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網絡環境下新媒體發展路徑探究
【緒論】新型媒體建設研究緒論
【第一章】計算機技術時代
【第二章】傳統媒體的發展模式
【第三章】新媒體的時代特征
【第四章】新媒體的發展模式探析
【第五章】新媒體發展模式的啟示和哲學思考
【結論/參考文獻】網絡新媒體發展形成探析結論與參考文獻
四、新媒體的發展模式探析
(一)新媒體的技術發展模式
1.新媒體傳播技術的發展過程--復制、吸收、嫁接、進化【1】
廣播登上歷史舞臺,報刊并沒有被淘汰;電視登上了歷史舞臺,廣播也沒有被淘汰,基于計算機和網絡技術的新媒體崛起并登上歷史舞臺,同樣不會替代傳統媒體。新舊媒體的更新遵循“否定之否定”規律。新媒體的發展以傳統媒體的發展為基礎,傳統媒介借助新媒體的優勢,最終實現傳統媒體和新媒體的融合發展之路。復制:指的是新媒體借助于傳統媒體的信息資源,以新的介質和新的傳輸方式進行傳播。比如網絡電視,其實就是復制了傳統電視的內容,通過網絡平臺來傳播。吸收:指的是新媒體在傳統媒體的技術基礎上,改進傳統媒體的劣勢,結合新媒體的優勢,實現更好的傳播目的。例如傳統的電視媒體是跟受眾沒有互動的單項傳播,吸收了計算機網絡技術的電視媒體,可以根據受眾的習慣和喜好來點播節目,通過在線互動實時跟受眾進行溝通。嫁接:指的是保留傳統媒體的優點,改變傳統媒體的缺陷,借助于新媒體的平臺,在新媒體與傳統媒體的融合中培育出更好的傳播技術,提供更優良的傳播平臺。由于計算機和網絡技術的發展,傳統媒體和新媒體之間的界限變得越來越模糊,媒體也出現相互融合的特點和趨勢。媒體的發展遵循不斷發展的原則,隨著新技術的不斷進步,會出現更新的媒體形態,技術發展也遵循量變到質變的過程,更新的媒體出現之后,也遵循復制、吸收、嫁接、進化這樣一個過程。新媒體的更新體現的是技術手段的更新,隨著計算機和網絡技術的不斷發展,新媒體也呈現出螺旋式上升發展的趨勢。隨著各種媒介的不斷磨合和融合,新的媒體技術優勢將會更加明顯。
2.新媒體傳播技術的優勢--時空互補,虛擬和現實融合
新媒體相對于傳統媒體,也承擔著傳統媒體傳播資訊的重任,但是新媒體相對于傳統媒體有其獨有的優越性。傳統媒體具有空間和事件的限制,例如古老的石板刻字,具有永久保存的特性,卻非常不便于介質的運輸;而相對容易運輸,能夠遠距離傳遞信息的牛皮紙信箋卻很難保存。傳播媒介的進步本身是社會進步的一面鏡子,媒介的文明程度在一定意義上預示著社會的文明程度?;谟嬎銠C和網絡技術發展的新媒體,不倚重與時間和空間上的局限性,新媒體無論存儲、傳遞還是保存信息既迅速又便利。網絡新媒體的出現消解了各種傳統媒體的界限,使新媒體的優勢得以很好的發揚和繼承。新媒體技術的發展更加注重受眾的人性化體現,每個受眾都是媒介的主人,在信息的傳播過程中,完全根據自己的喜好和需要選擇信息和傳遞信息,人人均有自由。每個人都平等的擁有自由的表達權和話語權,在內容的傳播上也是個性化和人性化的。普通受眾的人性化體現不僅僅在信息本身,也體現在對媒介選擇的權利上。受眾與新媒體之間是一種平等的、雙向的、自由的選擇。
