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是一種特殊的文化現象,它不受語言文字的限制,是人與人之間心靈溝通、情感共鳴的橋梁。舞蹈與人類的物質文明、精神文明有著非常緊密的聯系,不同時代的文化特征在舞蹈中都有所體現。中國民間舞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由廣大勞動人民集體創造,經歷了從民間走向宮廷、綜合性轉向獨立性的發展變化。正是這樣與人類社會密切的關系,使得各民族舞蹈在其特性中蘊含著共性,“一順邊”便是其中之一。舞蹈藝術中的”一順邊”不是人們生活中所指的因過于緊張而手足無措的順拐,而是指手和腳,或軀干與四肢形成同一方向的運動路線,這種特殊的運動方式是高原地區特有的自然環境和高原人長期勞動生活形成的。這里崇山峻嶺,道路怪石嶙峋、曲折蜿蜒,勞動和生活在這里的民族負重行走的步態和律動必須符合上坡下坎的需要。上下坡時,手和腳順邊攀爬行走,配合身體一前一后、一上一下的慣性,大大減輕了背部的負重壓力,增強了爬坡的動力、平衡了下坡的重心。這種長期在勞動生活中形成的習慣,經人們揣摩美化,逐步升華為舞蹈美,體現出高原民族共同的審美心理。 “一順邊”的舞蹈特征大致可分為五類:
波浪式、環動式、鐘擺式、三道彎式、弧線直線交織式。
一、波浪式
藏族是我國民族史上一個古老的民族,生活在高原的藏族人民,常年需要背水、擠奶、爬山,從而形成上身前傾,含胸、彎腰、屈膝的體態特征。我們常以”一步一歇”來形容藏族舞蹈的動率特點。在“軟顫步”、”拖步”等步伐中,肩和胯朝同一方向移出,“走一步、歇一步”形成上身、雙肩、胯部同邊左右晃動的形態,這種”一順邊”的美感在“弦子”中更為易見。 ”弦子”舞動中因長袖緣故,手臂動作幅度較大,重拍向上揚起,多以立圓揮舞。同邊腳隨之運動,一個動作的停頓或結束也常以同邊為主,如“弦子”中常見的”大拖步”,配合水袖舞動,出腳與撩腿均配合同邊的手。藏族舞蹈下身主動,上身被動,形成自上而下欲動先屈波浪帶動式的特點,舞姿柔韌松弛、連綿不斷,這與藏族人民的生活勞動、宗教信仰是緊密相連的。彝族能歌善舞,舞蹈形式豐富多彩,各地區亦不盡相同,如滇南的“羅作舞”、”煙盒舞”,大涼山的“披氈舞”及貴州的”阿妹戚托”、“鈴鐺舞”等。彝族舞蹈有著高亢、熱情、柔美、輕快的”一順邊”之美?;鸢压澲刑摹岸己晌琛?就是一種由女孩參加的集體舞,一人領唱領舞,眾人尾隨并逆時針圍圈邊歌邊舞。其舞步為兩拍,左腿重拍邁出大步,同時身體微向前同邊傾斜,弱拍右腿向右旁邁步,身體直立,微后仰,形成此起彼伏火焰般的”一順邊”優美動勢。著名的滇南“煙盒舞”,以”柔、韌、脆”來突顯其獨特的一順邊美。相傳,煙盒舞的套路有72套,也有說108套,甚至有192套之多,可見煙盒舞豐富多樣,深受彝族人民的喜愛。常見的“過堂步”、”崴崴弦”等,靈巧輕快的步伐,配合身體的左右擺動,形成一種詼諧、灑脫的順邊之美。此外,在廣泛流傳的“羅作”中,都不難找到”一順邊”的風格特征,如“點跳步鳥飛式”.
二、環動式
環動式”一順邊”是指以胴體為轉動,帶動身體、手臂形成的優美特征,以羌族舞蹈為代表。羌族舞蹈“一順邊”審美特征主要表現在其動律上,”以‘胴體的軸向后轉動韻律和上身傾斜轉動的擰傾韻律'.這種舞蹈動律是隨舞者移動重心,胯向兩側傾斜前方頂出中形成的,重心在出胯一側的腿上,膝部微屈、相靠、腰胯以上至肩部'胴體'作軸向的環動…… ”,這種典型的一順邊舞蹈動律在羌族傳統舞蹈“薩朗”體現得最為明顯。 ”薩朗”是羌族最為普及的自娛性舞蹈,具有濃厚的游牧生活特色。舞蹈以“圈舞”為主要表現形式,眾人連臂起舞,載歌載舞,因此,羌族舞蹈的手臂動作較少,腿部動作則更為豐富。其次,羌族有一種用于祭祀活動的傳統舞蹈叫做”布茲拉”,這是種由“釋此”表演的”羊皮鼓舞”,其表演形式有單人舞、集體舞兩種,舞蹈動作同樣是以“一順邊”的動勢為主,體現了羌族男子粗獷、豪放的”順邊美”.
