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 《白鹿原》改編自陳忠實經典同名長篇小說。故事以陜西關中平原上素有 “仁義村”之稱的白鹿村為背景,以田小娥與三個白、鹿長輩 \\(族長白嘉軒、鄉約鹿子霖、長工鹿三\\) 之間的是是非非及其與白、鹿兩姓子弟之間的情感糾葛為敘述主體,描繪了白、鹿兩大家族祖孫三代的恩怨紛爭,展現了北方農民在艱苦生存狀態下耐人尋味的原生態情感流露。
一、文化傳承之困
\\(一\\) 史詩特質的傳承
史詩發源于古希臘,是一種莊嚴的文學體裁,其內容多為民間傳說或歌頌英雄功績的長篇敘事詩,涉及的主題包括歷史事件、民族、宗教或傳說等。今天,史詩依然是一種具有鮮明特質和獨特魅力的藝術表現形式。一部作品之所以能夠成為史詩,至少需要包含兩方面內容: 首先是敘史,即其敘述主體應是一段時間內發生的歷史事件; 二是頌詩,作品表現的內容應是作者對其想要歌頌的精神和情感的領悟。作為一部反映陜西地域文化的文學巨著,《白鹿原》不論作為小說文本還是電影作品都具有史詩的特質———一部民俗文化史詩。小說 1997 年榮獲中國長篇小說最高榮譽 “茅盾文學獎”,2012 年又被翻拍成電影。通過影像的立體化轉換,電影 《白鹿原》中史詩特征的再現也是首要命題。
影片的 “詩”化表現方面無疑是成功的。一望無際的黃土地上麥客們的揮汗如雨; 田小娥與黑娃的敢愛敢恨;村民們面對軍閥的不卑不亢……都讓觀眾看到了關中人民那種與生俱來的剛毅倔強,以及黃土地上人們隱忍的胸懷與無言的大愛。在影片中,觀眾們不僅能夠看到一片片金黃的麥田在風中起舞搖曳,聽到生命在這片浩瀚的黃土地上放聲歌唱,更能夠穿越這麥浪與歌聲中觸摸到一個個活鮮鮮的沒有任何矯飾的原汁原味的靈魂。無邊無際涌動的麥田,充滿了生機給人以希望,既是對北方黃土地浩瀚無垠壯麗景色的贊嘆,更是對北方農民生存狀態中那種東方的隱忍與自然的博愛的無限謳歌。
作為史詩的另一重要因素敘 “史”方面,小說 《白鹿原》作為一部文學巨作,其展示的歷史畫面十分寬廣: 辛亥革命、軍閥混戰、抗日戰爭、解放戰爭等重大歷史進程均有所體現,而近代關中地區 “圍城”“年饉”“瘟疫”等許多社會事件也有所反映。小說全景式地概括了西北地區自清末民初到新中國成立這半個世紀的歷史變遷和人世滄桑,藝術地描繪了一個舊時代封建禮教的悲愴終結和一個新世紀進步思想的痛苦誕生。作為一部兩個多小時的電影來說,要支撐起如此龐大且又繁復的敘述體系顯然是相當困難的。因此,導演對原作進行了大刀闊斧的二度加工。
影片借助遼闊無際的麥田與孤獨矗立的牌坊、肅穆的祖宗祠堂與規矩的白家大院、反復無常的戲臺等場景,營造出強烈的地理空間感。而那些具有明顯時代特征的鏡頭,如軍閥征糧及日本人的飛機轟炸等則用來縫合電影斷裂跳躍的時間線。
\\(二\\) 故事內容的再現
小說 《白鹿原》是一部講述渭河平原 50 余年變遷的雄奇史詩,為觀眾奉上的是中國農民在艱難的生存條件下頑強拼搏的故事。主人公六娶六喪,一個家庭兩代子孫為爭奪白鹿原的統治爭斗不已。歷時如此之久的敘述體系要在短短兩小時的影片中一一說到,自然是有所取舍、有所側重。導演通過篩選,選取具有代表性的事件進行講述。影片以田小娥個體情感的變化為主要敘述線索,她與男主角之間的情感糾葛為敘述分支,將小說中的其他元素一一串聯出來。如麥客們吃完飯后在大戲臺上唱戲; 鹿子霖巧設美人計,使田小娥與白孝文發生奸情,致使白嘉軒與白孝文分家; 鹿三最終無法容納田小娥而痛下殺手等,都是原著中的經典段落,在秉承原著內容真實性的基礎上,導演對影片進行個人主觀的拍攝剪輯,很好地再現了原著的內容主旨。