受眾的個性需求得到尊重。受眾具有異質化、個性化的特征,對信息的需求也是不同的。新媒體的海量信息庫,無限制的“上傳”和“下載”功能,受眾需求得到最大化滿足。信息組織方式的變化,使信息的真實性最大化的呈現在受眾面前。隨著新媒體技術的發展,信息的“按需分配”和“一鍵分享”逐步成熟,這大大擴大了信息流傳的速度和廣度。
(二)媒體傳播與技術進步和社會發展的互動關系
1.技術再造傳媒,媒介推動社會
縱觀人類的傳播發展史,大致經歷了以下幾次革命:第一次傳播革命是文字的誕生,它使人類的傳播方式由口耳相傳進入了文字傳播階段。第二次傳播革命是印刷術的發明,這是大眾傳播的最初形態,廉價報紙的誕生,推動了傳播的大眾化發展,也推動了歐洲的工業發展。第三次傳播革命是電子技術的發明和進步,點對點的信息傳播,電視等傳統媒體實現了聲、畫、文字的同步傳播,這在人類傳播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第四次傳播革命是網絡技術的進步,網絡媒體登上歷史舞臺,人類進入新媒體時代。印刷技術的發明使人類擺脫了“鉛與火”的時代,而如今的“光與電”的時代,使人類的傳播技術得到了質的飛躍。
電視傳播的速度和強烈的現場感,把世界的距離無限的拉近,人與人的距離感也被拉近,人類在很大的程度上重新部落化,整個世界正在虛擬互聯網下縮小成一個村落,依靠光纖、衛星實現高速信息傳遞,聲音、圖像、文字同步呈現,受眾實時參與討論和反饋的雙向互動,世界各地新媒體前的人們實現了點對點的技術傳播手段。相對于其他媒介,手機媒體作為移動終端的信息傳遞是不可忽視的,隨時隨地可以閱讀的手機報,按受眾需求實時推送的新聞資訊,隨時可以世界范圍內免費聊天的QQ和微信等聊天軟件,使人與人之間的傳播變得輕松簡單。
由于計算機的發展、網絡技術的不斷進步、現代通信技術和數據庫技術的不斷完善,遠的。媒介的進步推動社會的發展,社會的發展促進技術的進一步改進,技術的改進又促使傳媒媒介更好的發展。有傳播學家認為,人類史就是一部傳播史。加拿大著名的傳播學家曾說:“媒介即訊息”,任何媒介都是人身體的延伸,對社會有價值的不是信息,而是媒介本身。新媒體的發展影響社會新的發展維度,也必然會導致社會文化,人的思維方式和生活方式的變革。但是媒介不是憑空產生的,雖然技術的進步促使新的媒介的誕生,但是社會的需求,也就是人類對更好的媒介的需求才是新媒體產生的核心要素。媒介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是相互推進的,人類的發展離不開文化歷史,也就是社會的發展離不開傳播媒介,同時傳播媒介的進步離不開社會的發展,人類的發展歷史離不開媒介的發展,媒介的發展對社會產生深遠的影響。從某種程度上可以說,人類塑造了傳播媒介,同時,傳播媒介也塑造了人類【1】。
2.媒介技術的發展影響著社會模式的變遷
社會模式包括政治意識形態和社會管理模式等,社會模式的變遷與媒體的發展和媒介技術的進步是分不開的。在網絡媒體上,普通大眾既是信息的接收者也是信息的發布者,通過網絡平臺,受眾可以實時參與網絡新聞的討論,隨時發表自己的意見,通過“超文本”的閱讀方式,真正實現及時、便利的雙向互動,使信息在全球范圍內傳播成為可能,媒體不再是高高在上的輿論領袖,而是提供信息傳播的平臺。從一定意義上來說這種新的傳播方式更有利于社會民主化的發展。改革開放后,我國的計算機和網絡技術迅速發展和普及,傳統媒體的電視、報紙、廣播也聯合網絡媒體一起實現互利共贏的融合發展之路。人民的生活離不開信息傳遞,媒體與群眾的需求是息息相關的,媒體提供信息、傳達精神、普及知識和凝聚思想,人們也通過媒體更好地了解國家政策,更多地實現自己參與國家政權、享受民主權利、表達公眾利益、更好的管理國家、促進法治和民主建設。
