內的劍下解救出白士中的性命,這實在是一出含淚的喜劇。這些劇目表面是對清官的褒揚和平民智慧的贊美,而彰揚的根本則是對特權的抨擊、平等的呼喚和自由的渴望。
和諧,就廣義上的理解,其與文明是具有因果關系的。隨著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制度文明、生態文明的進步,國家才能夠漸至和諧,和諧實際上就是文明達到一定程度后國家呈現出來的一種狀態。社會層面的平等、自由、公正、法制,以及個人層面的愛國、敬業、誠信、友善都在具體操作上為達到這一追求而服務。此處僅就國家層面上狹義的和諧概念對元雜劇進行觀照?!秵蔚稌肥谴蠹曳浅J煜さ囊粋€故事。劇中關羽為國家的安定大局,單刀赴會,其英雄氣概,千年而下,遐想即令人豪氣干云、血脈賁張。然而追索其勇氣自何而來發現,除開他本身所具有的英雄氣質,他對于歷史、戰爭的思考和儒家民胞物與的樸素情懷,才是根本的原因,而此劇激動人心、感人肺腑的因素也肇始于此。最膾炙人口的【雙調·駐馬聽】一曲中正末(關羽)唱曰:
水涌山迭,年少周郎何處也?不覺的灰飛煙滅,可憐黃蓋轉傷嗟。破曹的檣櫓一時絕,鏖兵的江水猶然熱,好教我情慘切?。◣г疲┻@也不是江水,(唱)二十年流不盡的英雄血?、茉诳畤@破曹英雄、盟友已經魂飛煙滅的同時,感傷國家間對壘的持續、和諧局面的難覓。
這里沒有對與錯,只有英雄鮮血的流淌。沉吟“興,百姓苦;亡,百姓苦”的詩句,不由讓人百味雜陳,感念和諧之可貴。
《澠池會》亦是家戶俱知的名劇。它既講述了國家間關系總以和諧為上,武力為下的故事,又兼及國家的柱石---影響國家安危、社會安定的文武首領之間也要和諧的主旨。劇中文臣藺相如深知“一日干戈動,十年不太平”的道理,戰端一啟則“商賈每阻了行旅,莊農每廢了耕織;將他這倉廩耗散,府庫空虛,士卒疲弊”,所以他不顧個人安危,獨自捧璧入秦、智赴澠池之會,不是為了“封官賜賞”,而是要“救蒼生之苦”,“恐怕士馬相殘,庶民涂炭”,為了國家社稷。屢立大功后,藺相如官封上卿,廉頗心中不忿,縱使人毆打相如,即便如此,他也不愿與武將廉頗內斗。呂成轉述他的話說:“今秦國不敢加兵于趙者,徒以我兩人在也。今兩虎共斗,其勢不俱生。所以為此者,先國家之急,而后私仇也?!雹葸@就是后來人改編宣揚的《將相和》。
社會層面的公正與法制實是國家層面文明的具體體現。封建時代的王朝中,元代當為吏治最為黑暗的時期,所以普通民眾對于公正、法制的渴求與追尋,劇作家對于公正、法制的感受與盤問就集中地體現在公案戲中。
《灰闌記》中的太守蘇順,做官的信條便是:“雖則居官,律令不曉;但要白銀,官事便了?!币灾劣诎傩召浺浴澳@馐帧钡难盘?。⑥吏治腐敗最為顯著的現象就是具體辦案的“吏”階層的出現與表現?!秴味促e度鐵拐李岳》中六案都孔目岳泰云:“俺這為吏的,若不貪贓,能有幾人也呵?!?為了陷害微服私訪的韓魏公其與張千有此一段對話:
正末(岳泰)(云)張千,休教走了這老子,等我慢慢的奈何他。
張千云 哥哥,他諸般兒當諸般兒做,你可怎生奈何他?
正末云 你說我奈何不的他?我如今略說幾樁兒,看我奈何的他奈何不的他!
張千云 哥哥,你說我聽。
正末唱 【金盞兒】他或是使斗秤拿個大小,等個低高,(云)我禁的他么?