\\(三\\) 主題思想的表達
影片以關中地方文化為載體,通過描寫白、鹿兩姓人家居住的白鹿原近百年來風云變幻、人世滄桑的歷史事實,展現出新時代傳統禮教與新興思想之間的矛盾激化以及改革的迫在眉睫。電影以田小娥的情感發展作為敘事主線,社會歷史的演進作為時空線路,傳統禮教思想與新時代人們世界觀之間的碰撞作為影片高潮。為觀眾展現出一幅人民思想進步與民族覺醒的歷史畫軸。
田小娥作為封建族權統治下的犧牲者,從最開始被老武舉人娶回家當花瓶,到后來自由戀愛卻得不到家人認可,再到最后被自己的老公公無情殺害,這一幕幕無不在揭示當時時代統治下的黑暗與不平等。但與之相對應,從起初田小娥不甘命運的安排,毅然追隨自己心愛的人,到后來不被族人承認而怒砸祠堂,再到死后帶給白鹿原人們的不安與恐懼,這一幕幕也同時暗示著人們進步思想的啟蒙———新興思想與腐朽族權制度的碰撞愈演愈烈。白鹿兩家三代人的權位爭斗,婚姻的不自由,資產階級與勞動階級之間的不平等,都深刻反映了家族式爭斗的狹隘性,反映了封建族權思想的根深蒂固,更深刻體現了人們對新思想的迫切需要。
二、經典翻拍之惑
\\(一\\) 影視人物的刻畫
《白鹿原》是一部具有關中地方文化特色的作品,它所塑造的人物形象不管是外貌造型還是內在性格都極具代表性。原著作者陳忠實是從黃土高原走出來的農民作家,幾十年的浸潤讓作者本身就對這片土地有著自己的感情羈絆,為創作 《白鹿原》,他又花五年的時間居住在農村家里才使得小說中的人物栩栩如生,各具特色。
影片中族長白嘉軒、鄉紳鹿子霖、長工鹿三、鹿三的兒子黑娃、田小娥都是原著中性格鮮明膾炙人口的角色形象。文學形象的成功向影視作品的再演繹提出了挑戰。為了還原原著,影片中的演員無論是從樣貌還是穿著衣飾都依照黃土高坡最原始的村民形象創作,有絕對的真實存在感。同時,演員們致力于通過說話的語氣、走路的方式等細節表現人物性格,使人物更加鮮活,有血有肉。外在形象的演繹僅完成了形似,要形神兼備還要依賴演員扎實的表演功底。片中,無論是飾演大族長的張豐毅,還是飾演深受封建禮教迫害下小女人田小娥的張雨綺,都演繹出了角色該有的樣貌。作為一族之長的白嘉軒在自己族人面前的威嚴、在國民黨壓迫下的剛毅、在黑娃當土匪后前來討賬時的鎮定泰然; 田小娥作為封建禮教下身份卑微的女子的抗爭、與黑娃不顧禮教約束而私奔的行為、與白孝文之間的愛恨,這一切都是作為一個個體在當時大環境下應有的常態。如果沒有多年演繹生涯打下的堅實基礎,是不可能演繹得如此貼切到位的。換句話來說,沒有那些豐富的情感體驗滲透,就不會有 《白鹿原》人物形象塑造的成功。
在外因與內因的共同作用下,《白鹿原》中的人物形象深深刻印在人們的心中。
\\(二\\) 劇情節奏的起伏
在對原著進行深層次的吸收與消化后,影片最終以 150多分鐘的片長展現給觀眾。整體看來,影片前一個小時的戲份相當精彩。數次出現了即將收割的麥田的全景,金黃的麥穗隨風搖曳,夕陽下矗立的門牌坊,令人心曠神怡。
麥客們飯后一段秦腔 《將令一聲震山川》的演唱片段,更是讓觀眾為之一振。強有力的節奏,一下下敲擊著觀眾的心靈。讓觀眾的心隨著影片節奏的起伏而波動。但與之相比,電影的后一個半小時,節奏拖沓冗長,失去了張力。
