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中國夢 ’系列首部與觀眾見面劇集的 《十送紅軍》”,并沒有打上以往革命歷史題材宏觀敘事的烙印,而是從普通紅軍戰士入手,以長征地圖為敘事線索,用段落式手法分別講述了感人而又充滿正能量的十個小故事。在賺足了收視率贏得了較好口碑的同時,也刷新了觀眾對主旋律題材劇集的再認識。 但如果細細品味, 我們仍能發現觀眾反應的不滿足,尤其是同樣感人的十個故事,為什么前面部分的故事使觀眾感動得潸然淚下,而到后面部分的時候觀眾卻怎么也哭不出來了呢? 因此,從分集敘事策略的角度來講,段落式電視劇仍有探討的余地。 本文擬從與傳統電視劇觀眾反應的比較入手,探討段落式電視劇集與集之間在觀眾反應方面所起的作用差異。
一、段落式電視劇與傳統電視劇的差異比較
段落式電視劇并不是新鮮事物,它的敘事方式與《聊齋志異》《儒林外史》 等傳統小說都有一定的相似性,尤其是與《西游記》有異曲同工之妙。 而與傳統電視劇相較,在形式上又存在著諸多的差異。 總括起來差異有如下幾個方面:
(一)核心矛盾沖突不同
傳統電視劇不管敘事是長是短,始終“都是圍繞著某一個核心沖突來進行的”。[2]如抗日劇的中日戰爭,諜戰劇的國共內戰,家庭劇的婆媳、夫妻關系,武俠劇的正邪之爭等。核心矛盾沖突決定劇作所圍繞的主要事件(情節)。 通過一環扣一環的方式,主要事件情節有重點、分階段地服務于核心矛盾沖突的深化或最終解決,因此核心矛盾沖突是整個劇作的綱,也是劇集所表達思想內涵的承載點。
而段落式電視劇,如《十送紅軍》,雖然表面上看,核心矛盾沖突像是國共內戰,即長征,但長征卻并不起著引領整個劇作的核心作用,而只是十個小故事發生的背景而已。因此,相較于傳統電視劇,段落式電視劇形式上要散得多,其主要事件(情節)獨立成章,即使看似有關聯,也只是形式上的關聯,并非如鋪墊、遞進、深化、因果等劇作性關聯,不是圍繞著核心矛盾沖突展開。
(二)貫穿全劇的主人公不同
“主人公是整個敘事體系的支柱。 ”傳統電視劇通常圍繞著一個或幾個絕對主人公展開敘事,一般在高潮或結局到來之前,正反面角色的主人公是固定而無太多變故的。比如抗日劇《雪豹》中的周衛國與竹下俊,諜戰劇《潛伏》中的余則成與李涯、陸橋山,諸多武俠劇目中的正邪勢力代表非得到高潮決斗時才分出勝負或你死我活。 家庭、愛情等類型的劇集沒有上述類型流血、生死等矛盾沖突,主人公則更是貫穿始終。
再來看以《十送紅軍》為代表的段落式電視劇,每一個小故事都有各自的主人公,隨著小故事的結束主人公即犧牲,退出觀眾的視野。 盡管在上一個故事之中,主人公以配角的形式先期出現,那也只是劇作之間的勾連手段,而不起主要作用。我們知道,觀眾對于劇集敘事的情感、情緒反應是附著于主人公來經歷與體驗的,主人公的退場必然帶來觀眾情感與情緒的重新變化與附著。
(三)高潮的積累方式不同
傳統電視劇圍繞著一個主要矛盾沖突展開劇情,其敘事的特征是開端、發展、高潮、結局的完整結構。其高潮的積累方式是矛盾沖突的展開、深化、突轉進而逐步達到高潮進行解決,最終結局。 不管是大團圓結局還是留有懸念的尾巴,莫不如此。 抗日劇最終日本的戰敗、反面人物的死亡,武俠劇邪派勢力的死亡或退隱,愛情劇男女主人公最終結合,家庭劇的婆媳、夫妻關系最終得到解決等等。
而段落式電視劇的高潮積累方式,以《十送紅軍》為例,由于其裹挾著不同的小故事,可以說每一個小故事都有獨立的起承轉合,也就是開端、發展、高潮、結局。 從每一個小故事來看,它遵循著矛盾沖突的展開、深化、突轉進而逐步達到高潮、結局的套路,但是從整個劇集來看,則是平行排開的十個敘事過程。 由于沒有核心矛盾沖突作為綱領,上一個故事的結局并不作為一個元素為下一個故事的敘事積累達到高潮的力量。
二、段落式電視劇的分集觀眾反應
鑒于段落式的電視劇與傳統電視劇在形式上的種種不同, 導致人們必然覺得觀眾反應的模式也不同。 但對于這個問題應該一分為二地來看,從觀劇時的具體感受而言,其觀眾反應必然是有差異的;而從觀眾對于“劇”即故事本身的反應而言則是形異而質同的。 以上述的二者比較為基礎,我們從二者的“形異”與“質同”兩個方面來考量段落式電視劇的分集觀眾反應,并以此試圖回答本文開篇所提出的“為什么《十送紅軍》 的小故事到了后面幾個的時候觀眾無法感動了”的問題。
