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論文目錄導航:
【題目】徐靜蕾電影作品中的作者意識探析
【緒論】“作者”視域下徐靜蕾電影的特色研究緒論
【第一章】“作者論”及徐靜蕾導演概述
【第二章】從主題意蘊看徐靜蕾的“作者意識”
【第三章】從敘事風格看徐靜蕾的“作者意識”
【第四章】從鏡語因子看徐靜蕾的“作者意識”
【第五章】從女性表達看徐靜蕾的“作者意識”
【結語/參考文獻】徐靜蕾影片中的個性“簽名”研究結語與參考文獻
第三章 從敘事風格看徐靜蕾的"作者意識"
在經過幾千年的文藝理論發展中,"風格"一詞有著太多太多的含義,概念多樣、詞義混雜可以說是風格的一個明顯的特點。但是就總體而言,風格往往被解釋為一個藝術家在自己的作品中所展現出來的特殊的格調和氣質,它是每個藝術家不同于其他人的標志。
將這一名詞移植到影視批評中,也就是敘事風格,它是指通過影片所表現出來的相對穩定、更為內在和深刻,從而反映出導演個人的思想觀念、審美理想、精神氣質等內在特性的外部印記。敘事風格是導演鮮明、特殊的個人簽名。如果這種簽名在導演的作品序列中能夠得到延續,進而變為一種被眾人認可的個性標簽,那么這個導演就可以被看做是"電影作者".下面,筆者將從女主角的絕對性、敘事的模式以及敘事的格調來分析徐靜蕾的作品,以此來檢測徐靜蕾是否在敘事風格上體現出一定的作者意識。
第一節 絕對的女主角--自導自演
對于演員出身的徐靜蕾而言,在自己導演的電影中出演主角是最自然不過的事了。在《我和爸爸》中,她飾演了女主角小魚;在《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中,她飾演了女主角陌生女人;在《當夢想照進現實》中,她飾演了迷茫的女演員;在《杜拉拉升職記》中,她飾演了女主角杜拉拉,而在《親密敵人》中,她又飾演了女主角艾米。徐靜蕾的絕對的女主角的地位,讓她在自己的影片中有著更為廣闊的表述空間。她可以在編劇、在導演、在演員、在制片人等多個電影生產環節中展現自己的個性和風格,這也就讓其成為了影片真正的作者。
由影片的導演出演電影的主角,這對于影片而言是再好不過了。徐靜蕾作為導演,本身對于所飾演的的角色就有著很深的了解,內心中更是對她早就揣摩良久。在進行編劇和導演的過程中,徐靜蕾又根據自己個人的特征對角色進行二度的編排設計,這樣便在最大的限度上實現了對角色的理解與把握。從某個角度而言,由徐靜蕾導演的那些影片,無疑可以看做是為她個人量身定制的。"她的電影是徐靜蕾的"夫子自道",既表達了她個人的人生觀和美學觀,又實現了她的表演夢想,而且還掌握了表演的主動地位以及整體設計權利。"作為導演的徐靜蕾,使自己有了在自己導演的影片中貫徹自我表演風格的能力,并因此而形成了具有一定特色的"徐記表演".在現實生活中,徐靜蕾就是一個鄰家女孩,她溫柔大方,喜歡穿休閑的衣服,喜歡素顏,不喜歡化妝更不喜歡在各種攝影棚中拍各種照片。這樣的個性讓徐靜蕾在表演上也表現出不一樣的風格。她的表演純真而靜雅,就像那靜靜流淌的小溪水,給人一種溫溫的感覺。沒有強烈的表情變化,沒有古靈精怪的活泛眼神,就連肢體動作也不是特別多,就算是在表現高潮戲的時候,她的表演也是在盡力壓制的。在她的第一部親自導演的影片《我和爸爸》中,她對劇中的女兒--小魚這一角色的演繹中,就體現出了其內斂的表演風格,再加上小魚本就是一個生活在特殊生活環境的單親孩子,因此徐靜蕾在劇中的表演甚至有一點點的憂郁。小魚要和自己的男朋友結婚并且到上海去工作,于是他們在一次晚飯(也是他們的結婚宴及其告別宴)時,將決定告訴父親老魚。在宴會上,人物之間發生了激烈的爭執,在言辭上也表現的頗為激烈,但是所有的表演都是點到為止。