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是一門視覺藝術。觀眾主要通過 “看”這一行為來進行審美活動。電影畫面直接作用于人的視覺,不但能帶給觀眾以美妙、酣暢的感性體驗,也同時能夠深入到觀眾的心靈世界當中,使其感受到更豐富和深刻的精神愉悅。電影畫面的美術造型設計是實現這兩個層面審美效果的關鍵一環。著名導演彼得·格林納威曾說過: “無數在電影家之前的畫家們對絕大部分問題已經提出并解決了,大批載著問題與答案的繪畫作品構成了我們集體的記憶,是一筆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財富?!?br>國畫這一傳統且博大精深的藝術表現形式對于中國的電影創作者來說,是其美術造型設計中經常借鑒的重要素材和藝術表達方式。首先,國畫元素在電影美術中的運用可以傳達特定歷史時代與民族文化,賦予獨特和鮮明的敘事語境。其次,現代電影對傳統國畫藝術的借鑒可實現增強、豐富畫面表現力和提高影片藝術效果。最后,兩者的有機融合也可以很好詮釋和深化影片的精神性內涵。本文在這三個向度上,探討了國畫藝術對影片審美價值的實現與提升作用。
一、傳達特定歷史時代與民族文化,賦予獨特和鮮明的敘事語境
對國畫藝術元素的借鑒與運用在中國電影藝術家的創作中是極為常見的。國畫作為中國的傳統藝術形式具有其獨特和鮮明的視覺風格,將其引入電影的造型設計,可以營造出風格凝練、統一而又富有特色的視覺風格,帶給觀眾以難忘的審美體驗。如,上海美術電影制片廠制作的動畫長片 《大鬧天宮》,影片就帶有明顯的國畫藝術風格。片中的花果山場景可謂是諸多場景中最重要的場景之一,國畫風格在這里充分顯現?;ü狡俨记暗纳椒迦绲犊掣?,以粗線條勾勒石塊層次,不注意石塊的細節,以濃重的墨色來產生立體感。山峰上探向瀑布的石崖也用類似的手段刻畫石頭,遠處云霧繚繞的山峰和懸崖側下方的迎客松是明顯的寫意的畫法,也是國畫典型的風格。影片的國畫風格使習慣于國畫的國內觀眾完全沉浸在中國山水的意境中,而國外的觀眾則因對這種風格的陌生而產生震撼。因此,《大鬧天宮》無論在國內還是國外,都享有極高的評價,堪稱中國動畫史上的里程碑。
電影總是要反映出特定歷史時期與不同地域的現實生活與社會文化心理。影片通過畫面作為主要的敘事手段,演員的演繹與場景的安排、選擇,來反映主體與社會的關系、主體的精神世界以及主體對客觀現實的理解和觀念等。
國畫是我國歷史文化的產物,它不僅是一種純粹的藝術形式,也包含著豐富的社會與人文內容。國畫與電影的藝術審美宗旨有著很多相通之處。因此,在現代電影中對國畫元素的吸收與運用對于影片審美價值的實現與提升作用也是有著重要作用的。如,動畫電影 《功夫熊貓》,其主打的“熊貓”和 “功夫”皆為中國元素,在場景安排中當然少不了國畫的元素。玉皇宮是片中最重要的場景,無論是遴選神龍大俠還是大戰反派主角太郎,都是在這個場景發生的,這一場景充滿了國畫的韻味。巨柱支撐的大殿,斗拱飛檐,大殿的屋頂覆蓋著青色的琉璃瓦,與水光山色融為一體。在玉皇宮的周圍,是云霧繚繞的群峰,寫意的山水襯托出玉皇宮的雄壯威武之姿,也令觀眾充分感受到功夫熊貓故事的東方背景。
電影對國畫素材、色彩、構圖等表達手段的借鑒可以與觀眾建立起天然的審美共識,令觀眾更加容易和積極介入到影片的藝術時空當中,參與影片的藝術再創造。因為國畫這一藝術形式本身,其表現出的對客觀事物觀察與認識的角度以及相應的造型手法,是中華民族長期以來形成的哲學觀念與審美取向的集中體現。同樣以 《功夫熊貓》
