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霍夫斯泰德的文化價值維度
20 世紀 60 年代末,霍夫斯泰德對國家之間的文化差異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并獲得了大量數據對這個主題進行研究。他的研究成果《文化的效應》于 1980 年出版。在書中,他提出了“文化維度”(Culture Dimension)概念,這五個文化維度包括權力距離、不確定性規避、個人主義與集體主義、男性度與女性度、長期取向與短期取向。以下從霍氏文化維度理論的前三個方面來分析比較電影《刮痧》中的中西兩種文化中的跨文化適應現象。
首先,權力距離。 權力距離界定為在一個國家的機構和組織中,弱勢成員對于權力分配不平等的期待和接納程度。也就是說面對權力距離的描述是以弱勢成員的價值體系為基礎的。但權力分配的方式往往是根據前世成員的行為來做出解釋的。只有存在“下級”才會存在領導,這常常被很多關于領導的管理文獻所忽略。只有存在服從,才會存在領導。中國是高權力距離文化(high power distance),西方國家是低權力距離文化(low power distance)。
其次,不確定性規避。不確定性規避定義為某種文化中的成員在面對不確定的或未知的情況時感到威脅的程度。此外,這種幻覺經常通過緊張感和對可預測性的需求(對成文和不成文的規定的需求)表現出來。躲避風險和不確定因素的需求更強烈的文化是我們中國文化,比較少受限制的國家是西方國家。
再次,個人主義與集體主義。個人主義指的是人與人之間松散聯系的社會:人們只照顧自己及其核心家庭。相反集體主義指的是這樣的社會:人們從出生起就融入強大而緊密的群體當中,這個群體為人們提供終身的保護以換取人們對于該群體的絕對忠誠。強調個性以及個人權利在一個社會中是頭等重要的是高個人主義指數。在一個組織關系中更強調個體之間緊密的聯系是低個人主義。在霍夫斯泰德對 IBM 公司的調查研究過程中, 這一數值越大它的社會的個人主義傾向越明顯, 如美國; 反過來,數值越小,就表示這個社會的集體主義傾向很明顯, 如日本和亞洲很多國家。
二、跨文化適應
跨文化適應(intercultural adaptation/interculturaladjust-ment)泛指對一個新文化環境逐漸感到貼切或相稱的過程。
跨文化適應的研究,通常著重在居住于異國的人們,適應新文化過程所產生的矛盾、焦躁、煩惱與痛苦的心理沖擊,因此跨文化適應也稱為文化震蕩(cultural shock)、濡化(acculturation)、濡化壓力(acculturation stress)、適應壓力(adaptive/adjustment stress)、文化勞累(cultural fatigue)、變遷震蕩(transition shock)或適應震蕩(adjustment shock)。其中以文化震蕩最為常見。
文化震蕩是適應新文化時,所產生的心理痛苦的沖擊。這種心理的震撼,源自吾人日常生活所熟悉的文化語言符號突然間在異地失靈。早期跨文化適應的研究們基本上把跨文化適應當作是一種階段性(stage)的過程??缥幕m應階段論,雖然頻遭當代學者批評為失之過簡或流于僵化,它們對于后來跨文化適應的研究,卻具有引導的作用,而且貢獻很大。其中以最早的 U- 曲線模式最具代表性,這個模式已成跨文化是應研究的經典之作。一個較為完整的U- 曲線跨文化適應模式,應該包括四個階段,蜜月期、危機期、復原期與雙文化適應期。蜜月期(honeymoon stage),跨文化適應的最初階段叫作蜜月期,又稱為初期陶醉期或神魂顛倒期。當一個人初入新文化的時候,內心充滿著興奮之情,所聞所見滿是新鮮感,這個目不暇接的階段,好似新婚度蜜月的時刻,心情很是愉悅,感覺是甜蜜的。
危機期(crisis stage),危機期又稱挫折期或敵對期。蜜月期一過,馬上得面對現實。天天必須面對新的挑戰,蜜月期的好奇心,一下子給文化差異所產生的迷惑、失序與挫折感取代了。
復原期(recovery stage)又稱逐漸改善期或逐漸適應期。對異文化適應所努力付出的時間與精力,成果慢慢在這個階段顯現。
雙文化適應期(biculturalism)也稱為完全適應期或熟練期。經過多年的學習,嘗試再嘗試,總算是媳婦熬成婆,適應技巧業已嫻熟,浮游在異鄉文化與自己故鄉的文化之間,感覺上已沒太大的區別,但是這種差距還是存在的。
三、用文化價值維度分析
