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念》是廣州“平民作家”鮑十上世紀 90 年代在東北時創作的中篇小說?!段业母赣H母親》則是張藝謀 1999 年根據《紀念》改編的電影。作為文字敘事藝術的小說《紀念》,與作為影像敘事藝術的電影《我的父親母親》存在著差異,具體表現在人物故事、情節結構和語言風格上。
一、人物故事: 父親和母親
小說主要人物是父親駱長余,敘述父親在三合屯當了四十多年小學教師和校長的經歷。他 22 歲那年,乘坐一輛馬車來到村里做小學老師,與 18 歲的母親( 招娣) 喜結連理,從此落地生根,四十年如一日,把全部精力都用到了村里的教育上,教導培養了一代又一代的孩子。到了 60 歲,他還在為學校蓋新校舍殫精竭慮,四處奔波籌集資金,不料在到鎮上買木材的歸途中,遭遇大雨澆淋,誘發心臟病,經醫院搶救無效,在昏迷中溘然去世。村里的老老少少懷著悲痛的心情,都來為尊敬的駱老師駱校長送行。
小說重點反映父親獻身鄉村教育事業,穿插描寫了父母之間經久不減的醇厚感情,講述了父親母親樸實無華的愛情故事,以及父親母親與兒子“我”的深厚感情。小說《紀念》曾經被作者鮑十收錄在其自選集《葵花開放的聲音》里出版,與集子里的許多部作品一樣,它寫的是故里鄉親的人生故事,情節內容簡單,然而卻像一幅簡約的水墨畫,雋永動人,人們能夠從中讀清水痕的潑度,墨影的深邃,以及那潑度和深邃后邊隱含的溫情與悲憫。
電影主要人物是母親招娣,著重表現年輕母親美麗純樸,敢于打破傳統觀念,掙脫舊式束縛,追求自由戀愛,對愛情的執著,以及戀愛中期待與渴盼的刻骨銘心。影片故事內容簡單,一是現實部分的“奔喪”、“抬棺”; 二是回憶部分的“看先生”“送公飯”“織紅”“打水”、反復的“田野奔跑”和“半路等待”.其實,讀過小說的人都知道,《紀念》沒有著力刻畫母親招弟這位人物,沒有關于青年母親和青年父親談戀愛的描寫。導演在忠實于原著主題、充分尊重小說作者創作意圖的基礎上,沒有拘泥于小說原著,不是對小說的原樣復制,而是基于對小說的閱讀和理解,根據自己的創作理念、表達需求和藝術表現手段,對原著進行全新的詮釋,進行再創作。影片只保留了原著“父親母親相濡以沫”這個精華,把小說講述幾十年的許多事情高度凝練后,在電影中變成了年輕母親父親“相遇-等待-相戀”和年老母親為父親舉辦“葬禮”這樣簡單的幾件事情,完全顛覆了小說原著的故事內容,注入了嶄新的元素。
二、情節結構: 豐富和簡約
小說三萬多字,篇幅較短,然而多情節、高密度。
這體現在: 第一,設置主要情節,描寫父親駱長余的一生。小說寫他從 22 歲在三合屯當老師起,到 60歲逝世為止。時間長,跨度廣,容量大。在刻畫其性格特征、塑造其無私奉獻的鄉村知識分子形象的時候,選取了一系列普遍而又典型的情節,選取了許多實實在在的生活細節,選取了一個個真實生動的事件和場景,如籌劃為學校蓋新校舍,募集捐款,到霞鎮去接洽購買木材,對兒子言傳身教,送葬場面等。
第二,設置次要情節,還選取了富有濃厚生活氣息的事件,捕捉生活中豐富生動的細節,表現父親母親之間經久不減的醇厚感情,表現父親母親與兒子之間的深厚感情。第三,作者還不放過在上述精選的情節和場景中容納更豐富更深厚的社會內容的可能。
如當小村長說村里沒有那么多錢來為學校蓋新房時,作者通過夏木匠的嘴說,你們一年請吃飯就花幾萬元。這情節雖然只是寥寥幾筆,卻從一兩個側面寫出了社會的不正之風,使小說增加了社會生活的厚重感。
小說一共分為九個章節,分別采用了“現實-回憶-現實-回憶”這種循環往復的布局設置情節,展開敘述。小說情節結構精確巧妙,新穎獨特。
