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 年對于中國紀錄片產業來說是意義非凡的一年。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要求所有 34 個上星綜合頻道平均每天必須播出 30 分鐘以上的國產紀錄片,同時新批準上星了上海、北京兩個紀實頻道。這一系列為推動國產紀錄片發展而做的努力,讓眾多業內外人士真實感受到國產紀錄片終于迎來了大踏步發展的春天。但這個春天對于地方臺而言是否一樣溫暖?地方臺在這個春天里又該如何培育自己的紀錄片之花呢?
當下中國紀錄片異彩紛呈、精品不斷,2014 年央視紀錄頻道攝制的《舌尖上的中國》第二季再次掀起收視風暴,不僅開創了中國紀錄片周播的先河,更是在投資三千萬的前提下狂卷一個多億的收益。面對如此的成功,自然離不開央視視野開闊、資金雄厚、人才濟濟、播出平臺優良等因素。反觀地方臺,在各方面都相形見絀。
但地方臺從事紀錄片創作也有著自身的先天優勢,首先地方臺是最接地氣的。地方臺沒有廣闊的視野,也就意味著地方臺對自己所熟悉的范圍更專注,植根一方沃土,地方臺能接觸到眾多鮮活的內容,大大豐富了紀錄片選題的豐富性。其次,地方臺的編導永遠是離第一手資料最近的人,他們對轄區范圍幾乎了如指掌,駕輕就熟,可謂是近水樓臺先得月。再者地方臺對節目投資有限,也就意味著節目創作受限制較少,主創人員可以自由發揮,有更多新嘗試的可能。優勢與弱勢本就是一個相對的概念,對于地方臺而言,揚長避短、取長補短才是關鍵。
那么如何做到揚長避短呢?首先地方臺要對自身有一個清醒的定位,不能讓“地方臺”三個字限定了自己的視野,不能只想著自己拍攝的影片只在本臺播出,要開闊眼界,同時也要樹立精品意識。紀錄片作為一種獨立的片種,本身的流通性很強、地區局限性很弱,因此此類片種是完全具備商品屬性的,也是當下市場的寵兒。因此在收益方面大有文章可做,這也就給地方臺的紀錄片發展創造了更多的可能性。但前提是你得有能贏得觀眾、贏得市場的影片。而好的影片又該如何打造呢?
我們的目光還是應該立足本土,根據自身實際情況量體裁衣,在能力所及的范圍內做好紀錄片的差異化選題。
對于一部紀錄片而言,大投入、大制作自然容易打造出精品,但對于精品而言,不一定都需要大投入、大制作。紀錄片的價值在于描摹下時代怎樣的風貌,呈現了什么、思考了什么。當下以央視為首的紀錄片項目多關注重大歷史事件、風云人物、風景名勝等。因百姓生活、地區事件的復雜多樣性,很難有時間和精力一一涉及。
而這一領域恰恰是最豐富多彩、最貼近時代脈搏、最該記錄的一部分。像《歸途列車》《造云的山》《千錘百煉》等一系列紀錄片的出現并非偶然,它們的共同特點都是記錄普通人的現實生活,并以真實、感人、時代感鮮明而備受贊譽。因此地方臺紀錄片創作時首先應該盡量避開央視等大臺選題熱點,即便是熱點相同,也要避免同樣的題材、同樣的視角、同樣的解讀。
例如撫順廣播電視臺攝制的紀錄片《遠離汶川的記憶》(第七屆中國紀錄片國際選片會中榮獲二等獎),該片是一部 2012 年汶川地震時期抗震救災內容的影片,當年此類影片不勝枚舉,當眾多紀錄團隊將目光都聚集在抗震一線的時候,撫順電視臺的編導們卻將目光投向了自己的身邊,雖然撫順距離汶川有三千多公里之遙,但一方有難八方支援,這里依然上演著可歌可泣的抗震故事,這里的故事也恰恰是眾多后方城市抗震故事的縮影,這個選題是必要的,也是明智的,不僅銘記了后方人民為抗震救災所做的努力,豐富了抗震題材影片的內容,同時也避免了與央視等資深媒體拍攝內容的撞車。
立足地方,挖掘本地區題材,采用平民化視角,關注現實生活內容,這一切要素都值得我們去細細揣摩。
如果說差異化選題說的是知難而退、量力而行的話,那么聯合制作要講的就是力不從心時借力而行。當我們有好的紀錄片創意、策劃,但從人、財、物等方面都覺得運作起來力不從心的時候,我們可以考慮借助外力來實現我們最初的設想。這種借力主要包括兩種類型,一是選題型行業合作,這種合作指的是與紀錄片被拍攝對象所屬行業的合作,例如撫順廣播電視臺《教育進行時》欄目與撫順市教育局的合作,推出了一系列優秀教師紀錄片。以這種方式合作可以有效獲得行業協助和業務指導,同時也可以爭取到資金支持,為紀錄片的創作奠定下堅實的基礎。
另一種合作是制播型行業合作,指的是與從事紀錄片拍攝、播出、發行等相關行業單位的合作。我們可以選擇花錢請人來做,或者聯合有興趣的人來做,再或者干脆賣掉這個紀錄片提案。
此外,地方臺發展紀錄片還有三方面不能忽略,一是全民征集,二是網絡播映,三是影展參評。
紀錄片全民征集是豐富影片、發現題材、網羅人才的捷徑,尤其是以較豐厚的酬金為前提的征集,可大大調動被征集者的積極性和社會的關注度。
網絡播映的好處不單單是解決了電視收看定時、定點的播放局限,便于隨時、反復觀看。同時網絡平臺的開通將打破地方臺內容傳播的局限性,提升自身傳播力,增進推廣度,開辟出另一個經營平臺。
影展參評一方面是對紀錄片創作的檢驗、學習與提高,另一方面也是融資、發行的有效渠道,剛剛落幕的2014 中國(廣州)國際紀錄片節,吸引了來自全球 85 個國家和地區的 3054 部影片參加評優、展播、方案預售和版權交易。據組委會不完全統計,在今年參會的兩百多家機構、951 名參會嘉賓中,就聯合制作、海外銷售、版權交易等方面達成了價值近兩億人民幣的項目合作。每年此類賽事還有很多,像上海電視節、四川電視節等一批知名賽事均以評選優秀紀錄片為己任,同時努力為優秀紀錄片搭建交易、流通平臺,大大促進了國產紀錄片產業的蓬勃發展。
當地方臺遇到紀錄片,職責與機遇并存。今天的故事就是明天的歷史,我們身邊的歷史該如何去銘記?智利紀錄片導演顧茲曼曾用這樣的話語來闡述紀錄片對刻畫時代精神、保存群體記憶的功用?!耙粋€國家沒有紀錄片,就像一個家庭沒有相冊?!蓖瑯拥脑捳Z,對于每一個或大或小的地域都有著深刻的現實意義。當紀錄片遇到春天,盛開便多了一種可能,沒人可以收獲整個季節,誰又能說房前屋后的播種不是一種莫大的欣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