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對名著改編成電影向來有爭議,很多改編電影在上映前后便受到廣泛關注,有的人覺得電影改編糟蹋了名著,歪曲了所表達的主題,有的人認為改編后的電影用影視特有的藝術方式讓人們感受到了不一樣的東西。電影《布拉格之戀》就是改編電影這種情況的代表之一,一經問世就伴隨著無休止的爭論?!渡胁荒艹惺苤p》是捷克裔法國作家米蘭·昆德拉于 1984 年所寫的小說,是全世界公認的暢銷書之一,書的內容蘊涵著令人深思的哲理。根據此書改編的電影 《布拉格之戀》用電影獨特的方式展現了人生的哲理: 有關人生輕與重,靈與欲的探索。
一、電影基本抓住了原著的主題
電影改編是否算成功取決于改編是否抓住了原著的主題,進行 “忠實于原著精神上的創造”。電影 《布拉格之戀》算是比較成功的改編,在不改變原著的基礎上進行的改編,抓住了原著的主題,成功把握住原著最精髓的部分,可以稱得上是成功的改編之一。
電影 《布拉格之戀》主要講述了風流成性的腦外科醫生湯瑪斯和酒館女招待泰麗莎、女畫家薩賓娜之間復雜混亂的感情歷程。托馬斯是個風流成性的單身漢,經常和不同的女人廝混在一起,游走于不同的女人之間,一次又一次地進行著緊張而刺激的性冒險,從不承擔任何責任。但是這一切在遇到酒館女招待泰麗莎之后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泰麗莎隨他來到他家,怯生生地闖進了他的生活,給他帶來了一股不同于以往的清純、質樸的氣息,他們雙雙墜入了愛河。湯馬斯得悉泰麗莎在布拉格舉目無親,便留她住下,與她過起同居生活,并且為她找到了一份攝影師的工作。在兩人生活的過程中,泰麗莎真誠的愛情感化了湯馬斯,他改變了自己多年來的生活態度,下定決心要與泰麗莎結婚,貝佩爾在鄉村為他們舉行了簡樸的婚禮。
結婚之后湯馬斯成為丈夫,但是他還是改不掉自己放蕩本性,回家的時間經常是很晚,不是去找薩賓娜,就是去找別的女人鬼混。身為藝術家,薩賓娜可以全盤接受托馬斯浪蕩的生活方式,這個女人認為只要自己愛著他,兩個人在一起有情趣,其他的一切都不是特別重要??商惿瘡霓r村走出,她樸實、善良、純真,無法理解托馬斯那種沒有真愛的做愛,他的行為給她帶來了沉重的心理壓力,讓她痛苦不堪。她的痛苦在兩個人生活的過程中無形地表達出來,讓兩個人之間的相處變得沉重,而托馬斯深切地感受到了這份沉重,于是托馬斯把自己的放蕩行為變得更加隱晦。一方面,由于他愛妻子,為了減輕妻子的痛苦,他向妻子編織一個又一個的謊言,企圖蒙騙妻子,隱瞞妻子; 另一方面,他的欲望得不到滿足,仍然尋找機會與別的女人做愛,繼續過著放蕩的生活,只是更加小心翼翼,盡量不讓妻子發現。過去那種輕松的生活一去不復返了,沉重的負擔無處不在,壓力逼迫得他快要 “無法呼吸”了,這些改變來源于他對泰麗莎的愛,來自于兩個人的婚姻。
另外,泰麗莎察覺到了自己帶給托馬斯的壓迫,在丈夫與情人幽會后的一個晚上,泰麗莎滿腔悲憤地譴責他,最后沖動地表示: “好吧,我們分手吧! ”還給了托馬斯自由,也解放了自己。
但是這對兩個人真的好嗎? 泰麗莎離家出走,遇到了蘇軍坦克進駐捷克,武力干涉 “布拉格之春”,街上一片混亂。她由于拍攝了有關蘇軍的一系列照片而受到軍人的包圍和追問,正在這時,為尋找泰麗莎而上街的托馬斯出現了,幫助她擺脫了軍人的為難,兩個人又重歸于好。
