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理念型紀錄片的表述及其手段
一
《互聯網時代》是一部重宏觀論述、重理念表達的大型紀錄片,這一定位在給這部紀錄片帶來了信息量大、啟發性與思辨性強、視點高屋建瓴、讓人深刻反思的優勢的同時,也給這部片子在可視性方面的創作帶來了極大的挑戰,尤其是拍攝客體自身所具備的抽象、內在、單一等特征,又進一步給這部紀錄片的影像表達造成了天然的困難,這也進一步決定了 《互聯網時代》的影像構成會不同于以往的故事化表述,線性化結構的傳統方式,由重細節、重情節,改為追求在重敘述的基礎上注重表述,尤其是把 "表述"作為全片的統領,將 "表述"的效果和深度視為判斷全片質量的最重要標準。
在此前提下,如何將信息的表達和思想的表述融于全片的總體結構中,并且將其發展成為最為核心的元素,就成為本紀錄片創作過程中的最大難點。因此,將 "表述"作為一部紀錄片的理念追求和藝術手段提出來,加以討論,將傳統紀錄片的 "故事化敘述"和當下社會類紀錄片的 "理念化表述"之間的關系進行探討,對于當下尤其是未來紀錄片的創作理論和實踐,并非全無益處。
本人作為 《互聯網時代》的執行總導演,對從創作 《互聯網時代》一片的過程中受到的啟發進行反思,并把自己對紀錄片創作的反思從 "敘述方法"和"表述追求"之間的關系入手,進行普遍化的討論,以期拋磚引玉。
二
紀錄片作為一種表達觀點的創作行為,其構成手段是多種多樣的,對于當前紀錄片創作過程而言,解說詞的地位不僅變得難以替代,而且越來越舉足輕重,如何在紀錄片創作中找準解說詞的定位,發揮出解說詞最大的功能,是紀錄片所面對的非常普遍的問題之一,也是影響論述型紀錄片成敗的主要因素。
紀錄片創作中的 "客觀記錄"是創作者在對現實生活的本來面目較充分的了解和認識的基礎上,對生活事實所做的相對客觀的藝術展示,作者通常會將鏡頭對準生活流程中的 "原汁原味",展現生活中的矛盾和沖突,呈現拍攝對象的故事化、情節化的特點,這種通過著力挖掘情感因素和心理活動、使敘述充滿人文性的紀實風格,在敘述中不管以何種面目出現,對于一部紀錄片而言,都是一種必要條件和前提。
承擔的是紀錄片創作過程中的打地基的工作,其質量直接關系到紀錄片創作結果的優劣,是紀錄片追求的根本價值得以實現的物化載體,這就需要作者以積極姿態介入現實生活,盡最大可能地貼近現實,調動自己的全部感官從社會現實中尋找靈感,盡量忠實地展現生活流程和變化,最廣泛地獲取可靠信息,輔以貼切的表現形式,形成節奏流暢、繁簡合理、真實自然的敘述結構。在敘述中創作者應全力追求使受眾在心里和情感上與紀錄片產生共鳴,并為其在理性層面的思辨打下堅實的基礎。
但是呈現過程本身并不等同于紀錄片,甚至與紀錄片的本質還相距甚遠。這二者之間是一個由量變到質變的跨越,是一個由感性到理性的提升,是由感性關懷上升到理性關注的轉化。創作者把理性思維和主觀意識,注入影像結構,追求增強紀錄片的思想啟示功能,這就要更多地依賴解說詞發揮作用?!痘ヂ摼W時代》恰恰是當下此類紀錄片的一次創作嘗試,不僅 "主題先行"而且 "旁征博引",論點論據充分,氣勢宏大,思辨特色明顯,解說詞酣暢淋漓地表達出作者的態度、情感、價值觀、世界觀,在敘述結構的基礎上賦予了全篇強烈的個性化色彩,不僅真實生動而且發人深省。
《互聯網時代》之所以成功地吸引了觀眾,就是因為它最大限度地發揮了解說詞的引導觀眾思考、共同分析理解現實的功能,而沒有僅僅停留在簡單紀錄的層次。通過探索社會發展變化的內在客觀規律,深入挖掘人性和社會本質,始終關注人類的命運,把握社會的未來發展趨勢,抒發創作者的思考與追求,以實現紀錄片創作"文以載道"的最終價值。
紀錄片最重要的功能是表述,紀錄片創作者的工作價值取決于其主觀思考在多大程度上對觀眾對社會施加了影響,作者創造性地利用客觀現實,直抒胸臆、開明宗義地闡明觀點,使受眾不僅在心理上受到震動而且在思想深處產生共鳴,這才是紀錄片價值的真正體現。
客觀敘述和主觀表述是紀錄片創作過程中的兩個重要手段,二者相輔相承,互為依托,共同結構出一個紀錄片的主題思想的聲像化過程,能否熟練地把握好它們之間的關系,把各自的作用發揮到極致,是對紀錄片創作者的最終要求和考驗。
三
眾所周知,互聯網作為我們拍攝的對象,其與生俱來的難以把握的 "抽象"特征以及摸不到看不見的特點,為個案研究大型紀錄片 《互聯網時代》拍攝帶來了巨大困難,尤其是缺少可以把握的 "抓手",使我們在進行思想的主觀表述時,還必須盡全力客服 "虛無飄渺"的感覺,動用各種手段去打造客觀鮮活的現場感,尤其是追求對傳統的真實概念的突破。實現另一種真實:主觀真實。紀實只是一種手段和風格,并不等同于真實,更不能與事實劃等號,當下紀錄片的真實應該是一種理念層次的真實概念,應該是作者所抱有的一種歷史負責感,對真理孜孜以求的認真態度,對人類共同命運的關懷。那種盲目追求類似于 "現場直播"效果的所謂的真實,實質上是一種不負責任的態度。紀錄片創作如果過于強調自以為是的客觀完整的 "紀錄",那么將淪為淺層次的所謂真實; 面對現實生活要想做到完全徹底的所謂 "現場直播"也是不可能的。
基于這種認識,《互聯網時代》的拍攝和創作,自始至終遵循: 重故事感,而非故事本身的完整性;重人物命運與時代的沖突感,而非強調人物命運的轉折軌跡; 重人物內心面對變化時的極端糾結感,而非一味刻劃人物性格和心理轉化過程。我們從始至終努力對人物、環境、事件、時代中的海量信息進行自覺地選擇、整合和再構,追求一種更高意義上的真實客觀、一種源于客觀事實又高于客觀事實的理性表述,在創作中大量使用 "再現"與 "營造"等手段,以達到在情緒化和故事感高度統一的基礎上的客觀真實,這給 《互聯網時代》這部紀錄片打上了鮮明的主觀真實的烙印和強烈的作者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