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校園勵志喜劇《錄取通知》\\(英文名“Accepted”\\)是導演史蒂夫·平克\\(Steve Pink\\)的處女座。史蒂夫雖然是第一次做導演,但早已憑制片人和編劇的身份在好萊塢的喜劇界家喻戶曉,并且背后全部是喜劇方面非常有經驗的工作人員在幫助他,所以這部電影拍攝得比較成功,獲得2007年美國青少年觀眾票選大獎。這部片該搞笑的時候搞笑;該煽情的時候也還是要煽情;該勵志的地方還是很勵志。一部有點夸張的校園喜劇,但是看完了笑后可以體會到的超出電影本身的歡笑,這不光是一部電影,更是一個教育啟示。
整個影片的情節圍繞著困境——掙扎——反傳統——矛盾——煽情——被接受。這樣的故事不算新穎,但是這樣的線索較能講述出主人公巴特比創辦南哈蒙理工學院\\(“S.H.I.T”\\)的曲折。巴特比被無數大學拒之門外,面對父母的壓力,和班上其他幾位有相同命運的落榜生聚在一起,迸發出了一個創意——既然沒有大學要我們,干脆自力更生,創辦一所大學,自己錄取自己??墒撬麄冊趧傞_始時把偽造大學的工作做得太過于“美好”了——從各地趕來的好幾百個跟他們一樣,被無數大學拒絕的男生女生站在了“南哈蒙理工學院”的門口,要求加入這個總共只有一座二層小樓的大學學習。面對著旁邊正規大學學生蔑視的眼光,巴特比和他的朋友們在這條造假的路上越走越遠,他們開始不斷地完善著這個大學的功能,同時與那些慕名而來的學習者相互鼓勵,共同成長,努力地把這座假冒偽劣大學變成一座合法理想的大學。
1、 大學的含義
電影中巴特比這幫毫無經驗的高中生如何讓一座假冒偽劣大學最終變成一座合法的大學是整個故事精彩之處。在這里,不禁讓我們聯想起大學的含義。何為大學?英國著名的教育家紐曼\\(John Henry Newman\\)認為大學“university”是一個傳授普遍知識universal knowledge 的地方,他倡導的是自由教育,認為大學教育的目的是理智訓練發展人的理性;美國著名的高等教育批評家和改革家弗萊克斯納\\(Abraham Flexner\\)認為,大學是國家民族靈魂的代表,鼓勵大學與現實世界保持接觸。
大學要想發展,就要為不同的具有創造性的個人提供獨特的、適宜的環境;西班牙著名的思想家和社會活動家何塞·奧爾特加\\(Jose Ortega Y.Gasser\\)倡導了“以學生為本”的高等教育理念,認為大學教育的主要對象是普通學生,大學的任務是把普通人培養成優秀的專業人員,但并非要把他們都培養成為科學家。
不同教育大家對大學的不同理解、不同要求構成他們心中各自理想的大學因素。萬變不離其宗,大學對于學生來說,如果它是一個塑造學生靈魂的地方,給學生真正的自由,使他們成為有激情、勇敢、自信、獨立和富有創新精神的健全的人,那么這個地方就是學生向往的地方。
在電影中幾名高中落榜生為了“不落榜”創辦了“南哈蒙”大學,一所從原精神病院廢墟建起來并改造發展成由學生個人設計個性化的宿舍、大教室、激情澎湃的舞會、魅力四射的滑板斜坡、耳目一新的游泳池等設施組成的校園。在那里,學生即教員,教員即學生,沒有官僚等級浮夸之風,沒有課程學分的壓力,有的只是散發不盡的自信和激情。正如巴比特最后所意識到,國家定義大學為是很多人懷有共同愿望的高等教育。所以他們所做的事情并不荒唐,也并不是只為了他們自己,而是為了“南哈蒙”的每個學生。他們這所大學雖然另類,存在種種問題,但是靠的是給予學生充分的自由和自信,讓他們盡其所能勇敢的去發揮他們的創造力和激情,最后在聽證會上才得以打動法官,再給他們一年的試驗期,把大學繼續辦下去。
2、 學生為中心的辦學理念
2.1 對學生的認可
一紙大學錄取通知書,就把這群高中畢業生劃分成了兩個陣營,被錄取的興高采烈,全家為榮;落榜的則垂頭喪氣,處于絕望。誰能來拯這些絕望孤獨的人群? 巴比特和他的朋友當初創辦“南哈蒙”時,也只是想解決他們幾個人的問題。但是有一天有個男生來敲門說我來這所大學報到,不是只有我一個人,我們都被錄取了,然后鏡頭拉高,延伸,看到小小的學校門口密密麻麻站滿了人。那些密密麻麻的人一眼掃過去各具特色,搖滾歌手,滑板高手,各式各樣的男生女生,心底里都想上大學的,都想得到認可,來保護自己的尊嚴和信心。
