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作為現代人類社會活動的重要行政區劃,它在世界文明發展過程中有著悠久的歷史。在歐洲從古希臘、羅馬城邦的興起到中世紀市鎮的復興 ;中國從夏商周時期的城、邑到宋明城市的發展和復興。
“城市”在不同地域不同時期往往會呈現出不同的外部形態和內部結構,但作為城市也有其共同的特點 :市民家庭的聚居生活、人類協作化的生存狀態、貿易和消費的繁榮等等。特別是在工業革命的推動下,現代城市逐漸形成了機器替代人力進行大規模的工業生產,工商業得到全面的擴展,資本主義經濟開始確立??偟膩碚f,科技的發展帶動了城市的“現代化”轉型。誕生于 19 世紀末的電影也是科技發展的產物。
從某種程度上說,電影的產生也可以看作現代城市形成的一個標志,城市的發展也推動著電影在商業和藝術上的變遷。電影從誕生開始便與城市有著親密的互動關系。
一、電影與現代城市發展的同質化過程
電影從誕生之日起,就具備了明顯的技術特性。
它的發明是建立在攝影、洗印、放映等眾多技術條件成熟的基礎之上。這些技術是在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推動下,伴隨著現代城市發展而產生的。從世界各地最早出現的電影來看,都與城市有著密切聯系,法國巴黎、美國紐約、中國上海等。電影誕生或最早登陸于城市并非偶然,因為電影跟城市有著天然的親近性,在本質上有著很多共通之處。
中西方古代城市的建立多是出于軍事防御的考慮,因此大多都有圍城而建的城墻,“在中國北方,沒有任何一座真正的城市不設有城墻”。
(1)可見,在古代城墻被看作一座城市的標志。但隨著城市的不斷發展以及現代轉型,城墻已經逐漸從城市的標志中消失,由此,上海這樣從漁村發展而來的沒有城墻的港埠也成為城市。電影正是通過港埠這一文化傳播樞紐進入中國,也使早期中國電影對城市的影像呈現基本都集中于上海,或以上海為摹本的城市形象。
同時,技術化、商業化、工業化、協作化成為現代城市的顯著特點,而這些特點同樣適用于電影。首先,電影成為藝術之前首先是一項技術,依賴于光、電的成像和放映技術。早期中國對電影這門技術的掌握是一個學習和本土化過程,就如現代文明進入中國,使中國城市實現現代性轉型具有同質性。其次,電影發明之初,雖然“電影放映只是中等生意”(2)、電影只是“一種小商品”,(3)但是已經初步具備了商業化(生產—銷售—盈利)特點,而隨著電影企業的發展,電影的商業屬性也越來越強。中國早期電影就重視其商業性,鄭正秋“在營業主義上加一點良心”的主張,正是在強調電影商業性基礎上提出來的。第三,電影生產具有顯著的工業性特點,好萊塢被稱為“夢工廠”,“1910—1920 年代制片廠體制的發展是建立在亨利·福特等人發展的工業模型上,即流水式的工作進程”。
(4)最后,電影是由制片人、編劇、導演、演員、攝影師、服裝、道具等工作人員共同協作完成的,正如城市的正常運行是建立在不同行業市民的共同協作上的一樣。
電影與城市的這種同質性特點,是電影與城市間進一步互動的基礎,也是我們進行研究的前提條件;另外,同質性特點也使兩者相互依托、互為載體。
二、早期電影的城市標志性特征
1. 早期的影劇院
電影從城市發源,其放映的主要場所從早期的咖啡廳、茶館到游樂場、戲院,再到后來的專門影院,從一般生活場所到專門的娛樂場所,這些都與城市居民的生活有著密切的聯系,都是城市的標志。早期中國電影放映場所的變更與世界是基本同步的,除了歌舞廳、霓虹燈、汽車洋房,豪華電影院也成為上?!澳Φ恰钡臉酥局?。城市之于影院、影院之于電影,是一種次第的空間承載關系。城市是影院的空間載體,影院作為電影的空間載體,由此,城市即成為電影的空間載體。雖然電影放映逐漸從城市延伸到鄉村,但無論發展到什么時代,電影一直是城市文化娛樂消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豪華影院也成為城市與鄉村間區別的重要標志。
