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是用一種非日常語言來表現人物的心理以及其他領域的一些更為深刻的含義。從舞蹈在電影中創造的意境美,舞蹈在電影敘事中的動力原理,舞蹈在電影中的設計原理,舞蹈運用所表達的深刻主題,所呈現的意境,都是兩者完美結合在一起產生的美學效果。
一、舞蹈中的審美意義
舞蹈是時空表現藝術和動態造型藝術,它以藝術化的人體動作,即通過人體富有協調性、韻律感、審美化的動作、姿勢、造型、動作組合和動作過程來表達內心情感,是人類審美意識和情感表達在人體動態形式上。在文字未出現之前它是最早的 “語言表達”,所以它是一門古老的藝術。在原始社會中,人們用特殊的方式表達著自己的情感和狀態,這種特殊的方式就是肢體語言,通過肢體他們互相溝通,也通過肢體有了娛樂性的活動。隨著人類的一步步發展與進步,舞蹈從生活中提煉出來形成一門自己的藝術。同時詩歌、音樂、繪畫、戲劇等越來越多的藝術被相繼創造出來。
舞蹈的審美意義主要體現在舞蹈的節奏、表情和舞臺構圖給人以美感和在舞蹈過程中所獲得的身心愉悅,其不僅感染著觀者的感情,也鼓舞著舞者本人的情緒,在舞者之間的情緒互相影響下,從舞蹈當中獲得更大的精神滿足。
原始社會的人們之所以不能自制陶醉于狂熱的舞蹈之中就是這個原因。古人云: “是樂于人而感人,猶如雨出于山,而還于山; 火出于木,而還于木?!蔽璧府a生于人,又回過來感染人,就像雨水形成于山林,落下來又滋潤了山林,火從木上發出,回過來又燃燒木頭。這段話以生動的比喻,準確地闡明了藝術與生活與社會之間的關系和我們對它的審美及意義。
二、電影中的審美意義
電影審美有助于提高人們的審美情趣和審美品位。審美情趣是具有一定審美意識的人欣賞美、品味美的情調和趣味。通過電影審美,對電影進行理性的評論和賞析,會讓人們更正原本錯誤的審美觀,走出錯誤的審美誤區,培養自己的審美情趣,提高審美品位。電影審美有助于培養人們的審美聯想力和想象力。電影藝術是審美實踐活動中鍛煉聯想和想象能力的最好范本和嘗試,讓人們有足夠的空間進行想象和聯想。
在電影審美的過程中,人們可以看到導演們的各種想象和聯想,當然也可以產生不同的屬于自己的聯想。所以,電影審美可以培養人們的審美想象力和聯想力。電影審美有助于構造人們的精神家園。沒有情感和精神的人,是空虛的,不完整的。電影通過其獨有的藝術表現力,用各種類型和故事情節,在電影中構造出人間的真善美以及其他所有美好的情感。在電影審美的過程中,人們可以感受到這些情感和精神層面的東西,人們的精神家園也在電影審美的過程中得到了提升。
三、舞蹈在電影中的審美意義
舞蹈是人體反映心靈動態的藝術,而心靈動態也是社會的心靈寫照。舞臺上的舞蹈是觀眾所熟悉的,電影中的舞蹈最大的特點是要和電影劇情相結合,所以電影中的設計和舞臺編創有著不同的設計理念。舞臺所呈現的舞蹈表演是在連貫流暢的運動中進行,在動的過程中必須有美的舞姿,在靜止的頃刻必須要有美的造型。二者精密相連,動與靜在時空中交替進行,即運動中的美———舞姿,靜止中的美———造型。只有兩者完美的結合才能真正體現舞蹈作品其深刻的審美意義。
從創作電影中的舞蹈特點來看,舞蹈本身要有敘事情節,舞蹈本來最主要的作用是抒情,表現美感,創造意境,但因為電影是一門講故事的藝術樣式,所以舞蹈在電影中就要和情節結合起來,真正和電影中的故事情節融為一體。
\\( 一\\) 動態的審美: 電影之于舞蹈
電影是一門視聽藝術,蒙太奇則是它的基本敘事語言。蒙太奇可以將生活的原生態時空秩序打亂,并依據電影情節的發展重新對鏡頭進行排列組合,從而營造一個 “源于生活,但高于生活”的藝術世界。舞蹈的抒情性與敘事性在電影中的展現,不僅深化了電影的主題,增強了電影的情節感染力,對電影的故事情節起到了很自然的穿針引線的作用,與此同時,更展現了舞蹈非同尋常的魅力。在這方面,印度電影做得最為出色。
例如,印度電影 《風箏》講述的是,外形俊朗的舞蹈教練J 生活在拉斯維加斯的惟一目的,就是賺錢擺脫貧困。在朋友 Robin 的幫助下利用假結婚幫非法移民女子獲得綠卡,成為他生活的全部。一次舞蹈練習后,拉斯維加斯最大賭場老板 Bob 的女兒 Gina,在 J 的房間里對 J 大膽求愛,而遭到 J 的嚴正拒絕。望著傷心的 Gina 乘坐豪車勞斯萊斯絕塵而去的 J,頓時傻了眼,但也有了追求 Gina 的陰謀。Gina答應了 J 成為她的舞伴,在接下來的舞蹈比賽中,J 和 Gina完美配合,大獲全勝。J 也順理成章地走進了 Gina 的生活。
其中舞蹈比賽的場景是 J 改變命運的一個轉折點,這場戲通過舞蹈一方面展現了 J 的雄性魅力及野心,另一方面通過與 Gina 的共舞凸顯了他對 Gina 的討好和迎合。這段舞蹈采用的是流行舞中街舞的 breaking,舞蹈編排的風格獨特、大膽奔放,同時又不失剛柔結合。為了配合炫目的舞蹈,導演在鏡頭語言上也采用了多種技巧與之配合。
