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音樂在舞蹈中的重要作用分析
目錄
摘要(詳見正文)
一、音樂對舞蹈的重要性
二、舞蹈與音樂的發展
(一)、舞蹈與音樂在歷史上的聯系
三、舞蹈和音樂的外在聯系
(一)、旋律
(二)、節奏
四、音樂的舞蹈的內在聯系
(一)、情感
(二)、內涵
(三)、風格
五、音樂對舞蹈對演員的影響
六、舞蹈對于音樂教學
七、總結
參考文獻:
以下是論文正文
摘 要 : 舞蹈從一產生起便和音樂結成了最緊密的聯系,舞蹈離不開音樂,音樂在舞蹈藝術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在舞蹈藝術總的概念中,音樂成為其不可分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舞蹈和音樂之間存在的共同點是節奏,這是他們結合的自然基礎,音樂幫助舞蹈在整個過程中表達情緒,體現性格,烘托氣氛。優秀的舞蹈音樂是舞蹈中的積極因素,好的音樂能為舞蹈增輝。
關鍵詞 : 音樂;舞蹈;藝術;關系
前 言:
舞蹈與音樂的密切關系從根本上說,是舞蹈離不開音樂,舞蹈總是在音樂的伴奏下展示出來。舞蹈與音樂共生存,不存在沒有音樂伴隨的舞蹈。原始的舞蹈也有敲擊出來的節拍或歌唱伴和。舞蹈界甚至有這樣的說法:“音樂是舞蹈的靈魂,舞蹈是音樂的回聲?!痹K聯著名舞劇編導和舞蹈理論家扎哈諾夫也說過:“音樂——這是舞蹈的靈魂?!币魳钒Q定著舞蹈的結構、特征和氣質。
一、音樂對舞蹈的重要性
通常,人們在音樂伴奏下跳舞。對于我們中的很多人來說,舞蹈就是根據一段音樂,在音樂的情感和意境的啟發下,用身體演繹出它的節奏和活力。有人認為跳舞很容易,只要你會走路,就一定會跳舞,跳舞不過是按著節拍走路而已。這種看法不能說沒有一定的道理。但是,我們平常走路,僅僅是一種下意識的動作,是受大腦直接支配的普通步伐。而舞步卻不是單純地隨大腦的意念而移動的,它還要聽命于一種外力的控制和指示,這就是音樂節拍。中國舞蹈家吳曉邦在理論和實踐兩個方面都作了驗證。他認為:“任何舞蹈在藝術形象上都必須通過音樂,才能把它的‘意思'完整地表現出來?!彼⑶夜_宣稱自己曾從《義勇軍進行曲》中“獲得舞蹈形象”,他還指出“就是一個無伴奏的舞蹈,雖然沒有聲音,但他從無聲中也有一種節奏動作,會使人感到無聲勝有聲?!彪m然有些舞蹈家為了強調舞蹈藝術的獨立性,致力創作了不用音樂伴奏的作品,但還是通過走踢踏、腳鈴、手鈴來隨著身體的動作而發出有節奏音響來替代音樂伴奏。
從廣義上說,這種有節奏的音響,就是音樂的基本因素。原始的舞蹈也有敲擊出來的節拍或歌唱相伴和。在遠古時代,原始的詩歌、音樂、舞蹈原是一個整體,我國古代文獻中所謂“言之不足故嗟嘆之;嗟嘆之不足故詠歌之;詠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當時的舞者同時也是歌唱者,音樂與舞蹈的結合在史前階段是很密切的。古今中外,音樂與舞蹈密切合作的傳統在民間歌舞中一直流傳至今。舞蹈是音樂的回聲。原蘇聯著名舞劇編導和舞蹈理論家扎哈諾夫也說過:“音樂——這是舞蹈的靈魂。音樂包含了并決定著舞蹈的結構、特征和氣質?!弊怨乓詠?,就有“樂舞”之稱。舞蹈中的音樂是完成舞蹈作品中的藝術形象和揭示其主題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且舞蹈表演的情緒變化,又是通過音樂節奏的力度與速度來體現的。舞蹈正是在形體動作與音樂的旋律、節奏、速度的有機結合中塑造鮮明的藝術形象。
