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刊網,職稱文章發表、期刊投稿權威機構

投稿咨詢

投稿在線咨詢

專著咨詢

合著&獨著&編委

編輯在線咨詢

專利咨詢

專利申請&轉讓

編輯在線咨詢

軟著版權

軟著版權

編輯在線咨詢

在線溝通

論文&專著&專利

編輯在線咨詢

微信聊

微信掃一掃

首頁 > 藝術論文 > > 鄂溫克民間舞蹈的主要種類及其表現形態
鄂溫克民間舞蹈的主要種類及其表現形態
>2024-05-04 09:00:00

本篇論文目錄導航:

【題目】鄂溫克族民間舞蹈的形成與發展探究
【引言 第一章】鄂溫克民族概況
【2.1 2.2】鄂溫克民間舞蹈的主要種類及其表現形態
【2.3】鄂溫克舞蹈的形式要素及風格特征
【2.4】鄂溫克舞蹈文化成因分析
【第三章】鄂溫克舞蹈文化的傳承與發揚
【結論/參考文獻】鄂溫克舞蹈文化研究結論與參考文獻


第二章 鄂溫克舞蹈文化研究

第一節 民族文化背景下的舞蹈文化

一、民族文化

民族文化專指由一定共同體(是指由共同語言、地域、經濟生活及表現共同心理素質的人所組成的群體)在社會歷史發展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與精神財富的總和。民族文化作為一種象征性精神符號,特指上層精神建筑。民族文化是一個民族的人民在其特有的生態環境、生產方式、宗教信仰、風俗習慣等因素下創造的成果,同時,民族文化又受到該民族的生產生活、行為習慣等因素的制約。

中國是以漢族為主體,55 個少數民族組成的多民族國家,不同民族具有各自的文化屬性,從而造成其文化的性質也有所差別。各民族在長期的融合與交流下,逐漸形成了以漢民族為主體的農耕文化以及游牧文化、狩獵文化、海洋文化、農牧文化等不同的文化,這些文化長期共存,相互影響,相互滲透,使中華民族文化更加豐富多彩、絢爛多姿。

二、民族文化與民族民間舞蹈的關聯

民族文化是一條不斷流淌的河流,延綿曲折,卻又生生不息。鄂溫克族的民族文化,是由鄂溫克族人民在滿足物質生活的基礎上創造的精神財富,具有鮮明的地域特點及文化特質。當人們看到撮羅子(仙人柱)、彩虹、馴鹿的標志,就會自然而然地想到這個最后的狩獵與使鹿部落,這些標志也成了鄂溫克民族的符號。

民族民間舞蹈是民族文化中的一枝奇葩。民族民間舞蹈是由廣大人民群眾在生活中不斷積累而創造的一種身體語言,并在群體的競相模仿中流傳代代,呈現出鮮明的文化特異性,既反映了不同時期的文化背景,又隨著社會的發展不斷演變注入新的時代內涵。鄂溫克族民間舞蹈作為一種下里巴人的“草根”文化,是廣大鄂溫克人民在日常節慶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身體技藝。鄂溫克族人民通過單純的動作語言符號交往、體認,從而達到情感上的共振。

鄂溫克民族文化與民間舞蹈文化緊密相聯,兩者相輔相成、密不可分。鄂溫克民族文化的深厚積淀,給鄂溫克族民間舞蹈提供了豐富的養料,促進了鄂溫克族民間舞蹈內容與形式的發展,拓展了鄂溫克族民間舞蹈創作的空間。例如:鄂溫克族薩滿教的圖騰崇拜以及民俗民風都為鄂溫克族民間藝術家帶來創作的靈感。

鄂溫克族民間舞蹈作為民間文化的一個分支,早已不再是一種單純的舞蹈文化現象,而是反映該民族文化的一個側面。從該民族的舞蹈文化中我們可以看到該民族對圖騰的崇拜、虔誠的薩滿教信仰、狩獵的生產生活等。例如:天鵝舞、薩滿舞、狩獵舞、愛達哈喜楞等都不同程度反映了該民族的傳統文化,再現了鄂溫克民族的文化風貌。鄂溫克與狩獵密不可分的舞蹈文化,也成為我們窺探人類早期狩獵活動的一顆活化石。

