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詞界定與釋義
一、社區
“社區”一詞是英文 Community 的譯名,與“社會”一詞相對?!吧鐣敲枋黾仙畹某橄蟾拍?,是一切復雜的社會關系全部體系的總稱。而社區則是一切人們實際生活的具體表詞,它有物質的基礎,是可以觀察得到的。具體說來,社區至少包括以下三個要素,即人口、地域和文化。其中文化是社區研究的核心?!薄吧鐓^”這一概念最早出自于德國社會學家費迪南德·滕尼斯\\( Ferdinand Tonnies\\) 于 1887 年所著的《社區與社會》\\( Gemeinschaft und Gesellschaft,又譯作《禮俗社會與禮法社會》\\) 一書。他將“社區”定義為“基于親族血緣關系而結成的社會聯合?!?br>我國的“社區”概念,社會學家費孝通先生認為,始于1933 年燕京大學介紹美國芝加哥學派創始人帕克的社會學時引入中國的,“他以地緣觀點取代傳統的血緣群體,這個以地域為特征,以群居環境為紐帶的社區群體,進入社會學視野,確立了從‘血緣’到‘地緣’的研究對象?!?br>
二、社區教育
“社區教育”\\( Community education\\) 一詞,我國學者認為其最早源于 20 世紀初美國實用主義教育家杜威\\( J. Dew-ey\\) ,“他提出的‘學校是社會的基礎’的思想可以被認為是對‘社區教育’概念的最初詮釋?!睋趵住丁吧鐣逃眰魅胫袊悸浴房甲C,最早向國人介紹“社會教育”概念的人是日本佐藤善治郎。他在 1902 年 8 月《教育世界》第 31 號《社會教育法》中稱: “余所謂社會教育者,相對學校教育而言,目的在提高社會之智識、道德而已”。
美國社區教育協會認為: “社區教育是一種教育哲學理念,它建立在社區學校的基礎之上,致力于為每一個社區成員\\( 包括個人、學校、工商界、公眾和私人組織\\) 創造機會,滿足每一個成員的多種需要。社區教育最具特色的實施機構是社區學校,它的開放時間超出了傳統學校的時空限制,為所有年齡段的居民提供學校課程、娛樂、健康、社會服務以及職業準備培訓?!?br>近年來,我國圍繞社區教育的內涵及其概念出現了不少富有探索性的見解。一種意見認為: “社區教育的內涵應是在一定的社會區域內,把生活和教育結合成一體,發揮社區成員作用的、利用各種社會實踐活動的,并為了社區的共同發展和社區生活的向前、向上而進行的一種全方位、全民的和終身的教育?!?br>另一種觀點認為: “社區教育是為提高社區全體成員素質和生活質量以及實現社區發展的一種社區性的教育活動過程?!蓖瑫r也有人指出: “社區教育的內涵應以社區為本,以社區人的發展為本; 并把社區教育與學習化社區在內涵上統一起來?!?br>甚至還有學者認為,“社區教育是以社區學校為主體的一種形式化、組織化的教育形態”,或者干脆就是一種“教育綜合體”。綜上所述,筆者認為對我國社區教育的概念可以作如下界定: 為追求精神生活的充實以及對終身學習的需求,由政府提倡并與地區基層組織共同推動的自下而上的群眾性教育活動,其宗旨是提高地區居民的精神與文化素養,滿足其自我完善的要求,切實保障地區居民的自主學習權利。
三、音樂教育
音樂教育的范圍相當廣泛,可分為學校音樂教育、社會音樂教育及家庭音樂教育; 又可分為學前音樂教育、學齡音樂教育及終身音樂教育; 還可分為專業音樂教育和普通音樂教育等等。本文的論述重點在于社區音樂教育,如沒有特別指出,即是指以朝陽社區學院為依托的社區音樂教育。