二、舞蹈與音樂的發展
(一)、舞蹈與音樂在歷史上的聯系
舞蹈與音樂都是人類最古老的藝術 ,早期的舞蹈和音樂是結合在一起的 ,我國古代就有“舞者 ,樂之容也”、“樂在耳曰聲 ,在目者曰容”的論說 ,將舞蹈看做音樂的外形 ,把音樂視為舞蹈的內容?!妒钟洝废蟆分姓f :“詩,言其志也 :歌,詠其聲也 :舞,動其容也 ,三者本于心 ,然后樂器從之” ,這說明詩樂舞本為一體。同樣在《呂氏春秋 ·古樂》中載 :“昔葛天氏之樂 ,三人操牛尾 ,投足以歌八闕?!敝傅氖?3個手持牛尾 ,邊跳舞邊唱歌 ,歌詞共有八段。從這里我們也能看出樂舞的并存 ,而在遙遠的非洲部落數千年的風俗傳存的遺風仍是在狩獵、勞動中進行樂舞相伴的活動。后來 ,舞蹈和音樂分化 ,逐漸走向獨立的發展道路 ,相對形成和突出了各自藝術特點。前者 ,成為時間 ,空間和視覺的藝術 后者 ,成為時間和聽覺的藝術。雖然它們成為兩種獨立的藝術門類 ,但二者的內在聯系卻從來沒有斷裂 ,而且這種聯系比任何一種藝術的聯系都更緊密 ,并始終保持著你中有我 ,我中有你的狀態。對于舞蹈來說 ,這種現象就更加明顯和突出 ,甚至于沒有好的音樂就不會有好的舞蹈。中外許多著名的學者都認為在原始藝術中 ,音樂、舞蹈和詩歌是緊密結合在一起的,它們突出特點都具有鮮明的節奏。在以后漫長的歲月中 ,盡管詩歌、音樂、舞蹈經歷了相當長一段過程之后 ,逐步分化 ,但不管經過怎樣的時間流程 ,音樂始終伴隨舞蹈 ,樂舞樂舞即樂且舞。
三、舞蹈和音樂的外在聯系
(一)、旋律
有人說“音樂是舞蹈的靈魂”,也許過于強調了“音樂”;但舞蹈作為空間和時間兼備的藝術,離不開音樂卻是千真萬確的。樂曲是憑借聲音創造聽覺的形象;舞姿是憑借形體創造視覺的形象,二者合為一體,才構成了時間與空間相結合的舞蹈藝術形式,所以舞蹈離開了音樂(廣義的說)幾乎就不復存在了。在我國古代“樂”和“舞” 是不分開的?!皹贰本桶ā拔琛?,那時人們認為“舞”是音樂的形象化,所以舞蹈作品也多是以“曲名”來命名的,如揚貴妃跳的“霓裳羽衣舞”,名叫《霓裳羽衣曲》;唐代的戰陣舞蹈叫《破陣曲》;謝阿蠻跳的“凌波曲”名叫《凌波曲》等等。當時“編導”也往往是熟通音律的音樂家?,F在音樂和舞蹈的關系是密切分不開的。在一般情況下,根據作品的內容寫出的舞蹈音樂,就是編導和排練的依據。 舞蹈音樂給舞蹈動作語言性和情緒性的發展、深入,同時也借助音樂的旋律、節奏來體現。在舞蹈與音樂的有機結合中,才塑造了完整的舞蹈形象,表達的思想內容的任務。所以說舞蹈和音樂的關系如魚和水,似水乳交融。
(二)、節奏
在音樂和舞蹈的密切關系中,還有一點更需要注意的就是“節奏感”。節奏起源于勞動。古社會,人們在集體勞動中產生的有節奏的勞動呼聲,形成原始音樂的萌芽,伴隨著音樂的節奏、音調的形成還產生了舞蹈姿勢,表現在舞蹈中的則是節奏的快、慢、強、弱、起、伏、跌、宕。不同的節奏可以突出不同的思想情緒,所以說“節奏是表達人的感情力度的基礎”,沒有節奏舞蹈將難以進行,有時我們見到一些沒有舞曲伴奏的舞蹈,但他同樣有著音樂的節奏。