影院中的眾多座位看上去像一個群體,但當燈光關閉銀幕亮起時,黑暗的環境將這個“群體”分解成一個個獨立的個體,觀影活動也就在觀眾間看似開放實則封閉的相互關系中完成的。城市中市民家庭的生存方式與影院中觀眾的觀影方式何其相似 :物理空間中的群居與個體相對封閉共存。
城市這一空間,為電影提供了大量的市民觀眾,并將這些觀眾聚集到影院空間。各個階層的城市居民是電影從產生以來最主要的受眾群體,因此,影院也就成為電影文化傳播和電影再生產的重要空間樞紐。
電影城市標志性的另一個表現——觀影禮儀,同樣與影院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
2. 早期電影的觀影禮儀
觀看電影時的禮儀也是城市文明的重要標志。
當電影放映還在咖啡館、茶館這種生活空間進行的時候,看電影還沒有作為一種娛樂活動與生活活動分離,也就沒有形成自己的禮儀。而游樂場、戲院作為其他娛樂活動的空間場所,早已形成了相應的參與規則和禮儀,電影進入這些空間進行放映的時候,也要遵循各自的規則和禮儀,就像早期電影在中國的戲院中放映時,觀眾會像看京劇一樣叫好。觀影禮儀是在電影進入專門的放映空間——影院后才開始形成的。
觀影禮儀如同城市運行的秩序,是在不斷地自我建設的過程中形成的。觀影禮儀也逐漸成為城市文明禮儀的一部分,看電影這一行為之所以能夠成為一種代表城市文明的活動,觀影禮儀在當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傳統思想中,區別城市和鄉村最簡單的準則就是文明與否,即是否具有禮儀,凡是禮儀性活動都被看作城市的。在現代城市轉型過程中產生的電影,成為一種城市性特征明顯的活動,20 世紀三四十年代的上海,看電影成為一種“摩登”的娛樂活動,觀影禮儀是文明的體現,也是構成“摩登”活動的一部分。
電影成為城市化標志的同時,城市也從電影產生最開始就成為其呈現的對象。電影對城市的呈現并非單一性的,既呈現了城市的外在,也逐漸深入到城市文化的最深處。
三、早期城市電影的視覺呈現
1. 城市空間的具象呈現
電影作為一種視聽綜合藝術,能夠真實呈現現實世界和想象世界的所有事物。從誕生之日起,電影與城市就有著天然親近性,因此城市也就自然成為電影呈現的主要對象。從世界電影史的范疇來看,早期電影創作主要集中在對現實世界的記錄,城市空間就成為這種記錄的主要對象。
法國盧米埃爾兄弟的《工廠大門》和《火車進站》可以看作最早的呈現城市空間影像的影片。工廠是城市工業的代表性空間,而火車站同樣代表了現代的城市交通空間。電影從產生就成為城市的一種呈現載體,城市空間的電影呈現一直貫穿于電影史的發展歷程中。在強調文藝功能觀的中國電影中,城市空間往往作為故事內涵的呈現背景。
亞細亞影戲公司和商務印書館活動影戲部早期拍攝的滑稽短片“《店伙失票》、《腳踏車闖禍》、《得頭彩》等則是從市民生活中就地取材,反映都市人情世態的滑稽故事”。
(5)這些滑稽故事都是發生在城市的場景中,如《腳踏車闖禍》中的菜場,城市環境成為滑稽動作實施的空間。明星公司拍攝的《滑稽大王游滬記》(1922),模擬了卓別林的形象和笑料,故事發生的背景換成了上海。
城市空間的直觀呈現主要是通過城市環境和社會生活空間的外在表現形式,能夠從外在確立一座城市的風格。上海這一中國現代都市的電影代表,從電影進入中國開始,就成為電影呈現的重要空間背景,上海也是早期中國電影中被呈現最多的城市。
早期中國電影對上海這座城市有著全方位的呈現?!吨凼袌觥罚?933)、《桃李劫》(1934)、《天作之合》(1937)、《天堂春夢》(1947)等影片中呈現了上海的消費和娛樂空間(百貨商店、高檔飯店、歌舞廳)、工業空間(工廠),從整體上全方位、立體地確立了上海的城市空間。除了城市空間整體上的電影影像表現,特色鮮明的空間往往能夠更容易確立一座城市的獨特性。石庫門作為最具上海特色的市民居住空間,電影對它的呈現使上海這座城市更加具象?!妒纸诸^》(1937)、《萬家燈火》(1948)、《烏鴉與麻雀》(1949)等影片中都有對這種居住空間的呈現。石庫門的局促、擁擠正是體現了上海市民的生存狀態。