媒介提供的信息服務,對內,為經濟的發展起著溝通和協調作用。全方位的信息服務,為人們的生產和生活提供了歷史借鑒和最新成果,降低了因信息不確定性而帶來的交流障礙,更好的促進社會進步和經濟的飛躍式發展。對外,媒介提供的信息能夠更好的弘揚民族優秀傳統,促進國內外的經濟和文化交流。媒體提供的包括政治、經濟、文化的全方位信息,對國家的經濟發展、國與國之間的交流合作、生產和消費等有一定的指導作用。
3.媒介技術發展導致了人的觀念變革
新媒體的技術發展和傳播方式對社會的影響是前所未有的,它推動了社會的快速發展,同時也影響著人們的時間和空間的概念,人們的生活習慣和行為方式等。隨著計算機和網路技術的飛速發展,新媒體的傳播質量大幅提升,受眾的個性化需求得到最大程度的滿足。信息傳遞的速度加快,范圍更廣,效果更直接,精神和文化產品得到生產和復制,對社會風氣和價值崇尚都有巨大影響,伴隨著互聯網而產生的一系列經濟體系崛起,改變著人們傳統的經濟觀念,人的思想觀念和行為模式的轉變,帶動社會的變革。
(三)新媒體的傳播模式分析
1.新媒體的價值和使用價值
新媒體的價值在于發布信息的權威性、準確性和及時性,新媒體除了滿足傳統媒體的特征以外,它的核心價值還在于對受眾提供信息的交互程度、滿足受眾需求程度、提供信息的深度和廣度以及受眾需求表達的寬容度。物體的價值在于滿足人的某種需求,使用價值是物體的內在特征,是它本身所固有的。我們拿手機作為實例:手機最開始只是作為普通的移動電話,它的使用價值這時候是相對于固定電話來說的。但是,當手機可以上網以后,輕松實現了“上傳”、“下載”,能夠免費通話還可以看電視,這時候它就具有了新媒體的使用價值。通??剂棵襟w的使用價值和機制時,把媒體置于經濟學體系和哲學體系中同時來進行考量。例如:在經濟學體系中,新媒體凝聚著人類無差別的勞動;而從哲學體系來看,新媒體必須是為人類來服務的,是有利于人的生產和生活的提高。
按照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處在社會中的人都希望在滿足了自身基本的生存需求后,還希望得到其他人的依賴和敬重。在虛擬的網絡媒體里,每個人都是信息的發布者和接收者,“得到尊重”的需求在通過虛擬的網絡世界得到一定程度的滿足。在現實生活中默默無聞的個體,在虛擬的互聯網環境中,都可以感受到自己的價值,感受到自己在信息的發布和接收中的主人翁地位,這突破了傳統媒體中人們只是獲得信息這么低層次的需求。
如果通過新媒體,人們可以獲得需要的信息,同時通過虛擬的網絡世界結交到新朋友甚至是獲得事業上的伙伴,在網絡世界里還可以實現在現實世界無法實現的個人角色扮演,體會生活中無法獲得的成功和滿足感,馬斯洛的需求層次在互聯網中都得到了滿足,那么是不是可以說虛擬的網絡世界是一個完美的“真實世界”呢?
