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論文目錄導航:
【題目】保定民間舞蹈保護和傳承探究
【1.1 1.2】保定民間舞蹈概述
【1.3 1.4】保定民間舞蹈的特征、形成及發展
【1.5 1.6】保定民間舞蹈的空間分布
【第二章】保定民間舞蹈的自然生態
【第三章】保定市民間舞蹈的社會文化生態
【第四章】保定民間舞蹈的現實關照
【結語/參考文獻】民間舞蹈文化可持續發展研究結語與參考文獻
第 1 章 保定民間舞蹈概述
1.1 概念的界定
1. 民間舞蹈
關于民間舞蹈的概念,《辭?!方o出的定義是:“在人民群眾中廣泛流傳,具有鮮明的民族風格和地方特色的傳統舞蹈形式?!雹傥覈奈璧秆芯空呔C合了全國大多數民間舞蹈的產生、發展、及其特性,將民間舞蹈的概念概括為:“在一個民族或地區的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發展過程中,由勞動群眾集體參與創作,又在群眾中廣泛傳承,并且當今仍在流傳的舞蹈形式。它具有鮮明的地域性或民族性,既表現了一定歷史時期的文化發展狀況,又隨著社會生活的進步不斷注入新的文化成分?!雹谖覈拿耖g舞蹈源遠流長,種類十分豐富,按照其表演方式,一般將民間舞蹈劃分為漢族民間舞蹈和少數民族民間舞蹈兩類。本文民間舞蹈的概念限定在漢族民間舞蹈范圍內。
2. 保定民間舞蹈
保定位于華北平原的北部、河北省的中部,是河北省面積最大、人口最多的一個地級市,自古就是“北控三關,南達九省,地連四部,雄冠中州”的“通衢之地”.全市總面積為 2.21 萬平方公里,總人口約為 1012 萬,下轄 5 個區,15 個縣,4 個縣級市。本文“保定民間舞蹈”概念即是指保定市轄區內的所有漢族民間舞蹈。
3.文化生態
文化生態是隨著“文化生態學”學科的創立而逐漸流行起來的一個概念,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文化生態是指人類在社會實踐中創造的所有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所顯露出來的美好的姿態或生動的意態。狹義的文化生態指的是文化系統內部,其內在要素和外在要素相互作用下所形成的生態關系。文化生態具有不可再生性,比如許多歷史文化遺產一旦被毀損,傳統藝術的風格一旦發生變異,就意味著文化生態環境的破壞,意味著人類文明的重大損失。
1.2 保定民間舞蹈概述
保定位于北緯 38°10′-40°00′,東經 113°40′-116°20′之間,在太行山脈的北部東麓,冀中平原的西部。北距北京 130 公里,東距天津 140 公里,與這兩大直轄市形成一個穩定的金三角地帶。清朝,保定隸屬于直隸省,為直隸省首府,有拱衛京師職責,故有“京畿首善之地”的稱譽,地理位置優越。從文化學的角度看,保定屬于燕趙文化圈,又長期受到京城宮廷文化的熏陶,其文化中既有京城文化對皇權的推崇與崇拜,也有燕趙文化的“慷慨悲歌”尚武重義。在這種文化的浸淫下,保定民間舞蹈呈現出種類繁多,內容豐富,分布廣泛等特點。每一個歷史時期特別是清朝中后期以來的文化變革、政治變故,都會影響到這一地區,使這一地區的民間舞蹈無論是內容還是空間分布既呈現出鮮明的地域性,也呈現出悠久的歷史性。同時,保定民間舞蹈還具有強烈的民俗性。民間舞蹈大多源自古代民間祭祀活動中的簡單歌舞,這些民間歌舞經過數千年的演變,后來逐漸發展成了技藝高超的民間藝術花會。保定農村這樣的民間花會非常多,根據 1962 年的統計資料顯示,當時保定幾乎每個縣都有 10余種至數十種不等,僅縣就有 40 余種。全縣 6300 多個行政村,幾乎村村有會,有的一村數會,著成為官打百姓娛樂活動的主要陣地。保定民間舞蹈依托保定民俗得以充分的發展。
