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與法國都有著悠久的歷史,無論在歷史、文化、價值觀等各方面都有著很大的相似之處。比如,都是經歷了奴隸社會、封建社會走向近現代的輝煌發達,尤其是在近代史上有著極大的相同,都是在兩次世界大戰中遭受蹂躪的不幸民族,因此中法兩國之間有著極其深厚的民族友誼。 同為兩個尊重自由和平等的國家,無論在價值觀和民族意識上一定都有著相似之處。每個國家都有作為自己人民精神支柱的文字、語言和音樂,國歌無疑是任何民族對愛國情緒最直接的表達。
中國人民高亢地唱起《義勇軍進行曲》來表達飽滿的愛國之情和奮勇不屈的抗爭精神,《馬賽曲》同樣以嘹亮的節奏鼓舞著法國人民頑強抵抗侵略者的踐踏。兩國的國歌在歌詞、節奏、創作背景以及創作者方面都有著微妙的相似之處。
《馬賽曲》的開頭唱著“前進”,與《義勇軍進行曲》的首句“起來”相似,因為我們的人民都在受著國內外敵人的共同壓迫。于是,法國人民高喊“兇殘的士兵嗥叫在我們國土上;賣國賊和國王,都懷著什么鬼胎;暴君,賣國之人,無恥的狗黨狐群;這一伙虎豹豺狼! ”侵略者已經“沖到你身邊,殺死你的妻子和孩子”, 魯熱·德·利爾號召法國民眾們“武裝起來,同胞,把隊伍組織好! 前進! 前進! 用敵人骯臟的血做肥田的糞料!”這是多么慷慨激昂的詞語,足以給飽受蹂躪的法國人民注入一劑強心針,奮起抵抗無恥兇殘的敵人。
中華民族呢? “到了最危險的時刻”,而我們的同胞們,“每個人被迫著發出最后的吼聲。 起來! 起來! 起來! 我們萬眾一心,冒著敵人的炮火,前進! 冒著敵人的炮火,前進! ”同事,《馬賽曲》的副歌“前進”與《義勇軍進行曲》的副歌“起來”的意義都在于鼓舞士氣,振奮民心。
除了歌詞部分,還有很多人覺得兩國的國歌在旋律和節奏上聽起來也很相似,因為兩首國歌都是革命斗爭的進行曲,聽起來都會令人感到激動振奮。那么,中法兩國的國歌有如此多的相似之處僅僅是一種巧合而已嗎? 為何兩個在政治制度、地理位置、人種膚色、語言文字上有著很大差異的國家的國歌竟有如此之多的相似之處?最重要的原因是兩首國歌的創作環境和歷史背景極為相似。
1789 年 ,法國大革命爆發 ,統治了法國約 1300 年的封建主義被推翻了,這引起了鄰國封建統治者的敵視與不安,尤其是奧地利和普魯士兩國。 他們害怕資產階級革命的火焰會危及自己的統治,他們聯合發表宣言,要求恢復過往的權力,同時,法國逃亡貴族在國外招募軍隊準備復辟,瑞典、俄國、西班牙、撒丁王國都表示支持。為了將封建復辟的勢頭扼殺在搖籃之中,1792 年 4 月 20 日,法國人民對奧宣戰。
1792 年 4 月 25 日晚,克洛德·約瑟夫·魯熱·德·利爾在斯特拉斯堡市長德特里希家中做客之時,面對貧困的家境,想起戰斗在前線的士兵們, 市長希望魯熱·德·利爾能寫出一首鼓舞人民斗志的歌曲來。
魯熱·德·利爾喝下市長家的幾杯美酒之后, 興奮異常地回到房間,一會兒先譜曲后填詞,一會兒先作詞后譜曲。是音符還是詩句先出現?是音樂還是詩篇? 他分辨不清。 他只是縱聲歌唱,可什么也沒有寫成,他漸漸感到疲乏,伏在鋼琴上睡著了。天明醒來,夜里的歌曲就象夢一般地在例子的記憶中浮現。他一口氣寫下歌詞,譜上音符,隨即向迪特里希家奔去,和好幾位朋友共同演奏,德·利爾激昂地唱歌。聽了第一節,每個人心潮激蕩不已;聽到第二節,大家都流下了熱淚;聽到最后一節時,人們的狂熱爆發了。 迪特里希、他夫人、女兒們、年輕的軍官和朋友,哭著擁抱在一起。 他們歡呼:祖國的贊歌找到了! 市長請人抄寫歌片,分送給萊茵軍的指揮官,在出版社印行《萊茵軍戰歌》,以示愛國熱情。 而此時的《萊茵軍戰歌》并未真正激起人們的熱情,直到兩個月以后,形勢發生了變化,普魯士奧地利聯軍攻入法國;并且發出威脅,如果法國國王和王室受到侵犯,就要對巴黎進行“軍事懲罰并全部毀滅,處死暴徒以懲其罪行”。這個宣言激怒了法國各地的革命力量,各地紛紛招募新兵,組成結盟軍開赴巴黎,展開廢除王權的共和運動,并準備抗擊外國軍事于涉。 