“一所大學的好壞取決于他所拒收的學生數目”。正牌“哈蒙”大學的校長秉持著這樣拒絕和打擊學生的觀念去提高他們學校的檔次。 與之觀念形成鮮明對比是那一段:當巴特比準備道出實情,解散學校時,一位新生說“當我被錄取時,我父母說第一次為我感到驕傲?!边@時全場爆出一片雷鳴般和著眼淚感天動地共鳴的掌聲。巴特比接著問他們“多少人有申請其他學校? ”全場的人都舉起了手。他再問“多少人如愿以償?”全場卻鴉雀無聲。那是一片被人遺棄在喧鬧街角的孤獨沉默,那是一片令人心疼不已而又不知所措的沉默。Bartleby決定起來,把遣散大會變成迎新大會,接受這些同樣遭遇的人?!半y道我們就沒有被認同的機會?在南哈蒙,我們會對你們說可以,會對你們的愿望說可以,會對你們的夢想說可以,甚至包容你們的缺點。歡迎歡迎你們! 找個房子,找個朋友,把握自己,我們不會插手。歡迎來到南哈蒙理工學院!”這些正如電影的英文名“Accepted”一樣,有兩層意義,一個“被錄取”,另一個意義則是“認同”或是“被接受”,首先他們被這樣的大學錄取,接著他們在那里找到自己,認可自己,并讓社會接受他們。
2.2 迸發激情和創造力的沃土
當巴特比的到他的心動女生莫妮卡\\(Monica\\)——哈蒙大學的優品生,到南哈蒙大學來找他的時候,她感覺來到了一個“世外桃源”——在她面前的校園和學生呈現出一派自由、富有活力和激情的景色。接著巴特比把她帶到一張碩大的白板面前介紹道:“這是個新花樣,我們自己建設教室和課程,只需要我們把它們寫在白板上?!睂W習就像是去一個大型的教育超市購物一樣,在超市里挑選感興趣的課程,完全自由,完全憑自己的喜好,再也不受學分制的束縛,沒有考試、論文或是要求閱讀量的條條框框,每個人都可以盡情發揮自己的愛好和特長!可是這樣的課程是否具有學術價值?在最后的聽證會上,當法官提出質疑時,南哈蒙的同學們都踴躍地站出來進行解釋 “:在散步和思考課中我們在減壓的環境中思考人生要做什么;202是門藝術課通過調查個人經歷發現自身才華;滑板234建立斜坡教我們工程、物理和空氣動力學; 搖滾222聽音樂思考抒發對迷失一代的擔心,同時搖滾到死……”在南哈蒙,每個學生都是自己的老師,他們按照自己的意愿安排自己的課程,發揮自己的特長,是教員同時也是學生,充分詮釋了教學相長的道理。
在完全隨心所欲的環境里,每個人的潛能和激情都被完全的釋放出來! 在南哈蒙,學生可以自己設計自己的房間,這里有???、吉祥物、激情澎湃的派對……難以置信這一切創自于一個假冒大學的這些學生們。在全劇最后高潮聽證會上巴特比的精彩演講讓大家相信這一切都是真的:“真正的學習發生在南哈蒙無論你是否喜歡。它是事實。不需要老師,教室以及虛浮的傳統或者金錢來學習。只需要大家有著提高自己的愿望。這在南哈蒙已經擁有。所以你們繼續標榜你們的規則,拒絕我們,打擊我們,做你們想做的。這一點都沒有關系,因為我們不會停止學習,也不會停止成長。我們不會忘記在我們的土地上灌輸的理想,因為我們是南哈蒙的主人;我們也一直都會是南哈蒙的主人?!?/p>
3、 結束語
巴特比這幫假冒大學生顛覆了美國的傳統教育機制,但最終卻能得到法官們的批準。這樣的故事結尾似乎有點偏離現實,過于理想化。 如果換個結局,S.H.I.T.沒有得到教育部的認可,學生們都被遣散。但是無論怎樣,學生們在S.H.I.T.的時光讓他們懂得自己需要的是什么,不是社會大眾的衡量標準,而是自我的認知以及對生活的熱情?!罢嬲慕逃羌ぐl學生的激情和創造了”。南哈蒙大學最讓人向往的地方在于它學生至上的辦學理念,自由,富有激情、創造力。大學其實是個服務行業。它給我們提供一個學習的環境,在這個環境里我們讀書,體驗世界,尋找生活的真諦,探索內心的悸動,開掘自身的潛力,這才是大學,激情和創造的發現地。
參考文獻:
[1] 約翰·亨利·紐曼大學的理想\\(節本\\)[M].徐輝,顧建新,何曙榮,譯.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12-16.
[2] 弗萊克斯納.現代大學論一美英德大學研究[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37-41.
[3] 奧爾特加·加塞特.大學的使命[M].徐小洲,陳軍,譯.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56-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