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網絡環境下新媒體發展路徑探究
【緒論】新型媒體建設研究緒論
【第一章】計算機技術時代
【第二章】傳統媒體的發展模式
【第三章】新媒體的時代特征
【第四章】新媒體的發展模式探析
【第五章】新媒體發展模式的啟示和哲學思考
【結論/參考文獻】網絡新媒體發展形成探析結論與參考文獻
三、新媒體的時代特征
(一)新媒體的概念
美國NTSC電視制式發明人CBS技術研究所所長P·戈爾德馬克(P.Goldmark)在1967年第一次提出“新媒體”(New Media)一詞。
我們在這里討論的新媒體是與報紙、廣播、電視、雜志等傳統媒體相對的媒體,是基于計算機和網絡技術出現的新的媒體形態。數字技術和網絡技術為新媒體提供了技術支撐和傳播平臺。在內容生產、發布、傳播等過程更加及時、便利、實時互動,從而帶動傳媒產業形態的革命,促使信息產業快速增長。
現階段的新媒體形態大致包括:網絡媒體、電視媒體(數字電視、手機電視、IPTV)、電子出版物、數字音頻廣播等【1】。相對于傳播內容來說,新媒體往往借助于傳統媒體的傳播內容,新媒體的新主要是傳播形式上的新,借助于計算機和數字化技術,寓于各種形式的傳播方式,實現實時的交互傳播服務。
(二)新媒體帶來的革命------媒介融合
隨著計算機網絡技術的快速發展,基于網絡技術的新媒體迅速登上歷史舞臺,傳統媒體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戰。但是新媒體的發展是建立在傳統媒體的發展技術之上的,甚至是借助于傳統媒體的信息源用全新的傳播手段和方式進行傳播,這也給傳統媒體帶來就機遇。就像廣播的出現沒有替代報刊,電視的出現沒有替代廣播一樣,新媒體的出現也不會讓傳統媒體退出歷史舞臺,而是在網絡技術之下,媒介組織重新組織,融合共生共贏的發展。
在1983年出版的《自由的技術》一書中,美國馬薩諸塞州理工大學的普爾教授第一次提出了“媒介融合”的概念。在新媒介環境下,一場媒介技術革命正在悄然發生。隨著計算機的不斷改進和網絡技術的高速發展,各個媒介之間的界限變得越來越模糊,傳統媒體和新媒體之間呈現出多元化和一體化的發展趨勢。新媒體借助傳統媒體的內容,而傳統媒體借助新媒體的形式,打造跨平臺的綜合媒介,實現內容和結構的重組,走融合性的發展策略。組織結構之間的融合、信息源的結構重組、新聞生產方式的轉型、受眾的數字化生存,打造新時期的全媒體發展階段。
1.組織結構之間的融合
現階段的媒介組織融合是指在經營管理、媒介的所有權和內部結構之間的融合。其目的是實現各個媒介組織之間的資源、信息共享,以實現效益最大化。我國媒介組織的特殊性使得媒介組織之間的資源共享受到很大的限制性,各媒體之間是獨立的。在新媒體時代,整合各媒介資源以實現資源共享已經成為媒介的發展態勢。網站、電視臺、影視制作等多媒體形式成為潮流,是今后媒體發展的主要趨勢。從新聞的生產到傳遞,資源共享,降低成本,媒體間從獨立經營到多媒體運營模式。隨著計算機的改進和網絡技術的飛速發展,無論是傳統媒體還是新媒體都要借助于新的傳播方式。
新媒體采用比特語言進行傳播,它歸納符號的信息作用,點對點的傳播模式,使傳播更加自由,實現時空條件下受眾的各取所需。媒介組織重組,使信息源共享,信息最大化傳播,傳播形式變化多樣,滿足不同受眾需求,最大限度的保留受眾的喜愛度和忠誠度。
2.媒介融合與資源配置轉型
媒介資源其實是社會資源,從事信息生產和傳播活動的組織和個人是主體。主要包括媒介的組織資源、媒體信息來源、媒介環境資源和受眾資源等。媒介的組織資源主要是指媒介的資金、人才、儲備、設備等;媒介信息來源主要是指媒介信息的提供者、生產者、傳播渠道等;媒介環境資源主要是指實現信息傳遞的社會環境、政治、經濟影響等;受眾資源主要是指媒體信息的消費者和潛在消費者。