2.新媒體回歸“新”人際傳播
當人們開始認識到自我的時候世界才建立主客觀二元性。新媒體環境下的新人際傳播模式是從社會中一個獨立的點到另一個獨立的點,最后,把這些獨立的點匯聚成一個龐大的網絡體系。尼葛龐洛帝曾經預言:在后信息時代,信息的傳播體現“個人化”,滿足每一個獨一無二的個體的需求。在互聯網時代,人們就算融入群體信息,個人的獨特性需求也不會減弱【1】。
在人類最初的溝通交流中,主要是由于生存的需求和擺脫孤立的精神需求,在溝通中分享經驗和情感交流,并在不斷的溝通交流中求同存異,放大共同性,并最終把共同性上升為法則并共同遵守,只有這樣才能共同生存下去。到后來,人們通過傳統媒介交換信息,大家不需要見面,通過印刷或是有聲媒介,共同建立對文字或是符號的信任,這時候傳播的目的是了解別人并被別人了解,建立彼此的信任。到了新媒體時代,人們在互聯網上已不僅僅是得到信息,更多的是為了找到朋友和伙伴。傳播的含義又回到最初的本質,正如尼葛龐洛帝所說:“網絡的真正價值和信息無關而是和社區有關,新媒體的交流越來越接近一對一的人際傳播”.如果說網絡造就了社區,不如說社區的需求帶動了網絡的傳播。當人們在社區中進行互動傳播的時候,這時候的信息傳播退居二線,“交往”的含義凸顯。
信息的傳播方式經歷了以下幾個階段:
農業文明時期:人是信息的主要傳遞者,換句話說也就是信息的傳遞主要是靠人,人是傳播媒介。人們通過嘴巴說或喊、耳朵聽來傳遞信息。那時候的信息傳播速度約等于馬或者是人的奔跑速度,信息傳播的廣度約等于馬或者是人所能到達的廣度。
工業文明時代:廣播、報刊、電視閃亮登場,這些媒介作為傳播工具具有絕對的權利:傳播什么內容、何時傳播、怎么傳播等都由媒介說了算,普通受眾只能是無差別的接受信息。
網絡技術時代:電腦的普及和手機終端媒體的異軍突起,傳播變得簡單而輕松,人人都是信息的傳播者,不光接受信息同時也是信息的發布者,想看什么、聽什么或是想說什么都由自己說了算。傳播模式從傳統的“大眾模式”(即受眾是無差別的大眾)到“分眾模式”(即受眾市場細分)的傳播模式。
3.從 O2A、C2B 到全媒體傳播模式解析
(1) O2A 模式(one-to-all,一對多)
O2A 即 one to all,也就是一對多模式,這是經典的傳統傳播模式,像廣播、電視、報刊等。在 O2A 的傳播模式中,受眾都是無差別的大眾,媒介給予無差別的受眾以無差別的信息傳播。
(2)C2B 模式(Customer-to-Business,客戶對媒體)
C2B 模式是一種上行傳播模式,體現了在新媒體時代受眾對信息的主動訴求,受眾與媒體之間的實時交互性,以互聯網絡為平臺,受眾可以根據自身的需求選擇時事新聞、八卦娛樂、出行信息等進行預訂,新媒體可以定時按受眾的需求發送信息。C2B 模式現實了基于計算機網絡技術的新媒體時代,信息傳播和消費,市場和需求之間的個性化與成熟化。
(3)B2B 模式(Business-to-Business,企業對企業)
B2B 模式主要體現在部門對部門,服務對服務,業務對業務之間的平等關系,不管是受眾對上行企業的需求還是受眾對信息的下行需求,都存在 B2B 模式之中,因此其涵蓋的范圍非常廣泛,關系復雜,但是確實信息傳播中經常用到的傳播模式。B2B 模式包括兩種形式,一種是媒體內部資源、部門之間和業務之間的整合,這種模式在媒體的內部的各服務部門之間是平等關系,無論是與業務部門還是服務對象之間這些要素都是對等的,便于用戶選擇。另一種形式是媒體對外部的,也就是媒體以內部整合為基礎,實現媒體與媒體之間信息的綜合共享,實現信息共有的交易市場。
(4)B2C 模式(Business-to-Consumer,媒體對用戶)
