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影視劇立足于歷史文獻等歷史事實,通過電視、電影等現代媒介手段,在歷史事實的基礎上進行藝術加工、想象、聯想的一種再現形式.它不僅體現了一定的歷史現實,也受到當下意識形態等諸多因素的支配與限制,它既是對歷史記憶的重構,也是對現代生活的關照.[1]
一部 45 集電視連續劇 《槍炮侯》可以算是奪人眼球的戲目.它似乎不屬歷史正劇,亦不屬戲說或細說一類.從實際觀看效應來說,它依據特定歷史背景和隱約人事附衍而成,把晚清世態的奇與正融于一爐,甚是特別.這里姑且稱其為 "奇正劇".理由諸多: 其一,它的確反映了晚清風雨飄搖的政治經濟面貌; 其二,它所演繹的角色群體基本符合歷史條件之限閾; 其三,它的各種懸念制造多在意料之外情理之中; 其四,它所呈現的基本戲路風格多在莊諧之間.且不做一一贅述,這里僅就 "國與家" "公與私""忠與孝""情與理"幾種重要關系在劇中的糾葛處理所呈現出的一派鮮活奇正的歷史劇風格.而聯結這多重關系的貫通事象便是 "槍炮""婚姻"和 "革命".之所以探討其"奇"與 "正",是希望通過對此劇的分析,不僅關注于實實在在的歷史,而更多地關注于這些 "正"的歷史是如何通過現代詼諧而寫意的 "奇"徑被選擇、敘述與重構的,并深入其中,了解其背后所隱藏的個人與社會語境.[2]
槍炮: 國家與個人命運之象征物晚清之時,甲午戰爭的失敗讓慈禧太后也幡然醒悟,槍炮這威風八面的東西已經關乎民族的存亡! 為了消弭內患,抵御外攘,清朝廷展開自救運動,各地軍工廠為民族的未來偷師洋法,自制兵器.[3]
于是,從曾國藩、李鴻章、張之洞到侯久滿,都為中國的槍炮而殫精竭慮.《槍炮侯》的故事就此展開.侯文滿原名侯酒滿,一個北洋炮艦上的五品炮弁.親歷了甲午之戰,痛感 "我大清器不如人",立誓 "造出最好最好的槍,最好最好的炮,否則我侯酒滿來世做豬做狗."對于一個人物勵志的主客觀兩方面刻畫,該劇做了看起來匪夷所思而又符合邏輯的交代.
小小的炮弁因為種種傳奇式的經歷 \\( 為太后購辦荔枝而讓李鴻章知會,為救鄉民于瘟疫而私挪李鴻章所給萬元銀票開藥局和棺店獲罪,后因北方戰事被赦,參加甲午海戰而捐功為太后所知曉,在京試制槍炮走火驚駕而獨蒙太后施恩,隨駕逃離京師而獲擢拔.\\) 而得以領敕主持粵局槍炮事業.至此,全劇交代部分在奇詭情節與正確邏輯交織著的傳奇色彩中獲得了引人入勝的效果.侯酒滿的心理底色不僅在這樣的經歷里形成,同時也呈現了整個民族的被動自覺心理,同時和李鴻章、慈禧太后、光緒皇帝的心理相契合.作為國家的領導者,畢竟對槍炮的意義還是有深刻認識的,他們又何嘗不想強國強兵? 慈禧將侯酒滿的 "酒"字改賜為 "久",寓意 "我大清長久."因此,眼花繚亂的驚險故事展現了 "奇中之正"的意義: "奇"在偶然, "正"在必然.當然,以侯久滿的立場、境界和性格他不可能認識到 "僅憑槍炮是不能做到真正的強國強兵"的,否則他就不是真正意義上的侯久滿了.
他的歷史局限在某種程度上和慈禧、光緒、李鴻章也是一轍的.但是,從民族和國家最高利益的立場出發,我們不能不說侯久滿所從事的槍炮事業是正義的.
接下的劇情圍繞著如何制造槍炮而延展,首先是經費問題,積貧積弱的清政府有心無力,侯久滿費盡心思為制造槍炮去 "找錢",抓貪官、坑惡吏、搶海盜, "以惡制惡"用盡了各種斂財手段.后來,竟發展到印制假鈔辦起"大紫銀行",以支撐大規模生產槍炮之需.正當的動機,不正當的手段,成為侯久滿實現理想的必然方式; 神奇而充滿戲劇色彩的過程中,種種刺激性元素使劇目故事充滿了很強的可看性; 同時,正因為特殊的時代與特殊的人事狀況,才使候久滿在一次次事發后遭滅頂之災殺頭之禍時卻因為慈禧的法外開恩而逃過一劫,這也正迎合了受眾的情感取向.