作為女兒的徐靜蕾,沒有變化豐富的表情,女兒與父親由爭執慢慢的極其自然的演變為發自內心深處的促膝深談,一切顯得那樣的真實而又平淡。在影片《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中的表演也是如此。當徐靜蕾扮演的深愛著風流成性作家的陌生女人再次來到讓她刻骨銘心的作家家中時,把愛情看做游戲風流成性的作家好像想起了一些他們之間以前的相識,"陌生女人"沒有否認也沒有承認,只是淡淡的說了一句"我只是該走了".在她其他的電影中,也是如此,徐靜蕾的表演總是在給人一種"平平淡淡才是真"的感覺,它"清淡如菊、芳雅似蘭,或者如同綠茶,嗅之芳香撲鼻,入口清涼回味長久。"導演出演角色,這讓徐靜蕾在對主角的處理上,有了一種總體把握的能力,她可以自如的處理演員、角色、影片之間的關系。通過自我的理解與把握,使演員更加貼切的演繹角色,也使得角色更好的為劇情服務。作為絕對的女主角,徐靜蕾讓自己導演的影片保持了一種連貫的穩定的表演風格,這無疑也是她"作者意識"的一種鮮明的體現。
第二節 不變的敘事模式--平淡中暗涌情感
電影的敘事,是對故事的一種表述而不是局限于故事本身,相同的故事經過不同的人的講述就可以呈現出不同的面貌,當然其敘事效果也是大不相同的。演員出身的徐靜蕾深知"講故事"的方法,在她的五部影片中,我們可以清楚的看到她對自己個人化敘事風格的堅持與繼承。
縱觀徐靜蕾的作品,我們可以發現,她的電影都沿襲了她本人的特點,就像淡淡的茶水,雖清淡卻韻味流長。每個片子看上去沒什么高潮,就好像是有人在你耳邊輕聲細語的細細訴說,不知不覺就說完了,讓你回味無窮。她的作品基本上沒有大起大落的激烈情節,通過敘述者平靜平和的獨白講述人物的心理活動。在平淡之中表達變奏的情感,就像那海浪,層層波浪都源自那海底的一次次悸動。
《我和爸爸》就是在這樣的平淡敘事中講述情感的漸變。劇中的"我"和爸爸經歷了陌生、適應、芥蒂、理解這幾個過程。整個過程都由現實生活中平常的極其生活化的家庭瑣事組成,讓人在不知不覺中感受到人物的情感。例如,在書房中,小魚自己在做作業,老魚走了進來,得到女兒的同意之后,他沒有面對她,而是選擇以相反的方向坐在了女兒的身邊,這一個細致的動作就自然的傳達出了父女之間的隔閡。再如,女兒因為思念逝去的母親而痛哭不止,這個"陌生"的父親,不知道如何是好,只是輕輕的撫摸著女兒的膝蓋,這一個細膩的情節標志著感情的堅冰開始融化。而在女兒找父親索要零花錢時,俯在父親的背后嗅他身上的味道,這一個畫面就顯示了父女親情的重新建立。從互相排斥到相互了解,再到彼此理解,父女間感情的一步步升華正是通過這遍布影片的種種生活細節鋪墊而來,也正是這貼近生活的真實與平淡給予我們深深的感動。
同樣,講述老北京愛情故事的《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也采用了平淡敘事的風格。這部理應充滿激情的愛情片,由于中國式傳統的含蓄表達以及極具民族風的美學追求,使得整個影片洋溢著詩情畫意。淡雅清新的對白及獨白,如煙似霧的彌漫在整部影片之中。"陌生的女人"--"我"炙熱地愛著作家,但是這感情卻不為人所知,包括我愛戀的對象,它完好的封存在"我"常規的對話中。整個影片沒有直接的表現這段愛戀是多么的激情,而是將這激情藏進人物的語言之中,正如"從那一秒鐘起,我就愛上了你……只有孤獨的孩子才能把全部熱情集聚起來,我毫無閱歷,毫無思想準備……我的心里只有一個人,那就是你。"影片用深情地獨白傾訴人物的真摯感情,卻又用平淡的語氣來掩埋癡迷,留給觀眾的則是無窮無盡的想象、醞釀情感的空間和一種哀而不傷的情調。