在遠離斯特拉斯堡的法國最南端城市馬賽,迅速組織起一支 500 人的結盟軍向巴黎進發。 6 月 22 日,一個叫米勒的醫科大學生把他得到的《萊茵軍戰歌》推薦給馬賽軍。歌曲的激昂氣勢振奮了人們,馬賽結盟軍一路上高唱這首革命歌曲開往巴黎,沿途還散發印刷的歌片。當他們到達巴黎時,以軍旗和這首歌為前導,成千上萬的人在街頭迎接這支部隊。他們聽到馬賽人一遍又一遍地唱著一支令人熱血沸騰的戰歌,這是他們從來沒有聽到過的,那歌詞唱出了此刻他們要喊出的戰斗口號。這首歌,很快就不脛而走,傳遍了巴黎的大街小巷,由于是馬賽人帶來了這首歌,人們把它叫做《馬賽曲》。 到 1975年 7 月 14 日,法蘭西第一共和國建立之后,《馬賽曲》正式被確立為法國的國歌。
戰爭同樣也是《義勇軍進行曲》誕生的原因。 1935 年,中華兒女正飽受著軍閥混戰和日本帝國主義侵略的侵略所帶來的戰爭苦難之中。
劇作家田漢創作了電影劇本《風云兒女》,聶耳為電影譜寫主題曲《義勇軍進行曲》。影片描寫了三十年代初期,以詩人辛白華為代表的中國知識分子,為拯救祖國,投筆從戎,奔赴抗日前線,英勇殺敵的故事。它在影片中首尾兩次出現,給觀眾極為深刻的印象。因此,它很快就成為中國最著名的抗戰歌曲。 幾經波折,直到 1949 年 9 月 27 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通過《關于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都、紀年、國歌、國旗的決議》,通過:“在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歌未正式制定前,以《義勇軍進行曲》為國歌”。 在此之前,郭沫若、田漢等人曾建議修改歌詞,原因是原歌詞有“中華民族到了最危險的時候”等歷史性的詞句,但張奚若、梁思成反對,以法國的《馬賽曲》為例,他們認為這首歌曲是歷史性的產物,為保持其完整性,不應修改詞曲。1949 年 11 月 15日,人民日報發表了關于國旗、國歌和年號“新華社答讀者問”:“《義勇軍進行曲》是十余年來在中國廣大人民的斗爭中最流行的歌曲,已經具有歷史意義。采用《義勇軍進行曲》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現時的國歌而不加修改,是為了喚起人民回想祖國創造過程中的艱難憂患,鼓舞人民發揚反抗帝國主義侵略的愛國熱情,把革命進行到底。 這與蘇聯人民曾長期以《國際歌》為國歌,法國人民今天仍以《馬賽曲》為國歌的作用是一樣的。 ”
兩首國歌都是誕生在國家內憂外患之際,新生的先進階級要推翻守舊落后的封建社會制度,建立更加民主自由的全新體制國家。 為國捐軀,為理想獻身,中法兩國人民在各自的歷史進步征程上都展現了勇敢而無畏的民族氣概。 中華兒女和法國人民一樣,都是勤勞驕傲的人民,都熱愛自由與平等。 我們在奴隸制度和封建制度下經歷了幾千年的壓迫,推翻舊制度,建立新國家是人民的需要,更是歷史的前進。
只有武裝革命才是建立全新的、真正的民主制度的最好途徑。 正如各種所唱:“為何愿意成為一幫奴隸”,“ 不愿做奴隸的人們! ”
對于任何一個民族來講,一首國歌不僅僅是一首簡單的旋律或歌曲而已,最重要的是,它是愛國情義的高唱,民族精神的真正體現。 法蘭西民族與中華民族經歷了同樣艱苦卓絕的革命斗爭,以同樣頑強的毅力和精神走上了民族解放獨立的光明大道。 我們的膚色不同,地域不同,語言不同,但同樣的民族精神是無差異。我們的國歌雖然唱著不同的歌詞,但承載著民族大義永遠都是無國界的。
參考文獻:
[1]崎松著.從《馬賽曲》《國際歌》到《義勇軍進行曲》[J].云嶺歌聲,2005\\(2\\).
[2]毛旭紅著.法國國歌《馬賽曲》[J].師范教育,1991\\(9\\).
[3]張新用著.《義勇軍進行曲》是怎樣成為國歌的[J].歌海,19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