第二節 鄂溫克民間舞蹈的主要種類及其表現形態

鄂溫克族歷史久遠,文化源遠流長,其中民間舞蹈文化也極具特色。鄂溫克族是一個善歌喜舞的少數民族,舞蹈對鄂溫克人而言意義非凡,是“該民族生產勞動、生活習俗和堅定樂觀精神的體現,無論是題材內容,還是形式手法,都源于本民族特定的社會生活”.①歷史上鄂溫克族經歷了數次遷徙,異地居住的鄂溫克人被分別稱為“索倫”、“通古斯”和“雅庫特”.其中,“索倫”曾經從事農獵兼畜牧業,當前主要以農業為主,“通古斯”主要以畜牧業為主,生存在草原上,住蒙古包,過著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雅庫特” 也就是今天生活在根河原始森林中的“敖魯古雅”鄂溫克,以傳統狩獵和飼養馴鹿為生。在漫長的歷史時期中,鄂溫克族民間舞蹈隨著民族遷徙而發生著流變,不同的生產生活環境使得流傳至今的鄂溫克民間舞蹈也各具特色:保持狩獵傳統的鄂溫克地區,其民間舞蹈具有典型的游獵文化特質,葆有濃郁的森林氣息;而生活在草原上的鄂溫克族,其舞蹈表現出濃厚的游牧文化特征;曾經生活在平原上農獵兼游牧,當前主要以農業為主的鄂溫克族,其舞蹈則兼具農耕及游獵文化氣息。此外,從舞蹈的內容題材來看,鄂溫克民間舞蹈大致上可以分為兩大類:

一類主要表現日常生產生活,另一類反映宗教信仰。下面,本人以歷史為脈絡,以舞蹈流傳地域環境的不同及表現內容的差異,對鄂溫克民間舞蹈的主要種類及其表現形式作一簡要概述。

一、山林狩獵地區的民間舞蹈

鄂溫克的祖先長期生活在廣闊無際、山林茂密的中國東北部的原始森林與河畔,后來雖然歷經數次遷徙,但至今仍有部分鄂溫克人生活在山林中,保有狩獵傳統。冰封雪蓋、天然純凈的原始山林孕育出鄂溫克人獨特的舞蹈文化,也給鄂溫克民間舞蹈打上了山林狩獵文化的烙印。雖然,隨著時間的推移和自身的遷徙,鄂溫克民間舞蹈也不斷發展并且深受外來文化的影響,但其舞蹈文化的基質中仍葆有濃郁的森林氣息。具有濃郁山林狩獵文化特征的民間舞蹈,按其內容題材主要分為兩大類,即游獵生產類和圖騰崇拜類。

(一)游獵生產類舞蹈

漫長的歷史時期,鄂溫克族人一直生活在冰天雪地 、白雪皚皚、叢山峻嶺的邊緣地帶,自然條件極其艱苦惡劣。對于他們而言,求得生存并獲得自身“生命”的延續是首要任務。山林的生態環境決定了鄂溫克族群游獵、采集的生產與生活方式,在適者生存的境況下,他們需要捕獲山林中的各種飛禽野獸求得生存,因此動物對他們有致命的吸引力。在捕獵之前,鄂溫克人自覺地模擬將要捕獲的動物,以此提高其捕獲的命中率。對于他們而言,野獸是他們最親近的伙伴,也是其賴以生存的重要依托。在長期的觀察與體驗中,鄂溫克人積累了有關野生動物的豐富知識,并將野生動物的習性特征通過模擬的手段、以舞蹈的形式予以表達,游獵生產類舞蹈的濫觴也由此拉開序幕。反映游獵生產的民間舞蹈主要有以下幾種:

1,巴勒那德

雍正十年前,生息繁衍于小興安嶺一代從事游獵生活的鄂溫克人在生產勞動中創造了“巴勒那德”舞?!鞍屠漳堑隆币鉃椤疤ⅰ?鄂溫克人長期在森林中游獵,深山老林中野獸出沒不斷,其中就有百獸之王的老虎。鄂溫克人觀察老虎,模擬起老虎的形態,“巴勒那德”

舞由此產生。該舞蹈形象地再現了四只老虎圍捕獵物的場景,形象生動逼真,通過對老虎相互玩耍咬斗形態的表現,表達了獵民收獲獵物的喜悅和歡快的情感。該舞早期流傳于小興安嶺一帶的山林,后隨著此地鄂溫克族人的遷徙而沿襲下來,每當佳節、豐收之日,人們歡聚起舞,自娛自樂。

“巴勒那德”舞為五人表演的民間舞蹈。由五名中年(老年)婦女表演,一人站在中間扮演獵物,四人分站在四角扮虎。舞蹈開始時,四虎伴隨著吼聲節奏雙雙對跳,步步逼近不停地“騷擾”獵物,獵物則機靈地左躲右閃,直到其中一名扮虎舞者將獵物頭戴的帽子或頭巾叼走,以示獵物被捕獲,舞蹈才宣告結束。據文獻記載:這個舞蹈過去都在夜晚進行,扮演獵物者以六炷點燃的線香來裝扮自己:嘴銜兩炷,帽耳兩側與耳朵上各夾兩炷。因此,在獲取“獵物”飾物時就需要準確而大膽,否則會被灼傷從而敗下陣來。

在舞蹈時,舞者站“小八字步半蹲”,舞姿為雙手扶膝,肘部朝旁,上身前附;舞者雙腳一拍一次向前小跳,每步向前微挪,向前跳出一大步,使其左肩相對,頭互至對方肩上成“咬對狀”,隨之再做雙腳拍地步,兩人快速向后退一步;隨后做“雙腳拍地步”,兩人同時向右轉身半圈,成左肩相對;最后,做原地的“雙腳拍地步”.

