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論文目錄導航: (一)農村勞模--致富增收有辦法 致富行為,多指使用諸如調整農業結構、提高生產效率等手段幫助本人或者其余農民朋友減少開支、增加收入?!吨赂唤洝肥且粋€集中介紹創業致富的典型人物的欄目,本文按隨機抽樣的方式,從 2014 年 7 月至 2015 年 1 月共 7 個月的欄目里抽取了 29 期《致富經》節目(重復的節目不計入,重新抽?。?,詳見表 3-1.經研究發現,該欄目每一期都會介紹一個成功致富的典型人物,報道他們的創業故事以及創新做法經驗等。 他們一般一開始都是在承包的集體土地上從事傳統意義農業的勞動生產者,是以種地、放牧或是水產養殖為主的農民,依靠在農村的辛勤勞動獲得主要收入。隨后通過一個偶然的機遇,他們開始學習某項專業的生產技術或經營方法,逐漸成為專業技術領域的帶頭人或一些小型企業、鄉鎮企業的經營者,甚至成為農民企業家。他們的創業經歷及經營模式對廣大想要創業致富增收卻有困惑的農民起到了鼓舞與借鑒的作用,對農業的發展與農村的改革都有著獨特的意義。 對以上人物進行分析發現他們普遍具有的特點有:1、主人公經歷了某種苦難、打擊、挫折以后萌生了創業的念頭,例如《打工仔討薪失敗被逼變身創富明星》、《被兩角錢冰棍逼出來的行業領頭人》等,部分主人公是為了某個人而創業,例如《我為父母返鄉創業》、《為了女兒 爸爸去養雞啦》、《為女友去創業 5 個月賣貨 500 萬元》等;2、創業一般不走尋常路,選取的項目都是較為稀奇古怪、大部分人不愿意從事的行業,如《愛美女人 糞里撈金》;《危險背后的商機》,講的是靠養蛇來發家致富;3、主人公身上都有一股兒倔強勁兒以及不服輸的精神,如《錯就錯了 照樣賺錢》、《我就是要養娃娃魚》、《押上全部身家進山養石蛙》等。 這些致富形象有個體致富者形象,他們經過自己的努力奮斗成功致富;也有農民企業家形象,他們自己致富以后,通常能帶領村里人集體致富。 (二)村官--親民為民 "村官"是指從事行政領導管理工作的鄉、村兩級干部。他們有較強的政治觀念、法律意識和組織紀律性。作為連接政府和普通農民之間的橋梁、農村改革的領頭人,他們是農村里貫徹和執行中央政府的政策與決策的引導者,在農民問題的解決上有著重要的作用,是農村中最具時代特色的一個群體。 在建構村官的過程中,央視七套農業欄目集中訴求的品質往往是"親民"、"為民"、"任勞任怨"、"奉獻與幫助"等大無畏的精神。在《聚焦三農》欄目中,村官的行為事跡表現雖然比較真實、客觀,但欄目的政治意識形態相對較濃,因此本文選取了另外一檔表現村官的欄目《鄉約》來解析。 《鄉約》是一檔以當地的縣委書記作為主訪談嘉賓,以對當地發展有突出貢獻的模范作為輔助嘉賓,展現當地發展的思路、模式及成果,介紹當地的風土人情、著名景點、草根明星等的周播農業訪談類欄目,受訪者多以村官為主。但是在 2014 年以后,《鄉約》欄目改版為農村男女交友相親欄目,所以本文按照每兩周抽一期節目的方法,共抽取 2013 年該欄目 23 期節目,對這些節目中的村官進行了分析研究,其中"親民"、"為民"的形象最為突出。例如浙江省永嘉縣縣委書記盛秋平、河北省寬城縣縣委書記傅海旺、四川省九寨溝縣縣長李紹友、河南省睢縣縣委書記吉建軍等,表現出的都是"親民"的形象,他們衣著樸素、保持著平易近人的微笑,沒有官架子,時不時還和主持人開著玩笑或者送些具有當地特色的小禮物。 在訪談過程中,這些村官在講述當地的發展時,在制定政策、做出戰略部署時,往往能因地制宜,根據當地的實際情況及本土特色實事求是地從全局出發,一切以當地農民的實際需求為出發點;在遇到利益矛盾的時候,他們往往大公無私,舍小家為大家,"為民" 的形象十分凸顯。當然,在某些節目的結尾處一些村官會特別強調該區域的領導對工作的大力支持,這一細節也是我國大多數媒介在建構農民形象時會做的。