B2C 模式從表面形式上看類似于傳統媒體的經典傳播模式,都是廣泛大量的采集、處理和發布信息,在短時間內把信息大范圍的快速傳播。都是媒體對廣泛受眾的一對多的傳播。其不同點在于,B2C 模式是基于互聯網技術的網絡平臺,實時向受眾針對性地傳遞信息,使得信息傳遞的效果更及時、直接、高效。
(5)O2O 模式(One-to-One,一對一型)
O2O 模式是一種一對一的傳播模式,也就是受眾對應媒體,需求對應業務、事件對應處理對象。O2O 模式不僅對后臺的支撐實力要求高,對系統的繼承性能也有很高的要求。面對新業務的增加,在基礎上展開高效、可行的業務很難,但是它是新媒體追求的點對點模式的一種基本傳播模式。它可以做到精準到每個受眾個體,為每個受眾個體提供個性化服務。
(6) A2O 模式(All-to-One,多對一型)
A2O 模式是將多事件、多功能、多任務的可控資源整合為一個用戶、一個任務的的服務功能。在互聯網時代,龐大的業務數據和流程管理程序,需要將信息源的復雜性轉化成單一的業務模式。例如,新媒體信息的采集就是 A2O 模式,信息的來源多信源、多格式、多信宿,但是最后信息的處理把復雜內容簡單化,是傳播的效率提高,傳播效果更好。
(7)P2P 模式(person-to-person ,個人對個人)
P2P 的傳播模式即 person to person 的傳播模式,就是人對人模式,這里的 to 不僅僅是簡單的信息單向傳遞,而是雙向互動。就相當于傳統的面對面人際傳播,但是不受傳播的時間、地點等的限制。借助于新媒體的 P2P 傳播模式,無論是傳播地點、范圍、時間等都更加靈活高效。但傳播的針對性和時效性并不亞于面對面的人際傳播,所以新媒體時代的 P2P 傳播模式是一種“新人際傳播”.
在新媒體時代,網上購物、網上支付、網上預訂、網上聊天等這些曾經只能面對面的行為現在都可以在一臺連接互聯網的電腦或是手機上完成。當人們舉著一部能上網的手機走到哪里聊到哪里的時候,新媒體時代的人際傳播變成了可以借助互聯網技術的新的人與人之間的傳播。與傳統的人際傳播的區別在于利用了網絡技術和媒介終端。
(8)全媒體傳播模式
大多數人都認為全媒體就是利用電腦、數碼相機和數碼攝像機,集合廣播、電視、報紙、網絡等媒體進行綜合報道的報道方式,也就是各種媒體的集合。從技術上運用文字、聲音、圖像、動態圖像等,全方位、多角度,通過網絡、通信通道等進行立體傳播的綜合傳播形態。
全媒體是媒體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基于計算機和網絡技術發展和受眾的需求而應運產生的。伴隨著網絡技術的飛速發展,互聯網、移動終端的手機媒體稱為當代主流媒體。在新媒體時代,普通受眾既是信息的接收者也是信息的發布人,傳播實現多元化。數字時代媒體傳播結構的互動循環模式,延伸新聞媒體的價值鏈。全媒體的發展不僅是傳播方式的改變,更是傳播機制的突破和變革。
全媒體的傳播方式不同于傳統的傳播機制,它以數字技術為載體,通過媒體結構調整和整合,信息的采集、生產、發布、消費過程通過網絡媒體重新排列組合,最大程度的滿足不同受眾的傳播需要。通過信息的集約化收集,新聞信息的多級化開發,受眾的多層次互動,更好的整合信息、新聞和客戶資源,達到更好的傳播,提高媒體的綜合競爭力。
根據對以上八種新媒體的傳播模式分析,無論哪種模式都不是單一的,都是一種或兩種模式的配合下共同達到傳播的目的,都是建立在新媒體的業務流程和傳播目的之上的。新媒體的傳播模式既是流程模式也是服務模式。它是新媒體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是根據受眾的需求產生的。傳統媒體的單一傳播模式已不能滿足大眾日益增長的個性化需求,新媒體的傳播模式不僅是傳播形態和傳播方式的改變,更是傳播理念和傳播機制的變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