圖一(引自少數民族舞蹈發展史)馬薇、馬維麗著無音樂伴奏成為 “巴勒那德”舞蹈的一個典型特點,這也是鄂溫克舞蹈與其他民族舞蹈不同的一點?!鞍屠漳堑隆蔽璧敢魳返陌樽嗉礊樘枵弑旧砦鑴訒r發出的渾厚聲音(模仿老虎叫聲為主)。舞者自呼“吼么!吼么!”的呼號,用于舞蹈的伴奏,舞者在呼號節拍下進行表演。該舞最早由五名身著翻毛皮大衣、頭戴毛皮帽子或頭巾的婦女表演,現成已改用“阿芽舞”的民族盛裝進行表演。

2,狩獵舞

狩獵舞的萌生與獵槍的傳入緊密相關,十九世紀末左右,槍支傳入此地區,該地區的獵民開始使用獵槍捕獵,獵槍的使用不僅提高了狩獵的效率,而且擴大了狩獵的范圍。鄂溫克男子從事狩獵活動,每當捕獲獵物歸來時,鄂溫克族的姑娘為慶祝豐收,便紛紛模仿起持槍射擊的英姿舞動起來,以示喜悅之意,愛慕之情?!霸跇屩磦魅脒@一地區之前,該地區的鄂溫克人采用原始的、不先進的武器捕獵野獸,這常常是要冒著生命危險的。獵槍的傳入,解放了勞動生產力,使人的生命具有了可靠的保障,因此,第一次用槍支捕獵到可以食物的野獸自然會引起獵民的極度興奮,可以說舞蹈是在這樣的情景下產生的,并被狩獵民族忠實延續下來”.當前,該舞一般在喜慶佳節之日進行表演。

狩獵舞是鄂溫克族民間舞蹈,均為女子表演,人數不限,成雙即可,主要表現鄂溫克族婦女模擬男子持槍射擊獵物的場景,揭示了鄂溫克族獵民勇敢、粗獷、堅毅的民族個性。該舞蹈雖然由婦女模擬,但是同樣體現出古拙、健美、質樸的風格特點。表演開始,舞者向前行進做右“瞄準射擊步”,一遍后向左反復,之后朝向斜角的二八點進行重復,做完后從臺左前下場,全舞結束。此舞動作單一,僅有單腳拍地步、瞄準射擊步。

狩獵舞無道具,無樂器伴奏,舞者以說唱的形式為其舞蹈伴奏,語言生動流利、和諧押韻、朗朗上口,節奏感極強。據鄂溫克民間藝人傳授,說唱的內容為:“蹲在洞口準備好,左看右看十個袍子扛起來。靜悄悄地瞄準著,左看右看十個狍子扛起來。沙其日糾目,沙其日糾目,江給森,沙瑪日糾目”.

3,愛達哈喜楞

“愛達哈喜楞”漢語譯為“野公豬搏斗”,也可稱作“愛達樂,”愛達哈喜楞“舞是鄂溫克獵民摹擬野公豬對打、搏斗競技性的傳統民間舞蹈。當前,在阿榮旗查巴爾旗鄂溫克民族鄉人們還在表演?!睈圻_哈喜楞“舞的由來與鄂溫克部族人狩獵中對野豬的觀察密切相關。

野公豬生性兇烈,除在十二月發情期找母豬外,一年四季均單獨生存。發情期間如遇到另外一只與母豬合群公豬,就要進行一場激烈殘酷性質的打斗,直至其中的一只被打敗,獲勝者占有母豬。鄂溫克獵民在長期的狩獵活動中觀察到野公豬的習性,在勞動之閑,模擬野公豬搏斗的場景進行表演,”愛達哈喜楞“舞蹈由此產生。

”愛達哈喜楞“舞是鄂溫克部族長期狩獵生產的映射,具有鮮明的山林文化特色,也反映出鄂溫克部族剛毅、勇敢、與猛獸斗智斗勇的錚錚鐵骨之氣。該舞以兩人對舞的形式進行表演,表演者均為男性。表演時,舞者二人兩腿彎曲,上身前俯,左手叉腰,右手伸至胸前從右側至臺中;兩人對舞呈圓形,以審視的目光警惕著對方,做”呼吸蹲起“呈對峙狀態,數次反復后做”咬斗式“至一人敗果,全舞結束。該舞的主要動作有:雙腳拍地步(全腳著地,強調拍地)、勾斗腳、哲嘿步、抬手起步、交臂拍地步、呼吸蹲起、咬斗式。

早期表演時,舞者身穿毛皮朝外的狍皮大衣,臉上涂抹白粉,腰間系兩根皮帶,化裝成野公豬模樣?,F在表演時,由于模擬之意逐漸淡化,娛樂性質增強,舞者身著的服飾已無過多的講究,舞者一般著”那雅馬“(男獵裝)表演即可?!睈圻_哈喜楞“音樂以呼號為節,呼號有”哲嘿--哲嘿“、”罕么--罕么“”吼--吼“.呼號聲由弱變強逐漸遞進,開始時,呼號聲短促而有力,隨著高潮的到來,聲音增強雄渾而深沉,頗有咄咄逼人之勢氣。