張千云 他不賣糧食,開個段子鋪兒,你怎生禁他?
正末云 更好奈何他哩。(唱)或是他賣匹揀個寬窄,覷個紕薄。(云)我奈何的他么?
張千云 他也不做買賣,每日閉著門只在家里坐,你怎生奈何他?
正末云 我越好奈何他哩。(唱)或是他粉壁遲,水甕小,拖出來我則就這當街拷。
張千云 他城里也不住,搬在鄉里住,你怎生奈何他?
正末云 我正好奈何他。(唱)便是他避城中居鄉下,我則著司房中勾一遭。(帶云)他來的疾便罷;來的遲呵,加上個‘頑慢’二字。(唱)我著他便有禍,(帶云)他依著我便罷;若不依我呵,我下上個‘欺官枉吏’四個字。(唱)我著他便違條。(帶云)這老子是下戶我添做中戶,是中戶我添做上戶的差徭。
(唱)我著那挑河夫當一當,直窮斷那廝筋;(帶云) 我更狠一狠呵,(唱)我著那打家賊指一指,(帶云) 輕便是寄臟,重便是知情,(唱) 我直拷折那廝腰。
張千云 哥哥,你這樣做就沒官府了。
正末云 且莫說是個百姓,就是朝除官員怎出的俺手?
⑦罪名就這樣在秉持法律與公正的污吏手中羅織出來了。再加上由“人是賤蟲,不打不招”的問訊理念派生的各種刑訊逼供,人間的公正與法律的尊嚴就如鏡花水月一般難覓蹤影了。
在此類劇目中,唯一的曙光就是清官與能吏的出現,比如包拯、王修然、張鼎等。但他們是皇帝的代表,都“奉圣人的命”、“采訪下情”、“體察濫官污吏”、“隨處審囚刷卷”,具有勢劍金牌,可以先斬后奏,依據的仍然是“無私”、“無親”的王法??墒恰斑@個理想國是一個超階級的國家。作者是按照超階級的國家觀創造出來的。因而,這個理想國,只能是一朵根植于現實土壤的不結果實的花”.
⑧然而,這其中體現的對于主持正義、公正無私、為民請命、敢于同惡勢力斗爭的精神的歌頌,卻是現實中人民的要求和愛憎的反映,自有其光輝燦爛。岳伯川借劇中人孫福之口曰:“人道公門不可入,我道公門好修行。若將曲直無顛倒,腳底蓮花步步生?!雹峋褪菍τ诠?、法制社會的渴望與期許。
個人層面的愛國、敬業、誠信、友善,是具體而微的道德規范。封建社會講求三綱五常,也是著眼于人的道德品性。身處亂世中的文人,既肩負著文化傳承的道義,又感受著時代激蕩的風云,所以元雜劇就成為他們戰斗、宣泄、激揚、批判的陣地,于中充溢著的是對于美德的宣揚和反道德的拋棄?!秵蔚稌分械年P羽、《澠池會》中的相如、《霍光鬼諫》中的霍光、《周公攝政》中的周公,都是愛國者的代表,是作者宣揚的對象。尤可注意的是鄭廷玉的《楚昭公疏者下船》,其中雖然寫到了兄弟、夫婦、父子之情,但申包胥那種執著的、復興國家的精神無疑給人更為深刻的印象,應是作家的著力之處。
古代社會,自給自足,民眾按職業基本分為士農工商四類,元代雖然較為復雜,但無非是這四類的擴展而已。士階層“學而優則仕”的傳統途徑,已被打破,元雜劇中表現的官僚已經是昨夜星辰,顯得遙遠而陌生,所以談為官之道已經失去了實際意義。農工階層,作為職業在元以前的文學中似乎都沒有作為過主體,敬業也就無從談起。倒是商人階層,在元代蔚然勃興,在不少元雜劇中留下了鮮明的敬業的商人形象。著名者一為武漢臣《散家財天賜老生兒》中的劉從善,一為秦簡夫《東堂老勸破家子弟》中的東堂老李實。劇中講述劉從善經商的歷程:(正末唱)【正宮·端正好】則被你引的我來半生忙,十年鬧,無明夜攘攘勞勞。則我這快心兒如意隨身的寶。哎,錢也,我為你呵,恨不的便蓋一座家這通行廟。