以電視為例,分析在新媒體語境下,電視媒體面臨的資源重合和融合,突出數字化轉型。電視媒體的信息資源主要來源于政府部門、社會團體和企事業性單位等,媒體的從業人員承擔信息的發布者。雖然電視媒體也有熱線電話、觀眾來信等信息資源,但是被采用的幾率很低,無法撼動傳統媒體信息來源渠道。計算機和互聯網技術的發展,新媒體逐漸登上歷史舞臺,互聯網、手機移動終端出現。傳統媒體生產信息和發布信息的方式和手段已不能滿足受眾的個性化需求。開放性和平民化的新媒體使得受眾搖身一變都成為信息的發布者和守門人,不斷推動信息的傳遞和擴大。
很多時事新聞都是普通受眾通過手機終端在博客、微博、微信等平臺發布,每個人都成為大眾記者。電視媒體與時俱進的借助數字技術開通在線答疑、現場視頻、論壇等形式與受眾展開互動,突出多媒體聯動的傳播形式,實現傳播效應和價值的最大化。
3.新聞生產方式的轉型
傳統的媒介的信息采集通常是一個記者、一臺相機或是攝像機、一支筆、一張紙,走到哪里報道到哪里。隨著計算機的發展和數字技術的沖擊,這種單一的信息采集方式顯然已不能滿足媒體的發展和受眾的需求。隨著媒介組織和媒體信息源的重組和融合,媒體記者的信息采集和發布工作也走向融合。這需要媒體從業人員成為全才,即在傳統信息的采集、網絡平臺的資訊、其它紙媒、電視資源等都作為信息的來源,并具有極強的信息整合和分辨能力,讓信息的生產及時、真實、有效、易讀,同時還要具有彈性和拓展性,滿足受眾的多種需求。
4.受眾的數字化生存
伴隨著計算機網絡技術和數字技術快速發展,“數字化”已經成為現階段的代名詞,信息的生產、傳播、媒介的發展都呈現出多樣化。電子媒介延伸了人的身體功能,受眾享受到的是全方位的信息服務。人人都處于信息傳播和媒介發展的中心地位,受眾的小眾化和不斷個性化,處在信息化前沿的人們時刻改變著自己消費信息的方式?;ヂ摼W、電子書、手機移動媒體成為人們生活的方式。
無論是信息的傳遞還是人們消費信息的方式都是以數字和比特在傳遞,符號成為生活中不可替代的消耗品。數字電視、數字電影、數字廣播等都是IT技術發展的產物。在新媒體時代,受眾已經不是傳統意義上的無差別的群體,而是具有不同需求的個體,受眾既消費信息又生產信息。交互式的傳播方式,分門別類的傳播形式,按受眾需求傳播,甚至出現信息訂制服務?!皬V播”變為“窄播”,電視節目也可以隨意點播,受眾信息消費的態勢終于從“溫飽型”上升到“小康型”.
(三)新媒體的傳播特質
以計算機網絡技術為基礎建立起來的信息傳播系統與傳統傳播媒介相比,在傳播形式上獨樹一幟。報紙的特質在于便于保存性,廣播的特質在于便于隨時方便收聽。網絡媒體的特質大約有以下幾個方面:
(1)實時性
所謂網絡傳播的實時性就相當于電視的直播,信息傳播的速度幾乎跟事件的發生同步傳播。這對于受眾來說,傳播的是真正的新聞,而不像報紙報道的是新近發生的事件,人們可以更多的感受到自己與世界同步,此刻世界發生了什么盡在掌握,人們能以更接近現實的方式來體驗外部世界。例如:人們可以隨時更新天氣預報,實時了解天氣變化數據。
(2)交互性
傳統媒體比如報紙、電視等很難做到互動,報紙刊登什么受眾就看什么,電視播放什么節目受眾雖有換臺的權利,但是還是不能參與進去。網絡媒體很好的實現了傳播者和接受者之間的互動和交流,這時候的受眾同時也是傳播者,用戶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和需求去查詢和瀏覽信息,遇到感興趣的內容還可以參與討論或是發表評論。
(3)虛擬性
基于網絡技術的互聯網時代,除了現實生活中的交流,網絡上的虛擬世界也是現代人生活的一部分。在INTERNET上你的性別、職業、長相一切都變得不重要,沒有人會關心電腦那端的人是誰。每個人都是一個虛擬的符號代碼。在現實生活中,兩個人或是一群人要坐在一起聊天,需要選擇時間地點,還要乘坐交通工具才能聚在一起。而在網絡中,只要一臺介入互聯網的電腦就可以和世界上任何地方的人對話,就像是面對面的交流。
(4)開放性
互聯網是一個龐大的數據庫系統,它不是為某個人或是某一類人設計的,而是一種近乎能滿足任何需求的復雜結構體。就如同魯迅先生評價《紅樓夢》一樣:經學家看到易,才子看見纏綿,道學家看見淫,革命家看見,流言家看見宮闈秘事【1】?;ヂ摼W呈現在人們面前的不光有嚴肅的學術討論、實時的新聞熱點、國家的政策方針、救死扶傷的感人軼事等,它同時充斥著暴力、色情、淫穢、犯罪、反動等負面信息?;ヂ摼W完全突破了地域和時空限制,信息的發布和傳播實現了徹底的自由和平等。受眾如何辨別信息的有效性和合法性,最大限度的利用網絡平臺為學習和工作服務,杜絕虛假違法信息,這是新媒體時代共同的媒介素養需求。