”愛達哈喜楞“是鄂溫克族極具原始風格遺存的舞蹈。此舞風古拙純樸、線條粗獷、天然勾勒、渾然天成。其中,富有濃厚原始色彩的代表性動作”拍地步“折射出該舞的原始性與狩獵階段的野蠻性。此舞也為今后研究原始狩獵舞蹈文化的形態特征提供了必要的佐證。

(二)圖騰類舞蹈

鄂溫克部族虔誠地信奉”薩滿教“,其核心基質就是對自然、圖騰及祖先的崇拜。在形而上的薩滿教信仰觀念上,也產生了形而下的身體語言,”熊斗舞“和”伊堪舞“就是圖騰崇拜、自然崇拜外化的表現形式。

1,反映圖騰崇拜的舞蹈--熊斗舞

”圖騰“一語,原系印第安語”我的親族“之意。國內最早介紹”圖騰“一詞的,肇始于嚴復?!眻D騰者,蠻夷之徽幟,用以自別其眾于余眾者也?!阿賵D騰普遍存在于各個民族中,是氏族成員心理創造的形象,并以自己的認知方式對其現象作出解釋。在氏族部落人的思維觀念中族群與圖騰本是一家人,他們同宗同源。部族人以期通過摹仿圖騰外在形態,尋求一種形而上觀念的藕合--血族的認同。這就是圖騰舞蹈的濫觴。

鄂溫克人把圖騰稱作”嘎拉布勒“,漢譯為”起源“或”根子“.處于蒙昧階段的鄂溫克人,對于自己祖先的源起有著曖昧的認知,在日?;顒又?,看到與自己有著相似習性的動物,便認為兩者之間存在著一定的血源關系。特別是熊將捕捉食物放進嘴里的姿態以及熊用后肢站立行走、沒有尾巴等均于人相同,因此鄂溫克人認為人與熊血脈相連。在鄂溫克部族人的觀念中,熊是他們的祖先,具有強大的本領,熊斗舞即是在他們長期觀察與模擬熊的動態中產生的。

”熊斗舞“是鄂溫克部族具有原始風骨遺跡的圖騰舞蹈。此舞以雙人對舞的方式呈現,舞蹈由男女組合一起表演,也可以采取幾組同時表演,或者其他人用同樣動作在旁助威?!毙芏肺琛皩δ信疀]有嚴格的限制,男人或婦女均可跳此舞。在表演時,男性與女性舞姿也呈現出不同的特點,男性動作剛健、灑脫,體現出森林賦予他們的英姿和堅毅的品性,女性動作則表現了健俏、柔美的一面。舞蹈主要以模仿黑熊斗架的動作進行表演,表露出黑熊的英勇好斗的性格、威猛強健的英姿。舞者腳下站小八字步,腳跟微離開地面;全腳同時跳起,隨后雙腳跺地;雙膝保持松弛半蹲的狀態。雙腳跺地步是鄂溫克族原生性的代表步伐,也是區別于其它民族文化特異性的標志,舞者上身向前傾,雙肩和頭部左右互換方向,模仿熊之間撕咬雙方的狀態。

”熊斗舞“無音樂伴奏,以模擬黑熊的叫聲為舞蹈的節奏。這種節奏渾厚而深沉,富有剛性,具有鮮明的森林文化氣息。舞者口呼”吼莫,吼莫“的叫聲,貫穿著個舞蹈的始終.此舞有舞蹈必伴以呼號,有呼號必伴有舞蹈。最后,用嘴叨下對方頭巾,并順利脫身跳出者方為獲勝。

2,反映自然崇拜的舞蹈--伊堪舞

鄂溫克人對原始宗教即薩滿教的信奉極其虔誠,至今他們依舊固守著原始宗教中自然崇拜的”有靈觀“,顯示出對自然界火神靈的崇拜?!币量啊霸诙鯗乜苏Z中是”跳起來吧“的意思,亦稱”篝火舞“或”歡樂之火舞“.鄂溫克獵民長期在原始山林中進行狩獵和馴鹿,茫茫無際的原始森林給人以寂寞、空曠、孤冷的感覺。在這種生存環境下,獵民自發地在曠野的山林中,架起枝條,點燃篝火,既方便取暖,又可以圍繞著篝火進行群體性的娛樂活動,”伊堪“這種自娛性的舞蹈隨之而生。雖然從外在的表現形式上來看,”伊堪“(或稱”篝火舞“) 就是一種”連臂踏歌“、”手舞足蹈“的群眾性娛樂舞蹈,但實際上該舞蹈蘊含著鄂溫克部族崇拜”火神“的深層內涵。伊堪舞一般是在慶祝豐收、狩獵成功、舉行婚禮、年年的節日或歡慶的宴會中進行表演。每到這些時候,居住在山林的鄂溫克人就會聚集在林間、廣場空地上,手拉手圍成圓形,邊跳舞邊歌唱。婦女一般扎頭巾、身穿連衣裙(布拉奇)大圓形翻領,領邊與肩齊,前開襟;男子身穿花邊小翻領上衣(那雅瑪)、燈籠褲,扎腰帶。

