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視節目的后期剪輯是對創作前期的再創作,是電視節目制作進程中極其重要的一個環節,剪輯的好壞直接影響節目的可看性,影響電視節目的藝術表現力和傳播價值。本文主要針對電視節目后期的剪輯技巧進行闡述。
1.確定剪輯風格。
在剪輯每一個電視節目之前,首先要熟悉文稿,正確把握編導的創作意圖,根據編導的策劃進行取舍鏡頭,依據節目的內容、形式、風格來確立不同的剪輯風格。后期編輯的剪輯風格不僅要求與節目的主題、內容、結構達到有機統一,還要求剪動作、剪情緒、剪輯點都要符合事物發展的客觀規律.而且,剪輯風格一旦確定,就要保持一致,并貫穿于整個剪輯過程中.比如我臺的專題片《滿鄉楓情》是以展示我縣優美風光和特色楓葉為主,拍攝時攝像機的運動速度較慢,故剪輯風格為抒情類。
2.控制剪輯節奏。
電視片的節奏是電視片中事件、情節、人物情緒變化的速度和強度。它包括畫面主體或攝像機鏡頭的運動、鏡頭的長短、景別的變換、組接時的切換速度等。
剪輯時根據腳本內容,將應該保留的內容編輯到一起,而一些腳本外的精彩畫面也需保留,這樣便可保持節目的流暢有趣,控制好節目的節奏。要根據時間及情節發展的輕重緩急,做到有起有落、張弛有度。剪輯節奏是后期制作的一部分,是要為片子主旨的表達服務的,同時又要與觀眾接軌,更易讓觀眾接受。所以剪輯節奏的控制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創作者想要表達什么,想要和觀眾產生怎樣的共鳴,剪輯不同長度的鏡頭時,你會驚訝地發現一兩個精彩瞬間會改變整個片子的感覺。
同剪輯風格不同,剪輯風格一旦確立,則應貫穿始終,而剪輯節奏若一成不變,觀眾就會產生厭倦感。所以,處理剪輯節奏時,常利用形成高潮再緩沖的方法達到電視影片效果。要想形成高潮,需適當變化剪輯節奏,可利用短鏡頭,讓多畫面的快速累加產生效果,形成高潮。當然,考慮到觀眾感受,每一個高潮點后都應留出一個緩沖釋放的空間,這樣可以做到張弛有度,令觀眾回味無窮。比如我臺的宣傳片《動容之旅》就是以短鏡頭來營造快節奏,在情緒上充分感染了觀眾。
3.把握整體結構
剪輯的結構表現為鏡頭的編排、段落的組合。要制作好一個片子,從電視節目結構來講,自然該完整統一、自然流暢,嚴謹新穎.
首先是對整體形式的把握,使作品層次分明,結構完整.其次是內部構造,這是對片中局部的構成和轉換的把握使作品上下貫通,過渡自然、樸實。同時還要保持結構的嚴謹,避免出現雜亂無章、顛三倒四、漏洞百出的現象.當然,電視節目的魅力就在于其打動人心的內容及呈現形式,光嚴謹是不夠的.這要求電視節目不斷突破、不斷創新,努力形成自身個性,無論是內容、形式還是結構,都獨特新穎,這樣才能激發觀眾興趣,得到良好傳播效果及更大認同度.
4.注意鏡頭間組接
電視藝術的視覺效果的形成依靠畫面與畫面間的繼承與延續,而畫面間的延續性和繼承性常常在鏡頭剪輯下完成,其需遵循畫面的基本組接邏輯.在確定剪輯點時,需保證前后鏡頭中的主體在剪輯點上的運動狀態一致,或拍攝方法的一致。這就是所謂的“動接動”、“靜接靜”.也就是說在剪輯時,前一個鏡頭的主體是運動的,那么組接的下一個鏡頭的主體也應該是運動的;相反,如果前一個鏡頭的主體是靜止的,組接的下一個鏡頭的主體也應該是靜止的.
5.剪輯的表現手法
后期剪輯的表現手法主要有特技、跳切和混剪。特技有淡入淡出、劃出劃入、疊化、定格和多畫面等等。運用畫面附加技巧來結構全片,推動情節發展,進行時空轉化、處理人物關系,是影視藝術的一種表現手段,是影視藝術最為重要的剪輯手法。一般在新聞剪輯中,多以跳切為主;而在專題片中,運用較多的特技剪輯手法是疊化,比如專題片《滿鄉楓情》,通過疊化來連接內容相近的風景和風格不同的楓葉,不僅可以減緩節奏,還能讓畫面看起來更加唯美.
隨著電視電影藝術的發展,作為影視藝術有機組成部分的后期剪輯起到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后期剪輯有技巧,熟悉并掌握好這些技巧,可更好呈現電視電影藝術,給觀眾帶來藝術享受,這也是后期剪輯工作者不斷努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