“布拉格之春”后,由于政治迫害,夫妻二人離開捷克,逃往了瑞士,不曾想又遇到了同樣逃亡的薩賓娜,三人之間又發生了一系列感情糾葛。于是泰麗莎帶上兩個人養的小狗卡列寧回到了祖國,并且在走之前留下了一封信,信中這樣寫道: “對我來說,人生是很重要的,而你對待生活卻是那樣的輕浮。我是個軟弱的女子,對你的輕浮我不能容忍。與其等著被你拋棄,倒不如趁早回到自己弱小的祖國去?!蓖旭R斯讀完這封信后幡然醒悟,覺得自己不能再這樣廝混下去,應該去找泰麗莎重新開始兩個人的生活。
托馬斯回到了布拉格,卻因為曾經發表過一篇政治論文而被強行沒收了通行證。泰麗莎被托馬斯來找自己的誠意所打動,再次投向他的懷抱。
不料,托馬斯雖然生活艱難困苦,但是又恢復了風流浪蕩的本性,在一天擦玻璃后,與一位少婦偷情。細心的泰麗莎發現了破綻,大發雷霆,被怒火沖昏了頭腦之后與一位在酒吧認識的技師發生了關系。之后泰麗莎覺得她和技師做愛的時候有一些問題,也許會被攝像機拍下了,于是想要盡快離開布拉格,兩個人在結婚時的證婚人貝佩爾的幫助下,回到了僻靜的小鄉村。
托馬斯夫婦在小鄉村里過著樸素的田園生活,雖然日子非常清淡,但是兩個人擺脫了政治和生活的雙重壓力,托馬斯也不再風流成性,一心一意地與泰麗莎過著平靜的生活,他們的心靈得到了寧靜。不久之后,他們開著運貨車去附近小鎮參加農民聚會。在第二天兩個人冒雨回家的途中,泰麗莎見丈夫握著方向盤沉默不語,突然問: “你在想什么?” “我在想我有多幸福?!蓖旭R斯話音剛落,意外發生了。數日后,在美國的薩賓娜收到布拉格來信,信中傳來噩耗: “托馬斯與泰麗莎在一次汽車事故中不幸死亡?!彪y道這就是人生? 薩賓娜凝視天空,熱淚滾滾而下。
可以說,電影 《布拉格之戀》在托馬斯和泰麗莎兩個人一生的感情歷程中,很好地突出了小說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的主題: 人們不一定非要一直追求渴望的 “輕”;我們所承受的 “沉”,不一定就像我們想象得那么沉重。
《布拉格之戀》以電影的形式闡述了這一主題,精確地把握住了電影的主題,彰顯了小說的精髓部分,所以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的改編是成功的,為后世的電影改編提供了一個成功的案例。
二、電影在一些細節方面刻畫不足
雖然從主題這一方面來說,電影 《布拉格之戀》是相當成功的,改編抓住了小說的主題,沒有丟失小說的精髓部分。但是在細節刻畫方面,電影還是和原著有很大的區別,沒有深刻表現出原著的深度,存在有一定程度上的誤讀。
女畫家薩賓娜在與法國政治家、大學教授弗蘭茨交往一段時間后,并沒有接受弗蘭茨與妻子分手、期望兩個人在一起的意愿,而是決定離開瑞士,趁著弗蘭茨回家取行李的空當前往美國。電影對沒有解釋薩賓娜去往美國的原因,甚至在最后也沒有一點點的交代,而小說則專門有一段 “誤解的詞”來解釋兩個人分開的原因。例如,薩賓娜不喜歡弗蘭茨采用經常談及有關母親的事情來顯示自己忠誠的品德,她更喜歡托馬斯那種放蕩不羈的性格,對托馬斯的背叛有一種畸形的迷戀。另外,薩賓娜不喜歡軟弱的男人,厭惡男人受她擺布、唯命是從,而是喜歡向托馬斯那種有力量、強硬的男人,可以對她采取強硬的態度,類似于自虐的變態心理。還有,弗蘭茨口口聲聲稱自己是忠誠的男人,卻為了薩賓娜拋棄自己的妻子,企圖用這一點來打動她。那么,他的忠誠是對誰的? 薩賓娜對這產生了深深的恐懼,怕有一天弗蘭茨也會對自己這樣,拋棄自己,而且她排斥婚姻,認為婚姻并不能約束什么,對自己破壞了弗蘭茨原先美好家庭產生了愧疚。在薩賓娜與弗蘭茨交往的過程中,類似的誤解隨處可見,這些誤解是導致薩賓娜離開弗蘭茨的重要原因。但是這些誤解在電影中被刪減了,沒有得到很好的表現,讓人們在觀看電影之后無法理解薩賓娜和弗蘭茨兩個人的分開,這是電影改編的一大缺陷,無法全面地表現出原著的前因后果。