(一)二者分集觀眾反應的“形異”
傳統電視劇開篇劇集的觀眾反應是逐漸認識劇集中的世界,從而建構虛構的邏輯,后續劇集的觀眾反應則在遵循所建構邏輯的前提下,通過不斷地固著于主人公的移情,在矛盾沖突不斷深化中,達到情緒上的積累,從而達到高潮時的宣泄,這是一個貫穿始終的過程。
與傳統電視劇不同, 段落式電視劇其邏輯的建構、矛盾的深化、情緒的積累與宣泄,是隨著各個故事的小高潮而結束的, 到了下一個段落故事的時候,矛盾沖突深化和情緒的積累是重新開始的,那其實是另外一個情緒了。關鍵是,和傳統電視劇相比,它并非一個貫穿始終的過程。 《十送紅軍》即遵照上述原則,十個小故事以長征的不同地點、階段為背景,獨立成為一個起承轉合故事。 可以說每一個故事都極具感染力,從小人物的視角,具體的人、具體的事,在點滴情感與不舍不棄中足見真情。
(二)二者分集觀眾反應的“質同”
然而作為一部長篇電視劇,畢竟以《十送紅軍》為代表的段落式電視劇并不是一個個單獨的小故事,它首先是一部劇,是一個整體。 因此觀眾在觀劇的過程之中不可能將十個小故事作為單獨的小故事來看,而是會看了前面的劇集之后,不自覺地將前面的劇集作為前情提要,從而影響自己的觀劇“期待”,進而影響接下來的觀劇感受。
從這個角度來講,不論是傳統電視劇還是段落式電視劇本質上是相同的,其觀眾在觀看過程中所投入的心智與反應,從本質上來說也是相同的,都是觀看劇即故事的基本反應模式,有一個“展開矛盾、深化矛盾、情緒積累、至高潮宣泄、結束”的過程。
三、《十送紅軍》的分集策略缺陷
《十送紅軍》 的觀眾反應之所以會出現開篇時所提出的 “到后面幾個小故事的時候觀眾感動不了”的問題正是出在沒有考量觀眾將整部劇作為一個整體來觀看造成的。
首先, 一部劇作為一個整體, 不論其形式有多“散”,其內涵的表達仍然是要逐步深入的 ,這樣才能形成高潮爆發時的積累效應。逐步深入就意味著有差異性,但是《十送紅軍》中雖然講了十個不同的故事,盡管人物不同、情節各異、所發生的地點也不一樣,但是其所表達的重點與人物形象卻是千篇一律的,即“紅軍都不怕死,紅軍都積極向上,紅軍都為了他人舍棄自己的生命,紅軍都有任務意識”等。這些元素雖然對于每一個小故事而言是無可厚非的,但是對于整體而言,不斷的重復即為雷同,雷同的情況下很難達到逐步深入的效果,達到積累情緒高潮的可能。
第二,作為一個整體,劇作中的核心問題應該是逐步出現而又不斷深化的。但《十送紅軍》顯然缺乏劇作的核心問題。 盡管有一張照片的傳遞,看似為了一個共同的目標,但我們可以輕易發現,十個故事中真正以傳遞照片為目標的只有老憨與鄭十一斤的故事。
其他故事都只是以此為外部勾連,順帶將照片的元素插入,就如同前面故事的配角成為后面故事的配角一樣,都是一個外部勾連的策略,根本達不到核心問題的深度。因此,當照片傳遞到毛澤東手中的時候,我們并沒有《西游記》中取到真經那種高潮宣泄的沖動。仍然想著的是那幾個“活死人”紅軍傷病員究竟還能做出什么驚心動魄的事情。
段落式電視劇盡管不新鮮,但在當下影視產品網絡營銷日盛的環境下, 其市場是深遠而后勁十足的,因此探討此類電視劇分集策略上的成敗得失有一定的現實意義。 從《十送紅軍》的成功與欠缺的實例來看, 段落式電視劇每一個小故事自然應該完整有深度。但總體上依然應該是圍繞著一個核心的內涵或問題,分層次、步步深入地推進,而不是故事分段了,每段都使得情緒、內涵都發揮到極致,都試圖去感人,結果到了最后,就不感人了,因為觀眾的情緒在雷同中宣泄完了。就如同恐怖片,如果處處恐怖的話,其實就不恐怖了,如果想要恐怖的效果,著眼點應該在恐怖爆發之前的鋪墊與積累。 總而言之,段落式電視劇在分集策略上,盡管形散,而卻不能沒有神聚,否則分段落來看效果頗佳,而作為一個整體卻難以形成觀眾所期待的情緒展開、深入、宣泄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