上級領導的支持固然重要,但是希望在媒介的報道中不要讓上級領導的光芒蓋過農民的風采,哪怕是作為村官的農民,畢竟廣大普通農民才是農業欄目和農民形象建構的主體。 (三)農村"牛人"--風采堪比明星 為了和黨中央堅持的"走轉改"精神相匹配,自 2012 年開端,《鄉村大世界》欄目和我國一些媒體及富有愛心的企業共同開始了"鄉村牛人總動員"系列主題活動。通過對農村"牛人"的尋覓,致力打造草根明星,建立當地的文化名片,推進當地的經濟文化發展,最終繁榮我國優秀的農村傳統文化藝術。 老話說"高手在民間",發掘異于常人的鄉村"牛人"是《鄉村大世界》的初衷,也是它的精彩所在,"深藏"在農村的"牛人"們的絕技、絕活真不少,像"農民高音"劉仁喜和來自安徽的"菜花甜媽"都是從《鄉村大世界》走出來的,甚至小沈陽走紅前也參加過該節目。 欄目中還有許許多多的農村"牛人".季維康是一位典型的中國傳統農民,他把農田當做練習的場所,讓莊稼成為他忠實的觀眾。正是這樣一位憨厚淳樸的農民,卻造就了自己鼻梁頂技的絕活。哪怕是笨重的桌子或是龐大的洗衣機,他都可以僅靠鼻梁就頂起,而且顯得很輕松、容易。他小小的鼻尖竟然還能頂起雞蛋,不止是一個。兩個?三個!季維康非常平穩地頂起了三個生雞蛋,還能容易地將套頭 T 恤脫掉又穿上。 從事裝修工作的"農民工"鄧飛虎 10 歲就開始玩耍彈弓,兒時的這個對彈弓的喜好變成了他現在的拿手絕活。他還憑借這個絕活"英雄救美"了一把,認識了現在已成為他妻子的姑娘。他的絕活是"一彈三雕",也就是只用一個橡皮筋和三顆玻璃珠,就可以將五米外的三個小鵪鶉蛋一起打爛。如果這種程度還算不上"牛人"的話,鄧飛虎還有絕招,那就是只用一顆小鋼珠就能輕易把一根細頭發絲打斷。 尤溪"牛人"陳重沁的獨輪車騎技表演也很絕。他不僅能在啤酒瓶上駕馭單輪車,還能在上面進行倒騎過扁帶!單輪車車胎的寬度大概只是啤酒瓶口寬度的 2 倍,單輪車不但要保持左右的平衡,還要保持前后的平衡。鋼絲本身非常細,可是過扁帶比過鋼絲難多了--扁帶非常軟,彎曲的弧度比鋼絲大得多,著力點、平衡點都很難駕馭。 17 歲的上塘姑娘姚思陽和她的樂隊帶來了一首震撼人心的《像夢一樣自由》,農家女孩兒的朋克搖滾范兒霸氣十足;安徽六安的鄉村"牛人"楊洋的特長是頂技和各種雜耍,他踩著梯子上場,站在梯子上表演絕活兒,雙手來回扔 5 個捷克棒對他來說根本就是小菜一碟。蘋果、勺子、足球、乒乓球等物體他都扔得行云流水,觀眾看得目瞪口呆,直呼過癮兒;還有聞名全國的竹鄉--浙江安吉的鄉村"牛人",竹子成為他們的演奏樂器,竹葉成為他們舞龍的工具,風采一點兒也不亞于大明星。 以"生態原生,藝術絕技,花樣農活"為內容,以"農民才藝展示和真人秀"做支撐,詮釋"農民朋友的力量和夢想",農村"牛人"就是要讓農民出彩。暫時放下手中的農活,亮出自己精彩的絕活。其實無論才藝還是絕活都只是一個載體,通過挖掘更多的農村"牛人"的活動來建構農村"牛人"的形象,讓我們看到的是新農村的風姿,展示的是當代農民對夢想的追求和執著。 (四)"農民工"--城市生活不容易 隨著農村勞動生產力的提高,農村剩余勞動力的轉移勢在必行,20 世紀 80 年代中后期,"農民工"群體出現,夾雜在傳統農民與城市工人之間。"農民工"是指擁有農村戶口,但常年或大部分時間在城市生活,從事非農產業,以體力勞動為主的農民,他們亦農亦工,亦城亦鄉,流動性強。他們中的大多數人都做著"城里人"不愿意從事的工作,工作時間長、工作環境臟亂差、工作薪水低、福利待遇差。但是他們對城市的發展卻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有的研究人員甚至將"三農"改為"四農",即"農民、農民工、農村、農業"來強調其重要性。 游走于農村與城市的"農民工"群體,雖然長時間在城市里,但是農村戶口使他們的身份無法成為所在城市的一員,他們依然歸屬于農村社會群體,他們也沒有投資經營的成本,有的只是勞動力,在城市里艱難地打拼著,所以他們有"城市邊緣人"一稱。 