《刮痧》中的跨文化適應2001 年,導演鄭曉龍的《刮痧》上映,這是一部反映中西方文化差異的電影,盡管影片中的故事在當今開放的中國和日漸熟悉中國文化的西方已并不多見,但從不理解到理解要經歷過一番辛苦的。劇中的主人公亦是這掙扎中的一代。雖然男主人公許大同已移居美國 8 年,在異地成家立業;兒子丹尼斯出生在美國,理論上已經是美國人;許大同夫婦流利的英文似乎也標榜著他們已融入這個異國社會,然而改得了著裝,變不了膚色;能學會語言,卻學不會思維方式。他們終究是中國人,有些東西是根深蒂固的,有的堅持無關個人而是責任,是本性使然。如影片中出現的丹尼斯因發燒,爺爺因看不懂藥品的英文說明書,就用了中國最古老的緩解高燒的方法,刮痧。但是后來由于刮痧使丹尼斯身上留下的痕跡卻成了法庭上虐待兒童的罪證。這看似一場官司糾紛,實則是一場中西文化在熒幕上的碰撞與沖突。
權力距離。從 Hofstedede 的統計數據,可以知道我們的傳統文化是一個權力距離比較大的文化,美國文化是一個權力距離較小的國家?!豆勿稹分杏幸粋€細節,由于兩個孩子打架,許大同當著昆拉的面打了孩子一巴掌,因為中國父親在自己的孩子與別人的孩子打架時只對自己的孩子進行管教,當著別人的面打自己的孩子表示的是嚴于教子和尊重他人??稍诶ダ磥?,無論是因為什么理由打人都是犯法的。西方人把許大同的“孝順”看成是“責任顛倒”,“不誠實”.西方人認為父母、子女是平等的,父母都會允許孩子有自己的意見,有自己的生活而甚少干預。
個體主義與集體主義。根據 Hofstede 的統計數據,中國文化屬于“集體意識”,而美國文化恰恰相反,屬于“自我意識”.當昆拉指證許大同打過孩子時, 許大同指責昆拉“我一直把你當朋友, 但你卻在法庭上出賣我! ”而昆拉感到委屈和不解:“我只是實話實說而已?!闭\信是美國最基本的美德之一, 你讓一個美國人撒謊也相當讓他放棄基本的價值觀。
不確定性回避。從 Hofstede 統計數據,中國文化比較強調回避不確定性因素,不鼓勵冒險,凡事傾向于按既定規矩進行,較多地依賴有形的、書面的材料,重視準確性。
影片中關于“刮痧”在美國是否具有合法性很好地說明了這一點。影片中法官要求大同“找一個官方醫生,用簡練的、一個老法官能看懂的英文來說明刮痧”, 但就像大同的辯護律師所說,“沒有一本美國的醫學教科書有關于刮痧的記載,那是不科學的,沒有人會為此做證?!痹诜ㄍド?,當許大同試圖解釋“刮痧”時,他不得不使用中文“丹田”、“七經八脈”等術語,因為美語里根本找不到相應的詞匯來表達。
新的文化環境可以強迫外來者服從新的工作、學習和交際要求與規則,但是對于年過半百的丹尼斯爺爺來說,卻是一件不可能實現的事情,所以大同把父親接來美國“享清?!?這個艱難的適應過程中必定會出現眾多誤會,這兩種文化之間的轉換存在諸多困境??赡艹醯矫绹?,會有無限的新鮮感,就像度蜜月期般甜蜜,一切都是新鮮事物,一切都欣喜若狂。然而經過八年的生活許大同可以克服生活和職業上的困難而成為事業有成的動畫設計師,從生活無著到生活幸福和家庭美滿。他們夫婦之間還有意只用英語交談,只教兒子說英語和幫他學習美國文化,因為他們幻想,不鳴得意地為自己已經變成了美國人而欣喜驕傲。遺憾的是,他們并不明白他只了解生活和工作環境的適應,卻從未預料到隨后的災難,也未認識到他在美國只是經歷短期文化適應的生存考驗。他做夢也想不到,在美國八年后他卻面臨著一個更為艱難的選擇:是接受還是拒絕美國的價值觀念?是甘心融入美國的文化大熔爐中去還是堅守母語文化身份?其實,這種抉擇是文化適應過程中最為殘酷的考驗。但是文化還具有共通性,文化融合是可能的,文化身份的定位應當是為了能夠在面臨文化沖突時能機智、靈活地處理。懂得適當的妥協是必要的這一簡單的道理,從而為文化間的融合架起橋梁。
參考文獻:
[1]思齊。情與法之間的沖突:解讀電影《刮痧》[J].電影評論,2001(4)。
[2]黃鳴。從電影《刮痧》看中西文化沖突與融合[J].綿陽師范學院學報,2005 (4)。
[3]石玉。解析《刮痧》中的文化沖突與調和[J].邵陽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2)。
[4]Hofstede, G. Culture and organizations: software of the mind[M]. London, Norfolk: McGraw-Hill Book Company (U. K)Limited,1991.
[5]賈玉新??缥幕浑H學[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7.
[6]曹德本。中國傳統文化與世界多元文化[J].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1(4)。
[7]陳平。多元文化的沖突與融合[J].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