歌唱內容一般會根據晚會的性質編創,大致都是對歌頌家鄉美好生活和大自然美麗風光為內容;而篝火舞則質樸無華,氣氛熱烈。隨著歷史的發展,現今國內的鄂溫克人已逐步遠離獵生活,但圍繞篝火跳舞的風俗習慣卻仍在敖魯古雅鄂溫克獵民中流傳了下來,其表演方式也不限于最初夜晚圍繞著燃燒的篝火進行,還可以在晴朗的山林空地中或環繞大樹表演。

伊堪舞是一種圍繞篝火表演的環形舞,一般由十幾人手拉手,男女老少人數不限,均以連臂踏歌的方式進行表演;在舞蹈場地中間架起枝條,點燃篝火,參與者圍成大圈向順時針方向移動,大家共同起舞,有歌有舞?!币量啊暗谋硌莘譃閮刹糠郑旱谝徊糠譃槁迩{,大家圍成圈在舒緩的伴奏下做”拉手跺步走“,動作平穩、舞姿優美。第二部分為快板曲調,大家在的明快的伴奏下做”拉手跳踏步“,舞者隨著”別腳小跳步“的重拍移動,舞步輕快矯健,動勢靈活敏捷,在由慢到快的歌曲伴奏下,逐漸地將舞蹈推向高潮。一遍結束,再從頭進行反復,直到盡興為止。在這一舞蹈中,”拉手跳踏步“與”拉手跺步走“是最主要的步法,其技術要領分別是:”拉手跳踏步“的第一拍舞者的左膝稍曲向上抬起,上身微后仰 ,視前;第二拍,左腳落至右腳前,右膝隨之稍屈膝向后抬起,上身微前俯,視左前;相攜手臂上下晃動?!崩侄宀阶摺暗牡谝慌奈枵哂夷_向前邁步,雙膝隨之輕顫,上身微后前俯,頭隨之擺動,視線向右前看;第二拍左腳經右腳前向右邁步,雙膝隨之輕顫。

”篝火舞“的伴奏由兩部分構成,首先演奏古樸典雅的《伊堪曲》,隨后接熾熱明快的《吐茹格》,節拍多為四分之二拍,常以眾人和之、一人領唱的方式表現。歌詞多為即興編唱,歌詞優美,曲調悠揚?!斌艋鹞琛耙惨驘崃业臍夥瘴吮姸嗳罕妳⑴c到該活動中,形成大規模的舞蹈場面。

二、草原游牧地區的的民間舞蹈

歷史上,一部分鄂溫克人由原始森林遷徙至呼倫貝爾草原,為了適應新的生態環境,他們改變了游獵生產生活方式,開始從事游牧活動。環境的改變,使得深植于生產生活的鄂溫克舞蹈文化也隨之發生演變,顯現出游牧文化的特征。從事游牧活動的鄂溫克部落,其舞蹈多為群體性舞蹈。這些舞蹈按其內容題材來劃分,大致上也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游牧生活類舞蹈,另一類是圖騰崇拜類舞蹈。

(一)游牧生活類舞蹈

1,”聶那肯“舞

聶那肯舞意為”犬舞“. ”聶那肯舞“產生于鄂溫克族由狩獵轉型為牧業生產生活之后,牧民為防止野獸傷害家畜,家家養犬。他們”十分喜愛家犬。久而久之,由喜愛轉變成模擬家犬各種動態舞蹈,以調節生活氣氛,增添歡樂情緒“,①”聶那肯“舞由此產生。當前,在呼倫貝爾市鄂溫克自治旗伊敏與輝河蘇木一帶,每逢節慶時節,人們相聚在一起跳起”聶那肯“舞?!甭櫮强衔琛熬哂袧庥舻纳顨庀?,形式單純、內容質樸、深受廣大牧民群眾的喜愛。

該舞蹈表演人數不限,男女均可,但要成雙成對的進行表演,表演者自由站成橫排或豎排,兩人相對而舞。表演時,舞者呈半蹲狀,腳下跺跳不止,雙手按膝,頭部微仰;當兩人靠近時,頭對頭做對繞動作,腳下保持跺跳狀,直到一方體力不支敗下陣來而結束。舞蹈的主要動作為:雙腳拍地步、犬斗。該舞動作單一,”犬斗“貫穿舞蹈動作的始終。舞蹈無樂器伴奏,音樂以呼號為節,舞者口呼”哈么--哈么“.

