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論文目錄導航: 比較早的說法是該類節目樣式可以追溯到希特勒時期。從 1945 年開始,希特勒在一些公共場所設置大銀幕,將文藝、體育、教育類等節目搬上熒屏,其中還包括了一些真人秀節目。例如,一檔名為《家庭歷險記:與德國人的一晚》的節目,記錄了一對德國雅利安族年輕夫婦的全部生活,這被認為是最早的真人秀節目。 受到廣泛認可的說法是將 1999 年荷蘭的艾德莫 (Endemol)公司研發的《老大哥》 (BigBrother)節目定為全球第一個真人秀節目。該節目把一群陌生的男女共同放在一個房間,整個房間(包括廁所和浴室)布滿了麥克風和攝像頭,對他們進行一周七天,全天二十四小時的瘋狂拍攝,再經過后期粗略的剪輯,便向全世界播放這群人的一舉一動。該節目播出后,受到觀眾的熱烈歡迎。該檔節目被澳大利亞、德國、美國、丹麥等 18 個國家購買了版權,真人秀節目正式成形,由此開創了電視節目真人秀節目的先河。真人秀之風越刮越烈,掀起了一陣又一陣的真人秀熱潮。 (二)中國真人秀節目的發展歷程。 真人秀節目于 2000 年引入中國,從一個聞所未聞的新生事物演變為大眾耳熟能詳的電視節目,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成功的背后,也是歷經坎坷,這從其本土化的歷程中可以看出: 1、第一階段:2000 年-2003 年。 2000 年,廣東電視臺首推國內第一檔野外生存類真人秀電視節目《生存大挑戰》,開啟了我國真人秀電視節目本土化的最新嘗試。節目的內容和形式都已初具西方所謂的真人秀節目的雛形。該節目有模仿國外之嫌,同時經驗不足,某些環節尚不成熟,但它為我國真人秀節目的發展積累了有益的經驗,也讓觀眾對真人秀節目有了初步的了解。 隨后,中央電視臺、貴州、河北、四川、湖南等多家省級電視臺紛紛涉足,《飯沒了秀》、《完美假期》等節目紛至沓來,但收視的效果并不理想。湖南衛視的《完美假期》被觀眾厲聲指責,受到本土化方面的制約,甚至被廣電總局叫停。 2、第二階段:2004 年-2006 年。 2004 年湖南衛視推出的《超級女生》,開始了真人秀節目的平民造星時代。 2005 年到 2006 年是中國真人秀節目最為火爆的兩年。湖南衛視的《超級女聲》、央視的《夢想中國》和東方衛視的《我型我秀》、《加油!好男兒》、《舞林大會》受到極大歡迎。才藝類選秀節目狂飆突進,掀起了全民狂歡的新篇章。 湖南衛視的《超級女聲》在模仿《美國偶像》的同時,巧妙地實現了本土化改良,成功獲得了品牌效益和經濟效益的雙贏,被視為真人秀這個舶來品在本土落地生根的成功樣本。在這一階段,央視、湖南衛視和東方衛視在電視娛樂領域形成"三強鼎立". 3、第三階段:2007 年-2009 年。 在這一階段,國內選秀類節目受限,益智類節目試圖闖關。2007 年,廣電總局先后叫停了重慶衛視《第一次心動》、廣東電視臺《美麗新約》、齊魯電視臺《交換主婦》、深圳衛視《超級情感對對碰》、山西衛視《超級少年》等真人秀節目,并對選拔類節目出臺了嚴格的規定,至此,真人秀節目的本土化陷入低谷。 同期,尚存的真人秀節目,如央視新改版的《幸運 52》,湖南經視的《五年級救助隊》、陜西衛視的《不考不知道》等欄目收視效果都不甚理想。同時,2008 年汶川大地震和北京奧運會的舉辦,令真人秀節目更是進入沉寂期,直至當年第四季度才開始有所恢復。造成這一局面的原因在于:這一時期真人秀節目內容引起廣泛爭議,普遍被指為庸俗、低俗,有悖中國傳統的倫理道德,同時指責電視臺喪失把關責任。 4、第四階段:2010 年至今在這一階段,職場類、沖關類、相親類、親子類節目興起異軍突起,如:天津衛視的《非你莫屬》、中國教育電視臺的《職來職往》;湖南衛視的《智勇大沖關》、浙江衛視的《沖關我最棒》;江蘇衛視的《非誠勿擾》、東方衛視的《百里挑一》;湖南衛視的《爸爸去哪兒》、金鷹卡通衛視的《瘋狂的麥咭》。 收視率的提升,導致了同質類節目泛濫,一時間電視上到處都是"平民秀"或"明星秀",各節目之間的競爭異常激烈,引發觀眾審美疲勞的同時,部分選手和節目內容也引起了廣泛的爭議。 (三)中國真人秀節目的類型。 中國真人秀節目經過了前述四個階段的發展,通過我國電視人這些年的不斷摸索和創新,它也慢慢走出了早期簡單克隆海外節目的階段,在"拿來"的基礎之上,經過本土化的改良,使其具備了特有的形態特征,并不斷被受眾接受。尤其是近幾年,真人秀節目在中國幾乎成為電視節目的主流,節目質量、制作水平和在社會中的影響度都有了明顯的提高,從這個意義上說,一個真正稱得上是"中國真人秀"的電視時代已經開啟。 擺脫單純的"拿來主義"、不斷適應本土受眾的審美需求、結合當前社會熱點、制作技術等因素,使中國真人秀節目越來越受到大眾的青睞。良好的受眾基礎促使近年來真人秀節目呈現了井噴式的發展,越來越多的節目類型被搬到熒屏。同時,真人秀節目也不再是單一的節目主題模式,而是呈現出多樣化、多元素的集合。 目前中國的電視真人秀節目,樣式混雜,許多節目的類型也很難有統一的劃分。不同的學者對中國真人秀節目有著不同的分類標準,清華大學尹鴻教授認為,可以將真人秀節目分為 9 個類型,研究者胡波認為應該劃分成 4 個類型;東方衛視高級編輯、北京大學媒體與傳播研究所研究員謝耘耕則將真人秀節目分為 12個類型。 根據真人秀節目內容和形式上的差異,我將其分為 14 個類型:(截止到 2014年 10 月,我將國內主要電視臺播出過的真人秀節目全部統計并分類,詳盡內容請看附錄)至今,中國真人秀節目經歷了十幾年的發展,已經走向了中國電視史的"拐點".據初步統計,今年多達百余檔新增真人秀節目呈現在中國內地的熒屏上,其中不乏大量原創真人秀節目:帶有勵志意義的百姓才藝表演秀節目《出彩中國人》、才藝表演真人秀《國色天香》、親子教育真人秀《人生第一次》……原創真人秀節目《中國好歌曲》更是以接近 2%的高收視率引爆熒屏,優秀節目的出現在為自身贏得高收益、好口碑的同時,也帶動了內地影視制作方積極自主創作節目的熱情。
【題目】真人秀節目的審美價值與實現途徑研究
【前言 第一章】真人秀電視節目的源起及在中國的發展歷程
【第二章】“真人”的審美意味與“秀”的審美傳達
【第三章】真人秀中創作者的審美訴求
【第四章】受眾的審美需求及審美作用
【結語/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