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傳播迅速崛起,傳統電視媒體面臨巨大挑戰。
在這個媒介變革與融合的時代,中央電視臺財經頻道組織拍攝的大型紀錄片 《互聯網時代》,將探尋的目光對準已經無處不在的網絡技術本身,思考技術革命背后的人類社會演進規律,以及發明創造帶來不可逆轉的人類命運這一終極命題。一部紀錄片要擔負起這樣的重任,不僅要求主創人員具備成熟的紀錄片創作經驗和豐富全面的知識儲備,同時還需要對紀錄片的社會價值有著更為深刻的認識。
電視紀錄片在大眾傳播中扮演何等角色,既由這部紀錄片所屬的類型決定,同時也取決于紀錄片創作者的價值取向和思想深度。紀錄片通常強調對于 "真實"的忠誠,其功能包括記錄歷史、反映生活、傳播知識和人文關懷,這些功能決定了紀錄片通常被定位為事實的記錄者或傳播者。但 《互聯網時代》的價值取向和角色定位,顯然超出了紀錄片在一般意義上的創作內涵。
它不僅描繪互聯網技術的誕生緣起和發展變革,呈現新技術條件下的時代面貌;更為重要的,它還從深處解析了互聯網技術對人類社會帶來的全方位影響。而后者的電視表達,要求這部紀錄片除了作為時代記錄者外,還必須在新的歷史語境下,承擔起紀錄片人文思考的四重角色。
一、中國既往歷史的反思者
《互聯網時代》第一集 《時代》,以技術對人類社會形態演變所起的作用,將人類社會的歷史劃分為狩獵采摘、農業、工業和互聯網四個時代。通過比較世界各民族對待新技術出現的不同態度,分析其走向不同歷史命運的某種必然。片子沒有將記錄和關注的視野局限在互聯網發明前后的數十年中,而是縱觀整個人類歷史長河,透徹分析了及時掌握一種新技術對人類產生的影響。中國為何在農業時代一度興盛,而在工業時代卻一落千丈,這是創作者真正希望引發觀眾思考的問題?;仡櫲祟愇拿鞯陌l展史,正由于中國在工業時代錯失良機,面對以互聯網發明為標志的第三次技術革命,中國在信息時代必須順勢而為,乘勢而上,把握歷史給予的發展契機。
在第九集 《世界》中,片子回顧了中國在數個歷史關頭對待新技術的態度,比如 "乾隆對英國進貢水泵的不屑""慈禧拆毀中國首條鐵路" "鄧小平力主派遣大批留學生出國"等等,分析了中國國運盛衰轉折背后的觀念原因,進而反映出當今新一代中國領導人 "沒有信息化就沒有現代化"這一論斷的審時度勢和高瞻遠矚。通過紀錄片的影像表達,這種基于時代大背景下對民族命運的深刻反省,以具象化的形式呈現在觀眾面前。
二、中國發展階段的定位者
明確中國在信息技術時代的全球競爭中所處的位置,是 《互聯網時代》所要探討的核心命題之一。第二集 《浪潮》通過對網景、谷歌、雅虎等互聯網巨頭成長歷程的回顧,探尋新時期跨國企業的成功之道。二十余年的互聯網發展歷程如同一面鏡子,映射出當今中國創業者所面臨的機遇與挑戰。對中國而言,不能再走過去西方發達國家能源消耗、環境污染的老路; 今天,堅定地以創新創造為先導,是實現我國跨越式發展的必由之路。
"發展中國家"和 "發達國家",長期以來被用以劃分不同國家的工業化水平。對此,第三集 《能量》提出 "高創國家"和 "低創國家"的概念,著重凸顯互聯網時代以智慧和創造作為生產力發展驅動引擎的全新劃分標準,這為我國在新時代指明了發展戰略和路徑。第九集 《世界》進一步深入分析我國互聯網的發展現狀,用事實力證目前中國只是 "網絡大國",還非 "網絡強國".這種對自身發展水平的明確定位和對趕超路徑的清醒認識,對于現階段我國的發展道路,具有十分重要的啟迪意義。
三、中國國際形象的展示者
世界如何看待中國,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中國如何看待對外來文明的接受和自身文明的傳承。對于互聯網這一誕生于美國的技術發明,《互聯網時代》用了大量篇幅分析其背后的文化土壤。第二集 《浪潮》追溯了硅谷的母體斯坦福大學的前世今生,進而說明任何先進技術的出現必須首先擁有與其相適應的社會環境。在第三集 《能量》中,通過同樣起于草莽的 "小米" "樂視"等企業,展示中國社會對于這一規律的接納和主動調整。
作為一部完全由中國人創作的紀錄片, 《互聯網時代》把中國的內容比重放在了一個恰當的位置上---既不一味歌頌國外互聯網企業的成功,忽視本國互聯網產業迅速崛起的事實; 也沒有因為我國互聯網的飛速發展,而忽略整個社會還缺乏為營造良好的網絡發展環境所做好的準備。
這種真誠而公允的態度,反映在整部紀錄片的各集之中。在第七集 《控制》中,創作者在表達了對互聯網導致的各種犯罪行為的憂慮之后,呼吁各國合作治理網絡空間,讓網絡空間的合作共贏成為現實世界人類消弭紛爭的成功范例,展示了我國在網絡空間治理問題上的大國氣度,進而樹立了一個開放包容的中國國際形象。
四、人類精神家園的守望者
網絡技術在全面而深刻地改變人類社會的同時,給人類的精神世界帶來了怎樣的沖擊,這是紀錄片 《互聯網時代》所關注的另一個重要問題。
技術變革推動時代進步,這是歷史的必然; 與此相伴的是現代技術對于人類千百年來精神家園的沖擊。第四集《再構》中談及以 "可汗學院" "Coursera"為代表的網絡在線教育,正創建出具有顛覆性意義的教育新模式,這讓全球共享精英式教育成為可能。但片子在呈現這種技術進步的同時,也對其中隱而未現的負面影響產生憂慮---校園里的童真和青春、孩童少年的兩小無猜、豆蔻年華的青梅竹馬,也許將在人類精神世界中不復存在。從對社會變革圖景的描繪,引向對人類精神世界失落的擔憂, 《互聯網時代》提升了看待技術革命后果的思想高度。
第六集 《遷徙》從人類精神層面上的剖析 "網絡社交成癮癥""青少年沉湎網絡游戲"等現象,反思網絡技術對人類精神健康的負面影響; 第八集 《憂慮》將網絡時代人類無處安放的隱私,與對技術決定論的爭論相聯系,揭示了網絡存在的這一重大弊病對人類精神世界的困擾。
以上這些對人類精神領域的觀照,顯示了 《互聯網時代》整部紀錄片是站在人類精神家園守望者的位置上,全面地看待互聯網技術所帶來的顛覆和改變,而非片面的"技術決定論"鼓吹者。
五、結語
人類跨入信息技術時代已二十多年,網絡媒體蓬勃興起的同時,由于網絡傳播所具有的碎片化、年輕化等特性,大部分人的思考方式呈現膚淺簡單的趨勢。在這個大背景下,具有人文關懷內涵的電視紀錄片,理應運用視頻傳播的方式,傳播更多的思想內容。正如總導演石強所說,"我們無法通過一部紀錄片描繪一個時代,但我們可以一起思考一個時代。
"正是這樣的創作姿態,使 《互聯網時代》具有了一般紀錄片所沒有的角色定位。紀錄片播出后,在互聯網界、社科界引發的種種討論和思考,說明這部紀錄片已經成功地實現以上四重角色所賦予的時代重任,同時也對未來提升我國紀錄片的思想層次進行了有益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