2,阿罕拜

”阿罕拜“為鄂溫克族娛樂性舞蹈。該舞是鄂溫克族婦女集體表演、相對而舞的一種舞蹈形式?!卑⒑卑荨笆俏璧傅牡谝粋€呼號,舞蹈名稱由此而來?!?阿罕拜 “多在婚禮、春節或慶祝豐收等佳節時聚會表演。屆時,女子歡聚在草原一起表演,以表達歡快喜悅的心情。

當前,在呼倫貝爾市鄂溫克自治旗伊敏與輝蘇木一帶,婦女們還在表演。

據《民族民間舞蹈集成》(內蒙古卷)的記載以及民間藝人敖登高娃的介紹,”阿罕拜“舞的原始動作以模擬野獸動作為主。長期生活在原始森林中的鄂溫克獵民祖先崇尚大自然,形成了動物崇拜的習俗,他們自覺地模擬野獸,希望可以接近獵物、捕獲獵物,獲得獵物超人的本領。在生產和生活之余,獵民們圍繞篝火,跳起”阿罕拜“舞蹈,自娛自樂。遷徙至草原后,鄂溫克人的生存環境發生了巨大變化,其生產和生活方式也隨之轉變,”阿罕拜“舞蹈也逐步演化,”原始動作“雙腳拍地步”與“跺地步”演變為“單腳拍地步”“單腳跺地步”,又增添了挽袖、梳頭、照鏡子等反映婦女日常生活的姿態。這一時期的‘阿罕拜'舞蹈,不僅在篝火旁和蒙古包前跳,同時也在室內表演。

“阿罕拜”舞者參加人數不限,但要以偶數成雙成對表演。人們面對面站成橫排或豎排,一組分為兩人,相互勾拉手,做日常生活動作的模擬。舞蹈動作無固定的排列和順序,表演時間也不受拘束,可長可短,因人而異,隨情緒而定?!鞍⒑卑菸琛庇陕鍧u近到快板,把舞蹈推向高潮,直至其中一人跟不上動作節拍或呼號、眾人呼笑為一段落。

“阿罕拜”腳下步法分為三種。一是“單腳跺地步”,即腳下站小八字步,腳跟微離開地面;左腳向前邁出,全腳跺地;隨后右腳至左腳旁全腳跺地,膝蓋保持松弛狀態。二是“單腳拍地步”,表演者站“小八字”,腳跟稍離開;左腳向旁邁步,上身順勢微右傾,頭微向左傾。此動作即可橫向運動,也可縱向進行。據《民間舞蹈集成》(內蒙卷)記載,“單腳拍地步”是由“雙腳拍地步”演變而來,這一步伐變化也充分反映了鄂溫克人生產生活方式的轉變。三是“跟靠步”,即左腳向旁邁出,腳后跟著地;右腳微離地面,上身隨動作微向左傾;左腳掌拍地,右腳同至左腳后,全腳拍地;腳下靜態成“丁字步”位,雙膝保持松弛微屈;上身稍右旁仰,頭隨腳下步伐有彈力的向行進方向略倒以下后,立即回原位。民間舞蹈工作者也稱跟靠步為“瘸子步”. 目前,在專業舞臺表演中,“阿罕拜”舞蹈步伐以“跟靠步”為主,“單腳跺地步” 和“單腳拍地步”主要流傳于民間。

“梳妝動作”是“阿罕拜”舞蹈動作的重要素材之一?!笆釆y動作”集中反映了鄂溫克婦女在日常生活中的姿態,其動作多種多樣,這些動作無固定的含義與內容,如梳頭、勾拉手、雙手叉腰、單手貼肩、雙甩手等。

“阿罕拜”舞蹈無音樂伴奏,以呼號為節。呼號名稱有“罕拜”、“額就”、“額吉”、“達罕達”、“好鳩勒”等。據民間藝人蘇榮掛老師介紹,“罕拜”是哥哥的意思,看到哥哥們打獵回來了,鄂溫克婦女們高興地聚在一起,呼號用以表達高興、興奮之情,呼號聲類似于長調,聲音長而幽遠。在輝和蘇木與伊敏蘇木一帶的草原,一家與另一家相離甚遠,只有長遠的呼聲才能使大家聽到,這也是形成此種呼號特點的主要因素。舞者的呼號近似于輪唱,一般由舞者中年齡最長者一人領呼和變換,大家合呼的方式進行表演。開始表演時,首個呼號固定為“罕拜”,其他呼號無固定的順序。呼號的速度不以平均的節拍進行,由慢呼漸變為快節奏,呼聲也逐漸變強,呼號聲、拍手聲、跺地聲和人們的歡笑聲漸漸把舞蹈推向高潮,直到其中一人跟不上呼號的變換,眾人哄然大笑而結束。

“阿罕拜”是鄂溫克民族的一種傳統舞蹈,源于生產生活,也隨著鄂溫克人生產生活環境的變遷而逐步演化發展。在漫長的發展演化歷史過程中,“阿罕拜”舞蹈既有狩獵文化的積淀,又吸收了游牧文化的基因,舞蹈風格獨樹一幟,極富女性特征,是鄂溫克民族的一個重要舞種。