按照舞蹈的表現形態,我們將保定民間舞蹈分為三類:獅舞類、蹺類和龍燈類。
當然,因流傳地域不同,保定民間舞蹈名稱也多有不同。許多地方的舞蹈表演動作基本雷同,但因各地方言的差異,其稱謂也有不同。
1.獅舞類獅舞類民間舞蹈,常常被人們稱作:“獅子舞”、“獅燈”、“舞獅”,多在逢年過節和喜慶活動中表演。長期以來獅子在全國人民的心目一直中被奉為瑞獸,是吉祥如意的象征,因此,保定的民間這類獅舞類舞蹈總是寄托著廣大民眾的消災除害、求吉納福等美好愿望。保定獅子舞的歷史很久遠,《漢書?禮樂志》就有“象人”(獅舞的前身)的記載,唐宋詩文中也有過關于獅子舞的描寫。我國現存的獅子舞大致分為南獅舞、北獅舞兩大派別,南獅舞有較多的武術表演,技巧上高難一些,獅子的神態矯健兇猛;北獅舞多以獅子的嬉戲玩耍為表演內容,獅子的神態嬌憨可愛,表演難度不高。河北是北獅舞的發祥地,其中比較著名的是保定市縣北里村的獅子舞。
獅子舞的活動時間主要是在春節和春、秋兩季的廟會期間。春節是中國人民的傳統節日,圖喜慶和熱鬧邀班舞獅自在情理之中,春秋兩季的廟會比如農歷二月二、三月十五、十月初一等也是保定一帶農民們的重要節日,也是總以舞獅作為增添熱鬧氣氛的主要手段。這期間,的所有舞獅班都會來此競相表演,敲鑼打鼓,熱鬧非凡,既豐富了人們的文化生活,又陶冶了人們的性情,還傳播了歷史知識和藝術技能,深受人們喜愛。
獅子舞的表演形式是由一名或兩名武士(也叫 “引獅郎”)手里拿著繡球引逗一頭或數頭獅子進行表演。一般一頭獅子要由兩個人扮演,一個人耍獅子頭,一人耍獅子尾,表演時需要兩個人前后配合,步調協調,前面的人雙手拿著道具戴在頭上扮演獅子頭,后面的人俯下身子雙手抓住前面人的腰部,披上用牛毛綴成的獅子皮飾蓋扮演獅子身,兩個人鼎力合作扮成一只大獅子,叫“太獅”;還有一個人頭戴獅子頭面具,身披獅子皮扮演的小獅子,叫“少獅”.引獅郎在整個舞獅活動中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他不但要有英雄氣概,還要有良好的武功,要能表演“前空翻過獅子”、“后空翻上高桌”、“云里翻下梅花樁”等技術性較強的動作。引獅郎與獅子默契配合,形成北方舞獅的一個重要特征。獅舞在表演上有“文獅”和“武獅”的區別,“文獅”的表演需要刻畫獅子溫順、乖巧的神態,如搔癢、舔毛、打滾、抖毛等動作,“武獅”則要表現獅子勇猛、剛烈的性格,如跳躍、跌撲、登高、騰轉、踩球、鉆火圈等。北里村具有舞獅的悠久傳統,村民們在繼承傳統舞獅表演形式的基礎上,對獅舞進行了一系列的加工整理和改進,將“文獅”與“武獅”的技藝精華巧妙地糅合在一起,既表現了獅子的勇猛和活潑,又表現了耍獅人的勇敢和智慧。許多巧妙精致、驚心動魄的舞姿,既象征了北方農民的崛起,又展示了北方農民的勇敢、不畏強暴的英雄氣概。
2. 蹺舞類保定的蹺類舞蹈實際上應屬于 “高蹺秧歌”一類。因為這種蹺類舞在舞蹈時多由雙腳踩踏木蹺與秧歌結合扮演戲曲人物,因而被稱之為“高蹺秧歌”,是一種流傳甚廣的民間舞蹈?!毒┒硷L俗志》載:“秧歌,以數人扮陀頭、漁翁、樵夫、漁婆、公子等相,配以腰鼓、手鑼、足皆登豎木,謂之‘高蹺秧歌’”.①保定蹺類舞蹈最著名的當屬于順平縣的“地平蹺”.據記載,這種“地平蹺”起源于清代乾隆年間保定一帶盛行的“寸蹺”,后來民國時期民間藝人冀連三、鄧金河等人對這種本土舞蹈進行了修改和完善,逐漸形成了具有冀中平原獨特韻味的民間秧歌類舞蹈,在順平縣、易縣、唐縣、縣、縣等地廣為流傳,是河北省特有的一種民間舞蹈形式。