為例,片中對色彩的運用也非常具有東方特色。片中對紅色的運用,一反西方文化中對紅色代表暴力、犧牲、淫蕩等負面意義的聯系,而成為與喜氣、吉祥、興盛等意義相聯系的中國式詮釋方式。
尤其是神龍大俠的遴選情節,紅色的爆竹、紅漆的柱子和山門,阿寶乘坐紅色爆竹的火箭飛上天空等,紅色帶來了喜慶的氣氛。
此外,對于不熟悉中國傳統文化的電影欣賞者來說,一方面,影片對國畫元素的借用所形成的獨特視覺風格,恰恰實現了一種 “陌生化”效果,能夠帶給觀眾以嶄新的審美感受。另一方面,其中所蘊含的文化內容與精神意蘊在一定層面上超越了電影本身,對電影審美既是一種豐富,也包含了更多的審美內涵。
二、豐富畫面表現力、提高影片藝術效果
對于電影來說,獨特的視覺風格,鮮明的銀幕形象是打動觀眾,使其與電影創作者獲得審美共鳴的前提。電影創作中融入國畫藝術成分,無論是視覺美感,還是畫面中透射出的神韻,都能夠使影片畫面實現一種唯美而又不乏內涵特征的審美意境。
首先,電影畫面不但是一種重要的形式語言,也是主要的內容載體。因此,電影畫面造型不但擔任著實現視覺審美的人物,也需要具有很強的表意功能。因此,電影畫面風格的營造,總是要與影片所要表現的內容和情緒相呼應和融合,著眼于其綜合的藝術表現力。如,徐克執導的《青蛇》,對國畫藝術的借鑒使影像風格更加飄逸、靈動,符合影片的奇幻風格。影片中盜仙草的橋段,當白蛇和青蛇在空中向昆侖山疾馳,法海在后面追得很緊,縹緲的云霧遮擋了陽光的照耀,群山的頂峰在虛無縹緲中若隱若現,透出仙山的神秘氣質。靈芝仙草之所在,是一汪深潭中筆直的石柱之巔,山上不斷傾瀉而下的銀色瀑布與碧幽幽的深潭形成絕美的圖畫,仿佛進入國畫中一般。水漫金山寺的橋段,則是片中最壯觀的場景。當青蛇、白蛇興起滔天巨浪,法海的金山寺如同漂浮在海上的一葉孤舟。在白蛇動了胎氣無法控制水浪后,大水將尋常百姓家宅沖毀,整個縣界成為一片汪洋。那煙霧蒙蒙的水上,是幾點漂浮的樹木,背景中的金山籠罩在云氣中,虛中有實,實中帶虛。這種利用國畫的手法造境的場景,豐富了畫面的表現力,同時帶給觀眾極大的視覺沖擊,也讓觀眾反思造成這場浩劫的真正原因。
其次,電影來源于生活,展現客觀世界和人們的喜怒哀樂,但其最終表現在銀幕上的成品總是對現實的抽離、濃縮或變形處理,以此來深入生活的本質。觀眾對影片的審美需求最重要的一點便是其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電影畫面對繪畫藝術的借鑒還可以增強影片的藝術氣質,令觀眾體悟到生活的本真與實質。電影 《牧笛》里,導演巧妙融合充滿中國格調的畫風,使影片的藝術氣質得到明顯提升。影片的故事非常簡單,初夏的江南,牧童因睡覺而走丟了牛,后想方設法找到了牛。故事雖簡單,卻因畫面格調的高雅,使影片展現出田園詩般的氣質。片中的小橋流水、竹徑通幽等景色帶有明顯的中國南方韻味,而牧童尋牛過程中所見的飛瀑直下和崇山峻嶺也是國畫中最常見的題材,其中竹林和老水牛更是充滿了水墨味道。尤其是片尾部分,牧童通過自己削的竹笛吸引老水牛歸來,吹著竹笛的牧童騎在牛背上,從綠柳叢中穿過,如同一幅淡雅的歸牧圖。牧童騎牛走過稻田,水中倒映出他們的身影,牧童與牛成為自然景色的一部分,這種情景交融的意境與中國傳統的哲學思想 “天人合一”不謀而合。
可見,觀眾看電影不但是為了獲得審美享受,也是認識現實生活與生命本質的一種重要途徑。電影畫面作為一種形式和內容并沒有分明的界限,而是作為一種綜合效應,對觀眾的感受與認知起作用。對傳統繪畫藝術的運用也要同時著眼于這兩方面。
