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 年 10 月 12 日,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下發了《關于做好 2014 年電視上星綜合頻道節目編排和備案工作的通知》\\( 廣發[2013]68 號文件\\) ,《通知》要求按周計算,平均每天至少要播出 30 分鐘的國產紀錄片。這樣一來,國產紀錄片每年可增加數千小時的播出量。各地方臺也針對《通知》做出了及時而又積極的反應[1]。所以,這可能是發展地方紀錄片的大好時機。地方紀錄片是地方電視臺創作的主要節目類型之一,能體現地方電視臺的特色,也是地方電視臺節目水平的展示。近幾年,由各地方電視臺自主創作、制作并播出的,反映地域民族特色、政治經濟、歷史文化、風土人情的紀錄片和紀錄片節目已經是足夠豐富多彩了。
紀錄片是以非虛構的形式展現真實的一種節目形態,它需要從生活中挖掘各個方面的素材,通過紀錄“真實”來還原生活、貼近生活中的美與丑,用這樣的方法給觀眾一種真實的人生體驗,使觀眾能產生強烈的情感共鳴。紀錄片又是一種敘事的藝術,一種用多種影視手段達到真實效果的敘事藝術。簡單地說,敘事就是講故事。想要觀眾看到的是優秀的紀錄片而不是那些粗制濫造的作品,這里我們需要做的最重要的事情就是運用什么樣的敘事策略盡量把故事講好。而《辭?!分惺沁@樣解釋“敘事策略”一詞的: “敘事: 敘述事情。把事情的前后經過記載下來或講述故事情節?!薄安呗? 謀略、手段,或為實現戰略任務而采取的手段。既有穩定性,又有較大的靈活性,隨著客觀形勢的變化而變化?!币谎砸员沃?,“敘事策略”就是為了講述故事而采取的手段。
紀錄片從它誕生到現在的一百多年間,其敘事的手段和方法也隨著時代的發展而發生著變化。不同時期的紀錄片都具備題材來源于現實生活、記錄真人真事、非虛構、通過跟拍采訪、蒙太奇后期剪輯技術的應用等幾個創作特點。紀錄片不允許虛構,但它也不能擺脫用編導的或是敘述者自己的視角和方法去描述和闡釋世界。它是用主觀的視角來客觀地維護事件的真實性[2]。紀錄片制作的另一基本原則是: 有選擇地重現過去了的生活中某種原生態。這樣,紀錄片就無法回避敘事的問題。因此,紀錄片如何采取何種可能的敘事策略是本文討論的核心。
一、抓取細節,滿足觀眾對觀看的渴求
接受心理學認為,想要把人的無意注意力轉變為有意注意,在外界需要產生一種刺激和興奮,而細節正是產生刺激、引起振奮、保持觀眾觀看興趣的一種重要手法。細節能夠揭示人物心理活動、渲染氣氛、表現事物的質感、體現時代特征,同時它還能推動情節發展、構成矛盾沖突、刻畫人物性格、表現作品主題,以細節充實電視畫面,推動紀錄片敘事向前發展。
而紀錄片中抓取的細節一般應有以下幾個方面:
\\( 一\\) 畫面細節
具體包括: 用于體現人們的習俗、習慣、活動場所、各種事物的生活細節; 用于體現人物的形體動作、手勢眼神的動作細節; 用于體現人物音容笑貌、喜怒哀樂的表情細節; 用于體現自然環境中的風雨雷電、湖光山色、花鳥魚蟲的環境細節等。
紀錄片在表述畫面細節時,一般都會體現在鏡頭景別上的運用,即對近景景別和特寫景別的運用。這兩種景別都是非生活化的景別,是進一步對某一整體形象中的局部做出描述和刻畫的景別,所謂“近取其神,近取其質?!本椭傅氖墙暗奶攸c,而能做到對事物細節和微觀的觀察,則是特寫景別的特征。通過近景和特寫景別的運用,觀眾可以看到在畫面中得到強調的人物或事物,這樣既表明了敘事者的態度,又可以提起觀眾對畫面的注意和興趣。比如,在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中,在描述各種食材以及烹飪過程的時候,絕大部分鏡頭用的都是特寫和近景。強大的畫面沖擊力給觀眾帶來強烈觀感體驗的同時,也使觀眾對所展示的美食垂涎欲滴、流連忘返。
\\( 二\\) 聲音細節
紀錄片的音響應該具有再現、敘事、表現、表真、表情的功能,這樣的聲音擅長傳情,使紀錄片更加親切、感人。自然記錄片《水生世界》中,在描寫漁民捕魚、水上生活、水中物種等情節中,加入了真實可信的現場同期聲,使觀眾能得到視聽同步、真切可信的體驗。文字是抽象的,而音響是具體的,它蘊含大量的非語言信息,紀錄片中的音響要盡量帶有更多的信息,要注意采錄原生態的、有情節的、有特色的、能構成典型畫面的音響; 要采錄含意深刻、語言精練、以一當十、以少勝多的典型表征音響。用音響事實說話,少發議論,做到緊扣主題、層次自然流暢、入情入理。
