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樂學科在歌唱藝術特征、聲樂理論、教學方法、學習方法、教與學的辯證關系等方面具有自身鮮明的特點和抽象性特征。
1 抽象性特征及其表現
1. 1 聲樂教學過程中師生具有非一致性的感受
聲樂教學是在科學理論指導下,教師對聲樂學習經驗的傳授。在聲樂教學過程中教師采取了很多形象化的教學法,正是因為聲樂自身的抽象性和這種形象化的方法使師生感受具有非一致性的特點。比如,氣息對歌唱者來說是非常重要的,“氣息是歌唱的生命! ”,在教學中教師通常都會使用抽象的意念,要求學生氣沉丹田,保持、控制和運用氣息。整個過程不管是老師的示范還是學生的學習、模仿,除了腹部可以用手觸摸外,其他整個氣息的運動都在體內,它是每個人看不見摸不著的一種感覺。
這種感覺每個人不盡相同,那么這種感覺就需要學習者,從自身各種體會、感受和歌唱實踐中尋找正確的方法,分辨錯誤感覺,使氣息能夠正確運用。再比如就歌唱者而言,歌唱藝術是人自身聲音的藝術,歌唱者無法將耳朵從人體這件“樂器”中分離出來。有時別人聽著錯誤的聲音,自己則覺得很悅耳,因為耳朵是歌唱樂器的組成部分,你所聽到的往往迷惑自己的假象,所以師生的感受往往會有很大不同。這種假象也會影響到歌唱者演唱技巧的發揮和歌唱能力的提高,在歌唱過程中教師會讓學生尋找一些感覺來保持良好的音色,而不是自身聽到的聲音本身。
主觀聽覺和客觀聽覺這一主客觀矛盾導致了師生聽覺感受的非一致性,而形成這一矛盾的根本原因在與聲樂學習過程中的抽象性特征,所以正確處理這一主客觀矛盾,客觀分析聽覺差異也是解決聲樂學習的重要一環。
再比如,關于換聲區換聲方法的問題是這樣表述的,在換聲的音上發元音的同時,做一個微小的倒吸一口氣的動作,讓喉頭稍向下以穩定咽腔,然后將所唱元音依靠上唇和面部肌肉將元音變窄,這樣就會使聲音順利進入高聲區,這就是換聲。但是如果按照這樣的理論方法往往很多學習者不能順利完成換聲,因為按照上述理論,在實際操作中將會涉及位置、氣息、歌唱狀態,同時每個人在換聲時的感覺會有很大不同,甚至完全不同,這樣每個人在練習過程中就會產生偏差。這些表現出了聲樂學科的重要特點,也說明了聲樂理論與實踐教學具有很大的差異性,師生具有非一致性的感受。
1. 2 聲音技巧的獲得實際是對歌唱肌能的訓練
相關研究表明,當同一動作重復很多次后人的肌肉就會形成條件反射,這是因為人的肌肉具有記憶效應。當然這種記憶效應是非常緩慢的,記憶一旦獲得,肌肉遺忘也是很緩慢的。比如在體育方面,運動員的肌肉受到專業訓練后就會記下這種肌肉狀態,乒乓球運動員經過專門長期的扣球動作訓練后,他的肌肉就會準確的記憶下扣球的動作和感受。同樣在鋼琴的練習中,經過長時間訓練后,彈奏非常熟練的曲子時,感覺沒有經過大腦而是手指自然的移動到某個琴鍵上,在彈奏和弦時,手自然會擺成固定的手型,而大腦反而沒有想樂譜。這些都是經過長期練習使手指肌肉產生了記憶。
以上這種肌肉的記憶效能在歌唱訓練中也被廣泛應用。也就是說練聲就是對歌唱時經常使用的幾組肌肉進行肌能訓練,使它們達到歌唱的要求。比如對呼吸肌肉群的訓練,就是通過練習使呼氣、吸氣時的肌肉達到歌唱的需要,同時通過呼氣和吸氣肌肉群適當的對抗、平衡,達到對歌唱氣息的控制和記憶,以滿足歌唱對氣息的要求。再比如對喉部肌肉群的訓練方面,就是對歌唱時需要用來發聲的肌肉群進行練習,同時排除非歌唱肌肉群的干擾,達到正確使用歌唱肌肉群,使這些肌肉獲得對不同音高,不同音量的肌肉記憶。所以聲樂訓練就是一個使用歌唱肌肉群,排除非歌唱肌肉群干擾,不斷增強歌唱肌能和獲得記憶的過程。
