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由好萊塢夢工廠打造的動畫巨制《功夫熊貓》在中國獲得了票房和口碑的雙贏。之所以有這樣的成績,不僅是因為影片在技術層面上大量植入了中國元素,更重要的原因是影片在審美思想層面完美演繹了中國文化??梢哉f,中國文化是促使《功夫熊貓》獲得成功的核心原動力。因此,筆者擬通過梳理《功夫熊貓》中所蘊含的“中國元素”(包括表層元素和深層思想)以及這些元素在影片中的具體體現,對該片演繹中國文化的方式作初步探討。
一、對表層元素的借鑒
1.親切的動畫形象。熊貓是中國最高級別的保護動物,一直被譽為“國寶”。影片將主人公阿寶設計成一只熊貓的形象,給中國觀眾的第一印象就十分親切。除熊貓外,龍的形象也是精心設計的。龍是中華民族的圖騰,而劇情的焦點就是對“神龍大俠”和“神龍秘笈”的爭奪。
2.熟識的民族習慣。影片中所有人物的日常生活習慣都是非常中國化的,比如,食物有面條、包子,餐具是筷子,寫字用毛筆,醫療用針灸,集會時要燃放煙火、鼓樂齊鳴等,這些中國人司空見慣的習俗在影片中隨處可見。
3.特有的藝術形式。除形象和習慣外,一些中國特有的藝術形式也被植入了電影。這其中居于首位的當然是功夫,可以說“熊貓”和“功夫”是影片邁進中國市場的兩張通行證。此外,還有中國式的建筑、中國的音樂(浣熊師傅吹的笛子)、中國的繪畫(懸掛在英雄殿內的山水畫)等。
4.生動的中國語言。語言是文化最直接的體現,《功夫熊貓》中多處使用了非常中國化的語言來拉近與中國觀眾的距離。比如,師父的絕招叫做“吳氏斷骨指”,與中國武俠小說中的招式名稱類似。
二、對深層思想的演繹
1.自強不息的儒家傳統?!疤煨薪?,君子以自強不息”出自《周易·乾》的象傳?!吨芤住肥侵袊幕闹匾浼?,儒家將其列為“五經”之首,對其的推崇程度和其所構成的影響可見一般?!扒笔恰吨芤住返氖棕?,卦畫為六陽爻,代表著天、太陽、男性、陽剛等意義。自強不息強調了人對命運的掌控和主宰。一般說來,人的命運不可能永遠一帆風順,人常常要在逆境中生存,而對抗命運的逆境就需要擁有一種自強不息的精神。
影片中幾乎所有的形象都在用他們的故事傳達著對自強不息精神的謳歌。比如師傅,他的理想就是培養出“神龍大俠”來護衛和平谷的安全。當他知悉阿寶被確定為神龍大俠的時候,他有質疑,有失落,但他沒有絕望,他依然在觀察、思考,并最終找到了對阿寶因材施教的方式。又如“五俠”,他們的理解就是遵照師傅的意愿刻苦練功,爭當神龍大俠。這種自強不息的精神最集中地體現在熊貓阿寶身上。
阿寶的夢想是成為大俠,這個夢想源自對武俠小說的迷戀。
在故事的開始階段,這個“堂吉訶德”式的夢想顯得無比荒謬,但卻因為阿寶的堅持不懈和自強不息最終得以實現。
2.因緣前定的宿命論。影片中多次出現一句臺詞:從來沒有什么意外。也就是說,一切都是早已注定的。這種“宿命論”的觀點從漢魏之際佛教傳入后,便在中國生根發芽,并逐漸與中國的固有思想融為一體。影片中凡有烏龜大師出現的地方,均充滿了因緣前定的“禪”意。比如在智慧樹旁,師傅氣急敗壞地來報告“壞消息”。烏龜大師說:“消息就是消息,沒有好壞之分?!碑攷煾祵Π殹吧颀埓髠b”的身份產生質疑時,烏龜大師開導他說:“只有放下心中的疑慮,才能幫助熊貓完成他的使命,從而完成你的使命?!?/p>
當師傅提出了反詰性意見,強調人可以操控栽種桃樹的位置時,烏龜大師智慧地回答:“無論將種子播種在哪里,它長出的都還是桃樹,不會是蘋果樹或橘子樹?!毖酝庵?,這一切都是命中注定的,無法改變。命中注定熊貓阿寶就是神龍大俠,所以烏龜大師勸誡師傅:“你要相信他?!薄跋嘈拧笔菍Α八廾摗钡木_總結,相信命運賦予的一切,坦然接受。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烏龜”形象的設計。烏龜在中國象征著長壽,或說長久。只有長久,才有資格成為時間的見證者。佛教之所以能夠被中國廣泛接受,就是因為解決了中國思想中倍感困惑的時間問題。佛家將時間分為過去、現在、未來三個階段,而生命則是在這三個階段中不斷輪回。
影片中,烏龜大師以他的圓寂驗證了佛家的輪回思想。
3.大象無形的道家真言?!按笙鬅o形”一語出自《道德經》,是老子對“道”的至高境界的形容。它可以理解為:世上最偉大恢宏、壯麗的氣派,往往并不拘泥于一定的事物和格局,而是以“無形”的面貌展現“氣象萬千”的場景。這種追求“無形”的美學思想在中國的藝術創作中影響深遠。比如《西游記》中“傳經”一段,阿儺、迦葉二人因索賄不成,便將一堆無字的白紙傳給了唐僧師徒。對此,佛祖的“公斷”是:無字真經也是真經。這與老子的“大象無形”如出一轍,體現了“有”與“無”的辯證關系,是中華思想體系中最為精深的部分。