三、鐘擺式
苗族是歌舞的富有民族,他們將自己的歷史與文化都以歌謠、舞蹈、服飾等藝術形式記錄下來。苗族舞蹈具有濃厚的山野味,古樸而粗獷。 “踩鼓舞”是苗族女性極為喜愛的自娛性舞蹈,苗家姑娘將自己繡好的盛裝著于身上,踩著鼓點舞蹈,既是為了展現自己的美麗與勤勞,尋得意中郎,又是展示家庭財富。跳”踩鼓舞”的舞者可隨時參與,圍成若干重疊的圓圈,逆時針方向舞蹈。 “踩鼓舞”的動作按其節奏劃分,有均速擺和重拍向外擺;按動作路線來劃分為,有前后擺、左右擺和弧線擺。由于苗族婦女喜佩戴銀飾,且著百褶裙質地厚重,擺動起來,借助上身的慣性整體擺動。這種左右”鐘擺式”的一順邊不但使爍爍閃光的銀飾及系在腰間的百褶裙更具美感,同時也體現了苗家人勤勞、善良、順應自然的心理。享譽世界的“東方迪斯科”…反排木鼓舞,是苗家世代相傳的祭祀性舞蹈,以模仿鳥獸飛禽為主,動作粗獷豪放、灑脫自如。如”160度反排”,雙手在身體斜下方左右或前后擺動,同時配合胯部、腿部,形成同邊的擺式,在“da”拍上,以腰為軸,雙手向上,帶動身體敏捷快速的轉向反方向。苗族舞蹈鐘擺式的”一順邊”審美特征,原始古樸、情感豐富、真誠熾烈,它展現了苗族人披荊斬棘、長途遷徙創造美好生活的壯舉和不畏艱險的民族品格。筆者認為,土家族擺手舞亦屬于鐘擺式“一順邊”.擺手舞活動是土家族緬懷祖先、追憶民族遷徙的艱辛、再現田園生活的大型舞蹈,其動作取材于生產勞動、日常生活及戰斗。擺手舞的主干動作是以身體的轉動,帶動手臂的擺動,擺動的幅度一般不超過雙肩,同邊手出同邊腳,使身體始終形成側身向前行走。土家擺手舞以順拐、屈膝、顫動、下沉為主要特征,擺動起來線條流暢、自然、大方,這種歌舞渾然一體的綜合藝術,是土家族珍貴的”活化石”.此外,一種叫做“撒爾嗬”的喪葬歌舞,漢族稱”跳喪”,“其表現形式是由一人執鼓領唱、眾和,執鼓者能歌善舞,以鼓點指揮群眾歌唱、舞蹈。舞蹈時,有許多順拐的動作,其最大的特點在于每次以左腳開始,伴隨左手,三拍式的節奏使得舞蹈起落拍均在左邊。由此可見,同屬于鐘擺式的苗族和土家族舞蹈,各自卻有不同的獨特韻味,這便是中國民族民間舞的魅力。
四、三道彎式
三道彎式的”一順邊”具有柔婉、秀麗的美,最為典型的代表便是傣族。盡管,傣族居住在平壩地區和江河之畔,但高原山地的特征同樣反映在傣家人的勞動生活中。傣家姑娘愛著筒裙,這種緊身的服裝行走起來,窈窕婀娜,突顯出傣家姑娘亭亭玉立小步行走的曼妙姿態。傣族舞蹈三道彎的獨特形態,深受小乘佛教的影響,再加上傣族對孔雀的崇拜和對水的喜愛,使我們常常見到屈膝、折腰,頭和身體朝同一方向順邊倒出,胯則朝反方向頂出,形成一順的”三道彎“舞姿,像這樣的”s”型造型如”低展翅“、”側展翅”、”合抱翅“等。由此可見,”三道彎”和”一順邊“兩者融合形成的體態特征,是傣族舞蹈的精髓所在。
五、弧線、直線交織式
這是一種以腰部發力為主,帶動身體做出弧線,或側身形成直線的”一順邊”體態。塔吉克族的傳統舞蹈”恰甫蘇孜“就是其中一種。 ”恰甫蘇孜”大意是”快速、熟練“,舞蹈節奏以7/8拍為主,單拍活潑、跳躍,雙拍平穩、有力,形成動靜結合、跳緩交錯的特點。傳統的表演形式只由男子表演,而后盛行男女對舞,兩人徐展雙臂,如雙鷹盤旋翱翔;節奏漸快,相互追逐嬉戲,有如雙鷹起落;繼而急促相靠,驟然閃開,由低到高做擰身旋轉。塔吉克族人將崇拜鷹的心理溶于舞蹈之中,其鮮明的節奏,別致的風格,使塔吉克族這種”一順邊”的美感無比輕捷、灑脫,這與既屬于綠洲文化型,又居住在帕米爾高原的塔吉克族古樂舞文化密切相關。
六、結語
”一順邊“是我國民間舞常見的一種舞蹈形態,由于各民間舞中”一順邊”的體態來源、圖騰崇拜,以及身體各部位的運動路線、力量幅度、動律風格上有較大的差異,因此呈現出對”一順邊“各不相同的藝術詮釋和審美傾向。的確,民族心態的不同決定了民族舞蹈風格的不同,同樣是對”一順邊”美感特征的理解,卻具有多種不同民族舞蹈特點,這便是中國民間舞的魅力所在。當今舞蹈教育是充滿創新和挑戰的新型舞蹈教育,作為具有深厚文化內涵的民間舞,其教學不能單純停留在技術與技藝的傳授上,而因對民間舞風格傳授與文化傳承相結合,才能呈現出全面發展的良好教育態勢。參考文獻:
[1]羅雄巖。中國民間舞蹈文化[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6.
[2]羅雄巖。羌族舞蹈文化傳承與發展規律的探索[J].北京舞蹈學院學報,2006,(03)。
[3]朱紅。在民間舞教學體系中延伸民族舞蹈文化…談民族地區專業舞蹈院校的民間舞蹈教育[J].科技創新導報,2008,(18)。
[4]魯恩雄。探析中國民族民間舞蹈文化中的特性標志[J].大眾文藝,201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