此外,還出現了一批以“上?!边@一城市名稱命名的影片,從《滑稽大王游滬記》,到后來的《上海一婦人》(1925)、《上?;ā罚?926)、《透明的上?!罚?926)等,用城市直接命名使得影片的空間更加具體,有利于觀眾更好地展開空間想象。
2. 城市空間的抽象呈現
在電影中,城市空間并不總是被當做客觀背景呈現的,很多時候城市空間還承載了抽象的意義。
1931 年 9 月,中國左翼戲劇家聯盟通過《中國左翼戲劇家聯盟最近行動綱領》,其中明確提出了“左翼電影運動”的口號。階級對立的二元思想開始進入電影創作中?!渡虾6男r》(1933)、《女性的吶喊》(1933)、《香草美人》(1933)、《天明》(1933)、《城市之夜》(1933)、《桃李劫》(1934)、《漁光曲》(1934)等影片都表現了城市中的階級對立。當鄉村和城市同時出現在影片中的時候,鄉村和城市就成為二元對立的兩極,鄉村被認為是無產階級的空間代表,而城市被看作資產階級和統治階級的空間代表。城市空間在這里已經不僅僅作為影片的故事背景存在,而是由單純的物理空間載體向體現意識形態的階級空間載體轉變。
1936 年 5 月,電影界對“國防電影”的口號進行了熱烈的討論,國防電影的創作被提上日程。在抗日戰爭的時代大背景下,階級的對立與抵抗外敵入侵被并置于影片中,城市也同時擔負著物理空間與意識形態空間的作用。如影片《一江春水向東流》(1947)中,一方面,不同城市空間的呈現正是歷史與時代變遷在空間上的展示 ;另一方面,城市中的各階層在抗戰中的不同態度又帶有明顯的意識形態特點,城市也成為一個表達不同意識形態的空間,成為一種抽象化了的空間。
抽象地呈現城市還體現在對城市屬性的關注,城市屬性存在于很多事物身上,尤其是帶有城市屬性的人物。這種城市屬性通過人物表現出來的就是現代性、進步性。這種現代性和進步性在女性身上表現得最為突出,出現了一批表現都市現代職業女性命運的影片,如上面提到的《女性的吶喊》(1933)和《城市之夜》(1933),以及《上海一婦人》(1925)、《脂粉市場》(1933)、《三個摩登女性》(1933)、《新女性》(1935)等。這些影片中的女性與傳統中國女性形象有了很大的區別,現代城市文化的開放觀念,使城市成為女性追求獨立和平等的空間,女性們開始走進社會的公共空間,但城市往往成為她們命運變化的重要的空間因素,影片通過女性命運變相地呈現了城市空間。
四、早期電影與城市文化的互動
電影與城市文化的互動貫穿電影發展的始終,“一方面,城市不僅為電影這一西方技術文化在中國的引進、扎根與發展提供了堅實的基地,而且城市也迅速成為中國電影創作的主要題材之一 ;另一方面,電影的普及與發展又在很大程度上改變了中國現代城市文化的結構,改變了中國人傳統的城市觀念”。
(6)城市文化是一個復雜的綜合體,它包括一個城市從物質到精神的所有方面。電影作為城市娛樂文化活動中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與城市文化之間有著不可分割的關系,這種關系并非單向的,而是一種雙向互動關系。
1. 電影與城市消費文化的契合
商業化是城市非常重要的特征之一,作為一種以貨幣為媒介進行交換來實現商品流通的經濟活動,生產和消費是支撐其發展的主要動力,消費文化也就成為城市商業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電影作為一種藝術產品,從進行售票放映那天開始,就與城市消費文化緊密聯系到了一起。
明星是電影消費特性中的關鍵要素。明星首先是作為消費客體而存在的,特別是女明星。在電影中女明星往往作為一種物質載體而存在,成為男性觀眾發泄欲望的一種途徑,明星的身體在這個過程中成為被消費的主要對象?!八齻兊耐饷脖痪幋a成強烈的視覺和色情感染力……具有了被看性的內涵?!?/p>