我國社區音樂教育對于社區音樂教育中國音樂學院謝嘉幸教授認為,“社區音樂教育指的是專業音樂家與音樂愛好者以及社區音樂團體一起開展的音樂教育活動?!庇械膶W者認為,社區音樂教育是對人進行美的教育,是一種包括各級各類音樂教育在內的,集各種教育內容、方法、組織形式、主體和對象一體的全方位教育形式。從大教育性的角度來看,也是一種群眾性教育,即為了滿足社區群眾的音樂教育需要,由社區廣大民眾參與,面對廣大民眾的教育。因此也必然是學校教育同校外教育,正式教育與非正式教育,普通教育和各種專業職工教育的統一,是與現代社會生活融為一體的教育。
它既著眼于社區成員美德的完善,又服務于社區成員才能的提高。筆者認為,社區音樂教育是社區教育工作的新模型,滿足社區成員需要是社區音樂教育的根本目標,而這一目標可以體現在為解決社區問題、滿足一般需要等幾個層次。
由于不同社區教育機構針對相同社區需要所采取的專業技術可能有所不同,這些工作手法又必然會帶來相應得社會功能。根據不同要素之間的邏輯關系,我們可以得到社區音樂教育的概念構架。社區音樂教育的概念架構是開展社區音樂教育工作的指南,可以建立諸多研究假設。進行社區音樂教育的機構不同,它們追求的工作目標重點就不同;社區需求不同,社區音樂教育的務實手法、工作目標、工作對象就會不同; 社區音樂教育的工作手法受工作目標的影響、受工作對象類型的影響、受社區需要的影響; 社區音樂教育的工作手法不同,其實際功能就不同; 社區音樂教育的工作目標不同,其發揮的功能就不同。
目前,我國社區音樂教育的主要任務是“為社區居民進行思想道德和國家政策法規教育的一種宣傳手段; 為廣大城市社區居民提供高品位、可選擇的休閑娛樂的一種方式;為促進社區經濟發展的推動力量; 為大眾培養審美意識的途徑; 為社區居民強身健體、排憂解難的醫療保健向導; 為有效的社會互動、親密的人際關系和社會的團結穩定起到凝聚作用的重要渠道。
國際音樂教育協會社區音樂活動委員會前主席菲爾·瑪蘭認為,社區音樂教育應包括四種模式即: 社區發展模式、社區音樂作為復興傳統音樂和民間音樂的力量、擴展的模式、業余的或自愿的模式。目前,前兩種社區音樂教育模式在我國較為普遍,后兩者模式的發展尚需時日。
傳統的學校音樂教育面對的只是兒童、青少年學生,在年齡、學習時間等方面都受到一定的限制,而對除此之外的廣大社區居民則關注較少。作為應被音樂教育關注的新領域———社區音樂教育從根本上擴大了音樂教育的受眾對象,使教育的時空界限不存在,任何人都將根據自己的生活需要,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接受音樂教育,這對提高社區居民的音樂素質將起到極大的推動作用。
成功社區音樂教育范例對我們的啟示我們知道,音樂教育不僅僅是音樂教育界的職責,同時也應該是全社會的職責?!耙魳方逃巧鐣畲笙到y的有機組成部分。一個社會的專業音樂工作是依賴于其工作的對象群體而生存和發展的,音樂教育在社會音樂生活系統中的機制之一,正是為了造就這種群體。忽略和輕視音樂教育的觀念和做法本身,就是否定和破壞專業音樂工作的生存和發展基礎,繼而使全社會的音樂生活陷入病態和癱瘓局面?!?br>進入 21 世紀,歐美等國的社區音樂教育已發展到了較為成熟的階段,如: 丹麥有 263 社區音樂學校所,為丹麥 160萬兒童與青少年提供優越的音樂學習條件與環境,是丹麥全社會兒童與青少年音樂藝術素質提高的重要保障。美國許多社區都有自己的社區樂團,成員大都來自本社區,樂團每年定期為社區內的中小學生舉辦免費音樂會,是美國學校音樂教育的有效延伸。加拿大每個社區都有屬于社區群族的藝術活動中心,開設多門音樂課程,學習對象有學齡前兒童、中小學生和成人等。