最后,侯久滿結合傳統技藝與洋槍洋炮的技術,在義子戴刀和英國戰俘 "紅毛"赫頓的幫助下成功制造出兩千八百銖機關槍、火炮一類.這樣的利器顯然會成為朝廷和革命黨爭奪的對象,這把侯久滿推向極其矛盾的艱難境地.一面是他所效忠的朝廷,一面是女兒玉姑為代表的革命黨.
最后,他選擇與女兒和槍炮庫同歸于盡.這樣的選擇也是符合人物性格邏輯的.這是一個人的悲劇,更是一個時代的悲劇,歷史的必然.也許在歷史現實里沒有這樣的人物原型,但在藝術世界里,完全可以塑造出這樣一個符合真實本質的歷史人物.
婚姻: 皇命與人性沖突之媒介質在 "婚姻"這個充滿復雜人性和情感意味的概念面前,一個關鍵人物出現了,即伴隨侯久滿槍炮事業一路的阿爾薩蘭.她是慈禧的貼身侍女,聰明漂亮、機智過人,肩負特殊使命,被慈禧作為其眼線而安排為侯久滿的 "大福晉",從而鬼使神差地陷入一場奇怪的婚姻和關乎國家存亡的槍炮事業之中.
阿爾薩蘭是一個極其難堪的角色.侯久滿有完整的家庭,發妻楊氏雖年長他十一歲,可賢良恭讓,操持家事任勞任怨.然而慈禧不惜讓侯休掉發妻,同時不惜打破 "滿漢不通婚"的祖制將旗女阿爾薩蘭嫁于侯,并授之以 "大福晉"名分,感情、倫理、習俗等等在政治、皇權面前都顯得蒼白無力.面對此難題,情節又出乎尋常地柳暗花明,編劇在一種充滿喜劇色彩的氛圍里調和了法理情義的強烈沖突.機智的侯久滿采取了一個出人意料的方式化解難題:
在表面接受慈禧安排的同時,私下又重娶發妻,讓生子女和養子女稱阿爾薩蘭為 "額娘",而與其有夫妻之名卻不行夫妻之實.
在這樣的畸形婚姻里,阿爾薩蘭卻在情感與理智諸多沖突中成就為個性鮮活的大角色.她與侯久滿雖有水火不容的強烈情感沖突,卻又每每在關鍵時出于理性和同情暗助其渡過險境而絕路逢生,在 "情與義"間呈現其生命品格的骨感.同時,她又是一個在內心沖突與外部沖突中發生多重轉變的角色,本肩負著皇家使命而委身,卻在與侯一家人的相處中,情感發生急劇的轉變,與戴刀發生戀情不果,又和侯久滿的長子陷入愛河.這兩次戀情偏偏都是以所謂 "額娘"的身份出現,豈不犯人倫滅天道? 而作為純粹的年輕男女之間的天性使然又是健康而充滿人性光輝的.正是這樣紛繁復雜的情感糾葛使一個以槍炮事業為線索的戲路因為揉進了一脈鮮活的情感紅線,而讓人真切地感受到人性中細柔如絲之美和蓬勃如荼之烈,那種情感的譎變與撕裂感成為吸引受眾眼球的極好看點.
而在皇命與人倫的雙重束縛中,侯久滿所承受的也絕不比阿爾薩蘭少.然而,這樣一個白生身份、行止粗獷的武人卻出奇而自然地實現了轉變,同樣也是值得玩味的.
圍繞婚姻這個副主題的人物影像也告訴我們,樊籠再堅固也終究擋不住人性的力量.在晚清,沖破一切腐朽沒落,迎接新的時代生活已經成為一股不可阻擋的洪流! 于是,在各個層面的革命會成為一種歷史的必然!
