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民歌功能的實際運用
民歌是將濃厚的生活氣息融入到藝術中的一種表現形式。從某種程度上講,民歌是音樂的一部分,具備音樂的藝術特征;但是,從另一方面來說,它們也是生活的一部分,它是產生于經濟狀況與社會習俗的基礎之上的。因此,民歌具有廣泛的社會作用。而從思想情感的角度來說,民歌又真實再現了人們在生產和生活中的情緒和感想,反映了整個群體的價值追求與群族特色,而且,它的繼承和流傳也是隨著鄉土民情、生活習俗和文化理念的代代傳承而源遠流長的。民歌是一條紐帶,維系著經濟社會狀態、民風民俗、價值追求以及民族心態的相互協調與和諧共生,并形成了文化鏈條:經濟形態基礎決定了社會的民風習俗,而民風習俗通過在農業社會下不斷的深化發展,形成了群族的普遍價值追求,也催生了共同的民族精神與心理。
二、民歌的多重功能
(一)情感表達的功能
音樂存在的重要意義之一,就是為了表達內心的情感,因此,每一種音樂類型都代表著一種思想情感。如果人們想體現出內心的憂傷與凄苦,就會在音樂中重點使用節奏緩慢、音程小的下行音階;若想反映出朝氣蓬勃、希望無限的感覺,就會采用與前者相反的創作方式。音樂能夠表現出思想情感的這種特性,使人們即使不了解音樂的背景,也依然能夠朦朧地感知到音樂中所蘊含的情感。民歌也是一樣,其變化無窮、多彩多樣的曲調,能夠讓人們根據實際狀況隨心所欲地放聲歌唱。
(二)審美娛樂的功能
各種各樣的藝術形式的產生都是為了實現一定的效果和目的,而審美娛樂就是其中至關重要的一點。人們不僅會有日常的物質生存需求,也會有精神上的追求,例如藝術滿足。實際上,這也屬于人的一種生存需求,而藝術的出現,正是為了迎合人們的這類需要。同時,娛樂能夠讓人們從勞動的緊張狀態中放松下來,并且也屬于一種極富創造力的活動。直到今天,我國的許多少數民族集群中,還保留有清晨、傍晚在街道上載歌載舞的習俗,吸引了大批過往游客。
(三)表達情感的功能
民歌所具備的溝通表達作用與感情的宣泄和表達是不一樣的。對于民歌來說,交流表達的功能與音樂語言的特性息息相關,因此,這種功能在特定的音樂環境下才能充分體現出來。如果與音樂語言的歷史文化背景割裂開來,就好比語言離開了語境,最后導致的結果就是無法進行正常的表達與交流。在傳統的民歌里,許多青年男女都會以對唱情歌的方式來表示自己的欽慕和愛戀之意,此時,民歌就有擇偶的作用。
(四)人生禮儀紀事的功能
民族學的觀點認為,人生四大重要時期分別是出生、成年、成婚與死亡。我國許多少數民族也有相應的民歌來反映這些重要的時期,比方《嫁女調》是結婚用曲,而《窩熱熱》則是悼亡之歌。
(五)傳承和教育的功能
民歌能夠約束人們的行為、保障社會的團結與穩定。納西族就有關于維護和改善生態環境的傳統民謠,通過簡明易懂的歌詞讓人們在獲得豐收的時候,要記得并感謝水對萬物的潤澤。而我國西南少數民族的一些歌舞活動,例如“勒巴舞”與“打跳”等,屬于大型集體舞,只有大家團結一致、相互協調才能順利表演,而這是建立在社會和諧的基礎之上的。
(六)宗教祭祀方面的功能
民歌在宗教活動里主要發揮著祭祀和驅邪的作用。還是以納西族為例,許多祭祀活動都是以巴東唱腔和民歌共同完成的。通過宗教音樂和民歌的對唱,反映對神明與祖先的崇敬之情。如喜馬拉雅山周邊的宗教儀式中,詠唱民歌能夠化解人與神、凡塵與圣域之間的對立狀態。在儀式中,人與神是合二為一、密不可分的,詠唱民歌的形式就反映了這一點,這在所有的宗教活動里都是相通的。比如,門巴族會為病人舉行送鬼儀式,而連結人界與鬼域的紐帶就是巫師登龍坎的存在。在登龍坎看來,人的靈魂如果被鬼抓走了,就會產生病患。所以,登龍坎在舉行送鬼儀式時,都會一邊起舞,一邊詠唱傳統民歌。藏傳佛教的很多重要的佛事,例如開光、超度、請佛以及召開法會的時候,都會由喇嘛誦經唱誦,主要有“措魯”和“頓央”兩種形式。從格律的角度來說,這種誦經的聲音與民歌有很大的區別。民歌采用的是“魯”體,重點在唱歌;而誦經使用的是“古爾”體,重點是吟詠。同時,在跳神儀式里,咒師與護法在頌揚神靈時所用的頌詞都是文化程度比較高的專業神職人員撰寫出來的,所以不能將其歸為民歌。信奉藏傳佛教的人,一般不是僧侶就是信教群眾。這些群眾并不是職業教徒,但也會努力參與到形形色色的宗教儀式活動中去,以示虔誠,希望因此能夠修成正果,獲得極樂。所以,他們通常終日口念箴言,身戴念珠,心中時刻想著“三寶”,朝圣、轉經都是每天的必修課。在儀式活動中,他們都會通過歌謠表達對神靈的贊頌和崇敬,顯示自己信仰的虔誠。
熟悉藏族語言和文化的人,都會從他們的民謠詠唱中感受到藏傳佛教深刻的文化影響。比如在喜馬拉雅山周邊的轉山活動里,佛教信徒所唱的歌謠就是他們虔誠之心的表露。朝拜神山這種儀式融入藏傳佛教文化以后,藏族人就將喜馬拉雅山上的珠穆朗瑪峰、希夏邦馬峰、南迦巴瓦峰與岡仁布齊峰視作最為神圣的山峰,而附近百姓也將定期朝山當作一種榮耀,因此朝山也逐漸成為藏族人的宗教生活里最為重要的組成部分之一。因此,民歌中富含的深層意義在于通過神的能力凈化人間之愛,說明結伴朝山是為了以儀式來證明純潔的愛情,而人間之愛會因此強化;向更深的角度挖掘,我們會發現,男女之間的愛其實是大于對神明的愛的。歌謠指出,獨自朝山是孤獨的,結伴而行才能獲得真正的幸福,人間之愛往往會突破宗教活動對世俗的限制,令人得到更為純粹的感悟。
三、結束語
民謠最突出的作用就是為民間信仰提供一個表露的媒介,信教群眾通過這種方式寄托情懷,達到人神統一的境界。而發生學的觀點認為,這種歌謠也同樣見證了當地宗教,尤其是原始宗教及其相應儀式的起源與發展。
參考文獻:
[1]黃允箴.生存與釋放———論遺存原生態民歌的傳統功能與觀念[J].音樂藝術:上海音樂學院學報,2003,\\(4\\).
[2]范秀娟.論南寧國際民歌藝術節的文化價值和功能[J].廣西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5\\).
[3]唐婷婷. 納西族傳統民歌的文化功能與傳承[J].云南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2\\).
[4]鄒婉華.土家族民歌的功能分析[J].湖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