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 年 5 月, 張藝謀導演的新片 《歸來》 在全國各大影院隆重上映。 與張藝謀的大多數影片相同, 新片 《歸來》 也改編自文學作品, 出自當代旅美華人作家嚴歌苓的小說 《陸犯焉識》。 有評論者在觀看影片后認為, “藝謀歸來, 焉識丟了”, 認為該片將一個知識分子半個世紀的命運歷程講成了老年婚姻戀曲。 應該說, 張藝謀導演及編劇人員依據小說的故事基礎, 對文本進行了再創造, 銀幕上的 《歸來》, 已成為一部新的作品。
一、 重心: 從 “陸犯” 焉識到焉識 “歸來” 后
小說 《陸犯焉識》 以 20 世紀中國歷史作為宏大背景, 講述了知識分子陸焉識的坎坷人生。 小說的重心是陸焉識西北大荒的勞動改造, 穿插他早期的留美生活、 30 年代上海文壇之爭及抗戰時期的重慶往事。 陸焉識本是上海大戶人家的少爺, 才華橫溢、 風流倜儻, 在美國獲得博士學位后回國任大學教授。 在 30 年代的上海文壇, 陸焉識不愿與任何一方為敵, 結果處處被動孤立。 抗戰爆發后, 陸焉識只身赴重慶教書, 他信仰民主、 鼓吹自由, 觸怒當局而鋃鐺入獄。 新中國成立后, 陸焉識的厄運才真正開始。 50 年代, 陸焉識被定為 “反革命”, 其后刑期被不斷加長, 直至被判為無期。 從此, 這位會四國語言的留美博士在荒無人煙的西北大漠被改造了近 20 年。 物質的匱乏, 政治的重壓, 使語言學教授陸焉識成了犯人 “老幾”, 靠偽裝口吃在非人的環境中勉強生存。 “文革” 結束后, 歷盡磨難的陸焉識終于回到了日思夜想的家。 然而, 歸來后的陸焉識卻沒有享受到多少天倫之樂。 兒子勢利, 女兒功成名就但個人生活卻不如意, 特別是妻子婉喻還失憶了。 婉喻去世后, 不愿成為多余人的陸焉識只得重新回到大草原。 總之, 小說 《陸犯焉識》 著重描寫的是陸焉識悲劇性的一生, 強調的是他的受難史。 陸焉識從一個才華橫溢、 謙和有禮、 追求自由的知識分子到被政治、 社會扭曲變形的多余人。
與小說相比, 《歸來》 以小說結尾部分作為影片表現的重點。 除了影片開始陸焉識作為逃犯與妻子 “約會” 被專案組工作人員抓走, 與 “陸犯” 焉識有聯系外, 影片重心在 “文革” 結束陸焉識歸來后 “家庭生活” 的展現。 當陸焉識說出那句深情的道白: “婉喻, 我回來了!” 失憶的婉喻卻認不出眼前的人就是自己思念多年的丈夫, 而是把陸焉識當做客人一樣招待。 陸焉識不得不尋求組織的幫助, 當街道辦負責人把蓋著大紅印章的陸平反公文給婉喻看時, 婉喻仍把眼前的陸焉識看做陌生人。
