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藝術的寄生機制——電影對物質的依賴
抽象的藝術形式需要它特定的具象載體。電影藝術從一開始就具備了其他門類的藝術所無法比擬的與科學技術的內在聯系,在科技進步無止境的客觀前提下,電影發展的潛在可能性在理論上達到了無限。早期電影技術的積累更多依靠杰出電影人的靈感與即興,沒有最基本的系統也更沒有上升到技術理論的高度。梅里愛是電影技術發展史上無法草草翻過的一章。疊印法、多次曝光、漸隱畫面等特技集中體現在《月球之旅》中,催生了第一部真正意義上的科幻電影。
2藝術的繁衍進化——電影與商業的碰撞合作
如果從藝術的角度來看待電影,就必然要將電影創作、電影作品、電影欣賞三個子系統按比例統一。作為藝術的電影需要回應、需要互動、需要被評價與被促進。因此,除開制片方面的進步更新,集資與發行的多渠道也成為推動電影事業發展的強大內在力量。時至今日,商業活動——包括宣傳、發行、周邊產品等——與電影的密切合作不僅僅著眼于這種強大的商業藝術品所帶來的豐厚利潤,更直接地影響了這部影片被觀眾關注的程度與被欣賞、被評價的可能。判斷藝術作品美與丑的不是科學儀器,而是觀眾的審美心理活動。商業與電影的聯手使得對于單個作品的審美活動有了最大程度的可能,好的預期將帶來經濟與藝術的雙贏。
3藝術的內在張力——電影與多元藝術的融合
電影是迄今為止最年輕的藝術,它誕生在人類文明繁衍出的眾多藝術形式之后,具備了吸收與融會所有門類藝術的美學可能,也為它今后漫長的發展之路帶來了無限生機與廣闊前景??ㄅ耪J為:建筑和音樂是最主要的藝術,繪畫和雕塑是對建筑的補充,而詩和舞蹈則融化于音樂之中。電影把所有這些藝術都加以綜合,形成運動中的造型藝術,作為第七藝術的電影,是“靜的”藝術和“動的”藝術“、時間”藝術和“空間”藝術“、造型”藝術和“節奏”藝術全都包括在內的一種綜合藝術。
音樂和舞蹈是人類誕生最早的藝術。誕生在100多年前的電影,依靠其獨特的視聽記錄特性,第一次通過媒介,將流動的光影和跳躍的音符記錄在了膠片上。從1927年誕生第一部有聲電影《爵士歌王》,到50年代《雨中曲》的輝煌巔峰;從好萊塢的《紅磨坊》到寶萊塢的《阿育王》……即便是在崇尚科學幻想和暴力美學的今天,歌舞片也將繼續作為一個大的類型片綻放其原始而恒久的璀璨光芒。哲學思索是支撐起電影藝術魅力的基石。中國的武俠片大多講述一個江湖故事,探索的是人和命運的母題。天降大任,是中國傳統文化中帶有悲劇意識的英雄主義的前奏,對于故事的主角則是一種褒義的被動。武術和舞蹈在此類影片中起到極強的視覺鼓舞作用《,臥虎藏龍》中流暢而圓滑的剪輯,襯以哀婉回環的配樂,體現的是中國大家兩袖清風隱于世的釋然,是五千年文明傳承海納百川的氣場,中庸迂回。
電影與文學的關系則顯得較為曖昧,一方面市場上有相當一部分優秀的劇情片改編自小說或戲劇,甚至一再翻拍;另一方面西方電影界往往更專注于技術而忽略電影與文學的內在聯系,甚至拒絕承認“電影文學”的概念。應該說電影自誕生之日,而后經歷每一次技術上的重大革新,都會在電影市場掀起一輪積極的商業轟動。最先抓住觀眾心理的的確是先進的技術搭建的視聽殿堂。然而對新技術的熱情沉淀下來之后,更多的審美空間留給了電影藝術的價值指向與人文關懷,而這些更內在更深刻的潛流與文學的終極目的達到了某種意義上的共鳴與交響。80年代后期《,黃土地》和《紅高粱》在國際電影節的成功開啟了一個以電影節為前導的小型的“藝術電影”市場,也就是以中國的特殊的民俗奇觀和壓抑的社會環境為對象,以中國在時間上的滯后性和空間上的特異性為想象中心的特殊的電影類型。它是第五代導演的“藝術電影”,較以往更注重畫面造型、色彩運用以及鏡頭分切等方面的視覺美感,但更是導演和電影藝術本體在文學指向上建立起深度認同才達到的更高層次的審美回歸。
4藝術的漫漫長路——電影與藝術的磨合
齊格弗里德·克拉考爾在《電影的本性》一書中提到:電影是照相術的延續。適于電影表現的題材,也是未經加工的自然。電影的本性乃是“物質現實的復原”,并由此提出“電影化”和“非電影化”的概念。他對電影題材進行劃分:傳統的悲劇或悲劇性的東西,不適宜電影表現,因為“悲劇性的主題是必須通過一個作為‘一個有目的的整體’的故事形式來體現的。這種主題,由于它的固有的特點,必然和概念上的推理一樣,跟照相或電影是南轅北轍的?!睆倪@個觀點出發的理論否定了勞倫斯·奧利弗的《王子復仇記》;否定了20世紀20年代,藝術是生活的影子。電影的直觀性與運動性使其具備了任何一種藝術都無法超越的對現實世界的紀錄功能,然而經由膠片折射出來的光影終究是自然的投影,是一種真實的非真實存在。而這樣一種鏡像的真實又為藝術家的假想提供了無可比擬的寄生工具,使得思想的火花能最大限度地轉換為被人感受的視聽語言??ㄅ耪J為電影是心靈的表示,電影既不是情節戲,也不是戲劇。電影也許是形式不同的照片游戲。
但就其本質來說,無論是它的靈魂與軀體,都是適于表現而誕生的藝術,是用于光的筆描寫,以影像創作的視覺戲劇。也就是寫的悲劇、可讀的戲劇的一種抽象。圍繞著真實性與藝術假定性之間的矛盾爭論一直在持續,可幸的是電影作為一門藝術類別已為電影界和藝術界認同。在表現美學與再現美學共同生長的電影土壤中,又將碰撞出怎樣絢爛的藝術光芒?我們拭目以待。
參考文獻:
[1]面向市場的美國電影[J].1993(3).
[2]尹鴻 . 世紀之交:90年代中國電影備忘錄[J]. 當代電影,2000(1).
[3]沃倫·霍治 . 藝術模仿生活,也許太像生活了(Art ImitateLife,Perhaps too Closely)[N]. 紐 約 時 報,2001-10-20.
[4]卡斯比特 . 藝術的終結[M]. 北京大學出版,2009.
[5]克里斯蒂安·梅茨 . 電影的意義[M]. 江蘇教育出版社,2005.
[6] 阿爾貝·拉費 . 電影的邏輯[M]. 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
[7]王洪岳 . 審美的悖反:先鋒文藝新論[M].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