(二)圖騰崇拜類

1,圖騰類舞蹈-“斡日切”舞

“斡日切”譯為天鵝,是鄂溫克人遷徙草原后崇拜的“飛鳥圖騰”,它羽色潔白,體態優美,叫聲動人,被認為是“吉祥”的使者。在伊敏蘇木與琿河蘇木一帶的草原,有一個天鵝湖,每到春夏,成片的“斡日切”飛到此地生息,呈現出一派美麗祥和的景象。

據說,鄂溫克人之所以喜愛和崇拜天鵝,主要是由于清朝雍正與乾?。?732-1742)年間,在鄂溫克人抗擊沙俄的戰爭中,天鵝在幫助鄂溫克士兵逃脫險難中起到了關鍵性作用,因此被譽為“吉祥之鳥”.基于對天鵝的喜愛和崇拜之心,鄂溫克人創造出了“斡日切”舞。目前,該舞蹈主要流傳于鄂溫克自治旗伊敏蘇木與琿河蘇木一帶的草原,每逢喜慶佳節,鄂溫克人都會跳起“斡日切”舞?!拔尤涨小蔽柚饕憩F對天鵝姿態的模仿,反映出鄂溫克人的“飛鳥崇拜”理念,舞蹈通過對天鵝形象的塑造,呈現出鄂溫克部族樂觀、豁達的人生態度。

“斡日切”舞是一種群體性的舞蹈,表演時舞蹈人數不限,男女均可參與到其中,但要成雙成對以對舞的形式進行表演。表演開始時,男女演員分別從兩側上場,至臺中相遇,逐個交叉穿過形成雙圓,男在外圈順時針旋轉,女圈在內逆時針旋轉,圍繞一圈回到起點。之后,男外圈圓進入到里圈,女內圓退至外圈,反復四次,轉身面向逆時針方向。最后,各繞一圈后帶成兩斜排,從臺右前下場?!拔尤涨小蔽璧副A袅嗽既祟愒缙诘奈璧戈犘危ōh形),圓形曲線給人以流暢、勻稱和延綿不斷的感覺,與“斡日切”舞柔和、舒緩、優美的舞姿特點相吻合。

“斡日切”舞以模擬天鵝優美、舒緩、動人的姿態為主?!拔尤涨小蔽璞硌輹r,舞者的步伐為單腳拍地步,左腳邁步,胯隨之左頂,上身順勢稍右傾,頭微向左倒。手臂動作有雙臂平伸飛、前后飛翔、側身飛翔。每拍一次做“提腕”與“壓腕”,壓腕時手臂微下壓,提腕時手臂微抬起,身體與頭部隨著步伐起伏微動,似天鵝在飛翔。

“斡日切”舞蹈無音樂伴奏,以“給”“咕”的交替聲貫穿于整個舞蹈,為其伴奏。呼號聲源于鄂溫克人對天鵝鳴叫聲的模仿。天鵝在高空飛翔的過程中排成“一”人“或”一“字隊行,邊飛邊鳴。鄂溫克牧民也在模仿天鵝飛翔的舞姿時伴以呼號表演,通常女呼”給“男呼”咕“,以對呼的方式呈現,兩組呼號合起來恰似是天鵝的叫聲。

”斡日切“舞的早期服飾有兩個特點:其一,肩披白布,兩手拽角,作為天鵝的翅膀,頭頂扎紅布做冠。其二,將樹葉穿成串,披在肩上做翅膀,用紅布打三個結戴在頭頂飾鵝冠。①當前服飾特點為:”斡日切“男舞者頭戴蒙古族皮帽,穿”特格其“(男長袍),扎蒙古腰帶,下穿便褲,著蒙古靴;女舞者梳長辮,扎彩綢帶,穿綢緞或布料制”特格其“(長袍),立領旁開襟,圓形銅扣,庫錦扣鼻兒;青年婦女穿綠粉金黃等色,扎綢腰帶。

三、平原農獵地區的的民間舞蹈

歷史上,一部分鄂溫克人由原始森林出發經過數次遷徙,最終來到平原地區,開始農獵兼營的生產生活方式。如今,這部分鄂溫克人主要以農耕為主,捕獵活動已經很少。新的生產生活環境,也賦予了鄂溫克舞蹈以新的特點即農耕文化特征。這一地區流行的民間舞蹈按其內容題材來劃分也可以分為兩類,即農獵生產類和禮儀類。

(一)農獵生產類--魯克該勒

”魯克該勒“,意為”正在燃燒的火苗“,是居住在訥河縣團結鄉的鄂溫克村和百露村的鄂溫克婦女在節慶時表演的一種娛樂性的集體歌舞。

”魯克該勒“舞為女子表演,是一種邊歌、邊呼號、邊舞的集體性舞蹈形式。舞蹈動作無刻意的規范性,較為自由,主要表現日常的生活與模擬動物的姿態?!逼渲械摹疤崴?、“打狼”、“模鳴”等動作和呼號,具有模仿日常生活、狩獵及鳥類飛跳的特點,是鄂溫克族游獵生活的藝術再現“.②”魯克該勒“的主要動作可以分為日常生活動與生產勞動兩類。

