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在國內紀錄片市場中,影響力最大、特色最鮮明的無疑要屬《舌尖上的中國》,它不僅創造了中國紀錄片收視的歷史奇跡,而且充分彰顯和傳播了飲食文化的豐富內涵,甚至形成了一種“舌尖”現象,進一步推動了紀錄片的可持續發展。因此,加強對這部紀錄片敘事策略的研究,對推動國內紀錄片發展具有重要的現實與指導意義。
一、人本化敘事,彰顯人文精神
《舌尖上的中國》以人物為主線,以各類美食為切入點,采取人本化敘事,充分彰顯了人文精神。
首先,影片以最普通的底層人群為敘事對象,散發著強烈的人文氣息,許多邊緣人群成為影片的主角和故事的參與者。其次,影片運用縱橫交錯的時空關系依次呈現各地特色美食,從塞外到江南,從東北到西南,通過對各類美食的完美呈現,彰顯了民以食為天的理念及人本化敘事理念。
再次,《舌尖上的中國》的文化內涵十分豐富,影片不僅呈現了誘人美食的制作過程等基本信息,而且還呈現“美食家們”的生活百態,及各地特色美食文化。從嘉魚的蓮藕到陜北的饃饃,再到浙江的年糕,通過各地質樸的民俗習慣表達這些“民間美食家”的勤勞樸素和執著堅韌。
可以說,《舌尖上的中國》不僅體現了創作者對自然、人民、傳統文化的尊重,而且體現了對底層邊緣人群的尊重,以人本化敘事彰顯了強烈的人文精神。
二、戲劇化敘事,激發受眾興趣
不同于劇情片的虛構性,紀錄片具有較強的真實性,但不管是虛構還是非虛構,都需要進行敘事,也就是我們所說的講故事,就是運用特定手段讓故事情節戲劇化。值得一提的是,紀錄片不存在絕對的真實,它需要創作者主觀意識和主觀手法的支撐,只不過它將這種主觀性隱藏在自然效果和逼近真實背后。因此,紀錄片創作要在貫徹真實性理念的基礎上,適當運用懸念設置等手段加強影片的戲劇性和可視性。
懸念設置,就是利用未知情節達到敘事目的,讓觀眾產生期待感,激發受眾的觀看興趣。以接受心理學理論來講,面對懸念的神秘感,受眾很容易形成心理期待,進而有效吸引他們的注意力,激發他們的觀看欲望?!渡嗉馍系闹袊?/p>
就運用了許多懸念設置這一敘事手段,如在第一集中,古稀之年的“漁把頭”石寶柱,帶領大家到冰面上捕魚,他能否順利地捕到魚?創作者再此處便設置了一個懸念,當漁網被慢慢拉上來的時候,運用剪輯手法切換到另一畫面,由此便為受眾制造了一個懸念,他們只能把后面的故事看完才能知道石寶柱究竟捕沒捕到魚。還有,在《五味的調和》一集中,阿鴻講述了熬制湯料的流程,而在受眾以為接下來會看到他怎樣制作糖蔥薄餅時,畫面卻切換到了鴨脯店,由此便又制作了一個懸念,讓受眾不得不帶著期待繼續觀賞影片。
通常來講,懸念設置很少被運用到紀錄片創作中,但在《舌尖上的中國》中卻很常見,這也成了該部紀錄片的一大敘事特色和成功原因。
三、跳躍式敘事,注重內在關聯
碎片式剪輯是《舌尖上的中國》中最常見的剪輯手段,通過不同時空的組合與切換,呈現了同一種食材在不同地方的特色變化,該部紀錄片以味道為主線串聯起一個個真實的故事。這種跳躍式敘事,實際上就是交叉蒙太奇手法,就是將同一時間不同空間發生的最少兩條情節線巧妙雜糅在一起,設置懸念,吸引受眾注意力,激發受眾觀賞興趣。
在《五味的調和》一集中,阿鴻的糖蔥餅和阿植的熏鴨兩種不同地方的特色美食制作,便采用了跳躍式敘事。阿鴻熬糖需要一定的時間,但在紀錄片中卻不能呈現出真正的等待畫面。因此,剪輯中跳躍到阿植的熏鴨制作畫面,這樣一來,不僅加強了紀錄片的戲劇性,而且通過阿植對熏鴨制作的講述有效掩蓋了阿鴻熬糖的時間等待,為受眾制造了一種蒙太奇假象,消除了敘事上的枯燥,凸顯了主題,在形式跳躍的同時加強了敘事內在關聯性。
由此可見,《舌尖上的中國》完全不同于傳統紀錄片,它在整體立意上無疑更高一籌,那就是通過美食制作傳達出獨特的文化內涵和思想理念。
四、不足與展望
《舌尖上的中國》由第一季到第二季,雖然取得了非常顯著的成績,但也呈現了一些不足:一方面,人文關懷更多,有喧賓奪主之嫌,這一點在第二季《家?!分斜憩F得最明顯,在這一集中主要講述了子鈺母女上海求學的不易。許多觀眾在看完這一集時,就提出了這樣的質疑:《舌尖上的中國》的主題到底是文化美食還是人文教育?此外,在影片中還出現了母親哭泣的畫面,這些影響了受眾的觀賞心情,甚至懷疑《舌尖上的中國》出現了主題定位偏差;另一方面,就是廣告植入問題,影片中會非常突兀地出現某些品牌企業或商品的標識,這一問題在《舌尖上的中國》第二季中表現得尤為明顯。
《舌尖上的中國》的熱播,與中國豐富的美食文化是分不開的,而“吃”也是維系人民與土地關系的一大核心紐帶,這固然是該部紀錄片得以成功的一大原因,但本質上來講,以受眾為本的創作理念,及對受眾需求的深入挖掘,才是根本原因。目前,在《舌尖上的中國》的推動下,我國紀錄片的敘事策略由傳統的說教式和講解式,逐漸轉向了故事式??梢哉f,我國電視紀錄片已經進入發展黃金期,《舌尖上的中國》的熱播就是標志。我們有理由相信,只要創作者繼續堅持和貫徹以受眾為本的理念,不斷加強紀錄片敘事策略的創新與實踐,中國的紀錄片一定會再次崛起,為中國經濟的發展添磚加瓦。
參考文獻:
[1]李勇 . 論電視紀錄片的文化展示功能及其敘事策略——以《舌尖上的中國》為例[J]. 廊坊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02).
[2] 烏韋.電視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藝術特色分析[J].大眾文藝,2014(18).
[3]蔡海龍 . 飲食文化類紀錄片的敘事特征——以《舌尖上的中國》為例[J]. 新聞愛好者,2013(02).
[4]熊美姝,陳祺祺 . 淺談紀錄片的平民化趨勢——以《舌尖上的中國》為例[J]. 電影評介,20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