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吉爾·考夫曼執導,馮遠征、安以軒主演的電影《敏感事件》與其說是一部驚悚片,不如說更接近于一部藏在“驚悚”的商業噱頭之下的哲理思辨電影。這部電影描述了一個化名為羅小霓的網絡紅人受視頻網站總裁羅素指使,以賺取點擊率為目的,偽造出被人綁架后囚禁在密室的視頻。這段視頻被一直關注她的落魄詩人李寶寶看見之后信以為真,只身前往解救,并失手打死了羅小霓的男友。李寶寶在發現一切都是騙局之后,將羅小霓綁架并囚禁在自家的地下儲藏室中,而目的僅僅是希望了解一個真正的羅小霓。羅小霓數次逃跑失敗后,李寶寶決定以放煤氣的方法殺害羅小霓并同時自殺,卻被趕來的一直關注事態發展的警察馮隊解救。這部90分鐘的電影通過一個簡單的故事,留下了兩個值得我們去思考的永恒的哲學命題:真與假;善與惡。
一、李寶寶——“真”的象征
李寶寶這個角色是這部電影的精華所在。從表面上看,李寶寶是一個沒有才華的落魄詩人,事業無成,妻子也離他而去,使他精神上接近于變態。他殺害了羅小霓的男友,并且將羅小霓綁架至自己家的地下儲藏室,無疑是一個反面角色。然而從更深的層面來看,李寶寶這個精神異常者是全劇除警察馮隊(絕對正義之法律的象征)之外,最為正面的一個人物形象。因為這個角色在影片中象征著絕對而純粹的“真”。
首先,李寶寶自身的絕對真實。李寶寶是一個真誠的人,在劇中他沒有做過一件欺騙的事情,也沒有說過一句謊言。他數次在毫無必要的情況下對羅小霓吐露真心,對自己以前的生活和經歷毫不隱瞞,對自己的內心想法也盡情袒露。同時,他也相信或者希望他所看到的所感覺到的也一定是真實的。所以當他看視頻網站上的視頻,便深深癡迷著羅小霓,當羅小霓被綁架的視頻出現之后,他便不惜花費大量精力去搜尋地點,并且只身前往營救。在得知這一切不過是逢場作戲而已的時候,他的世界觀坍塌了,將羅小霓綁架到自己家的地下儲藏室中。即便如此,當羅小霓兩次用貌似真實的情感和故事來欺騙他的時候,他兩次都輕易上當,導致了羅小霓的逃跑。也就是說,即使已經深刻意識到虛假的存在,只要有“真”的可能性或者表象,他便毫不猶豫的選擇相信。所以李寶寶這個角色,是一個真誠到極端的人物,他不僅自己對別人真誠,也愿意而且容易相信別人對他的真誠。
其次,他固執而瘋狂地追求著世界的“真”。在影片中,李寶寶綁架羅小霓的目的,不是為了錢,而是為了能夠了解一個真實的羅小霓,他甚至要幫助羅小霓找到一個真實的自我。影片中,數次出現體重秤這個意象,便代表著絕對真實。李寶寶自己也解讀過,他對羅小霓說秤不會騙人,肉體是多重就是多重。最后當羅小霓講出自己真實的故事的時候,李寶寶顯得興奮異常,他要求把這些錄下來,因為這才是真正的羅小霓。最后當羅小霓一次次利用他容易相信故事的弱點逃跑之后,他選擇了在封閉的房間里放煤氣,讓自己和羅小霓一起死去。他聲稱要將羅小霓和這個丑陋的世界隔開,也是因為他絕望地發現在這個世界已經無法找到絕對的、純粹的“真實”了。
所以,李寶寶這個角色,正是象征的我們理念中的絕對真實,他對抗著現實中的虛假和偽裝。李寶寶逼問羅小霓,要得到一個真正的羅小霓,實際上便是現代人靈魂深處的自我逼問。而且電影用李寶寶這樣一個變態人物來象征著絕對真實,也顯示了真實在現實世界的格格不入。
二、網絡和羅小霓:“假”的象征
電影用網絡這個概念來象征著生活中的虛假。因為網絡本身就是一個虛擬的世界,我們很難去辨認網絡世界中的真與假,而網絡也正是造成現代社會真假難辨的因素之一。羅小霓這個人物則是網絡這個抽象概念的具象化。
