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舞蹈作品的個性。
談及舞蹈作品的個性,無疑會思考一個問題即什么是舞蹈作品的個性?百度百科上這樣解釋個性:“所謂個性就是一個人在思想、性格、品質、意志、情感、態度等方面不同于其他人的特質,這個特質表現于他的言語方式、行為方式和情感方式等?!?/p>
簡言之,個性就是在一定社會歷史環境以及文化教育影響下所形成的有別于他人且相對固定的形象特征。那么在舞蹈作品中同樣如此,從舞蹈作品本身來說,表現某一藝術形象的題材、主題就是體現該舞蹈作品個性的重要因素。
1.舞蹈作品的個性在編導層面的體現。
個性從社會層面來說,是真真實實客觀存在的,由于社會條件、物質生活、成長過程等的影響,從而形成了它的獨特之處,使它存在于社會的每個角落;然而從藝術角度出發,個性是可以由藝術家、舞蹈家創造出來的,這是一個從物質生活中發現、提取,再通過舞蹈這一獨特形式表現出來的過程。前面提到,個性的差異是區分你我他及各事物的本質因素,正是因為存在有差異的個性特征,對待事物的表現形式及反應狀態也會隨之不同,尤其是對待相同事物,比如性格內斂的人生氣時會選擇獨處,外向的人可能就會手舞足蹈地發泄。因此,個性的凸顯對于編導來說,就仿佛人物性格的拿捏與把握。如何對一個獨具個性的形象進行挖掘、提煉、塑造、強化,最終表達出個性,我想這也就是編導要呈現出優秀作品的首要前提了。
2.舞蹈作品的個性在演員層面的體現。
一個舞蹈作品的呈現最終將回歸于舞蹈演員,因此舞蹈演員對于舞蹈作品的個性體現也尤為重要。演員在演繹編導創作的作品時,無論原創與否,二度創作必定不能忽視。首先,演員對于角色的理解、體驗與感受都是獨具匠心的,通過豐富的自身經歷、個人思維認知以及對所要塑造形象的體會與感悟,表現出具有個人特色的獨特風格來。其次,對于編導預先設定好的動作路線和情緒結構,并不是一味地簡單模仿,也不可能完完全全地表現出編導所要表達的思緒,那么這時就需要演員通過豐富的意向創作能力去體驗和揣摩編導的意向,從而演繹出帶有個人特色的藝術形象。這樣的演員才是獨具個性的,才是能讓觀眾過目不忘的。
二、舞蹈作品中的共性。
毛澤東的《矛盾論》里將矛盾的特殊性與普遍性關系看成是矛盾的個性與共性關系,也就是說矛盾的共性就是矛盾的普遍性,那么舞蹈作品的共性也就可以看作是具有普遍性的舞蹈作品。
1.舞蹈作品的共性在編導層面的體現。
很多舞蹈作品之所以能讓觀眾產生強烈的共鳴,最重要的一點是編導在創作過程中融入了特定民族的文化底蘊和歷史背景。從編導的角度出發,編導創作的舞蹈作品必須以某個特定的環境或某個民族的歷史文化背景為基礎提取元素來體現舞蹈作品的共性,這將是成就一個舞蹈作品的關鍵之舉。原因很簡單:從舞蹈的社會屬性來看,它除了娛樂大眾之外最主要的還是傳播舞蹈文化,既然要讓舞蹈文化得到傳播與傳承,僅有娛樂功能遠遠不夠,它更多的是需要通過舞蹈這樣一種特殊的形式給觀眾傳達出舞蹈背后的歷史文化背景特征,這也就是我們所說的舞蹈作品的共性之處。
2.舞蹈作品的共性在演員層面的體現。
說到這里,我們大致可以把舞蹈作品的共性理解成該舞蹈作品通過舞蹈這種特殊形式表現出來的整個社會生活或某一特定環境的深刻意義及文化屬性等。就演員而言,掌握編導預先設計的動作及情緒是基礎,把握作品的內在主題是核心,體會作品背后揭示的社會生活或某一層面的深刻含義才是關鍵。這要求演員平日里扎實的日常訓練、細心的觀察技能、優越的感悟能力;舞臺上豐富的舞臺經驗、良好的心理素質以及對作品的理解程度。這些前提終將呈現的不僅僅只是目前大多數舞蹈演員形似而神不似的狀態,而會是形似、神似、且意似。
三、舞蹈作品的個性與共性有機統一。
1.如何成就個性與共性有機統一的舞蹈作品。
首先,深入調查與研究。這里所指的是編導在進行創作之前,必須對所要創作的對象有較為透徹的理解與更深層次的研究,且包括創作對象的社會歷史環境及文化背景。其次,挖掘與提取。挖掘創作對象的內在性格特征,避免空洞甚至虛無的形象,然后對其進行元素的提取并整理出能夠代表其個性特征的舞蹈形象,同時必須結合共性方面,要求創作者挖掘創作對象文化背景中具有普遍性的特征作為舞蹈形象進行提取。最后,分析與創造。編導對所要創造的舞蹈形象必須進行從內到外的剖析,由于事物的獨特性造就了動作語言的呈現各不相同,因此編導創作舞蹈作品時,只有選擇具有典型性的動作語言作為元素才能讓該舞蹈作品在藝術形式上有所價值,這也就是舞蹈編導分析人物特征、創造獨特形象的艱難之處;另外從共性的角度出發,編導必須對所調查對象的歷史文化背景與提取過具有普遍意義的特征能夠有機結合的部分進行分析,整合成一條能夠突出整個舞蹈作品共性的主要思路,最后將個性與共性有機結合并進行舞蹈作品的創作。
2.個性與共性有機統一才能成就經典之作。
在舞蹈作品當中,比如蒙古族舞蹈《長調》,“長調”本身是蒙古族的一種曲調,音律給人遼闊、蒼涼、孤單的感覺,作品大部分是在流動行走,這個動作元素的提取是建立在牧羊人生活寫實的基礎之上,由于生活環境等因素迫使他們不斷的移居,從而表現牧羊人居無定所、隨遇而安的生活狀態,流露出牧羊人內心的孤單。牧羊人的共性特征在舞蹈作品《長調》中體現得淋漓盡致。不僅如此,個性的彰顯也毫不遜色,現代人理解的蒙古族舞蹈大多除了歡騰就是帥氣,而這個作品堅持站在客觀的角度看待蒙古族舞蹈,比如用簡單動作--不斷行走來貫穿始終突出蒙古族人民的生活特征,可謂點睛之筆啊。這個作品既符合客觀生活,又富有獨創性的編排手法,達到個性與共性相有機統一,使之成為成功的舞蹈作品。筆者認為,無論創作還是演繹一個舞蹈作品,凸顯個性是重點,表達共性是核心,結合個性與共性才是成就優秀舞蹈作品的關鍵。因此二者在舞蹈作品中缺一不可。
總而言之,只有個性與共性相統一才能成就一個具有不朽生命力的舞蹈藝術作品,也就是說這個經典之作必須具備個性鮮明的獨特性,與此同時它又揭示了當下社會生活或者民族文化的本質意義。
參考文獻:
[1]呂藝生?!段璧笇W導論》。上海音樂出版社,2003.
[2]羅雄巖?!吨袊耖g舞蹈文化》。上海音樂出版社,2006.
[3]于平選編?!段璧副硌萁虒W參考資料》。北京舞蹈學院出版,1998.
[4]劉建著?!稛o聲的言說》。北京,民族出版社,2012.9.第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