(7)殷明珠、張織云、胡蝶、阮玲玉等早期中國電影的女明星們,或摩登時尚、或運動健美、或雍容大氣、或溫婉感性,通過身體形象呈現出不同的風格特征,來滿足不同觀眾的觀影需求。在電影、畫報、照片、廣告、月份牌中,明星身體都是主要的消費對象。明星的消費性除了其身體作為電影觀眾的消費對象之外,還是城市消費文化的風向標。20 世紀 30 年代鴻翔之所以能成為上海中產階級婦女的首選服裝,與胡蝶的明星效應有著莫大的關系。雖然胡蝶只是身著鴻翔的服裝,并未以廣告的形式出現,但明星的日常生活習慣,往往具有比廣告對市民消費有著更強的誘導性。
當然,廣告還是明星引導城市生活消費的主要途徑。
這一時期明星為香煙、香皂、服裝等做的廣告,在很大程度上引導了上海市民的消費趨向。
20 世紀 30 年代,隨著意識形態在中國電影中的加強,不同意識形態間的沖突也開始出現。1932 年,中國電影文化協會成立,這也標志著“新興電影運動”的全面展開。這一過程中,產生的不同意識形態間最大的一次論戰就是“軟性電影”和“硬性電影”之爭,實質上這只是不同意識形態陣營對電影功能從不同角度的闡述,并無對錯之分。脫胎于“新感覺派”的“軟性電影”陣營,他們的論斷更加契合電影的城市消費特性。在 1933 年的《硬性影片與軟性影片》中,黃嘉謨的著名論斷“電影是給眼睛吃的冰淇淋,是給心靈坐的沙發椅”?!氨苛堋焙汀吧嘲l椅”的比喻正是突出了電影作為娛樂消費產品的屬性,所謂“軟性電影”其本質即是“商業電影”,“軟性電影”論者是對電影城市特性(商業性)的一次論證。
此外,進影院看電影這一活動本身就是一種消費行為。它從開始單一的消費行為逐漸演變成一個消費體系 ;影院從一種電影放映的特有空間,逐漸演變成一個商業綜合體,圍繞影院形成一個集休閑、娛樂、餐飲、購物等于一身的商圈,這也是城市消費文化的一個新的發展。
2. 電影助力城市文化符號的表達
電影作為一種文化產品,在它被消費的過程中,會在潛移默化中使觀眾對其表達內容產生認同,這使得電影可以作為一種確立文化的工具。對于某一城市而言,電影無疑能夠在很大程度上幫助其獨有文化的確立和被大眾接受。
電影對一個城市文化的確立有很大的作用。比如提到“上海灘”這一城市標志文字符號時,會自然想到外灘建筑群、百樂門舞廳、舞女、燈紅酒綠、百貨公司、電車、黑幫、租界、弄堂、上海人、旗袍等等,這些被看作 20 世紀 30 年代上海這座城市的文化標志一直沿用到今天。其中有城市建筑、交通工具、社會組織、城市居民、日常生活用品,這些標志的確立與長期的電影表達有很大的關系。
除了通過影像展現故事,聲音的出現無疑擴展了電影的表現空間。早期中國電影對上海的呈現除了影像上對城市標志的展現外,也在聽覺上確立了上海的城市文化,主要手段是借助音樂(歌曲)。中國第一部蠟盤發聲的電影《歌女紅牡丹》(1931)就是以上海作為故事展開的空間,歌舞場景作為上海形象標志之一,歌舞盛行也使其成為上海城市文化的一種?!短煅母枧罚?927)《、十字街頭》(1937)、《馬路天使》(1937)、《長相思》(1947)等影片產生了一批經典的電影歌曲。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影片《長相思》中由周璇演唱的插曲《夜上?!?,歌曲所描述的正是燈紅酒綠的上海夜生活,成為“上海的一首‘標志性歌曲’,也是上海的一張‘音樂名片’”。
(8)影像和音樂全方位地塑造了上海的城市形象和城市文化。
電影作為一種藝術表現形式,其優勢在于真實性、直觀性、視聽性和時間延續性。這就使早期中國電影中對城市形象的呈現,能夠成為城市文化確立的一種重要方式,并且被確立的城市文化一直延續在電影的發展過程中,這正是電影與城市文化互動的結果,只要電影創作繼續進行,這種互動關系亦將繼續延續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