三、詮釋和深化影片的精神性內涵
電影主要是通過畫面進行傳情達意,以表達對現實認知與態度的藝術。如何通過畫面更充分闡釋事件與人物形象,使觀眾不但能夠體驗到影片所具有的視覺審美價值,也能進一步介入到影片的內容與精神實質中,是電影創作者所必須考慮的問題。否則即使畫面再炫目華麗,也只是一些無意義的、轉瞬即逝的符號堆砌而已。
電影畫面造型不僅要體現為細節美和形式上的協調美,寫意與傳神的審美效果也是影片審美目標中的重要一環。張藝謀執導的 《英雄》中,影片充分發揮了具有中國文化的色彩和神韻,將國畫的創作技法融入了影像的創作,從而達到了畫面寫意、傳神的境界。片中,棋館之戰,先是長空與秦宮侍衛打斗中古箏演奏出傳統的五聲調式,之后的無名與長空打斗時的吶喊亦采用京劇中的唱腔,都體現出中國文化的深厚內涵。而畫面則體現出國畫的技法,無名、長空二人如同畫面上的兩點墨跡,在上下翻飛狀如舞蹈的打斗中,古箏的琴聲再次響起,二人意念中的打斗充滿了寫意的境界。類似的,無名與殘劍的湖中之戰,二人如同翩翩驚鴻在山水畫中躍動,而飛雪與如月的黃葉林之戰,同樣是美輪美奐的國畫風格。當若干年后再想起這部影片,“你會記住在漫天的黃葉中有兩個紅衣女子曼舞; 你會記住在水平如鏡的湖面上,有兩個男人在以武功交流,在水面上像蜻蜓一樣地騰躍?!?br>對國畫的借鑒成就了 《英雄》被人交口稱贊的視覺美感。國畫藝術恰重視寫意,強調在藝術形象的塑造中傳達其神態情韻,表達畫家的藝術理念與情操。在這方面,許多電影藝術家都將其向電影進行過有意識的移植。
李安執導的 《臥虎藏龍》,片中恰當運用國畫的技法來取景構圖,使李安的江湖具有獨特的內涵。李慕白追逐玉嬌龍打斗的一段,最能體現李安對畫面的把握。在灰白墻壁、灰黑瓦頂的低矮房屋的映襯下,二人如驚鴻飄過水面,踏著竹葉在竹林上空穿梭。在一棵竹子的梢頭,二人對峙,玉嬌龍透出一種涉世不深的沖動,而反觀李慕白,則是一切了然于胸的成熟與儒雅。打斗中李慕白見招拆招,點到為止,一點也沒有江湖豪俠好勇斗狠的銳氣,而是帶著深沉的內斂和懾人的氣魄。在青山翠竹之間,流水深潭之旁,李慕白不是要打敗玉嬌龍,而是要收服這顆桀驁不馴的心。李安通過國畫般的山水圣境,帶給觀眾心靈澄澈的感覺,也引領觀眾思考江湖的別樣人文內涵,從而使影片達到了藝術性和觀賞性的統一。
綜上,電影是引發 20 世紀初先鋒派藝術運動的重要因素之一。電影在當時作為一種新的視覺媒介受到許多繪畫藝術家的青睞。從前那些靜態的視覺符號,通過電影再現后被賦予了動感、節奏感與各種豐富變化的可能性。這不但使藝術家們獲得更加廣泛的藝術創作空間和表達手段,也同時帶給欣賞者以嶄新的視覺體驗。反之亦然,電影在發展的過程中不斷吸收繪畫藝術的美學理念和表達技巧,從而豐富了其自身的視覺語言表現力。
[參考文獻]
[1]陳安健,張國輝. 美術與電影的藝術交融[J]. 電影文學,2011\\( 05\\) .
[2]李聯明. 跨文化英漢顏色喻義對比試析———從紅談起[J].連云港職業大學學報,1995\\( 01\\) .
[3]林邵峰. 視覺英雄張藝謀[M]. 北京: 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05.
[4]陳曉偉.“十七年”電影: 中國傳統繪畫美學向電影的有意識移植[J]. 解放軍藝術學院學報,2007\\( 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