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聲練習是每個學習聲樂的學生每天的必修課,初學的學生一般都進行比較簡單的發聲練習,如跳音練習,連音練習或者是斷音練習。雖然是簡單的練習但是卻包含了很多重要的發聲要求,如果僅僅把發聲練習當成是出聲練習,那么今后的學習可能就不會那么順利了,如果能夠認識發聲練習的真正意義,以后的學習將會事半功倍。下面我們來探討一下這些錯誤的認識及如何形成正確的認識。
一、沒有要求,出聲即可
由于工作原因,每年接觸18歲左右的學生至少20人,根據這些學生反映的情況可總結為以下一句:我們聲樂老師說,發聲練習,大聲唱就可以了,有多大聲,出多大聲。這是很多高考培訓班里出來的學生經常說到的發聲練習。當問及發聲練習的歌唱方法時,學生幾乎沒人答上來。這就是我們高考生在經過了一個月到三年的時間的聲樂學習中學到的發聲練習的要求:出聲。
很多的聲樂老師談到發聲練習的重要性時,會說:就像你彈《哈農》一樣。我們知道《哈農》是一本鋼琴練指法的書,鋼琴生每天的必彈練習,里面的要求也非常詳細,每一條都不同。但是我們的聲樂老師卻沒有像鋼琴老師那樣細致地要求學生,也沒有規范每一條發聲練習的具體要求,發聲練習的書籍少得可憐。
二、認識過淺,氣足即可
不少學生在發聲練習時,氣息非常充足,高音時經常憋得臉紅脖子粗,這也是很多大一新生出現的問題,原因在哪里呢?原來是之前的老師說:唱不上去,就吸氣,氣息足了就上去了。結果是學生氣息很足,位置沒有固定好,全部唱到喉嚨里,氣息沒有通暢,憋在臉上,成了“關公”.還有些學生的氣息到是比較通暢,可是唱出來的聲音全部都在嘴里,聽得音量很大,但其實聲帶也非常有用力,經常是唱了就嗓子就累了,說不出話了。
其實解決這個問題最重要的就是打開喉嚨,穩定喉頭,這是歌唱基本功訓練的核心,這也是歌唱者聲樂技巧能否順利發展的關鍵之一,很多歌唱者聲音上的毛病,多是由于歌唱時喉頭不找開、不穩定造成的,而正確的喉頭位置是協調呼吸器官的運動,獲得穩定、流暢聲音效果的關鍵。歌唱時一個整體,并不能因為你的氣息足了,你的聲音自然就對了。
三、認識片面,開嗓即可
大一新生入校時并不清楚發聲練習的作用到底是什么,他們經常認為只是開開嗓子,把聲音釋放出來。其實不然。發聲練習是各有側重點的,如跳音的練習是練習橫膈膜的彈力,連音的練習是練習音與音之間音高關系的最佳選擇,斷音練習是最基礎的練習。而a母音的練習可以幫助找到口腔的共鳴。但是很多學生在練習時根本不顧這些,只是一味聽聲音,音高上去就可以了,就打開嗓子了。
其實真正的練聲不是打開嗓子這么簡單。打開嗓子一般是指將生活的狀態轉變成歌唱的積極興奮的狀態,它離正確的發聲還有一定的距離。不能片面地認為嗓子達到一個很興奮的狀態,歌唱的方法就對了。每個人都是在日積月累中形成正確的發聲方法,進而在歌唱中能夠自如地運用的。如果只把練聲當成打開嗓子那么就太狹隘了。正確的發聲練習應該是注意聲音的位置、氣息的吸吐、共鳴的運用等復雜的發聲過程,不是僅僅打開嗓子。
四、圖高望大,低級大跳
不少剛學習聲樂的學生在發聲練習時,不注意循序漸進的原則,一開始就唱八度音階,這對學生今后的學習是非常不利的,就像上來就蓋二層樓一樣,看起來外表挺好,但是里面是不扎實的。
正確的練習應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以中聲區訓練為基礎,掌握基本的發聲方法,調節和鍛煉肌肉以適應歌唱技術的需要。無論哪一個聲部,都應該從中聲區開始訓練。練中聲區的音相對鞏固后再逐步擴大音域,要知道聲樂學習要從基礎入手,中聲區是歌唱嗓音發展的基礎,基礎必須打得扎實,要記住“欲速則不達”的道理。第二階段是中聲區的基礎上,適當擴展音域,加強氣息與共鳴的配合訓練,練好過渡聲區(即換聲區的訓練),為進入頭聲區的訓練打好基礎。第二階段的練習是關鍵的一環,需要花費的時間相對也比較長,但千萬要有耐心和信心,不要急于唱高音,要沉得住氣,等這段音域鞏固后,再進入高聲區的練習。
五、圖多圖快、欲則不達
不少初學的同學發聲練習時唱得速度非???,有的速度能達到四分音符每分鐘100個。也有不少同學在琴房進行15分鐘的發聲練習,唱七到八條練聲曲。這種短時間大量的練習其實效果并不好,仔細聽就發現學生很多音高沒有達到,更多的音都是簡單的一帶而過,并沒有個個扎實地練習。
建議初學的學生每次練習兩到三條發聲練習,每次進行20分鐘左右,這樣即可以保證時間的充足,也可以讓學生在慢練中細心體會聲音是如何發出來的,氣息是如何吐納的。
六、結語
總之聲樂的學習與所有的技能學習都有一個共同點就是需要長時間的耐心練習才能夠取得一定的效果。發聲的方法是我們正確的歌唱方法的基石,基石不正、基石不穩都會使后面的歌曲演唱大打折扣。初學的學生一定要注意慢練、小跨度練、小聲練,不要圖高圖快,這才是發聲練習的正確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