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今社會,影視作品已經成為人們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包括舞蹈、音樂、語言等構成元素。而聲樂作品則在影視作品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影視作品的形象刻畫、劇情發展和角色渲染都離不開聲樂作品的支撐。因此,在影視作品中合理運用聲樂作品不僅可以提高影視作品的質量,還可以增添影視作品的趣味性和審美性。給觀眾帶來刺激感與心靈震撼。因此,從某種程度上看,失去了聲樂作品,影視作品也就缺失了藝術感染力。
一、聲樂作品在我國影視作品中的重要性。
(一)刻畫人物形象,推動劇情發展。作為重要的音樂表現形式,聲樂作品時常穿插在影視作品中,根據劇情發展的需要,聲樂作品也會不斷調整和變化。同時,部分聲樂作品還可以刻畫人物形象,以音樂獨特地藝術品質,促使人物形象更加豐滿。當觀眾聽到美妙的樂曲時,就會逐漸受到這種樂曲的感染,進而沉浸到樂曲營造的意境和氛圍中,進而對影視作品的劇情產生更加深刻的理解。
(二)深化影視作品的主題。影視作品中的許多故事背景都可以通過聲樂作品進行細致的體現,每一部影視作品都有自己獨特的故事背景和主題。聲樂作品的合理運用則可以凸顯故事背景氛圍,并深化影視作品的主題,因此,在影視作品中應根據實際需求,合理進行音響效果、曲調、樂器選擇,以增強主題表達效果。聲樂作品將語言、樂器和音調有機融合在一起,具有豐富的藝術內涵,因此,可以更加有效的展現劇情,揭示影視作品的主題。
(三)渲染影視作品的氣氛。影視作品的劇情發展需要音樂、角色和情節的有機配合,因此,聲樂作品可以通過聽覺刺激渲染故事氣氛,推動情節發展。在影視作品中,畫面形成的視覺刺激固然可以吸引觀眾的目光,但聲樂作品同樣可以通過聽覺刺激,影響觀眾的觀影感受。正是畫面與聲樂的有機融合,引導觀眾跟隨劇情不斷產生新的情感體驗。同時,聲樂作品以其獨特地審美韻味為影視作品增添了韻味,渲染了作品氛圍,帶給觀眾身臨其境之感。
二、聲樂作品在我國影視作品中的具體運用。
(一)在開頭和結尾處的運用。在許多影視作品的開頭處與結尾處都配有相應的聲樂作品,這是因為聲樂具有較好的融合性與配合性,可以與畫面完美結合在一起,促進影視作品情感的表達。在影視作品的開頭合理運用聲樂作品,可以有效吸引觀眾的目光,引導觀眾跟隨音樂繼續欣賞。例如,由王全安導演的《白鹿原》就曾多次引入秦腔唱段,充分展現了陜西人的豪邁氣概,為這部影片增色不少。在影片開頭,畫面中出現一望無際的麥浪,伴隨而來的是充滿滄桑之感的秦腔唱段,有力地渲染了影片的氛圍,引導觀眾主動進入關中平原,體會這里特有的陜西豪情,體悟這片土地上發生的故事。在影視作品結尾處合理引入聲樂作品,則可以提高引發思考、收束全劇的作用。還有一些聲樂作品是為某一部影視作品特意創作的,它的出現時常起到引起共鳴、渲染烘托、推動情節等作用。通常情況下,一部完整的影視作品自始至終都離不開聲樂作品的渲染、烘托和配合。例如在港劇《無間道》的結尾處,身為臥底的梁朝偉在電梯中含冤被殺,伴隨畫面響起了低沉的女聲吟唱,讓觀眾充分感受到臥底的偉大,并不禁為之動容。由此可見,聲樂作品在影視作品中的使用是很廣泛的。影視作品的創作不僅需要波瀾起伏的故事情節、精彩巧妙的人物對白,還需要內涵豐富的聲樂作品。只有這樣才能充分彰顯影視作品的主題,抒發其內在情感,增添戲劇的張力,滿足觀眾的心理訴求。
(二)在特定靜默場景中的運用。在許多影視作品中,時常會在一些特殊的場景中插入聲樂片段,以此構建故事情境,渲染故事氛圍。在這種情況下運用的聲樂作品,不僅可以推動劇情發展,還能夠詮釋人物內心豐富的心理活動,促使人物形象更加立體化。此外,一些影視作品在展現人物心理活動時,還會運用靜默場面,即沒有人物對白,此時,背景音樂就顯得尤為重要,它可以渲染或悲或喜的氛圍,抒發人物情感,營造一種“此時無聲勝有聲”的藝術境界。在張藝謀導演的《山楂樹之戀》中,老三與靜秋之間的戀愛關系純潔而微妙,因此,在他們的相處和相戀過程中,就有許多靜默的場景,人物僅僅依靠一些細微的動作,甚至是一個眼神就能夠傳遞內心的情感。而在這些場景中則時常用唯美純情的背景音樂,來拓展觀眾的想象空間,促使男女主公之間的愛戀之情自然流露。
參考文獻:
[1] 杜鳴心。電影音樂淺見--在電影音樂座談會上的發言 [J]. 電影藝術,1981.
[2] 錢智民。論精神分析與電影藝術受眾的心理關系 [J]云南藝術學院學報,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