【滾繡球】我那其間正年小,為本少,我便恨不的問別人強要,拚著個仗劍提刀。(卜兒云)咱人父南子北,拋家失業,也則為這幾文錢?。ㄕ┏┌?,錢也,我為你呵,也曾痛殺殺將俺父母來離,也曾急煎煎將俺那妻子來拋。(卜兒云)老的也,你走蘇杭兩廣,都為這錢。
恨不的你死我活,也非是容易掙下來的?。ㄕ┏┌?,錢也,我為你呵那搭兒里不到,幾曾憚半點勤勞?遮莫他虎嘯風 律律的高山直走上三千遍,那龍噴浪翻滾滾的長江也經過有二百遭。我提起來,魄散魂消。⑩東堂老李實評說道:“那做買賣的,有一等人肯向前,敢當賭,湯風冒雪忍寒受冷;有一等人怕風怯雨,門也不出。所以孔子門下三千弟子,只子貢善能貨殖,遂成大富。怎做得由命不由人也?!?/p>
劉從善說辭中均道出了經商所必須的敬業精神,除了辛苦,還要擔驚受怕,忍受骨肉分離的痛苦。李實更道出了商人還應具有的不信命的信念,這是十分可貴的。
誠信是人類的普遍道德要求,自古以來全民遵守的信條,適用于指導生活的眾多方面。
在雜劇中更是弘揚的主題?!稏|堂老》中,揚州富商趙國器,看到兒子揚州奴不成器,臨終把五百錠大銀和兒子托付與好友,人稱東堂老的商人李實,東堂老本以“才德俱薄,又非服制之親,當不的這個重托”,無奈趙國器竟挨著病,向他跪了一跪,東堂老只得應承了。后來揚州奴果然敗家,經過艱辛,浪子回頭,東堂老才把賬目財物,一一交割,盡顯世間志誠人---這是商人的誠信。
宮天挺《死生交范張雞黍》中,范式與張劭有九月十五的雞黍約定,可是張劭先死,托夢給范式,等其主持喪禮方能安葬,范式僅憑一夢,即不遠千里,風霜而來,體現了“二十年死生交同志友”之間誠篤的信任---這是朋友的誠信。
蕭德祥《楊氏女殺狗勸夫》中,哥哥孫榮結交了倆個狗肉朋友,雖然酒酣耳熱之際,有“三人結義做兄弟,似劉關張一般。只愿同日死,不愿同日生。兄弟有難哥哥救,哥哥有難兄弟救,做一個死生文書”的說辭,但所謂的朋友,危難之中,對他棄而不管;生死關頭,各奔前程。
而平日里看不上眼,非打即罵的弟弟孫華則顧念著一母同胞之情,兄弟手足之義,愿意為他赴湯蹈火、甘受刑戮---這是兄弟的誠信。
元雜劇通過各種故事的演繹,通過各色人等的表現,在褒揚中宣傳誠信,在鞭撻中譴責偽善。
友善是人與人交往中的一種態度,亦即友好善意地對待他人,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
它能促進社會的和諧、增進人際的友誼。元雜劇中也多有體現。張國賓《相國寺公孫合汗衫》即是一部對于樂善好施,急人危難的精神的贊歌。劇中講述了南京人金獅子張員外張義,接連救助了倆位窮困潦倒之人,雖然經歷了磨難,但最終全家團圓,獲得善報的故事。通過戲劇,殷殷地告誡世人,“哪里不是積福處”,即使對于那些囚鎖纏身、不得風云、困在埃塵之人,也要盡力救助。并通過對于如張虎一般忘恩負義、恩將仇報之徒的痛斥和鞭撻,要求民眾以“一飯莫忘懷,睚眥休成忿”作為立身處世的準則。尚仲賢《洞庭湖柳毅傳書》中,柳毅落第歸來,心中尚自懊喪不已,但是當聽聞了龍女三娘悲慘的遭遇,看到其風吹日炙、折到憔悴的容顏,卻難覓捎寄家書之人時,當即不顧“水路上風波惡,旱路上程限緊”,愿意受辛勤,為其奔波。并云:“我乃義夫也。聞子之言,氣血俱動,有何不肯!”