首先,羅小霓這個人物的設計上刻意追求虛假性。羅小霓是網絡紅人,但羅小霓不是她的真名,而且直到影片結束,她的真名是什么也沒有出現過,所以從某種意義上來說,羅小霓是一個虛擬的人物。她不存在,存在的這個由安以軒飾演的女孩是誰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她不是羅小霓,而這一點也在影片中經由角色之口反復提醒著觀眾。
羅小霓只存在于網絡中,所以現實中的羅小霓永遠是假的。即使她在李寶寶的逼迫之下,講出的那些故事,影片也沒有任何證據來告訴觀眾這些故事是真實還是虛假的。
其次,網絡代表著的現代社會采取的不相信的態度。影片的創作者最為巧妙的兩個安排就是羅小霓的兩次求救的方式。一次是她利用李寶寶送前妻的空當,在網上發布了求救的視頻。這個視頻令李寶寶絕望。但是隨著羅小霓的搭檔因為與網站總裁的經濟糾紛發出視頻來指證之前的做假,羅小霓的求救視頻被網絡上觀眾直接判斷為又一次的演習而無人相信。此時網絡代表著不相信。第二次是羅小霓在欺騙并且襲擊李寶寶之后逃出求救,而她求救的地點也意味深長地被安排在了網吧——這個與網絡關系最密切的地方,但是網吧里的人沒有一個相信她所說,直到李寶寶追來將她帶走。
所以,網絡和存在于網絡的羅小霓這個角色,與李寶寶形成十分鮮明的對比。一個代表著假,與社會生活息息相關,并且滲透在現實生活之中。而李寶寶代表著真,與社會生活格格不入,并且病態地存在著現實之中。代表著創作者對現代社會生活中真與假的深刻的思考:這個社會已經虛假化了,所以固執地追求真實只能被視為病態。
三、欺騙與綁架:善與惡的交織
善與惡是這部影片中附著在對真與假的思考之下的另一個思考。從傳統角度來看,李寶寶殺人、綁架,無疑是惡的一方。但是從李寶寶與羅小霓的交鋒中,善惡被提到了一個思辨的平臺上來。
首先,羅小霓是受害者,同時也是欺騙者。而李寶寶是綁架者,同時也是受騙者。羅小霓被李寶寶綁架,是受害者。但是這起綁架案的前因是羅小霓偽造被別人綁架的視頻,導致李寶寶信以為前去營救。而且在被李寶寶綁架的過程中,羅小霓數次利用李寶寶容易相信自己的性格特點,發揮自己的演技,連續兩次欺騙李寶寶。一次是訴說自己母親自殺,自己因此不喝酒;另一次是與李寶寶合作,拍下許多李寶寶希望的講述真實故事的視頻。但是母親自殺的故事后來被羅小霓喝酒的細節證實為假;而視頻中講述的故事也沒有明確告訴我們真假。所以羅小霓可以說一直在欺騙者李寶寶這個僅僅是希望了解她的人。
其次,李寶寶所做,既有惡也有善。李寶寶營救羅小霓時殺死了羅小霓的男友,又因為得知這一切為假,將羅小霓綁架到了自己家里的地下儲藏室。這一系列的行為毫無疑問是惡的,是違背法律和社會共同秩序的。但是,李寶寶所追求的,不是一個惡的目的,不是為了金錢或者仇恨,僅僅是為了追求世界的真。而求真這個原動力,毫無疑問是善的,是符合人類共同追求的。一個求真的原動力,卻生出了殺人、綁架的行為,因為這個社會并不是真和善的。社會是虛假的,社會以欺騙為常態。羅小霓和羅素等,為了金錢和名氣,欺騙大眾,大眾卻給予了支持和縱容。所以李寶寶的行為,是善因結出的惡果,是好人犯下的罪行,是善惡交織的最好象征。
總之,這部影片借用綁架、殺人等外部形式,講述的卻是一個有關真假、有關善惡的哲理思辨故事。代表著創作人員對這個社會的反思:李寶寶綁架羅小霓后,所求只是為了讓習慣欺騙的羅小霓找到真正的自我,更進一步點出羅小霓在此前“什么都不是”,但羅小霓卻只愿意“回到原來的生活”。這便是現代人和現代社會的寫照:我們習慣于欺騙和謊言,習慣生活與虛擬,習慣于扮演而丟失了真實,丟失了自我,逐漸讓真實為善、虛假為惡的真理被完全地消解和扭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