影片著重表現陸焉識為喚醒妻子的記憶而作出的一次次努力: 陸焉識拜訪醫生尋求治療方案; 去朋友大衛家借當年的合影; 彈奏當年兩人耳熟能詳的鋼琴曲; 充當念信人給婉喻讀當初自己寫給她的一封封信; 婉喻固執地要去火車站接人, 陸焉識只得裝作從外面遠途歸來走到她面前, 婉喻卻對面不相識……從小說到電影情節重心的轉移, 一方面是由于影片的審查制度。 小說中陸焉識西北大漠的勞改生活雖然寫得非常精彩, 但由于涉及敏感的政治背景, 張藝謀索性來個 “避重就輕”, 以表達他 “通過一個家庭表現一個時代” 的思想。 當年張藝謀的經典影片 《活著》 獲戛納電影節大獎, 在國內卻被列為禁片, 因為影片涉及建國后歷次政治運動等敏感題材。 另一方面, 《歸來》 也代表了張藝謀創作心態的回歸。 除早期的 《紅高粱》 《菊豆》 《大紅燈籠高高掛》 《秋菊打官司》 等歷史或現實題材的影片, 張藝謀還嘗試過 《英雄》 《十面埋伏》 《滿城盡帶黃金甲》 等武俠片、 商業大片, 張導作為藝術家, 既要關注票房效應, 在影片內容與形式上也要不斷推陳出新。 如果說這其中 《我的父親母親》《山楂樹之戀》 表現的是青年人的純真愛情, 《歸來》 展現的則是經歷過政治磨難的老年人那份相濡以沫、 矢志不渝的感情。 回歸文藝片本身, 回歸現實傳統, 回歸平和的創作心態, 《歸來》 是張藝謀創作心態的一次調整。
二、 視角: 從歷史批判到溫情回眸
小說 《陸犯焉識》 主人公陸焉識以作者嚴歌苓的祖父為原型, 但又不僅僅是一部家族小說。 作家通過描述 20 世紀中國知識分子的多舛命運和人生悲劇, 展現的是作家的理性反思和歷史批判意識。
首先, 是特定年代歷史的荒誕感。 在西北大漠改造的形形色色囚徒中, 劉胡子的命運最有戲劇性。 劉胡子原是上海警察分局的副局長, 后來起義成了上海解放的功臣。 50 年代, 劉國棟按照上級命令抓捕反革命罪犯, 當他雷厲風行地抓捕完名單上的罪犯后, 卻做夢也沒想到, 最后一名罪犯正是他自己。
歷史的荒誕, 命運的多詭, 劉國棟最終在監獄自殺。 其次, 是人性的異化。 陸焉識無疑是 20 世紀中國知識分子的典型, 年輕時作為富家公子的他慷慨大方, 連乞丐也占他的便宜; 淪落為囚徒時, 他依然與人為善、 敢于擔當。 小說中當鄧指懷疑妻子不忠, 派陸焉識去高地守候。 雖然陸焉識親眼看到穎花兒媽與別人幽會, 但當鄧指拿著槍讓他在穎花兒媽面前作證時, 陸焉識斷然否認, 從而救下了穎花兒媽一條命。 但就是這樣一個慷慨善良的 “好人”, 在長期勞改的非人待遇中, 人性也開始異化。
年輕的殺人犯梁葫蘆在獄中對陸焉識產生了父親一般的依戀, 冒死為陸焉識偷回了白金歐米茄, 結果被謝隊長 “加工” 個半死。 即便如此, 梁葫蘆也沒有把陸焉識招出來。 而陸焉識呢? “看著葫蘆在地上給馬倒著拖, 看著拖出的血跡里出現越來越大的頭皮, 越來越多的頭發, 再拖下去很可能是個死,老幾都沒拿出歐米茄來救葫蘆。 老幾在那時抓住了自己一個隱秘的心愿: 拖死這小兇犯, 歐米茄就真正回歸了自己所有?!盵1]
這還是那個慷慨大方、 心地善良、 見不得別人眼淚的陸焉識嗎? 在非人的環境中, 陸焉識已被改造成鐵石心腸, 面對死亡也無動于衷。 另外, 小說中陸焉識的美國同學大衛·韋,不學無術, 得人相救卻落井下石, 這顯然是人性丑惡的代表, 在不動聲色的敘述中, 作家對此進行了針砭。 最后, 是對歷史的反思和質疑。 誰該為陸焉識的悲劇性命運負責? 是歷史、 時代、 政治還是看不見的命運? 引人深思。