除了前兩部影片,徐靜蕾的其他幾部影片也同樣沿襲了平淡敘事這種敘事風格。每部影片都將鏡頭對準細膩的生活細節,自然流露的情感,再加上幾乎隨口而出的人物語言,整個影片都渾然天成,貼近真實的生活,看不出人為處理的痕跡,也就是在這細微之處傳達了人物之間的情感變化,從而給觀眾平淡與真實的感受。平淡敘事成為徐靜蕾導演個性簽名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第三節 多變的敘事格調--從個人傾訴到"小妞電影"
影片《我和爸爸》,表現了徐靜蕾自身所向往的一種父女關系,表現了她個人對人生的認識以及對情感的感悟。整個影片就是一次徹底的來自導演的個人傾訴。影片的名字為《我和爸爸》,"我和爸爸"這個簡單樸實的名字,簡潔而又清楚的說明了影片的整個故事內容:這只是一個關于普通人之間溫情的故事,沒有跌宕起伏驚心動魄的劇情,有的只是真實而又簡單的生活。導演徐靜蕾刻意的使影片具有了一種陳舊的氣息,影片中出現的陳舊的房子,老式的家具擺設,人物的著裝等等,使得影片完全褪去了 2003 年電影出品時所應該具有的時尚現代的氣息。
除了影片的場景設置力圖簡潔,影片中的人物關系也是十分的簡單。作為當紅大腕的張元、姜文等純屬是宣傳時的一種吸引觀眾的噱頭,這兩個人在劇中的出場不過 5 分鐘,真可謂是配角中的配角。而劇中的名符其實的主角其實只有徐靜蕾(女兒小魚)和葉大鷹(父親老魚)兩個人。葉大鷹并不是一個職業演員,徐靜蕾選擇葉大鷹來飾演父親老魚,據她自己解釋說就是看好了他的非職業化。作為非職業化的演員,葉大鷹他在表演時總是處于一種自由的狀態,他不像職業演員那樣受到各方面的約束,他的表演更能夠表現人類真實的又不很確定的感情,也就是說他可以讓人物的感情更為豐富更為自然的流露出來,從而使得劇中人物更貼近現實貼近生活。
徐靜蕾前期的影片就是這種貼近現實帶有紀實色彩的風格,影片敘述講究的是不溫不火不急不躁,于平淡之中表現感情的波瀾起伏。在技巧方面,影片盡力避免使用速度和跳轉畫面等現代技法;在情節設置方面,更是舍棄曲折起伏的戲劇性情節和大幅度的感情變化,以細節取勝,爭取"潤物細無聲".在這些影片中,徐靜蕾的攝影機離生活非常的近,蓬頭垢面的演員、自然樸實的光效、大量的內景,這些與現實的零距離接觸,帶給影片一種真實可感的質感。徐靜蕾用對生活對人生的善意與真誠進行了一次次自我的個人傾訴。
在徐靜蕾的后期作品中,徐靜蕾進行了一次華麗麗的變身,仿佛由"一場在意大利的美麗人生搖身一變成了好萊塢的游戲人生。"作為導演的徐靜蕾拋棄了前期影片中的娓娓道來和紀實敘事,轉而走向大眾狂歡,敘事追求飛瀑直下,力求緊張刺激的氛圍,于現代時尚的情景營造之中表達自己對人生的感悟,真正實現了由個人傾訴到小妞電影的完美變身。
所謂"小妞電影",就是指那些劇情比較輕松浪漫,多以女性為核心,男性充當配角的愛情電影(chick flick,也被譯作"小雞電影",chick 是英語中對女性的一種稱呼,語意近似中文中的"小妞")。這類電影比較時尚化,以都市愛情為主題,且一般是以女主角先失落倒霉開始,然后通過自信自立而贏得男士心儀,最終終成眷屬的團圓結局。徐靜蕾的后兩部影片《杜拉拉升職記》和《親密敵人》都是這種電影風格。無論是杜拉拉還是艾米,她們在影片開始的時候生活與感情都不順心,都是不斷的倒霉處于人生的底谷,但是隨著劇情的發展,她們憑借自己的努力,百折不撓,一步步克服各種困難最終實現了自身的價值,獲得事業與愛情的雙豐收。而劇中的男性角色們,都是作為杜拉拉和艾米等女性奮發圖強不斷進取的動力和目標而出現的。影片的場景設置等方面,也力求現代化,劇中高樓林立,名牌加身,美女帥哥隨處可見,處處彰顯著一種都市化時尚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