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映象》是舞蹈家楊麗萍"隱退"村寨兩年之后攜上百名"村民"帶來的舞蹈,她擔任這部劇的主領舞,并兼任藝術總監和總編導。
在全長2 個小時的演出中,來自滇山村寨的上百名舞蹈演員,通過7 場歌舞,展現哈尼族、彝族、苗族、藏族、傣族、白族、佤族等原汁原味的生活場景,設定情景為日月、土地、家園、火祭、朝圣、雀之靈。
云南作為世界上最具特色的民族文化"集成塊",僅舞蹈一項,就有1095 個舞蹈的品種,有6718 個舞蹈的套路。在現代化的進程中,民族文化與大眾文化發生了強烈的碰撞,在中國舞蹈界占主導地位的觀念是演員的技巧和舞蹈的調度,注重的是舞臺跨度有多大,腿舉多高。
這種觀念造成了穿緊身褲跳藏族舞,穿高跟鞋跳民族舞的現象,也造成了民間舞蹈團的課程中,設置芭蕾舞訓練為必修課,卻鮮少有真正的民族舞作品。而電視綜藝晚會則令民間舞蹈停留在追求歡娛和舞臺情緒的角度,角色搭配。在這樣的背景下,《云南映像》作為一樁文化現象,"原生態"與"保護"被格外地凸顯出來,民族文化在逐漸地萎縮消失,民族文化遺產保護的問題也日益嚴重。
當楊麗萍成功地運用少數民族舞蹈語言編創舞蹈取得引人注目的成就時,她談到學習舞蹈、創造角色的經驗體會:"抓緊一切下鄉勞動和演出的機會,如饑似渴地向傣族民間老藝人學習傣族民間舞蹈,不管男的、女的動作我都學,邊學邊仔細琢磨傣族舞蹈的風格、造型、律動。"正是在這種"原生態"的土壤中不斷地汲取營養,楊麗萍的舞蹈生命才得以綻放異彩,而同時,"原生態"的民間舞蹈藝術也在瀕危的狀態中煥發新的活力,探索出新的發展方向。
《云南映象》上演時,時任云南省省長的徐榮凱在觀看演出后,高度評價了《云南映象》的兩個現實意義,"一是在云南民俗舞蹈的繼承、發展和創新中,如何凸現藝術家的個性并以此來引領和豐富舞蹈民族性的時代建構;二是在云南民族舞蹈的生態保護和風情展示中,如何實現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統一,并進而實現藝術規律和市場規律的統一。"《云南映象》主打"原生態"的民間舞蹈牌,在商業上所取得的成功,引發了關于"原生態"的討論。云南舞蹈事業的舞評家聶乾先指出:"《云南映象》是由民間原生態舞蹈和楊麗萍創作的舞蹈作品兩大部分整合而成。民間原生態舞蹈部分,大多是彝族舞系的節目;楊麗萍作品《雀之靈》、《月光》多為傣族舞系。
原生態節目像是渾厚的紅土地,楊麗萍的作品像是騰升在紅土地上的一座美神,兩者相得益彰。"可以窺見,聶乾先不認為《云南映象》的"歌舞集"全是"原生態",也不認為楊麗萍那些曾經獨自亮相的舞蹈作品是"原生態".也有專家指出《云南映象》的作品并非原本意義上的"原生態",將民俗景象搬上舞臺,脫離了它的生存環境,脫離了民俗生態,本身就稱不上是嚴格意義的"原生態".楊麗萍運用新的意識、新的技法、新的思維方式去改編創新,既迎合了現代普通觀眾的審美需求,又大打民族特色的大旗,成為一種舞臺再造的現代"民俗奇觀".以"民俗奇觀"的形式來向城市族群推銷一種嶄新的異樣體驗。
楊麗萍并不在意她的"原生態"是否是學術研究上嚴格意義的"原生態",她所標榜的"原生態"是指演出七成的演員都是她在云南各個村莊里找到的,這些人在云南生活,夜以繼日地在云南的土地上勞作。他們的舞蹈來自生他們養他們的土地,并不是在舞蹈教室里學的,更具有特性,在民族特性這方面與從小學習專業舞蹈的演員是截然不同的。"他們的舞蹈是有靈魂的,是從地里長出來的".楊麗萍需要的就是那些透露著最淳樸、最自然的風情的舞蹈,她的演員就是原住民,他們的舞蹈都是在生活中勞作的動作,不是學來的。
學院派舞蹈在藝術上主要依據美學原則,創作的宗旨是創造具有審美感染性的藝術形象。而楊麗萍將動作身體原發的激情沖動奉為舞蹈藝術的靈魂和宗旨,不重視技術動作的演繹。楊麗萍在設計舞蹈動作時,更注重的是日常生活中的動作、舉行儀式時的動作,看重的是身體表達,即追求原生身體狀態的舞臺表達;另一方面,楊麗萍在設計舞蹈動作時,放棄對"意義"的追問,而是強調一種感染性,來自于身體本身動律所建立起來的。對所謂原生身體狀態的舞臺表達,具有的是一種"直接感染力",即不需要進行聯想或者思考就能產生激動人心的情感力量。
舞臺上身體縱情狂歡的感染性,造就了舞蹈語言由表意性向表演性轉化。所謂"表意性",指的是傳統民間舞以身體為媒介,進行特定意義的表達;表演性則是將身體的縱情綻放當做是目的,身體成為世俗風情本身。這種表演性語言的確立,促進了舞蹈的語言類型多元性轉型。
《云南映象》成為一種新的舞蹈文化現象,打破了傳統意義上民間舞蹈以民族區隔為分類標準的界定,突顯了對地方性經驗的表述,激發贊揚對身體的直接感染力的釋放,制造現代舞臺民俗奇觀。將民族經驗替代為地方性經驗,將傳統審美原則替代為身體表達原則,將認同感替代為奇觀感,對民族民間舞進行了創新改造,形成了民間舞的藝術轉型。
對于一直依賴國家扶持或贊助的舞蹈演出來說,楊麗萍的成功顯然別具意義,張藝謀通過創造文化形象的方式成為地方經濟發展的一個環節,楊麗萍則通過表現地方民俗景觀來塑造其藝術形象,同時尋求市場資本,成立演藝公司進行循環演出,以此培養各個層面的觀眾對舞蹈的新體驗。通過這種體驗的獲得,將對民族民間舞蹈的新探索提上日程,讓我們不得不用新眼光打量不同形態的民間舞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