影片《功夫熊貓》中,對“大象無形”的美學觀有兩處集中表現。一是“神龍秘籍”,當一眾人等將“神龍秘籍”視為救命稻草而打開時,卻發現竟是“空白”的,最后還是阿寶悟了其中的真諦,所謂“秘籍”并不是定格化的招式,而是臨敵時“隨意”的變化。當然,影片的這個情節其實并不新鮮,《倚天屠龍記》中,張三豐臨陣傳劍,他并沒有問張無忌“記住了多少”,反而是問“忘記了多少”,從而展示了太極的真諦乃是“無形”。
對“大象無形”的第二處集中表現,在于“秘而又秘的面湯配方”其實就是“什么佐料也不放”,這正與《西游記》中的“無字真經”異曲同工。由此可見,《功夫熊貓》對中國文化的借鑒多少有“抄襲”的嫌疑,只是這種“抄襲”的痕跡被彌合在影片情節的發展中不易察覺而已。
4.除暴安良的俠義精神。俠文化,乃中國獨有之文化。
“俠”在外語中幾乎找不到對譯的語匯。有人曾提出,中國的“俠”相當于外國的“騎士”,但若稍作細究,兩者的差別其實非常大?!膀T士”和“俠”都以除暴安良為己任,但“騎士”以獲得官方認可為最大榮譽和目的,應該說這也是“俠”之一種,比如明清之際的公案小說中多有此類的俠士,像《施公案》中的黃天霸等。但是,更應該注意的是此種類型的“俠”只是俠之末流。中國文化體系中高層次的“俠”都是淡泊名利的,在轟轟烈烈的行俠仗義之后都會自動“退隱江湖”。他們除暴安良的俠義行為只是對自身價值的證明。
《功夫熊貓》之前,美國也有表現俠義精神的電影作品,如《鋼鐵俠》《蜘蛛俠》《超人》等,但這些作品只是停留在“俠”的初級階段。到《功夫熊貓》對俠文化的體現有所深化。阿寶戰勝太郎之后并沒有對“神龍大俠”的榮譽特別在意,而只是與師傅同榻而眠,并且依舊“愚蠢”地將師傅的熟睡視為“死亡”。影片中師傅一句不經意的“蠢貨”將阿寶大俠的形象完全解構,同時也將其升華到了更高的境界。
三、中國的敘述模式
1.“奪寶”的敘述模式?!皧Z寶”是中國傳統文學作品,尤其是武俠類文學作品的常見敘述模式,即整部作品以某一“寶物”為線索,展開正義力量的“護寶”和邪惡力量的“奪寶”的故事情節?!皧Z寶”敘述模式的優點在于使故事情節集中而緊湊,容易形成“高潮迭起”的敘事效果。
《功夫熊貓》顯然是采用了這一敘述模式,將對“神龍秘籍”的爭奪作為故事的焦點。一開始,“神龍秘籍”只是一個懸念,“五俠”孜孜以求地想要得到,師傅將其視為保護和平谷安全的最大希望,太郎在牢獄中隱忍了二十年也是為了得到它。這樣,所有的人物和情節都圍繞“神龍秘籍”展開,戲劇沖突不斷,影片引人入勝。
2.英雄成長中的“頓悟”經歷?!邦D悟”是禪宗思想的精髓。常說的“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就是“頓悟”思想的典型體現——“成佛”這個本該是漫長而艱辛的過程可以在“放下屠刀”的瞬間就得以完成。當“頓悟”思想被借入文學作品的敘述中,就成為“英雄成長”過程中的奇遇。細數中國的文學作品,尤其是武俠類文學作品,主人公的成長經歷中幾乎都有“奇遇”,而這個“奇遇”使主人公成為“英雄”的過程大幅縮短,這樣就剪除了敘述中的“枝蔓”,使故事情節急轉直下,變幻莫測。比如,《功夫熊貓》中阿寶能擊敗太郎就是因為他在一瞬間頓悟了“神龍秘籍”中“無招勝有招”的功夫真諦,從而使情節峰回路轉,陷于危殆的和平谷恢復了往昔的平靜,熊貓阿寶也成為真正的“神龍大俠”。
3.“大團圓”式的結局。有人說,中國沒有悲劇,這種觀點太過偏頗,但也反映出中國人普遍的審美心理,人們希望看到正義最終戰勝邪惡。也就是說,“大團圓”式的結局最符合中國觀眾的口味?!豆Ψ蛐茇垺分邪氈垣@得最后勝利,與其說是正義的力量,不如說是觀眾希望他勝利的心理期待促成的。
綜上所述,《功夫熊貓》的成功得益于影片對中國文化的演繹,而要實現這種演繹就必須對中國文化有深刻的認知。同理可證,中國在借鑒國外文化時一定要先進行全面而深入的解析,否則必然是生搬硬套、數典忘祖。
參考文獻:
[1]劉一瑾.《從<功夫熊貓>看中西文化的融合》.青年記者,2010(17).
[2]羅天昱,鐘遠波.《解析好萊塢<功夫熊貓>對中國元素的多方位演繹》.電影評介,200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