米蘭·昆德拉可能具有一定程度上的俄狄甫斯情結?!抖淼腋λ埂吩谛≌f中出現了很多次,推動了小說的情節發展,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托馬斯和泰麗莎的人生軌跡。在小說的情節展開階段,托馬斯把偶遇的泰麗莎想象成由水中漂流的草筐給他送來的小孩,這個情節與俄狄甫斯出生后的命運有一定程度上的相似。其次,托馬斯為了討好泰麗莎,買來了 《俄狄甫斯》,并且熟讀這本書,使得泰麗莎也迷戀上了這本書。殊不知,正是這本為了討好愛人歡心而買的書給他們帶來了巨大的災難,影響了他們的人生軌跡,使得他們的感情生活有了一系列的波折。托馬斯因為發表了與 《俄狄甫斯》有關的論文,當局對他進行了許多迫害; 泰麗莎在酒館認識的工程師家里看到了 《俄狄甫斯》,受到了誘惑,感情出軌,并且有可能會受到敲詐勒索。在電影里只有對工程師家里的 《俄狄甫斯》進行了突出地刻畫,對泰麗莎拿著 《俄狄甫斯》的畫面進行了特寫,表現了當時她內心錯亂的感覺,想到了自己和托馬斯相識的過程。但是電影之前對 《俄狄甫斯》沒有過多的描寫,缺乏鋪墊性交代,讓人們感覺到很突兀,如果在開始增加泰麗莎和托馬斯兩個人閱讀 《俄狄甫斯》的畫面,可能之后在對工程師家里的 《俄狄甫斯》有更強的表現力。
三、結 語
小說一般都需要長時間閱讀,特別是米蘭·昆德拉在《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中加入了許多高談闊論,讓人們不易讀懂,那些高談闊論的闡發容易讓人望而生畏,人們通讀下來需要有一定的耐心,況且讀了一遍之后還不一定會全都懂了,需要進行二次閱讀,甚至多次閱讀。而影視主要是以視聽為主要表達手段,電影的播放時間相對于小說的閱讀時間要少得多,而且可以在觀眾腦海形成立體的感覺,讓人們形成直觀的印象?!恫荒艹惺艿纳p》改編成 《布拉格之戀》,可以增加觀眾的印象,增加商業價值,給觀眾以一種真實的震撼?!恫祭裰畱佟返母木幹械某晒筒蛔憧梢蕴峁┙o后來者借鑒的經驗,也重現了經典。
[參考文獻]
[1][捷]米蘭·昆德拉.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M]. 馬洪濤,譯.蘭州: 敦煌文藝出版社,2000.
[2]金丹元,張大森.“顛覆”后的另一種解讀———從《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到《布拉格之戀》的思考[J]. 中國比較文學,2003\\( 04\\) .
[3]竇志偉. 輕與重,在對立中走向統一———電影《布拉格之戀》與《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對比分析[J]. 電影文學,2008\\( 18\\) .
[4]陳和.《布拉格之戀》: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J]. 電影文學,2008\\( 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