如在我國傳統的民族民間舞蹈中,有很多是不要樂曲而用鼓、鑼等打擊樂器伴奏的,如:秧歌、高蹺、獅子舞、花鼓舞、腰鼓等;還有少數民族中的各種“鼓舞”等,寫舞蹈的動與靜、進與退、位置的轉換等,都是以鼓聲來指揮或配合的,也有根本沒有樂器伴奏的,但同樣存在著音樂的節奏,如彝族民間舞蹈“打跳”(對腳舞),就是用雙腳有規律的踏地聲形成了“音樂”節奏。南斯拉夫課羅民間舞團來我國演出過一個《啞劇》,完全憑塌腳和載在手上與腳上的銅鈴發出的聲響伴奏,同樣給人以音樂伴奏的效果,而這樣造成默默無言的氣氛在表達山區農民倔強的性格方面,給人以很深的印象。我國傳統戲曲中,在戰斗激烈的場面里,也常有鑼鼓突然停止,音樂全無,敵我兩方怒目相峙,或者在“無聲”中進入一場更加扣人心弦的搏斗,而后音樂再繼續下去。這種音樂伴奏中的間隙或暫時的停頓,同樣是一種音樂節奏的處理,它有時會起到有樂隊伴奏所起不到的扣人心弦的特殊的效果,在舞蹈中突出驚訝和緊張的場面時,也常常這樣處理,稱為“啞場”或“靜場”。
四、音樂的舞蹈的內在聯系
(一)、情感
音樂是一種憑借聲波振動并在時間的過程中展現通過人們聽覺引發的情緒和情感的共鳴,舞蹈是以人體的動作為語言并借助音樂、詩歌、戲劇、舞美,形成一種綜合性的表演。舞蹈作為一門綜合性藝術,它主要是由舞蹈、音樂、舞美等不同藝術品種的諸因素組成的統一體(當然,他與戲劇、文學還有不同程度上的關系)。就這一概念范疇而言,舞蹈作品主要是通過視覺形象(舞蹈、布景等)和聽覺形象(音樂)的塑造,來完成起表達主題的任務的,因此,充分的認識舞蹈音樂是舞蹈作品總體的不可分割的有機組成部分,還必須從他和作品的內容與形成的關系來細加考察。 舞蹈音樂之所以能作為綜合的藝術的舞蹈作品的組成因素之一,首先是因為音樂與舞蹈共同有著在一定的時間過程中,以感情為形象性的藝術特點。這個特點使得他們之間產生能夠互相結合的共同性因素,我國古代《詩經、大序》中有“情動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嘆之;嗟嘆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之說,十分生動地說明了音樂和舞蹈都是感情的藝術,有著內在的親緣關系。這種以塑造感情形象為藝術的主要任務的共性,使他們在共同占有的一定時間過程里,以各自藝術手段所塑造的形象有可能成為一個和諧統一的整體。即音樂為舞蹈豐富感情的色彩和變化,舞蹈為音樂增添形象的凸現與豐富,并共同承當以生動的感情形象來揭示主題,完成某一作品規定的使命。鑒此,舞蹈音樂也必然地和舞蹈作品的內容與形式,有著協調一致的關系,并從而成為一個作品總體的構成因素。
(二)、內涵
我們知道,無論舞蹈還是音樂的藝術任務,在內容上都必須服從某一作品所規定的題材和主題的要求。而它們在一定題材和主題的要求下,表現內容的藝術手段與規律在很大程度上是彼此類似的。作為音樂和舞蹈內容構成因素的題材和主題,都因塑造感情形象呈現于聽覺,要達到視覺和聽覺形象的統一,則主要靠舞蹈與音樂的藝術表現力都具備以感情和節奏為基礎所致。舞蹈與人體的動力為表現力音樂與人類言語的音調為表現力;動力和音律都賴以節奏(它是事物運動的規律所表現出來的秩序和組織形式)產生一種持續呈現的過程。