央視七套農業欄目對"農民工"這個群體的報道相對較多,包括他們在城鄉之間的流動、討薪清欠、春運、典型人物事跡等題材?!毒劢谷r》欄目會在每年過年期間特別關注"農民工"的討薪、春運之路,建構的是"農民工"在城市生活不易的形象,包括他們的生活工作狀態、發生的安全事故、子女教育難、維權難等問題,多是正面題材;《陽光大道》是一檔針對"農民工"創業的欄目,建構的是"農民工"想要發財致富的形象,屬于中性題材;《鄉村法制劇場》是一檔以與農民生活、農村經濟活動或是農業生產息息相關的出現在農民周圍的典型法制案件為主的欄目。通過對涉案人物、案情做法律角度的詮釋來普及法律知識,幫助農民朋友學法懂法,同時也教會他們當自己的合法權益受到侵害時怎樣更好地保護自己,為自己爭取更多的權益。欄目中涉及到的"農民工"形象往往是違法犯罪的,是罪惡的化身,多涉及負面題材。 真實反映"農民工"的生存環境,展示"農民工"勤勤懇懇、質樸、善良、堅韌不拔以及對城市的建設作出了巨大貢獻的美好品格,開拓"農民工"正面形象,有利于受眾正確認識"農民工",消除對他們的偏見與歧視,在心理上認同、接納"農民工",早日實現社會的公平與和諧。 (五)新型農民--與時俱進求創新 2012 年的"中央一號文件"指出要"大力培育新型農民",隨后農業部確定了 100個縣(市、區)開展新型職業農民培育試點。央視七套農業欄目也依據國家政策的下達建構了一些在"新農村"的新型農民形象,關注了這些新型農民在文化知識、農閑生活、民主法制、道德風尚和民俗民風上的新轉變。 《科技苑》欄目于 2015 年 1 月 26 日--29 日連續四期播出了《尋訪新型職業農民》的節目,給新型職業農民下了一個定義,即文化素質高、專業技能強、生產規模大、學習熱情足。 在節目里,有帶頭創辦養牛專業合作社、拿秸稈來養牛的于光友;有給蘋果巧做修剪、經常與村里的種植戶和專家討論總結種植經驗的"蘋果能人"王其才,他還通過網絡加強對于技術的學習,并通過 QQ 群和其他種植戶交流經驗;也有通過參加新型農民職業培訓班受益的草莓種植大戶李丕華,他學會了用高科技的東西幫助自己致富增收等。這些新型農民,他們都發揮出了自己作為能人并帶動他人致富的作用。 利用互聯網的不止他們,還有浙江省桐廬縣的村民。雖然大部分農民沒有網銀也不會網購,但是在這里舉行的"農村淘寶年貨節",通過建立的淘寶服務網點以及配備的專業技術人員,也讓村民趕了時髦,農民也開始利用互聯網開啟淘寶生活。 這些新型農民的共同點是:與時俱進、認真鉆研、熱愛學習、積極創新、帶頭致富、互幫互助、勤于勞作,越來越具有自主意識、民主意識、創新意識、法制意識,越來越懂得用自己的雙手創造美好的生活,依靠國家政策、科學知識、自己的勤勞,不斷拓寬致富渠道。這些新型農民形象的建構傳遞給受眾的是新氣象與新希望,看到的是農民自身足跡與時代同步發展的變革,反映了當代農村的新發展。 一個群體形象的建構過程是十分緩慢的,需要時間的積累,具有長期性。要想改變人們對農民群體的刻板印象,央視七套農業欄目需要更加重視對農民群體的形象建構,幫助農民自己以及城市居民正確認識農民這個群體。期待央視七套農業欄目建構更加豐富的擁有新知識、新觀念、新作為的新型農民形象,讓農民群體活躍起來,擁有和城市人一樣的待遇,享受和城市人一樣的生活。
【題目】媒介環境下農民形象的構建探究
【緒論】央視7套農業節目對農民形象的構造緒論
【第一章】農民形象概述
【2.1】央視七套農業欄目概述
【2.2】央視農業節目建構農民形象的途徑
【第三章】央視七套農業欄目樹立的現代農民形象
【4.1】央視七套在建構農民形象過程中的優點
【4.2】央視七套農業欄目在建構農民形象中的不足
【第五章】農業欄目建構農民新形象的對策及思考
【結語/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