“寸蹺”的特點是旦行演員雙腳踩著四、五寸高的木制矮蹺表演歌舞,“寸蹺”因此而得名。據說,“寸蹺”原是為了表現古代纏足婦女顫顫巍巍、步履蹣跚的行動姿勢而設的,是一種沒有具體情節的純情緒性舞蹈。唱詞以日常生活中的鄉俗俚語為主,也有從戲曲中移植過來的一些地方戲唱段。講究合轍押韻,風趣幽默,充分反映了保定勞動婦女們的豁達開朗、樂觀向上的精神狀態?,F在的“地平蹺”已經沒有了原來“寸蹺”中腳踩的矮蹺,但再舞蹈形態上卻保留了“寸蹺”的最鮮明的舞蹈特色--顛顫步。顛顫步是以腳掌為動力,通過膝蓋的彎曲來帶動全身的動作,形成全身上下協調一致的顫動。這是“地平蹺”中的所有角色共同的,也是最富有特色的舞蹈動律,是對“寸蹺”中的蹺功的直接繼承。時至今日,“地平蹺”經過長時間的發展和演變,又在顛顫步的基礎上衍生出了掌顛步、平顛步、踱顛步、碾顛步、跳顛步等多種舞蹈步伐,這種步伐配合表演人物的夾襠、含胸和跨步的身體扭動,構成了“地平蹺”獨特的藝術風格。
①按照舞蹈的表演形式,大致可將傳統的“地平蹺”分為兩類:一類是在演員行進中的表演,叫“踩街”,以紅火、整齊為準,以氣勢取勝。一類是演員在固定場地上的表演,叫“打場子”,以歌舞并重為特點,并加入了一些簡單的故事情節表演。在表演形式上,一般是由 8 至 10 人組成一個舞蹈隊。其中要有“老追” 1 人、“老坐子” 1人、“挑趟” 2 人、“姑娘”4 至 6 人?!袄献贰钡陌缦嗯c戲曲中的方巾丑相似,手里拿著蠅帚或布撣子,是舞蹈中的喜劇角色?!袄献印钡陌缦嗯c戲曲中的青衣或彩旦相似,溫柔端莊中含潑辣外顯,表演時要與“老追”配合成一對,還要在場上表演雙人舞?!疤籼恕钡陌缦嗯c戲曲中的短打武生相似,手里拿著霸王鞭,勇武矯健,瀟灑飄逸。其余的的姑娘們的扮相都與花旦相似,左手拿著手絹,右手拿著扇子,矯健歡快,翩翩起舞。
“地平蹺”在表演過程中,總是配和著音樂來完成。音樂有文場和武場之分,這一點也與戲曲相同。文場樂器以海笛為主,配以小管子、笙、曲笛、海錐、龍頭胡和云鑼,有助于表現平緩沉穩的氣氛。武場則采用堂鼓、大鑼、手鑼、鐃鈸和小镲等戲曲鑼鼓,以此來表現慷慨激揚的場面?!暗仄杰E”的演員以前都是男扮女裝,現在都已經變成了女性們的集體的舞蹈?!暗仄杰E”因其獨特的舞蹈形態和別具一格的舞蹈風貌,已經成為保定最具特色的民間舞蹈。3.龍燈舞類龍燈舞也俗稱舞龍、耍龍,在中國已有幾千年的歷史。長期以來,人們都把龍當作吉祥的化身,相信它既能辟邪除惡、降妖伏魔,又能興云作雨使五谷豐登。所以人們常常把自己的命運或美好的愿望與龍聯系在一起。天旱缺雨的時候,人們以舞龍活動來祈求龍能恩賜及時雨,逢年過節的時候,人們舞龍祈求人長壽年豐登?;邶垷粑鑿娏业募漓牍δ?,龍燈舞類舞蹈在保定一帶十分流行。其中最著名的當屬縣的繡球龍燈舞和易縣的擺字龍燈舞。
縣戎官營村的繡球龍燈舞,已有四百多年的歷史。其中最具特色的不僅是以龍燈為道具的民間舞蹈,而且更是龍燈的制作工藝。龍燈由龍頭、龍體、龍尾三部分組成,共十二節(閏年十三節),每節代表一個月,兩條龍共二十四節,象征農歷一年二十四節氣。龍燈的各節之間是斷開的,每節由兩個繡球狀的圓球構成,球內有點燃著的蠟燭,燈芯向上不熄滅。表演時各節龍燈隨著龍頭前后左右不停地舞動,引龍人手里拿著彩球(龍珠)戲耍逗弄紅、綠兩條龍,并做出各種形式的舞蹈動作,煞是可愛。繡球龍燈舞的表演形式有“踩街”和“撂場”兩種,“踩街”是龍燈表演隊伍走向街頭,在行進中表演舞蹈;“撂場”是在固定的場地中表演舞蹈。