這種呈現過程又遵循著極為相似的思維規律,那就是肇始,以對比、對照、重復等方式的展開,以節奏的力度、速度、幅度的變化等方式呈示激化的狀態,以高級的綜合造成結局,它們這種表達和體現過程的發展規律與形態構成的邏輯,都能夠細膩的表漏出生動的生活、思想、感情的動律,也吻合揭示人與人之間、人與環境之間的種種關系與矛盾沖突的發展過程的相似,使兩者都有以形象的表漏出的感情來體現某一中思想從而產生揭象的表達具體作品里的題材(內含人物、事物、環境諸因素 )和主題。音樂和舞蹈之間協調一致的關系,不僅體現在作品的內容上,而且在作品的形式上也可得到更為明顯的佐證,內容憑形式而存在、呈現,音樂與舞蹈的密切關系必然滲透在形式的諸因素之中。尤其是,舞蹈音樂的曲式結構、風格特點、韻味、動律有著不可分割的關系。
(三)、風格
作為作品形式的主要因素的結構,不論是抒情性舞蹈,因偏重表現感情的波瀾而安排清晰的層次;還是情節性舞蹈因偏重情節的處理,需從合乎邏輯的角度安排情節發展的過程(開端,引申,高潮,結局);這對舞蹈音樂的曲式結構的嚴謹性的同樣是需要的。只有彼此在結構上的嚴謹完整,才能使它們所塑造的視覺形象和聽覺形象得以統一。反之,任何一方在結構上的缺陷,都導致對所塑造形象的損害。 在風格特點上,舞蹈音樂的節奏`音調和舞蹈的與語匯風格,節奏類型,都只有在相近乃至和諧的情況下,所表現出的感情色彩`心緒狀態的紊亂,影響整個作品的風格特點。在舞蹈的韻味、動律上,它們受三種時間量度的制約,即速度、拍子、節奏。而速度通盤及種種狀態(慢、中速、快、快慢交替等)的變異舞蹈拍子的組織基礎和舞蹈的節奏的豐富多彩性,都有賴于音樂和并由之強烈的表現出來。由此,也可以看見舞蹈音樂與舞蹈的血肉交融的關系。
總之,舞蹈音樂在舞蹈作品的形式上(尤其是在結構這個形式的主要構成因素上),它的曲式結構和舞蹈的文學性結構,兩者的“時間結構”和“空間結構”之間的關系是如此的息息相關,舞蹈音樂作為舞蹈作品整體的有機組成部是毋可置疑的。
五、音樂對舞蹈對演員的影響
首先,我們對舞蹈演員與音樂家進行一個基本分析。一般來說, 舞蹈演員對音樂較熟悉, 因為他們從學舞蹈開始,就學音樂,和音樂相伴,所以,他們的音樂修養相對來說是比較高的;而音樂家對舞蹈的熟悉就因人而異了。除了少數人對舞蹈情有獨中或學習過舞蹈外,大部分對舞蹈藝術知之甚少,因為學習音樂并不要求必須學習舞蹈。因此,在舞蹈家音樂家互相學習的前提下,音樂家們需要更多地向舞蹈家們學習,了解舞蹈藝術的規律。有些舞蹈家曾對舞劇的結構做過研究,認為舞劇的結構有兩種:一種是“戲劇+舞蹈”結構;另一種是“音樂+舞蹈”結構。一部分舞蹈作品要通過節奏、節拍、速度、力度、音區、音色和聲、復調、調試來加以表現。而舞蹈作品的完成卻是通過舞蹈人物的塑造,舞蹈情緒的表達,舞蹈的意境來展示。而這些要素都必須依靠音樂的伴奏來展示。
對此,中國舞蹈家吳曉邦在理論和實踐兩個方面都作了驗證。他認為: “任何舞蹈在形象上,都必須通過音樂,才能把它的意思完整的表現出來?!彼_宣稱自己曾從《義勇軍進行曲》中獲得舞蹈形象,他指出:“就是一個無伴奏的舞蹈,雖然沒有聲音,但它從無聲中也有一種節奏動作,會使人感到無聲勝有聲?!彪m然有些舞蹈家為了強調舞蹈藝術的獨立性,致力創作了不用音樂伴奏的作品。但還是用踢踏,通過腳鈴,手鈴來隨著身體動作而發出節奏音響來代音樂伴奏。從廣義上說,這種有節奏的音響,就是音樂的基本因素。如舞蹈《無聲的歌》,表現的是張志新烈士在獄中生活的情景。音樂上雖然采用了無音樂伴奏的形式,但它卻采用了風聲,水聲,鞭打聲等音響效果來伴奏,其實這種音響效果的本身就屬于廣義上的音樂,因為它有節奏,有律動,有音高,有音色。