現實部分是小說的主線,著重寫年邁的父親為了籌集新校舍的資金而殫精竭慮,四處奔波,以至于累倒病逝,親人悲痛,深切懷念。其中穿插寫了年邁父母的相濡以沫,經久不減的醇厚感情?;貞洸糠謱懩贻p父親扎根三合屯當教師的往事,教育兒子( 生子)時所顯露出來的傳統而純樸的觀念?!艾F實”加“回憶”的書寫,令父親這個人物形象有血有肉,鮮明飽滿,其人生的軌跡清晰可見。
電影的情節結構,相對于小說而言,要簡約得多。影片的情節平淡,沒有戲劇沖突,沒有傳統電影的開端、發展、高潮和結局所組成的情節線索。它通過快速的場景變化,向觀眾呈現了回憶中的“看先生”、“織紅”、“送公飯”、“前井打水”、幾組“田野奔跑”和“半路等待”以及現實中的“奔喪”、“抬棺”、“兒子講課”等情節片段,表現母親與父親年輕時的愛情故事,以及父親執著于事業的偉大人格與母親欽慕、敬愛父親的一往情深。影片為了使情節盡可能豐富一些,大量采用人物特寫和景物描寫,從而更好地塑造形象、突出主題。
因為情節的平淡,影片非常重視細節刻畫,細節成為整個片子的支撐點,像紅發卡、紅圍巾、紅棉襖、青花瓷碗、織布、半路等待、改后井為前井打水等細節,都很好地塑造了母親的形象,表現了母親的性格特征,突出了影片主題。由于影片唯美風格的需要,在上述細節的處理上,并非寫實的刻畫,而是充滿了寫意性。電影在“現實-回憶-現實”的敘事結構中,通過一連串真實細節以及頗具靈性的景物造型來傳情達意,推動劇情的發展,具有抒情散文般的清新,呈現出自然優美的敘事狀態。
三、語言風格: 樸實和絢麗
小說《紀念》的文字語言平實樸素,自然恬淡,簡潔精練,字里行間飽蘸著對世態人情的認知、關懷和理解,體現著作家對人們內心準確的體悟和把握。
下面稍作引述:
“駱先生,我的! ”“駱校長,我爺不能來,讓我替他交?!薄袄像槃e嫌少,我就這么點兒心意! ”每有一個捐款的人,老駱就彎一次腰深深地鞠躬敬禮。
他站在桌子旁邊,他本來就又高又瘦的身材,這時就顯得更高更瘦了。他的蒼白的頭抬起來又埋下去,埋下去又抬起來,他脖子上的兩根大筋便一張一弛的。他仍然穿著那件小褂,他的小褂從來不像別人那樣扎進褲腰里,所以每一彎腰衣服都前后擺。
上述這段文字描寫鄉親們為籌建新校舍出錢集資的感人至深的情景,語言簡潔平實,沒有任何的華麗辭藻,然而卻表現出鄉親們對老駱的極度尊敬、信任和支持,讓人看到老駱與鄉親們心心相印、休戚與共的魚水情緣。
電影《我的父親母親》的影像語言絢麗多姿,如詩如畫,唯美浪漫,富有韻律感和抒情性,這里以影片回憶部分的彩色影像語言為例加以說明。在這一部分,影片采用了紅色和黃色這兩種影像語言,而且經常被放在一起運用: 黃亮亮的樹叢、田野中有母親身上的紅棉襖、紅圍巾; 姥姥手拿紅線棒,身后是一道橘黃的光束; 母親紡織時,窗外黃燦燦的陽光照射在紅艷艷的布匹上; 學校課室窗戶,紅姣姣的窗花,配的是黃澄澄的窗紙……紅色黃色這兩種暖色調,在影片中相互映襯,濃烈、明亮、飽滿、澄澈,流光溢彩,鮮艷奪目,營造出韻味無窮的極富文學性的場景畫面,使到影片具有了強烈的民族情感和鮮明的民族文化特征。觀眾從中也聽到了張藝謀導演對父親母親的主觀評價,并且再次領略到張藝謀獨一無二的電影色彩藝術風格。紅黃色彩,使得影像語言精妙絕倫、美輪美奐。
[參考文獻]
[1]鮑十。 葵花開放的聲音[M]. 北京: 作家出版社,2007,( 1) .
[2]張會軍。 形式追索與視覺創造: 張藝謀電影創作研究[M].北京: 中國電影出版社,2008.
[3]李東雷。 人文的浮沉: 張藝謀電影改編藝術的嬗變[J]. 電影文學,2009,( 3) .
[4]金鑫,許小周。 論電影《邊走邊唱》與小說《命若琴弦》的結合[J]. 電影文學,2009,( 22) .
[5]趙芳婷。 從《畫皮》看《聊齋志異》的影視改編[J]. 電影文學,2009,( 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