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木斯位于中國東北的松花江、黑龍江、烏蘇里江匯流而成的三江平原腹地,是中國最早迎接太陽升起的地方,被譽為“華夏東極”。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三江地區民間音樂形成了自己鮮明的民族特色。無論在創作、表演還是理論方面都有其獨特的創造。在音樂的情感表達方式上、音樂藝術形象的創造上以及音樂的題材、形式及其他表現手段上都有極其鮮明的特點。三江平原民間資源豐富,進一步借助高科技手段挖掘、整理、還原這些民間音樂的聲像面貌,對弘揚新時期文化遺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佳木斯民間音樂數據庫建設的必要性
佳木斯民間音樂豐富,戲曲中現在仍傳播的劇種就有京劇、評劇等;說唱方面有西河大鼓、琴書、蓮花落等,影響廣泛,但部分音樂體裁均面臨生存危機。例如,鄂溫克族民歌,赫哲的伊瑪堪、薩滿神舞等。
20世紀80年代,佳木斯先后對民間歌曲、民間舞蹈、曲藝音樂、民族器樂等進行了整理,并且同時在理論研究、教學科研、創作表演等方面取得了豐碩成果。但這些多是采用傳統資料處理的方法和手段,在音樂數據庫的建設方面還遠遠落后于其他省市。在整理、研究、弘揚這些優秀的文化遺產方面,佳木斯的音樂工作者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十分可喜的成果,但多數成果拘泥于文字、譜例、錄音、錄像等形式,很難適應當今網絡及信息數字化趨勢,這也極大地限制了其成果的傳播和交流。
數據庫就像電子數據庫可以有許多不同的軟件實現一樣,數據庫這一術語有許多不同定義。數據庫就是數據的集合,而這些數據可以是任何信息。佳木斯民間音樂數據庫是一個整合佳木斯音樂專著、研究文章、樂譜曲譜、圖片以及音像資料為一體的全文數據庫,能方便地查詢以及利用全文,曲譜實現了曲名、作者、演唱者歌詞的檢索。
數據庫是自2010年4月以來在所開展的110多期活動中所搜集資料的基礎上,經過后期整理、加工、編輯后而形成的。其最大特色是全部文字資料、圖片資料,特別是影音資料都是由“中華傳統音樂文化資源庫”項目組自己收集、整理、編輯、加工出來的。
二、佳木斯民間音樂數據分類
通常涉及音樂的主要概念有以下幾種:民族音樂、傳統音樂、民間音樂專業創作音樂等。我國的民族音樂,是一個包容面很廣的概念范疇。其既包括漢族音樂,也包括少數民族音樂;既包括傳統音樂,也包括現代音樂;既包括民間音樂,也包括專業創作音樂。那么由佳木斯人創作出來的、符合東北地區總體風格的音樂作品,都可以算做佳木斯的民間音樂。
佳木斯的民間音樂主要包括京劇、評劇、鄂溫克族民歌、赫哲的伊瑪堪、薩滿神舞等。代表體裁如下:
1.舞蹈種類
赫哲族信仰薩滿教,崇拜神靈,相信“萬物有靈”,萬物都是神在主宰。農歷三月初三、九月初九是赫哲族人的“鹿神”節(亦稱跳太平舞),意為求神驅鬼、消災求福,保護全村人口興旺,祈求魚獵豐收。農歷五月十五是赫哲族人“烏日貢”節河燈活動,祈求“河神”保佑全家太平、喜獲豐收。薩滿舞是比較古老的舞蹈形式,其形成于薩滿跳神治病、送魂以及祭祀等“神事”活動中,有“神鼓舞”和“神刀舞”兩種。新中國成立后,隨著薩滿的逐漸消失,薩滿舞也逐漸沒有人跳了。近年來,人們以薩滿舞為主題,創作了“神鼓舞”和“腰鈴舞”等舞蹈節目,《神鼓舞》曾榮獲“中華赫哲族第六屆烏日貢大會”表演獎。天鵝舞同樣是比較古老的舞蹈形式,其以女性婚姻為主題,表現了赫哲族姑娘為追求幸?;橐龆鴮幩啦磺?,最后投河自盡的抗爭主題,整個舞蹈動作均由女性來表演。叉草球舞是源于該民族古老的叉魚活動,有“快步跑叉、跳躍爭叉、草球落地蹭叉、翻身旋轉快叉”等舞蹈動作。
2.赫哲族的伊瑪堪
是一種以說為主、以唱為輔的比較古老的口頭文學說唱形式,其最早見于凌純聲所著的《松花江下游的赫哲族》一書中,目前共搜集整理20余篇伊瑪堪故事。主要以古代氏族社會為背景,以歌頌勇敢、善良和正義為主,講述了氏族之間的血親復仇和部落戰爭等。2006年經國務院批準,伊瑪堪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三、語言檢索問題現狀分析
目前,在現有文獻數據庫中得以廣泛采用的方式是全文檢索技術,因其可以大量節省標引成本,音樂數據庫也不例外。但是,檢索用的是關鍵詞,其隨意性較大,必須作近義和同義控制(如“家鄉頌歌”與“家鄉戀歌”之間應做近義控制,“民樂”與“民間音樂”之間須做同義控制),方可優化檢索效果;如果不能層層限定全文檢索,造成的誤檢率極高。所以,全文檢索的效果并不十分理想,只單方面地考慮降低標引成本,勢必會增加用戶的檢索負擔。
因此,數據庫如果想取得良好的檢索效果,適當準確地解決檢索語言問題已成為當務之急,而不能單純依靠全文檢索。
分類檢索途徑已成為用戶的使用習慣,為起到分類瀏覽的作用,需編制一個機檢分類表。依筆者觀點,該表不涉及音樂的分類排架問題,所以不需標記分類號,而且,可編成菜單式,類目不需太細,逐級顯示,以供用戶點擊查檢,并與關鍵詞檢索結合使用歌曲機檢分類表。民歌分類方式如下:勞動號子、山歌、小調、原始民歌、改編民歌。戲曲、說唱可分別按曲種、題材、演唱風格依次劃分。器樂曲目可按作曲家、流傳地、種類、演奏形式進行劃分。例如,演唱形式:獨唱、齊唱歌曲;合唱、重唱歌曲;獨唱帶合唱歌曲;齊唱帶輪唱歌曲;對唱歌曲;小組唱歌曲;表演唱歌曲。演唱人員:幼兒歌曲、兒童歌曲、少年歌曲、青年歌曲、成年歌曲、老年歌曲、婦女歌曲。
筆者意在讓索引走進文化生活。綜上所述,可以說是有關開發民間歌曲數據庫的關鍵問題,希望能得到多方關注及指正,使開發民間數據庫的問題得到各方面的重視,并加以妥善解決。愿民間音樂數據庫早日建成,從而為大眾提供更好的服務。
參考文獻:
[1]李保彤.中國民歌大全[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7.
[2]吳釗.老歌:解語花(中國三四十年代流行歌曲210首).北京:北方文藝出版社,1997.
[3]陸宗城.數碼鏈接關鍵詞機檢表及其編制——中文圖書館學情報學文獻主題檢索最優化研究[J].中國圖書館學報,20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