即便是現在由于藝術領域刮起一股現實主義的創作風,在創造的舞蹈作品中不帶一點音響,但透過舞蹈演員的動作,表情,姿勢,我們仍然能看出他身體各部位在運動中的節奏型,甚至于他呼吸時的律動,音樂仍然像線一樣連接在他肢體語言中。 可見,一個好的舞蹈演員不僅僅要有良好的舞蹈素養,而且要具備全面的音樂欣賞能力,只有將音樂與舞蹈結合起來,才能充分展示音樂中的舞蹈,舞蹈中的音樂。
六、舞蹈對于音樂教學
在小學、初中的音樂課堂上 ,針對特定風格的音樂或舞劇音樂的鑒賞 ,時常會借助與之有一定關聯的舞蹈的欣賞或表演 ,以加深對音樂的感受和理解。在高中“音樂與舞蹈”教學中 ,學習表演舞蹈或鑒賞舞蹈作品時 ,更少不了對音樂的分析 ,因為“音樂是舞蹈的靈魂”。要更好地理解和表演舞蹈作品 ,須盡快地熟悉音樂 ,理解音樂與舞蹈的關系,如:音樂節拍、節奏與舞蹈律動的關系 音樂風格與舞蹈動律的關系 音樂情感與舞蹈表現的關系;音樂結構、整體布局與舞蹈結構、整體構思的對應關系等等。
在舞蹈專業教學中也有這樣的體會。在舞蹈教學之前 ,應該對音樂的旋律 ,音樂的節奏類型等等進行細致研究與琢磨 ,并把音樂與舞蹈動作有機的組合在一起 ,然后再進行舞蹈教學 ,在教學的過程中 ,不斷的在音樂節奏的流淌中提醒學生把握節奏的準確度 ,和旋律融入的肢體感。這樣,才能達到很好的教學效果。 在不同風格民族民間舞的訓練過程中 ,除了心里特征、體態特征外 ,風格的把握常常是借助節奏不同的運用來體現的。例如 ,同是 4/4節拍 ,朝鮮舞的運用多半是帶附點的 新疆舞多半是切分音,西藏舞的節奏是平均的等等。同樣 ,現代舞的動作沖力以及表現人體本能的粗暴和內心的沖突 ,則往往是與音樂的不均勻節奏、不協調音及節奏的斷裂相結合。它多使用五聲音階、多調性和無調性音樂 ,運用音樂中的這些不諧和、不均勻的復調節奏 ,表現其舞蹈的特性。因此 ,各種舞蹈韻律的差異,很重要的原因是來源于節奏不同的布局。就連節拍中的小動作也有許多變化 ,對節拍的細小變化要掌握得十分準確 ,才能表現出各自不同風格 ,不同民族性格的情緒來。另外 ,在舞蹈教學的實踐中 ,應該讓學生明白,體會和理解音樂與舞蹈的關系不僅在于舞蹈對音。
七、總結
綜上所述, 我們應該不難看出舞蹈離不開音樂,只有具備了好的音樂素材, 舞者才會有更加精彩的表演, 舞蹈作品的表現力才會進一步增強音樂在舞蹈作品這幅生動的畫面」幾, 永遠像是一把揮灑自如的神筆, 牽引出的萬條絲線, 伴隨著舞蹈的每一個段落節奏的轉折起伏, 進行著冷暖明暗、虛實隱顯的展示, 不斷的創造著配合舞蹈結構、體裁上奇異的效果和感人的藝術魅力, 給人以無盡的遐想。 音樂在舞蹈中有著重要的,不可取代的地位,但它不是中心,也不是靈魂,它是舞蹈作品在聽覺上的延伸和放大,它的存在是要為舞蹈作品服務的,如果偏離了這一點,那么我說這個音樂在舞蹈中是沒有意義的。如果不能正確的認識這一點,就會混淆音樂在舞蹈中的主次地位,也會讓舞蹈者失去舞蹈真正的靈魂。
參考文獻
[1]陳沖,胡雁亭,周凱著 《舞蹈編導知識》人民教育出版社。
[2]夏雄,鄭祥瑞著 《舞蹈基礎知識》上海音樂出版社。
[3]李曉君 《淺談音樂與舞蹈的關系》[J];科技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