日常生活類主要包括提水、采山丁、胸頂花、擊掌;生產勞動類動作包括叫斗、打狼、模鳴;步伐主要有跺步和踏步兩種?!濒斂嗽摾铡皠幼骷磁d性強,節奏由慢漸快,直至高潮。早期的”魯克該勒“無樂器伴奏,是以歌唱和呼號為節,為舞蹈伴奏。后來,隨著各民族間文化的廣泛交流,又加入了笛或二胡為其伴奏。伴唱曲名為《打狼》,歌詞也反映鄂溫克人的生活情景:”兄弟姐妹們呀,相見多寶貴呀!來,讓我們唱起來,跳起來吧!不久我們又要分開。不久我們又要分開,為了祝福狩獵的豐收,為了我們幸福的重逢吧。我們歡快的歌唱吧,我們盡情的跳起來吧?!阿酆籼枮椤币?--呀呼,哲呼---扎奧“,是喜悅心情的一種抒發。

”魯克該勒“的舞蹈服飾為:舞者梳獨辮,頭部扎白布巾蓋于腦后,將布巾挽成條繞頭扎一圈;戴耳飾;身穿藍色長袍,袖口較寬松,下擺、開襟、袖口處均鑲花邊;長袍外套黑色坎肩,下擺、襟邊鑲花邊;穿綠色長褲,腳下穿紅色長靴。

(二)禮儀類--阿芽舞

鄂溫克是一個注重禮儀的少數民族,在其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形成了其獨特的禮儀文化。受傳統民族文化的熏陶,鄂溫克人尊老愛幼,待人禮貌,有見人行見面禮并問好的風俗習慣。這種見面節已成為鄂溫克人不可或缺的禮節,被鄂溫克人稱作”阿亞烏仁“,男人或女人行”阿亞烏仁“對被敬者,并對被敬者稱”阿芽“. 在鄂溫克語中,”阿芽“即等同于漢語的”請安“、”問好“.或女人行”阿亞烏仁“對被敬者,并對被敬者稱”阿芽“. 在鄂溫克語中,”阿芽“即等同于漢語的”請安“、”問好“.

舞蹈音樂為《阿芽曲》,由舞者自唱自舞。據民間藝人敖登高娃介紹,《阿芽曲》歌詞生動描寫了好久未見面的朋友相遇在山崗,一同采摘野菜的場景?!卑⒀俊拔柰ㄟ^簡單的動作,再現了鄂溫克民族的傳統的禮儀文化,具有濃厚的生活氣息。

綜合排序
投稿量
錄用量
發行量
教育界

主管:廣西壯族自治區新聞出版局

主辦:廣西出版雜志社

國際:ISSN 1674-9510

國內:CN 45-1376/G4

級別:省級期刊

中國報業

主管:中國報業協會

主辦:中國報業協會

國際:ISSN 1671-0029

國內:CN 11-4629/G2

級別:國家級期刊

中國房地產業

主管:中華人民共和國住房部和...

主辦:中國房地產業協會

國際:ISSN 1002-8536

國內:CN 11-5936/F

級別:國家級期刊

建筑與裝飾

主管:天津出版傳媒集團有限公司

主辦:天津科學技術出版社有限...

國際:ISSN 1009-699X

國內:CN 12-1450/TS

級別:省級期刊

財經界

主管: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

主辦:國家信息中心

國際:ISSN 1009-2781

國內:CN 11-4098/F

級別:國家級期刊

文化月刊

主管: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

主辦:中國文化傳媒集團有限公司

國際:ISSN 1004-6631

國內:CN 11-3120/G2

級別:國家級期刊

期刊在線投稿系統
上傳文件
支持上傳.doc、.docx、.pdf文件
18年國內外學術服務,發表國際文獻請認準藏刊網官網

資深編輯團隊

專業設計投入方案

投稿成功率極高

企業信譽保障

對公交易更安全

人民群眾口碑好

高效投稿流程

審稿快!出刊快!檢索快!

正規刊物承諾

無假刊!無套刊!

投稿成功!

藏刊網提醒您

1.稿件將進入人工審稿階段,審稿后會有編輯聯系您,請保持手機暢通。

2.為避免一稿多投、重刊等現象影響您的發表,請勿再投他刊。

確定

投稿失??!

藏刊網提醒您

由于網絡問題,提交數據出現錯誤,請返回免費投稿頁面重新投稿,謝謝!

確定

藏刊網收錄400余種期刊,15年誠信發表服務。

發表職稱文章,覆蓋教育期刊、醫學期刊、經濟期刊、管理期刊、文學期刊等主流學術期刊。

  投稿郵箱:cangkan@163.com

本站少量資源屬于網絡共享如有侵權請您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

版權 2009-2022 版權所有:河北藏刊文化發展有限公司 工信部備案:ICP備20016223號 冀公網安備13010502002858號

青青青爽不卡一区二区_操婷婷色六月中文字幕_国产精品yjizz视频网_中文无码一级大片_A级毛片100部免费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