(四)新媒體的社會特質
基于計算機網絡技術的INTERNET作為大眾傳播媒體,它把人類的傳播事業帶入到一個新時代,它為人類文明規定了新的表現方式,這種看似沒有信仰和沒有意強制性意識形態的新的傳播方式,卻改變了社會的精神形態,其具有獨特的精神氣質。計算機技術誕生在美國,因此可以說計算機技術的發展史在某種程度上代表了美國的心靈發展史,網絡技術時代所代表的正是美國精神。我們從科學與技術的關系視角來理解網絡媒體的社會特質,網絡媒體作為大眾傳媒,它不僅僅是一種技術,更是一種影響廣泛的社會文化現象。
通常情況下,人們把科學和技術看成同一個問題,事實上,它們是兩個不同的概念。打比方說,中國古代的四大發明我們可以看成是技術也非科學,因此我們可以說中國古代的技術發達,在18世紀之前技術處于先導地位。直到瓦特兄弟發明蒸汽機,推動了相關理論的產生。核磁理論的出現使科學處于主導地位,揭開了科學與技術發展關系的新的篇章。
計算機技術不斷發展成熟,互聯網作為主流媒體有其獨特的社會特質。它大致有以下幾個特點:個性化、平民化、感性化、多元化、集權化。
(1)個性化
網絡媒體的個性化特質從崇尚個人主義的美國文化就可見一斑。美國人以自我為中心,強調個人英雄主義。不管是美國的嬉皮士文化還是美國的西部片,模式大致都是一個年輕瀟灑的西部牛仔,經歷種種風風雨雨之后,最終成功。這個具有代表性的電影模式很好的彰顯了美國人追求個性張揚的特性。體現在電腦的發展史上,電腦早已不是政府和軍隊的專利,個人電腦走進了每個人的生活。個人電腦極具個性化的特點,無論是聯入互聯網的全球網絡,還是獨立的個人電腦,都具有完整的輸入、輸出、存儲、記憶功能,都能完整的滿足受眾的個性化需求。
(2)平民化
網絡媒體的平民化特征與美國特殊的社會文化息息相關。通過媒體報道,我們可以看到大量美國普通民眾爭取權利和限制統治階級權利的史實。美國第46屆總統尼克松因為“水門事件”不得不與1974年辭去總統職務,而克林頓總統也因為與萊溫斯基的緋聞不得不在電視上公開向全國民眾道歉。
美國文化是一種兼收并蓄的融合文化,在美國各個州的法律都不一樣,盡管這種平民化帶有濃厚的無政府主義氣息,但是這并不缺乏秩序感,只是這種秩序不再付諸強權。從接受信息的角度來看,普通民眾與統治者是處于同等地位,看到的網頁、接收到的信息都是相同的,這打破了以往的等級特權。而相對于傳統媒體,由于制度和管理等原因,傳統媒體只是特權階級的傳聲筒。
(3)感性化
自20世紀90年代開始,“交互式娛樂”和“虛擬現實”這兩個詞頻繁地出現在人們日常的生活中。無窮無盡的網絡游戲、色彩繽紛的購物網站、花樣翻新的網上聊天方式等等無不在向人們展示一個越來越感性的生活空間。網絡媒體的感性特質迎合了現代人的心理需求,符合現代人的生存狀態?,F代人普遍缺乏歸屬感,這里的歸屬感不是指傳統意義的“家”,而是指的哲學上“家”即精神上的平衡、和諧和安寧??焖侔l展的科學技術似乎正在消解這種平衡。在人本身價值喪失和技術快速進步的雙重壓力下,人們放棄哲學思考,追求享樂,不斷滿足物質追求。
(4)多元化和集權化
從哲學的角度來看,任何事物都是矛盾體,事物最終都要走向自己的對立面,網絡媒體也不例外。多元化和集權化發展完美的體現在網絡媒體上。傳統媒體階段,每一次的技術進步都會使受眾的權限擴大,媒介的發展速度越快,影響范圍越大,就會越大眾化,也會越多元化。人們陶醉在互聯網提供的廣袤無垠的世界里,仿佛獲得了前所未有的自由和權利。另一方面,其實技術越發達,權利越是集中在極少數人手中。計算機網絡技術目前僅僅只是掌握在極少數技術精英的手中,主要是政府機構、黑客和其他技術精英人群。特殊的技術精英擁有真正的權利,不管是高端技術的開發、應用,都是他們的特權,而普通大眾望塵莫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