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論文目錄導航:
【題目】韓國洪氏姐妹電視劇的后現代主義研究
【引言 第一章】洪氏姐妹電視劇生存語境及話語背景
【2.1】洪氏姐妹電視劇對經典文學的解構
【2.2】洪氏電視劇無厘頭文化的跨國“嫁接”
【第三章】后現代語境下洪氏姐妹電視劇人物創作分析
【第四章】洪氏姐妹電視劇對中國偶像劇的啟示
【結語/參考文獻】洪氏姐妹電視劇的編劇特點研究結語與參考文獻
第 4 章 洪氏姐妹電視劇在中國
4.1 后現代主義在中國
上個世紀 80 年代起,我國改革開放的步伐不斷加大,經濟全面轉型。外國資本不斷涌入中國,有力地促進了我國經濟地快速發展,消費主義隨之萌芽。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進一步發展,電視機、影碟機、電腦等開始普及,有線電視走進千家萬戶,網絡及網絡文化風生水起。電視遙控器、DVD、網絡媒介等播放方式改變了人們已有的歷史觀和時空觀,改變了人們的感受方式和經驗方式,從而改變了人們的思維方式,也改變了人們的敘事方式而向后現代敘事方式轉變。
后現代主義觀念能夠在中國如雨后春筍般地發展,一方面與西方文化大量涌入有一定關系,但更多的是群眾對于極“左”思潮的極度厭倦轉而尋求新的價值觀念。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群眾對于過去那些“假大空”口號理想以及歷史使命感產生了懷疑和厭棄,人們的價值觀念產生了很大的變化。人民群眾的政治熱情逐漸衰退,尋找快樂反而成為生活的一個主要目標。
后現代思潮首先在中國的知識分子間流傳開來,具體表現為文化精英的世俗化。1993 年,在改革開放的前沿深圳,眾多中國當代作家參加了中國首次公開的文稿競賣活動,文化精英第一次揭開“矜持”的面紗。到了 2004 年,馮小剛被美國《商業周刊》選為 2004“亞洲之星”,接受記者采訪時,馮小剛坦言自己對商業價值的努力追求,并認為從“藝術”走到“商業”是自己從糊涂到聰明的過程。①另一方面,文化也被卷進商品大潮中來,文化市場不斷形成壯大,精神與物質之間的界線越來越模糊。文化成為供大眾消遣娛樂的商品,商業策略、廣告效應充斥在我們周圍,文化消費的意味越來越濃。
由此看出,上個世紀末中國社會和文化的轉型有著深層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的背景。這種轉型即體現了中國社會進步的一面,也不可避免帶來一些負面的東西,唯金錢主義、唯享樂主義在整個社會泛濫起來,導致人們思想上的混亂。后現代文化只是一種過渡文化,它絕對不是一種終極文化?!皩蟋F代文化,反對不錯,拒絕也可,消解應當,散漫準許--但所有這些,都是在具有強烈的正當的針對性前提下,才有即時的意義與價值。過度的長時期的散漫混沌,到頭來只能適得其反,終歸要被歷史的文化大勢所驅逐。對學界而言,既要理解后現代產生的背景及現時的狀態與意義,又要有歷史主義的宏觀審視與時代把握?!雹?/p>
4.2 洪氏姐妹電視劇對中國偶像劇的啟示
青春偶像?。ㄒ韵潞喎Q偶像?。┦请S著經濟和城市的發展而產生的一種新興的電視劇類型。而這種電視劇類型最早發端于日本,早在上世紀 90 年代,日本富士電視臺一部《東京愛情故事》橫空出世標志這個劇種的誕生,而后隨之開啟了光輝的“日劇黃金十年”.在日本,這種劇種被稱之為“月九劇”、“趨勢劇”、“潮流劇”.在韓國,則被稱為“愛情劇”.“偶像劇”的說法來源于中國香港鳳凰衛視的前身香港衛視中文臺堅持多年的“偶像劇場”.
