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更調”作為傳統民間俗曲之一,在西府大地廣泛傳播,它不僅在歌曲名稱上都以“五更”稱謂,而且在內容表達方面都按照“五更”時序的先后順序,引出不同主題的唱詞內容,成為西府民間音樂文化中的重要組成部分?;诖?,筆者以西府曲子中的“五更調”作為研究范圍,探索其音樂藝術特征,為比較與研究西府民間音樂文化中其他“五更調”題材奠定研究基礎。
“五更”歌調的音樂文化闡釋“五更調”作為西府曲子的傳統曲牌之一,具有悠久的歷史起源。據記載,南北朝時期的《從軍五更轉》雖以軍旅生活為主題內容,但其可視為“五更調”的祖稱。繼唐代的《思婦五更轉》后,至明清時期的“五更調”不僅普遍盛行,其變體的曲名稱謂更是多樣化。正如“五更調”是中國民歌中小調的一種,與四季歌、十二月歌等同屬時序體的漢族傳統民歌。以‘五更’為序。每首五段,每段一‘更’?!边@些同源異地流傳的詞、調形式大致相同的“五更”歌調,因其不受生產勞動的制約和地理條件的限制,形成了曲調結構規整,旋律流暢細膩,具有較強的裝飾性,善于抒情或敘事等特點,而廣泛流傳于西府大地。
據筆者對西府曲子曲牌的收集整理發現,有關“五更”歌調的曲調多達十余首,其曲名《五更鳥》、《五更盼夫》等稱謂各有不同,反映了其作為清代俗曲“五更調”在陜西關中西府地區傳播的變體形式,盡管在唱詞結構與曲調特點有所不同,但在內容表達都以時辰“五更”為序揭示個人的思盼之情,具有共同性的特點?!拔甯备枵{的音樂藝術特色1.唱詞結構特色。西府曲子“五更”歌調的唱詞題材內容,大都以男女相戀相思嘆息之情或歷史故事等為主。各類題材的唱詞都遵循“五更”時序體的傳統形式,有“一更一句”“、一更二句”、“一更三句”、“一更四句”、“一更五句”之分。此處的“句”以單句或復合句的句型結構而出現,特別是復合句由若干分句組成的現象最為普遍。例如西府曲子《五更盼妻》是“一更一句”,其一更歌詞如下:一更鼓兒天,奴丈夫征西好有幾年,夫呀你學平貴男呀回家探寶釧。而在西府曲子《五更鳥》中卻獨具特色,并不完全嚴格按照五更歌調“一更”到“五更”的順時敘述慣例,反而在樂曲開始部分把只有“一更四句”的唱詞作為插入性的段落結構,使其歌詞不斷疊加,樂曲結構龐大。然后接著將原先的“正著說五更”變為“反著說五更”進行順時和逆時同時進行敘述形式??梢?,《五更鳥》的唱詞敘述是在保持完整結構形式的基礎上,打破傳統的規范形式,不僅體現出唱詞個性意味的創新之處,而且使其音樂的“意味”在一定的形式基礎上得以表達。
2.音樂旋法特色
西府曲子“五更”歌調的曲調旋律起伏變化較大,曲調常以四、五、六度跳進進行居多,使其具有淳厚深情、蒼勁高亢的音樂風格。特別是旋律調式色彩音的廣泛靈活運用,常表現為以小三度的關系上下跳進進行,或以輔助音的形式進行級進方式,最終結束于調式的主音。這種形式與西府民歌《十八捏》、《十杯酒》等在色彩音的運用方面,有著相似之處。這種相似之處,不僅從理論上證實了西府民歌是西府曲子的基礎和來源,而且與西府民歌調式表現有著密切的聯系。西府民歌調式中的四度音組結構大都以環繞于四度的三音四音組的曲線型形式進行。而西府曲子的“五更調”的核心音組又是一種“徑式”曲線型四度音組的特征,即以下方大二度加純四度,或純四度加上方大二度構成其調式結構形式,既突出四度音組結構的本質性格,又顯現出因其四音組機構的存在而構成調式結構的痕跡,從而使其“五更調”的曲調風格往往古樸、持重而深長。
3.音樂語言特色
由于不同地域的民歌,都以各自不同的語音字調為基礎,旋律順其語言字調的動向而成腔,其腔是語言的自然聲韻與音樂曲調相結合的產物。不同地域語言上的四聲、語音字調上的平、上、入、高、低、升、降千差萬別,其本身具有高低清濁的音樂性,成為旋律的天然因素,為民歌的旋律曲調生成提供了條件和基礎,而且“歌唱的旋律其樂音的高低、升降、長短的進行和音腔、音色的變化是完全可以和語詞的聲韻相結合的”?;诖?,當地的方言聲調對西府曲子“五更”歌調的音樂旋法特征有著深刻的影響和作用。陜西方言按歷史上自然形成的方言語系大致可劃分為陜北、關中、陜南三個大的方言區。其中,以寶雞為主的西府地區則屬于關中方言區,具有自己獨特的方言特色。因其發音根據前后鼻韻尾的差異,西府方言腔調傾向于沉重、硬朗、剛健。西府方言在口語發音時經常韻母前后鼻音不分,諸如前鼻韻母 en 與后鼻韻母 eng、in 與 ing、ün 與 iong 等,后鼻韻母發音位置靠后。這種發音特點,對西府曲子的旋律歌唱走向具有非常明顯的影響。
民族音樂學界有一個普遍認識:任何一個地方民間音樂品種的產生和形成,都得益于兩種資源:一個來自地域,即自然資源;一個來自歷史,即人文資源。因而西府地區以特有的自然地理資源對西府曲子“五更調”的音樂形成有著深厚的作用和影響。西府地區位于陜西關中平原“八百里秦川”的西部地區,因其封閉的地理區貌,地處偏遠地區,不處于交通要塞之處,這里民風民俗淳樸率真,原生狀態保持較好,當地的民間音樂受外界影響甚少,因此長期以來一直繼承與保持特有的古樸持重的風貌。丹納曾以自然環境和時代精神的聯系為例,對藝術的產生予以闡釋即:“作品的產生取決于時代精神和周圍的風俗”。因此,西府曲子的“五更”歌調不僅是在一定歷史條件下的精神生活的表現形式,也是反映西府民眾們在特定歷史時期在具體生活之上生成的總體精神風貌。因為“從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來看,音樂作為一種社會意識形態,它的存在和發展的終極原因都不能脫離開社會物質生產的經濟現實?!?/p>
以寶雞為首的西府地區不僅作為中華民族的人文始祖炎帝的故里,周秦文化的發祥之地,先秦歷代的政治文化及軍事重鎮及西周的王畿畿之地,而且一直是作為“封建社會初期帝王們祭祀的重要場所”。在濃郁厚重的歷史文化積淀與滋養下,在特有的地域特色,淳樸的語言和風俗等諸多因素的熏陶下,使西府地區兩千年來傳承著地緣與血緣相結合的穩定的農耕文明和承載著端嚴、平和的音樂氣質?!痹谶@樣的歷史民俗背景下,在客觀上塑造和形成了西府曲子“五更”歌調與西府民間音樂風格一致。
結 語
綜上所述,西府曲子的“五更”歌調以數字起頭,以循序漸進、通俗易懂的口頭傳唱形式,以非書面的傳播、推廣和傳承方式,決定了它必然受到眾多因素的影響與作用,使其曲調、唱詞內容、音樂結構、襯詞襯腔及特殊腔調的進行等各種表現手法,具有很大的自由度和即興性,從而成為西府民間音樂藝術形式中一支奇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