革命: 信仰與孝道沖突之引火索《槍炮侯》主題之轟烈奇正也在于對革命這個概念的影像闡釋,并以一種側面的多重反映方式進行.康梁、孫中山、黃興等在影像敘事中都以非主體人物出現.這些傳統意義上的主流人物在 《槍炮侯》中的隱約感減少了影像敘事的沉重感,也稀釋了受眾日已形成的 "英雄創造歷史"的審美疲勞和對正史演繹的高度期望值,相反以剪影的方式不僅會更有神秘感,也會給逼真的影像造型減輕負擔.
劇目著力塑造的是一些不同色彩的改良者和革命者群像,他們不算是革命頭面人物,卻是革命主體人物,且因為與侯的關系而成為反映歷史現實的重要角色.影像敘事對于這樣的陌生改良者和革命者比如玉姑、正言、妹仔、戴刀,在塑造上會更能自由發揮,也更能彰顯其鮮明的個性特征.
該劇的另一大特色,即將革命信仰主題放在人情孝道的糾葛中演繹.以侯與女兒玉姑的關系為主要線索,她自小性格外向,不拘規束.侯要其纏足堅決不從,最終是在侯久滿臨刑遺言要挾下被迫纏足,自此便和父親結下怨恨,但與母親楊氏情厚至篤.參加反清武裝組織后,經歷數險后讓她覺察背后是父親伸出的援手,備感深沉的特殊大愛.玉姑為了信仰,組織劫槍炮庫和圖紙,策反軍營兵變,甚至不惜除掉父親.這對女兒來說是一個艱難的決定! 為此,玉姑陷入了堅持革命信仰和維持人倫孝道的兩難境地.親情是天經地義的,信仰卻可以選擇, "忠孝兩全"固然最好,而玉姑則必須做出取舍.以侯久滿的見識,雖知晚清朝廷的沒落,但以其立場和性格也不可能背叛朝廷主子.因此,父女的骨肉相殘,兵戎相見成為必然.最后,侯久滿抱著玉姑沖向彈藥庫的場面是十分壯烈的,也是符合情理邏輯的! 要革命就會有犧牲,侯久滿的兒女們先后以各種方式奔赴革命并獻出生命,這是革命的必要代價,也客觀反映了革命歷程之艱難.而他因其性格邏輯而阻止暴力革命以身殉職的方式也在情理之中.如此我們不能不驚嘆于影像敘述所帶給我們的情感撕裂感和意志的焚灼感.
的確, 《槍炮侯》的編劇和導演是成功的.圍繞 "槍炮""婚姻""革命"的主體性概念,把正史神奇化,把傳奇莊重化,這種正史野說,野史正說的藝術創作方法,讓我們更為真切地感受那個活著的歷史.也許,有人批評它有較多的編織痕跡,但我們認為,如果是符合歷史本質真實的故事編織就是一種藝術的創造力.所謂的歷史真實,不是歷史發生的事實就是歷史真實.歷史是一種生活流,而且是各個集群人的生活流,"存在就是合理",那么不管是帝王將相、才子佳人,還是平頭百姓,所有的生活不都是真而實的嗎? 但這種事實性的生活流不能說就是歷史真實.歷史真實關鍵在于是否能夠反映歷史的本質.[4]
晚清積貧積弱社會現狀是一種本質,晚清的反封建社會思潮是一種本質,晚清的普遍社會心理走向開放渴望強大是一種本質.編劇和導演將角色放在更合乎人性和時代性的基點上進行肉身化性格化塑造,使人物更為鮮活生動.比如對于慈禧的非妖魔化的塑造,令受眾感受到一個可愛而人性化的非臉譜化審美對象.再如,非正派范兒的侯久滿,給人以立體化的豐富感、生活化的氣息感.他沒有特別豐富的表情,最多的是擦下眼皮的經典性習慣動作.本質上鐫刻著忠義二字,忠君,愛國,愛民,義氣當先.這對當今社會也具有一定的品格示范性.因此,我們姑且把 《槍炮侯》謂之歷史奇正劇亦可稱為一說.
[參考文獻]
[1]秦志希,曹茸. 電視歷史劇: 對集體記憶的建構與消解[J].現代傳播,2004\\( 01\\) .
[2]王明珂. 歷史事實、歷史記憶與歷史心性[J]. 歷史研究,2001\\( 05\\) .
[3]曾志文. 晚清槍炮外購疏論[J]. 暨南學報,2011\\( 04\\) .
[4]衛厚生. 歷史劇與歷史真實性[J]. 文藝理論與批評,2004\\(0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