與小說相比, 電影 《歸來》 著重營造家的氛圍、 愛情的感人至深。 愛情是文學、 影視藝術中永恒的題材, 小說 《陸犯焉識》 中, 愛情不過是陸焉識的兩段人生經歷而已。 父親去世后, 年輕無嗣、風情精明的繼母為了鞏固自己在陸家的地位, 將侄女馮婉喻嫁給陸焉識為妻, 陸焉識不情愿地接受了她。 第二次是在抗戰時期的重慶, 與年輕女子韓念痕有了一段婚外情。 影片 《歸來》 刪去了陸焉識的婚外情, 著重表現陸焉識與馮婉喻的至愛親情。
《歸來》 中 “情感的表達不再是 《活著》 當中的批判與揭露, 而是云淡風輕的情感回歸。 《歸來》 讓人與歷史言和, 讓人看清命運的來路, 故事的溫情大于苦楚, 和解大于抗爭, ……而這一切的力量之源便是來自對溫情的書寫”[2]. 除了影片開始二人生離死別的一幕讓人潸然淚下、 富有戲劇性以外,《歸來》 以平實的口吻講述陸焉識如何不懈努力試圖喚醒妻子的記憶, 卻終于徒勞; 馮婉喻雖然是個失憶病人, 記不起丈夫的音容笑貌, 但對丈夫陸焉識的愛卻發自內心, 所以才有了一次次馮婉喻舉著標有 “陸焉識” 的牌子在火車站接人的情景。 影片定格在多年以后, 風燭殘年的馮婉喻在風雪中等待陸焉識歸來, 陸焉識就站在她身邊始終陪伴著她,她卻不知道……馮婉喻顯然是中國式賢妻良母的典型, 她一次次地接人和等待無疑是她真情的自然流露。 在她身上, 也有當年秋菊 “要個說法” 的執著。 而張藝謀導演說, 這是他受 “望夫石” 故事的啟發, 這是中國女性對待愛情的態度。
三、 風格: 由冷峻幽默到平實深沉
小說 《陸犯焉識》 開始有個重要情節: 陸焉識費盡心機, 要去廠部禮堂看電影, 因為影片中有他的小女兒生物學家馮丹玨。 為此, 他不惜用白金歐米茄向領導行賄, 在風雪中摸爬滾打, 終于在放映前五分鐘看上了電影, 看到了多年未見面的小女兒。 放映結束后, 激動不已的陸焉識仍站在兩個凳子頂上放聲大哭, 不料被一個男孩抽了凳子把他摔在地上。 “老幾扶著墻往上爬。 勞動改造了十年,給了老幾一身好筋骨, 居然一塊骨頭都沒摔碎, 抖落抖落又大體可以上路了。 ……老幾岔開兩條腿,架起兩條胳膊, 支著脖子, 使皮肉讓開棉襖里子,就這樣扎著架勢走了幾里路, 跟疼痛相處慣了, 雙方都接受了彼此?!盵1]
詼諧的語言凸顯了忍受苦痛、歷盡煎熬的知識分子陸焉識的形象。 再比如, 馮婉喻過世后, 陸焉識與小女兒丹玨同住。 “其實自從焉識搬過來和丹玨住, 丹玨這里是非常衛生的, 他拿出監獄里的大掃除精神, 住到哪里把哪里掃除得如同外賓參觀前的號子……”[1]這段話讓人忍俊不禁, 一方面, 受過多年勞改生活鍛煉的陸焉識已訓練有素; 另一方面, 歸來后的陸焉識已淪為家里的老傭, 勤快有加。 回顧陸焉識從早期的公子哥、 大學教授, 到后來的勞改犯, 再到現在的多余人、 傭人, 這其中的辛酸百味俱陳, 飽含苦澀和無奈。 小說在風趣的語言中既針砭歷史, 又直面現實。 與小說冷峻幽默的風格不同, 電影 《歸來》 則平實深沉得多。 “《歸來》 是一種思潮, 折射了時代, 充滿了濟世情懷, 是情感與思想最為東方化的人文表達, 在簡約中完成深刻與深情, 讓有限空間, 充滿無限思考?!盵3]