在《電視劇鑒賞》一書中是這樣定義青春偶像劇,“青春偶像劇特指表現青春的浪漫愛情故事劇”.②這個概念雖然言簡意賅地抓住了“青春”、“愛情”這兩個核心點,但外延實在是太廣泛了,無法與其他的類型劇從理論上真正地區別開來,不足以作為一種類型劇來研究。而在《電視劇藝術論》中對“偶像劇”的界定頗為詳細“以現代都市青年男女愛情為主要題材,反映現代都市愛情生活的,具有時尚、現代的特點、偶像色彩突出的電視劇,一般由年輕美貌的偶像明星出演,核心在于表現愛情、內容多數展現城市青年男女情感經歷生活感受及職業特點?!雹叟枷駝∵@個“舶來品”雖然“出生”在東瀛,卻在一衣帶水的韓國發揚光大。
特別在進入新世紀后,日劇黃金時代的熱潮逐漸退去,韓劇后來居上,不僅成功搶灘了日本這個強大的市場,以至于后來日本本土偶像劇市場日漸萎縮,這才引起精明的日本人一陣恐慌,掀起一次又一次的“反韓”熱潮,以上自然是后話。
內地對偶像劇的認識較晚,業內普遍認為 1998 年的《將愛情進行到底》是內地的第一部偶像劇。熟悉日本偶像劇的觀眾的則能一眼看出這部所謂的內地第一部青春偶像劇其實脫胎于日本熱播偶像劇《愛情白皮書》,但英雄不問出處,無論從何種角度來看,這部《將愛情進行到底》還是很成功的,它開創了內地偶像劇的先河,同時它也成為了 90 年代無法略過的一部佳作。
隨著第一炮的成功打響,內地電視劇制作單位開始重視偶像劇的制作,投入大量的物力、人力以及資金到偶像劇的制作中,雖收效甚微,但也不乏亮點,尤其是后期的發展開始形成獨具中國特色的偶像劇模式。從 98 年到 15 年,內地偶像劇已走過匆匆 17 年,這也是 80 后長大成人的 17 年??梢哉f,偶像劇是伴隨80 后成長的一道不可或缺的菜肴,菜好不好吃,除了食材的鮮嫩之外還得依仗烹飪師傅廚藝的好壞。這 17 年來,有些偶像劇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影響,有些默默無聞匆匆而逝,有些引來觀眾一陣口誅筆伐。在這批偶像劇中有一些藝術性和觀賞性都不錯的佳作,但這些不足以代表整體水平的提升。內地偶像劇不成氣候,“山寨劇”、“雷同劇”此起彼伏,不斷沖擊著觀眾敏感且又麻木的視覺神經,留下的只有一聲嘆息。
首先,內地偶像劇“模式化”現象非常嚴重。偶像劇之間互相借鑒抄襲,給人一種千劇一面的感覺。偶像劇作為內地電視劇市場上的買賣類型產品,在長期的生產實踐中,形成了很多的編劇規律,在人物關系、角色類型、敘事、經典情景上形成了有跡可循的程式。內地偶像劇缺乏原創性一直以來都為評論界所詬病?!爸袊鴥鹊嘏枷駝t帶有明顯的模仿痕跡,而且大部分停留在表面的、初級的模仿上,有些作品甚至從情節、結構、人物、細節乃至化妝、服裝、道具等全面照搬日韓、港臺等地的偶像劇?!雹俦热?2011 年內地偶像劇《愛情睡醒了》就是對臺灣經典偶像劇《王子變青蛙》的完全照搬,這種狀況屢見不鮮,業界早已心照不宣。洪氏姐妹所創作的偶像劇雖然也無法擺脫“灰姑娘情節”的束縛,但是她們在力求保持自身獨特個性的基礎上使創作有所突破和創新,她們讓觀眾不單只是把她們的作品當做單純的娛樂工具,而是讓觀眾在笑后會思考一些更加深刻的問題,說明她們本身也想突破創作上一些很教條的東西,不斷地給觀眾帶來新鮮感。
其次,內地偶像劇對形象消費需求難以滿足。網絡時代、電視時代、消費時代、文憑時代、后工業時代、后現代……這些是許多學者從不同角度對當下社會的描述概念,都體現著某種后現代意味,也從不同角度反映了后現代社會景觀。
日常生活審美化的規模呈現進一步推動了“美學化”在消費社會各個領域的蔓延,形象消費已經成了人們習以為常的一種消費方式。偶像劇是以年輕人為目標受眾的,這一群體對“美”有著異乎尋常的渴望和幻想,所以劇中的男女主角必須符合我們這個時代的審美標準?!逗澜艽合恪分信鹘堑陌缪菡唔n彩英清純不失俏皮,完美的五官使人念念不忘,精彩的演繹贏得了觀眾的喜愛?!段业呐ⅰ分兄樵`彽耐枳宇^風靡整個亞洲,她的服飾和造型令所有愛好時尚的女孩爭相模仿?!对瓉硎敲滥小分械狞S泰京以視覺系的妝容驚艷亮相,一時之間男人畫眼線成了新的時尚。而我們很多偶像劇在選角上不夠年輕,不夠漂亮,年近 40 的演員照樣裝嫩扮演 20 出頭的青春男女,這使得偶像劇在“美感”上大打折扣。服裝造型落伍,與時尚格格不入,或者根本就沒有體現時尚感??傊?,偶像劇中的偶像承擔了一種消費偶像的角色,無形中引導了觀眾消費觀念的形成和消費趨勢的演變。
最后,電視劇市場的不完善。在韓國電視王國有專門創作偶像劇的團隊,積累了豐富的創作和營銷經驗,像著名的洪氏姐妹、金恩淑等人都形成了自己的獨有的創作風格。而我國內地偶像劇的制作并沒有專門化,也沒有形成自己的優勢。
“職業化偶像劇創作者的缺少正是影響我國偶像劇創作的一個重要原因,這說明有意識地去打造偶像劇的觀念尚未得到重視?!雹夙n劇的制作過程緊促,拍攝人員幾乎無暇進行二度創作而大多只是對文字進行視聽語言的轉化,因此,編劇的角色舉足輕重,編劇的能力將直接決定拍攝成品的效果。位列韓國四大編劇之一的洪氏姐妹②自然能夠享受到優厚的待遇和寬松的創作環境,這讓她們在能夠更多地發揮自身的優勢,激發靈感創作出更多喜聞樂道的作品。反觀我們內地的編劇狀況卻十分艱難,到現在為止,編劇們仍要面臨長期的權益斗爭,“最常見的就是,劇本不開拍不給編劇稅后的酬金,只給很低的訂金。合同里還往往要求劇本質量要達到投資方要求的標準為止,把風險讓編劇承擔,很多公司會靠這個條款去騙劇本,不經編劇同意倒賣劇本版權?!雹劬C上所述,內地偶像劇“模式化”現象嚴重、對大眾的形象消費要求難以滿足、電視劇市場不完善都是阻礙偶像劇發展的桎梏,同時也預示著內地偶像劇巨大的改進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