從剪輯來看,鏡頭的剪輯速度與音樂及舞蹈的節奏時時配合,恰到好處。導演多次運用兩極景別的反復快速切換,通過景別之間的巨大反差制造視覺上的跳動感。同時通過全景展現舞者的全身姿態,而對于舞蹈細節則通過近景及特寫來進行強調式的展現。
從拍攝角度來看,導演也采用了全方位的視角來呈現,其中仰拍居多。仰拍可以使得人物顯得高大挺拔,同時呈現出一種褒義和贊揚的態度。所以在展現此段舞蹈的時候,導演通過仰拍這個視角暗示給觀眾 J 如神一般的舞蹈技能,能夠使眾生傾倒。值得一提的還有此段戲中頂角拍攝的運用。頂角是一種超常規視角,在常規的影片拍攝中并不常見,但是它卻能展現一種特殊的空間感以及形式感,所以在展現舞蹈這種具有超強形式感的藝術形式時,頂角拍攝就顯示出其獨特的優勢。在 J 展現后空翻這個極具難度的舞蹈動作時,影片即運用了頂角拍攝,充分地展現了這個動作的美感,讓人眼花繚亂。
從用光來看,在展現舞者全身舞姿的時候,影片多次采用了逆光拍攝。逆光可以很好地勾勒出舞者的優美體態。除此之外,影片在鏡頭運動方式方面,也極力地配合舞蹈的內在節奏。其中大量的移動鏡頭以及推拉鏡頭,從鏡頭內部賦予了舞蹈以一種新的形式美感。由此可見,視覺是藝術接受最直接的手段之一,因而,畫面是觀眾對于電影最先接觸到的東西,畫面所呈現的美感也成為評價電影作品審美性的重要因素。在電影中巧妙設計舞蹈,正是以追求美感為第一要義。舞蹈和鏡頭的復合運動,使得電影的畫面感格外突出,也使電影層次感更為豐富,給觀眾以美感的視覺享受。
\\( 二\\) 延伸的審美: 舞蹈之于電影
舞蹈在一定的時間和空間內,通過舞姿和造型有機的變化,通過定點的不同姿態表情和總是變化著的隊形,來展現和塑造一個個豐滿的藝術形象。舞蹈能夠很好地傳情達意,也能很好地表現出人的真實的思想情感,它能夠直接地撥動人的心弦。所以,在電影中,舞蹈在表現人物內心情感的過程,同時也是服務電影主題的過程。任何舞蹈都不會脫離電影的主題而獨立存在,影片中出現的每一個舞蹈動作都具有特定的意義,不再需要觀眾去篩選和甄別。這一點與在劇場中欣賞舞蹈不同。
舞蹈作為重要的情感表現手段,在電影 《夜宴》中體現得較為明顯。故事發生在中國最為混亂的時期———五代十國,這是一個人欲橫流,國與國之間連年戰爭,皇帝與大臣兇險爭斗,甚至于皇室內部骨肉相殘、兄弟彼此殺戮的時代?;实垴{崩后,太子游學在外,叔父趁機謀朝篡位,由此太子開始了復仇的行動。
整部電影始終以人物情感為主線。它通過復雜的人物關系表現出主人公之間的愛恨情仇,充分體現了宮廷內部斗爭的殘酷和冷漠。在電影舞蹈中,舞者佩戴著陰森的白色面具,他們通過緩慢的肢體運動訴說著內心的寂寞,展現著作為社會底層的伶人,在面對生存環境壓迫下的無力感,體現著他們對生命的彷徨和憂傷。
電影伊始,伴隨著一段凄涼、惆悵、悲涼的音樂,一面白色的面具緩慢流入眼前。舞蹈中,佩戴著白色面具樂人們,著一襲白衣緩緩舞動,此處推動了劇情,也為第三段舞蹈———青女獻舞致死奠定了基礎。第三段舞蹈是影片的高潮,屆時,凄美的歌聲響起, “今夕何夕兮? 搴舟中流,蒙羞被好兮,不訾仿恥。心幾煩而不絕兮,得知王子,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悅君兮君不知……”在青女略帶沙啞的演唱中,幾名戴著面具的白衣舞者,緩慢舞著,時而傾倒、時而折袖、時而垂腰……直到青女毒發身亡,靜靜地在太子的懷中死去。一套簡單的舞蹈,訴盡了青女對愛情的堅貞,道盡了青女命運的悲哀,營造了凄涼的意境,真可謂凄慘而動人。觀者在目睹青女香銷玉殞之時,一方面感嘆于青女對愛情的執著,另一方面萌生了對主人公命運的深切哀痛。這是典型中國傳統的情感表述方式,也是中國傳統美學留白的體現。此處,如果擬用語言表達顯得過于蒼白,而含蓄優美、以物訴請的舞蹈,卻能給予觀者更大的想象空間,從而延伸了電影的美感。
四、結 語
電影與舞蹈的融合借助鏡頭和銀幕實現了舞蹈藝術在時間和空間的延伸。而電影中呈現的舞蹈的設計理念和電影中的敘事,完美結合在一起所產生的美學效果,大大增強影片的審美價值,使得電影的敘事性與藝術價值獲得極大的提升,這是任何其他藝術所無法比擬的。
[參考文獻]
[1]徐娜. 電影中舞蹈的類型及審美[J]. 電影文學,2013\\( 19\\) .
[2]王錦峰. 當電影愛上舞蹈: 電影與舞蹈的辯證關系[J]. 藝術學苑,2012\\( 01\\) .
[3]于平. 舞蹈文化與審美[M]. 北京: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