\\( 三\\) 解說詞細節
除了在現場錄制的語言聲音,在紀錄片中呈現的可聽的語言符號還有解說詞,在解說詞的運用上應該真實、準確、精練、貼切。解說詞在對細節進行描述時常用的方法是利用多種修辭手法把抽象的事物轉化為具象的事物,這樣觀眾看起來、聽起來就通俗易懂、愉悅性強了。
二、口語化解說詞,拉近與觀眾的距離
“全知”敘事的視角是大多數主旋律的、大眾式的、歷史的紀錄片在編寫解說詞時所采用的一貫做法。解說詞一般都會呈現出緩慢、嚴肅、莊重的書面語特點,這類紀錄片在觀看時觀眾往往感受到沉重和壓抑。而且,紀錄片中的潛在的敘述者還會潛移默化地引導和改變觀眾的思想感情和處世態度??赡?,這種敘事策略是某一類型紀錄片存在的方式,但是,在某種程度上觀眾會對這種全能全知型的權威性解說產生抵觸的情緒。而現階段,人們消費觀念的轉變以及現代化的、方便的信息接收方式的使用,使得部分紀錄片在解說詞上已經由原來的說教式的書面語轉變為輕松親切的口語化表達[3]??谡Z化的解說,會拉近觀眾與紀錄片中主人公及事物間的距離,讓人覺得更加親切、真實、深刻,而且,觀眾還會以一種主人、參與者、在場人,甚至是講述者本人的身份融入到紀錄片的環境中去,使普通觀眾產生了強烈的共鳴。紀錄片《絲路上的陜西人》中的解說詞,語言凝練、準確、平和、親切,能讓觀眾伴隨著這樣的聲音走入特定的情節當中。同樣,在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的解說詞中,甚至還加入了各地方言的元素,這能使觀眾在享受、放松、娛樂的心態下觀看紀錄片,這也正是我們紀錄片制作者的目的。
三、“情景再現”,非虛構還原故事原貌
“情景再現”是由演員扮演片中角色,對某一事件進行再現的表演,它是一種強調戲劇沖突和視聽效果的敘事策略。紀錄片《故宮》在講述故宮歷史的過程中,多處使用了這種情景再現,盡可能地為觀眾展現和還原了歷史的原貌,同時使觀眾獲得了比聽覺更直接的體驗,讓觀眾“眼見為實”。在這樣一種思路的引導下,創作者積極主動地介入拍攝對象的生活,讓當事人還原他們日常的生活活動以供拍攝,這種在“非虛構”原則指導下的拍攝,比一般客觀記錄更集中、更典型,使得真實的生活場景與作者的主觀情感完美地結合起來,達到真實與藝術的融合。
然而,“非虛構”不能等同于真實,經過安排的故事化的敘述,也不能等于讓演員重新演義歷史中的真實事件或真實人物。這里所強調的敘事策略是指在確保內容真實的基礎上,增強戲劇因素,強調矛盾沖突。對于紀錄片而言,“情景再現”雖然滿足了商業化運作的需求和娛樂大眾的需求,但仍是一種以紀實性為根本,形式上和目的上采用娛樂性的一種敘事策略[4]。
其實紀錄片的敘事策略還有很多,本文所提及三個敘事策略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它們的具體運用應該是多樣化的、和諧統一的,它的選擇和建構取決于紀錄片制作人員的主題表達需求。
紀錄片就像人類的一面鏡子,透過它能折射生活,展示美麗的大自然、展示不同人生活的狀態以及命運、展示不同時代給我們留下的各種印記,激起人們對自身以及身邊整個生存空間的審視,起到導向未來的作用。講故事已經成為紀錄片吸引和打動觀眾的重要手段,它的魅力所在,就是它講述現實生活中的真實的人和事的敘事策略。所以地方臺在進行紀錄片創作的過程中,一定要謹記此理,講好記錄過程中的故事。
[參 考 文 獻]
[1]張同道,胡智鋒,等. 2013 年中國紀錄片發展研究報告[J].現代傳播,2014,\\( 4\\) .
[2]王偉平. 論紀錄片的敘事策略[J]. 視聽縱橫,2004,\\( 4\\) .
[3]宋小雪. 電視紀錄片敘事藝術研究[D]. 蘭州: 西北師范大學,2012.
[4]廖文志. 新媒體語境下紀錄片的敘事策略研究[D]. 上海:上海師范大學,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