沒有了之前帶給觀眾的心潮澎湃。講述過于跳躍,時空凌亂,使觀眾觀影思路模糊。
從慷慨激昂的開頭到平鋪直敘的講述再到毫無征兆的結束,這一切給人落差很大。由此看出對于一部影片,整體節奏的把握是多么的重要。只有很好控制劇情節奏的起伏變化才能讓影片時時刻刻都牽動著觀眾的心。
\\(三\\) 敘事結構的把握
短短兩個多小時要演繹出這樣寬廣龐雜的人世滄桑,歷史巨變,十分考驗導演對整體敘事結構的把握,既要大刀闊斧對著作進行取舍,又要保持著作原有的敘事結構。
刪減而不失完整,精煉而不失細節。為了做到這一點,導演王全安幾乎將小說里的所有故事,都集中在了張雨綺扮演的田小娥身上。片中,她和所有主要男性都發生過身體或者觀念上的碰撞,直到最后被鹿三殺死。如此大篇幅的對此進行描寫而舍棄其他事情的交代使影片整體顯得單薄,缺乏張力,縱深感不夠。
過多的有關性的描寫是否會曲解和誤導觀眾,使之背離故事的主旨? 要回答這個問題首先要從分析影片的敘事結構入手。小說主要描寫一個家庭兩代子孫,為爭奪白鹿原的統治爭斗不已,巧取風水地,惡施美人計,孝子為匪,親翁殺媳,兄弟相煎,情人反目……在電影中,這一幕幕都是通過田小娥與四個男人之間的感情為線索來展開敘述的,離開了必要的性描寫,將會使影片失真。而刻意地刪減這些鏡頭則會出現使影片連接不順暢,上下銜接模糊,因而對性的描寫是十分必要的。
分析影片的敘事結構,許多瑕疵較為顯見。首先,整部電影在大的敘述結構方面完整但略顯松散,缺少令人震撼、心驚落淚的東西。其次,影片雖然是一個敘述整體,但每個敘述單元之間的銜接不緊密,只是通過田小娥的感情歷程將不同單元串聯在一起,缺少矛盾碰撞。再次,影片敘事年代跨度較大,不僅要反映原著所要講述的歷史事件,還要照顧人物所表現的情感,兩者雖是相對獨立的單元,但卻要相互融合共同演繹。而影片敘事結構的不緊湊,缺少關鍵的起承轉合部分,致使影片看不到矛盾的升級。不僅使影片講述略顯平淡,更對影片結構緊密度帶來巨大的影響。
三、結 語
總觀影片 《白鹿原》,在翻拍的過程中,在對于原著內容的取舍以及思想文化的傳承上,有得有失,有成有敗。
盡管白璧微瑕,但影片卻成功通過演繹中國近代 50 年的歷史事件,對中國封建族權思想進行了有力的批判。同時,影片通過經典的畫面表現主題思想,反映了當時中國北方農民的生活特征和民族情結。因此,可以說 《白鹿原》是一部再現與謳歌中國民族思想覺醒的華彩史詩。
參考文獻:
[1]陳旭光. 當代中國影視文化研究[M]. 北京: 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
[2]陳曉云. 作為文化的影像[M]. 北京: 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1999.
[3]衛鴻雁.《建國大業》的“詩史”藝術[J]. 電影文學,2010\\(01\\) .
[4]米高峰. 影片《朗讀者》: 文本朗讀背后的愛情挽歌[J]. 電影文學,2011\\(03\\) .
[5]米高峰.《高考 1977》: 鏡像中的歷史與現實[J]. 電影文學,2010\\(1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