影片開始, 陸焉識歷盡艱險冒著大雨回到家, 他忐忑地敲門; 聽見敲門聲, 馮婉喻明知是自己多年未見面的丈夫, 但卻迫于政治壓力不敢開門, 眼淚卻汩汩而出……曾經因為女兒的告發,陸焉識被專案組人員抓走, 馮婉喻不能原諒女兒,不準她住在家里。 陸焉識通過讀信的方式, 告訴婉喻要丹丹回家住, 生活上也相互有個照應。 由于失憶癥, 婉喻已認不出陸焉識, 陸焉識只好住在樓下雜貨屋內。 過年了, 陸焉識生病, 婉喻帶著女兒把一碗熱騰騰的餃子送到陸的床頭。 影片結尾, 風雪彌漫中, 年逾花甲的陸焉識陪著馮婉喻去車站 “接人”, 兩人在相互的牽掛中一起慢慢變老……影片沒有集中強烈的戲劇沖突, 而是以日常生活中的點點滴滴, 這些看似平凡又意味雋永的細節展示了人性的美好, 感情的深沉。
四、 人物的刪減
為了使劇情更為緊湊, 影片 《歸來》 中陸焉識的家庭成員刪至三人, 刪去了陸焉識市儈的兒子和留美的大女兒, 只有小女兒丹丹。 為了更符合電影藝術的審美特性, 丹丹的身份也由生物學家轉變為芭蕾舞演員。 所以, 當丹丹在銀幕上翩翩起舞, 帶給觀眾的是更高的視覺沖擊力和審美愉悅。 而且,影片增加了丹丹告發父親的情節。 丹丹為了出演《紅色娘子軍》 的吳清華, 急于立功, 向專案組告發了父母親 “約會” 的時間、 地點, 所以才有了影片開始驚心動魄的一幕: 陸焉識躲在火車站橋墩下等候婉喻不見人, 焦灼之際自己跑出來大喊 “我是陸焉識”, 已將生死置之度外; 馮婉喻撕心裂肺地大喊 “焉識快跑!” 再怎么跑, 也跑不出專案組人員有力的臂膀, 陸焉識猶如困獸, 徒勞地掙扎一番后, 被工作人員押走。 移動鏡頭、 交叉蒙太奇的運用, 光、 聲、 色有機結合, 再加上演員的精彩表演, 營造出緊張激烈而又催人淚下的藝術氛圍。 丹丹雖然告發了父親, 卻沒能演上自己喜歡的女主角, 這是很有反諷意味的。 在現實生活、 “文革”、階級斗爭中, 為了劃清界限, 親人之間置親情于不顧, 告發、 背叛的行為屢見不鮮。 所以影片中通過丹丹告發父親這一情節, 揭示了特定年代人性的異化與冷漠, 據此, 張藝謀導演向他熟悉而又遙遠的“文革” 作了批判性的回眸。
嚴歌苓的小說 《陸犯焉識》 居于 2011 年中國長篇小說排行榜榜首, 張藝謀導演及編劇從小說中獲得的是創造素材和藝術靈感, 并據此對小說進行了再創造。 因此, 賞析 《歸來》 我們不必苛求影片沒有照搬小說情節, 小說 《陸犯焉識》 是作家辛勤創作的結晶, 電影 《歸來》 同樣也是導演及全劇組人員精心創作的成果。
[參考文獻]
[1] 嚴歌苓。陸犯焉識[M].北京:作家出版社,2011.
[2] 周 燾?!稓w 來 》:簡約文本中的溫情回歸 [N].中 國電影報,2014-06-04.
[3] 李貴宏?!稓w來》: 千帆過盡路 山水永恒心 [N].中國電影報,2014-0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