龍燈舞的表演內容有二龍出水、龍馬獻圖、躍龍門、龍門陣、大過橋、月亮門、抄連環、二龍逗寶珠、金龍盤玉柱、二龍戲水、擺字、吐字等等。繡球龍燈舞是“龍”和“燈”的組合,既有巨龍騰飛的氣勢,又能夠突出龍燈的特色,兩者并存,鋼柔相濟,觀賞性極強。易縣的擺字龍燈舞誕生于易縣西陵鎮忠義村。村子位于清西陵范圍內,始建于雍正元年,原來是建造泰妃陵的內務府衙門,辛亥革命后,更名為忠義村。迄今為止已有近三百年的歷史。優美的自然環境、深厚的滿族文化內涵、鮮明的陵寢文化特色、淳樸的民風民俗為擺字龍燈舞的生長、傳承提供了優越的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擺字龍燈舞是因為龍體內安置了燈,并能夠在表演時用龍體擺出各種字形而得名的,又因為龍體是分節的,所以又有了“節龍”或“段龍”的別名。擺字龍燈舞產生的具體年代已經沒有文字可以考證。相傳是清朝乾隆年間成立泰陵衙門時由承德避暑山莊帶過來的,當時是一條整龍,后來為了紀念雍正皇帝在位十三年而斷成了十三節。龍燈節節斷開,又用細繩和三個竹環將這十三節連接起來,這樣不但便于舞動,也便于收藏。
從清朝乾隆年間到民國初年,擺字龍燈一直是西陵守陵衙門拜年時的表演活動,舞龍者均為守陵人員。20 世紀 20 年代以后,清西陵守陵機構瓦解,守陵人員大多轉為農民,擺字龍燈才真正成為表達農民意愿的舞種。
擺字龍燈舞的獨特之處仍然是擺字龍燈的制作工藝。龍燈包括 13 節龍身和 1 個領龍繡球。每節龍身長約 1.2 米,直徑約 0.5 米,節的中央由一個把手加以固定,內部有蠟燭簽 3 個。蠟燭簽的設置十分精巧,龍燈舞動時燭火要始終朝上不能熄滅。龍身的外部罩上繪有龍鱗、龍爪的龍衣,講究色彩的艷麗。擺字龍燈的表演由 14 人才能完成,其中一人為引龍人,也是龍燈舞的領舞,另外 13 人分別作為龍頭、龍身、龍尾出現,以靈活的動作做擺字造型。龍燈舞的表演可以在白天,但晚上表演更精彩,也更有韻味。那時,周圍的光線已經全部暗下來,龍燈舞動,加之鑼鼓镲鐃的伴奏,猶如一條火龍翩翩起舞,上下翻飛,龍燈不斷變換隊形擺出各種漢字,組成吉祥祝福的詞句,如“天下太平”、“安居樂業”、“正大光明”等,整個龍燈表演靈動鮮活,既有翻江攪海的氣勢,也騰空飛翔的場面,十分壯觀。龍燈舞的隊形豐富,有龍擺尾、地臥龍、天臥魚、龍塔垛等。龍尾很是別具一格,既可以作為龍身的一部分出現,又可以單獨行動。每個字的最后一筆,都是由龍尾來完成的,這時龍尾總要繞場一周,查無缺漏之后,再到自己應去的位置,顯得又活潑又風趣。傳統的擺字龍燈舞由忠義村村民保護和傳承下來,并賦予了它新的時代意義。如今,擺字龍燈舞已經成為清西陵旅游的一大文化熱點,獨領風騷,奪人雙眸。此外,還有定州七巧舞和定州水獸燈舞。
總之,保定因地域廣闊,東西南北地區因地理環境的不同,文化也呈現出一定的差別,它們相互影響,相互交流,直接促進了保定舞蹈文化的形成,傳承發展了中華民間舞蹈的文化內涵。文化部門調查統計結果顯示,保定地區現存民間舞蹈種類多達三十多種,僅東部地區就有二十多種民間舞蹈形式,除以上提到的三類舞蹈--踩蹺類、舞獅類、龍燈類之外,還有大量的秧歌類、擊樂舞類、祀禮類舞蹈等各具特色的舞蹈種類,可謂異彩紛呈、繁花似錦。所以,保定民間舞蹈在河北民間舞蹈文化中始終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它以豐富多彩的表現形式、蘊涵豐富的內容,展現著北方民間舞蹈藝術的無窮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