經過長期訓練的演唱者,不管以前是怎樣的歌唱狀態,什么樣的方法和感覺,當達到新的水平后,他只要張嘴歌唱就是現在的感覺和水平,無須思考。當然如果長期沒有歌唱,他也會像體育運動員一樣經過一定時間的恢復訓練達到以前的水平。
2 抽象性特征環境下教學目標的實現
2. 1 將協同記憶應用到聲樂教學中
協同記憶就是利用身體自身且可以后天培養的身體協調性,將人的視覺、動作、聽覺的作用共同作用以實現良好記憶的過程。這就好比我們在學習漢字時,邊寫邊讀邊看,才能將漢字準確進行記憶。當用二胡演奏一連串的快弓時,左右手不用思考,利用習慣動作將旋律演奏出來; 高超的書法家、體操運動員使用嫻熟的動作進行藝術表演,這些都和協同記憶中的肌肉記憶有關。聲樂學習實際上是歌唱技巧的掌握和對作品演唱的處理,在獲得歌唱技巧的過程中需要我們采用協同記憶的方法來實現教學和學習目標。聲樂中的協同記憶就是要通過視覺、聽覺和動作將整個身體狀態調整到最佳的歌唱狀態。在這種最佳狀態下來不斷地強化肌肉記憶從而獲得歌唱技巧。當這種歌唱技巧與作品處理相結合時就實現了聲樂學習的最終目的。例如,在練習發聲時,為了讓聲音傳出去,而不是含在喉嚨里,我們會引導學生發生時自己好像在呼喊遠處站著的一個人,這樣聲音就會從喉嚨里發出來,這就是視覺因素在協同記憶中的表現。
另外在歌唱不同題材風格的作品時,我們要求學生要有身臨其境的感覺。歌唱大海時仿佛你就在海邊; 歌唱草原時你仿佛看到了藍天白云; 表達愛情時就好像美麗的姑娘就在你的身邊,你在向她訴說著甜美的話語。在協同記憶的聽覺方面,需要歌唱者辨別自己的聲音來調整歌唱狀態,同時通過聽覺與身體頭腔、胸腔、腹腔的動作達到配合從而實現協同記憶。也就是說我們只有不斷使用協同記憶的方法來高效實現肌肉記憶,才能使各部位相互協調,精準的達到理想歌唱狀態。
2. 2 培養豐富準確的歌唱情感
聲樂教學的靈魂是情感教學,它伴隨著整個聲樂教學過程,學習聲樂的根本目標就是用聲音和歌唱技巧來服務于情感的問題,歌唱者的音色再優美,如果缺少情感那么歌聲也無法打動觀眾,所以歌唱最終是對情感的處理和表達。對學生情感的培養我們要做到兩個方面。首先是對學生自身整體素養的培養。學生學習音樂首先要具備基本的音樂素養,培養他們敏銳的聽覺、鮮明的節奏感和良好的音樂感覺。對音樂基本理論和技能掌握的同時,還要豐富學生閱歷和文化素養,增強學生對作品的處理能力。對歌唱者情感培養和對作品情感處理,只能通過教師的引導讓學生自己感悟。其次選擇適合學生歌唱的作品,做好二度創作。根據學生音色選擇適合其表現的作品,合適的難度都是歌唱者能夠順利完成作品、突出歌唱情感的重要一環。在這些前提下,營造符合作品的情景和情感氛圍,讓歌者全方位了解作品的創作背景和作品內涵,做到“聲”與“情”的有機結合,做到以情帶聲、聲情并茂,進行準確的二度創作,這樣演唱的作品才能達到完美的境界。
參考文獻:
[1]付琪. 民族聲樂演唱中如何唱好高音[J]. 四川戲劇,2014\\( 1\\) .
[2]袁文. 明清聲樂理論的繼承與可持續發展[J]. 藝術評論,2014\\( 02\\) .
[3]李京玉. 多元智能理論對高師聲樂教學改革的啟示[J]. 中國音樂,2007\\( 03\\) .