最終使龍女三娘脫離苦海。這其中也體現著對于與人友善精神的贊美和褒揚。而鄭廷玉的《看錢奴買冤家債主》中則是對為富不仁、慳吝成性,反友善道德之人的譴責與諷刺。劇中賈仁,想到“那等騎鞍壓馬,穿羅著錦,吃好的,用好的,他也是一世人。我賈仁也是一世人,偏我衣不遮身,食不充口,吃了早起的,無那晚夕的,燒地眠,炙地臥”,于是向神靈抱怨。并真誠地許諾:“但有些小富貴,我也會齋僧布施,蓋寺建塔,修橋補路,惜孤念寡,敬老憐貧,我可也舍的?!碑斏耢`借來周榮祖家的富貴,讓他掌有二十年時,他卻“一文也不使,半文也不用,別人的東西恨不得擘手奪將來”,慳吝苦 ,“若有人問我要一貫鈔呵,哎呀,就如同挑我一條筋相似”,落了一個“慳賈兒”的名號。當窮困潦倒的周榮祖被迫賣孩子時,他竟然心生奸詐,圖賴人家的恩養錢,僅付一貫鈔,而這“便買個泥娃娃兒也買不了的”.最后,賈仁僅僅做了二十年的看錢奴,全部財富又歸了周家。這種辛辣的批判,入木三分,發人深省。
元雜劇中還有更多的值得挖掘的傳統美德,可以作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補充。如劉唐卿《降桑椹蔡順奉母》中對于孝道的宣揚;秦簡夫《宜秋山趙禮讓肥》中對于手足之情的贊美;無名氏《呂蒙正風雪破窯記》中對于夫妻深情的褒獎;張國賓《薛仁貴榮歸故里》中對于自強不息的鼓勵;李直夫《便宜行事虎頭牌》中對于公私分明的彰揚;狄君厚《晉文公火燒介子推》中對于人格獨立的欽佩;關漢卿《感天動地竇娥冤》中對于反抗精神的歌頌;包括眾多愛情劇如王實甫的《崔鶯鶯待月西廂記》、白樸的《裴少俊墻頭馬上》、李好古的《沙門島張生煮?!?、鄭光祖的《迷青瑣倩女離魂》等對于美好愛情的勇敢追求……可以說,元雜劇是傳統美德取之不盡的寶庫。
當然元雜劇畢竟產生于近千年以前的時代,許多觀念都打著深深的時代印痕,有著閾限性,但其能夠作為美德傳承下來,說明了它包含著全人類的共識與追求,并且在其不斷的搬演過程中、在與觀眾的交流過程中、在廣大戲劇創造者不斷的改編中、在時代的變遷中其內涵也在發生著改變、豐富與延伸。2 月 17 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學習貫徹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全面深化改革專題研討班上講話強調:“要加強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挖掘和闡發,努力實現中華傳統美德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边@就要求文史工作者在元雜劇的研究中既要注意善于挖掘有當代價值的美德,又要注意鑒別、辨析其中的精華和糟粕,這樣才能達到“古為今用”的研究目的,讓具有情感教育與溝通功能的元雜劇更好地負起“高臺教化”的責任,更好地完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實現“中國夢”服務。
參考文獻:
[1]張月中主編。元曲通融 [M].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出版,1999.
[2]王學奇主編。元曲選校注 [M].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1994.
[3]王季思主編。全元戲曲 [M].北京: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0.
[4]傅謹著。中國戲劇藝術論 [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3.
[5]胡錦濤。堅定不移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前進 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而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 [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6] 舒剛 “.三個倡導”---核心價值觀的基本內容[N]. 北京日報,2014-01-03[7]劉奇葆。煥發青春正能量 抒寫文學新夢想[N].光明日報,2013-09-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