香港教育學院張翁偉儀博士在 2004 年 8 月“全國高等院校音樂教育學學科建設與研究生教育學術研討會”的嘉賓發言《英國的音樂教育和研究生教育》一文中,對英國未來的音樂教育的狀況用一個圖表進行了描述,圖表一共有三層,第一層包括 6 個方面: 大學、學校、音樂中心、藝術機構、歌劇院、交響樂團,第二層包括 4 個方面: 中學音樂老師、小學音樂老師、職業音樂家和器樂音樂老師,第三層包括 3 個方面: 小學生、中學生、社區。通過這個圖表我們清楚地看到,音樂教育不僅僅包括傳統的學校音樂教育模式,它還包括其它類型種類繁多的音樂教育模式,音樂教育者不應只局限于一種音樂教育模式之中,而應利用社會中已存在的所有音樂資源,向學生展現音樂其豐富的表現形式、手段、內容等等。
不應只局限于一種音樂教育模式之中,而應利用社會中已存在的所有音樂資源,向學生展現音樂其豐富的表現形式、手段、內容等等。對當前學校音樂教育的反思在以社區為基本單位的現代中國社會中,社區不再僅僅是人們生活棲息的地方,也是人們學習、成長和交往的社會化“大學?!?。社區教育能對生活在社區內的每一位成員,尤其是青少年產生重大影響。正因如此,在學校教育獲得長足發展的今天,人們開始更多地將目光投向社區教育。
多年來,我們已經習慣了教育的功利取向,而在社區教育中,這種已成傳統的文化積淀正在受到沖擊。社區教育與規范型學校教育相悖的部分,正是從學歷社會走向能力社會的途徑之一??鋸堃稽c,伴隨著工業社會而產生的規格化生產型的學校,在后工業社會將被改造,而極富個性色彩、自主選擇的教育模式首先在社區教育中形成,這是不足為奇的。當前,社區音樂活動已經越來越成為每個社區精神文明活動和音樂文化傳承的普遍行為。社區音樂教育是社區教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國民音樂教育的有機組成部分。它已日益成為一種為了滿足社區群眾的音樂教育需要,由社區廣大民眾參與,面對廣大民眾的并與現代社會生活融為一體的音樂教育。
學校音樂教育講授的音樂知識技能不與社區音樂活動相結合,單靠課堂的 45 分鐘來提高是遠遠不夠的。學校與社區是有著緊密關系的。任何學校都存在于一定的社區之中,社區對學校的影響也同樣是客觀存在的。學校與社區隔離,學校對社區封閉,學校孤立于社區,崇尚知識中心、書本中心、課堂中心,學校關起門來傳授知識,不重視生動的社會實際,與社區完全隔絕,這是傳統的學校觀念。而在實際上,社區是教育的基礎,離開社區的生活,離開社區的成長,學校無法單獨完成教育的目標。所謂\\( 個體\\) 素質,體現為個體對特定的思想、觀念、知識的認可,并內化成為個體的自覺的行為。對青少年學生來說,形成自身的良好素質,學校教育是重要途徑,但不是惟一的途徑。如果學校不與社會、社區溝通、結合、互動,只是封閉在課堂教學中,封閉在學校的圍墻內進行“素質教育”,是不可能真正形成學生良好素質的。青少年學生良好素質的形成,需要教育與社會實踐相結合。新課標中也提出了學生對于社區和社會活動的參與,如感受和關注生活中的音樂、主動參與社區和鄉村的音樂活動等要求。社區音樂教育對學校音樂教育的延伸和補充架起了學校、社會、家庭教育三結合的橋梁,同時也對學校音樂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必然促進學校音樂教育的發展,對于學校音樂教育的形式、方法及師資等都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課題。
筆者認為,未來的社區音樂教育是內容更加豐富,對象更加廣泛,視角范圍更具社會性,價值判斷標準多元取向,學習形式個別化與多樣化為特征的教育。我們從音樂教育走進廣大社區看到了一個自為的教育系統。在社區音樂教育中無論是音樂欣賞課還是合唱課都可讓渴望交流的內心得到慰藉,讓人們遠離孤獨和憂傷。以人為本的社區建設是城市發展的脈搏,社區文化建設更是市場經濟社會城市現代化的風頭浪尖。社區音樂教育應在這波浪壯闊的大潮中為國民素質的提高做出自己應有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